扑面而来的WTO图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扑面而来论文,图书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以下简称《中美双边协议》)后,国内有关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书籍(以下统称“WTO图书”), “忽如一夜春风来”,迅即在各地书店面世,掀起了一股“WTO 图书”的出版热潮。
时下走进书店,“WTO图书”都被放在极为抢眼的位置上, 不少书店还用“导购指南”或“新书快讯”之类的大幅海报向读者郑重推荐,让走进书店的读者不禁有种新书扑面的感觉。
蓄势待发 京版图书领风骚
在扑面而来的“WTO图书”出版潮中, 京版图书尽占先机是不争的事实。笔者春节期间在上海、南京、苏州三地新华书店作了粗略的统计,三地书店里的“WTO图书”共有37种。这其中除了上海3种,辽宁、四川各2种,广东1种外,其余都是由北京的各家出版社出版的。从这些图书的出版日期看,北京的多家出版社早就瞄住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契机,未雨绸缪,蓄势待发。有的出版社在《中美双边协议》还未签署之前,就已迫不及待地推出面市;有的出版社短期内连续推出同一类型书籍,例如经济日报出版社继出版《WTO知识全书》后, 又陆续推出《WTO:给中国百姓带来什么》和《中国加入WTO:各行业前景分析》,几乎是每月一本新书。中国城市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的“WTO图书”基本上与《中美双边协议》同步; 中国华侨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等也不甘落后,随即推出了以经济生存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的图书。那些与经济、外贸相关的出版社,更是忙得格外红火。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倾力推出以汪道涵为顾问,龙永图为主编的《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系列丛书共8本, 可谓洋洋大观。
冷静透析这股“WTO图书”出版热潮,不免使人既有欣喜, 又感到沉重。让人欣喜的是,WTO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 中国能否加入意义重大,既涉及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全球性问题,又影响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和发展。因此,《中美双边协议》的签署,扫除了中国“入世”的最大障碍,全球关注,举国欣然。随之而来的,就是要让公众了解WTO是什么,中国“入世”有哪些利弊, 中国怎样才能迎接“入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这正是传媒,特别是出版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出版界抓住时机,迅速推出各种“WTO图书”, 以满足公众的需要,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说到令人沉重的一面,则是因为其中隐含着的人才缺乏。 在“WTO图书”出版热中,京版图书尽占先机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因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中美“入世”谈判的所在地,信息快,渠道多,加上各部委和行业协会的研究机构从“复关”时就已开始相关的对策研究,北京的出版社确定选题,物色作者更具“地利”的优势。多方通力合作,缩短出书周期,确保在第一时间里应市上柜,从而使得京版图书在当前的WTO出书热中尽占先机。
然而,许多地方出版社并非没有意识到《中美双边协议》签署所带来的商机,也不是对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表现漠然,而是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想出类似的书籍,但却不能以最短的时间组织作者队伍,更不可能保证所出书籍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可读性。这一现实的存在无疑与中国目前研究WTO, 特别是研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的人员偏少是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由于迄今为止国内尚未进行过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活动,很多企业甚至一些外向型经济企业的经营活动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定势,这就使得社会商务活动中了解WTO及其规则, 熟悉国际经济惯例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随着“入世”成为现实,包括出版界在内的中国各行各业,都将直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而人才缺乏很有可能成为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制约瓶颈,又怎么会让人感到轻松呢?
瑕瑜互见 精品力作若晨星
在已经面市的三十多本“WTO图书”中,大部分都是瑕瑜互见, 缺少精品力作,这成为当前“WTO图书”的第二个显明特征。
首先应当肯定的是,目前市售的大部分“WTO图书”, 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例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推出的以龙永图为主编的《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由于其作者队伍大多数是直接参加了中国“入世”谈判的人员;上海远东出版社推出的以汪尧田为主编的《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由于汪先生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WTO研究专家, 从而两本书都有着较高的权威性和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再如中国城市出版社推出的由莫童撰著的《加入世贸意味什么:影响中国经济与百姓生活的22个方面》;经济日报出版社推出的由陈玉明等撰著的《中国加入WTO :各行业前景分析》等书籍,由于其涉及面广,与企业和百姓的关注热点有较多的吻合处,因而上市后颇受读者垂爱,书店里常有捧读细翻之客。还有一些WTO书籍在章节安排上匠心独运,在文句写作上生动活泼, 如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夏华胜撰著的《世纪谈判:中国加入WTO 的台前幕后》;群众出版社推出的由王守泉撰著的《中国:登上世贸舞台》等书籍,也有相当的可读性。
但是,目前市售的“WTO图书”, 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足,即使是大家手笔,或者权威之作,也不能幸免。诚然,白璧无瑕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极至之美,现实中更多的则是白璧微瑕。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一本书籍存在些微不足,并不违背常情。然而,细细检校目前的“WTO图书”,似乎还很难用瑕不掩瑜加以描述。
这是因为,当前的“WTO图书”中,大体有着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资料陈旧,时代感不强,有的书籍介绍世界贸易组织,仅仅根据乌拉圭回合中“马拉喀什宣言”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有关条文进行细化,而对世界贸易组织从1995年1月1日运营以来的自身改善和发展却避而不谈。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关于WTO的总干事人选。 在笔者所见的各种书籍中,至少有8 种提到世界贸易组织现任总干事是智利的雷纳托·鲁杰罗,有15种提到是新西兰的迈克·穆尔,而事实上这两者都不对。鲁杰罗是WTO第一任总干事而非现任, 迈克·穆尔是和泰国的素帕猜各自担任三年的第二任总干事,并且这本身又蕴含着WTO 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相关问题上的矛盾与妥协。特别是对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所废止的“国际奶制品协议”、“国际牛肉协议”和新签的“国际技术协议”、“信息服务协议”、“金融服务协议”,以及西雅图部长级会议等最新进展,大部分WTO书籍都未予涉及。 至于有些重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利弊的书籍,所依据的承诺条款是西方媒体披露的这一次中美双边协议的有关内容,而其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考察和分析,却还主要使用1995年前后的数据,有的竟然以“八五”数据作为立论,两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捧读之余使人顿生陈旧之感。
二是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解读和诠释不够精确。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不但有着“经济联合国”之称,而且具有法人资格,负有组织实施各项多边贸易协议等五项职能。因此,WTO具有严密的法律条文和一整套经济规则, 并严格地按照这些法律和规则进行运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需要了解WTO及其规则, 解读和诠释WTO规则更需要准确和科学。例如承诺, 是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重要概念,任何一个国家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要就关税和配额的约束做出一些承诺,并将本国与WTO 各成员国中市场准入谈判方达成的条件形成承诺表,供其他各方援引使用。但是,承诺是否必须无条件实现呢?有些书籍避而不谈,因而其分析的结论也就很难使人接受。例如中国承诺一旦“入世”,就将使整个粮食进口配额从目前的1400万吨,上升到2004年的2100多万吨,于是,就有人开始忧虑起所谓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从此生发开去,提了若干对策。其实,姑且不论进口2100万吨粮食,大体上只相当于我国现阶段年消费量的4—5%,也不考虑新中国建国五十年来只有1995年达到过这一进口数量的最高水平,单就承诺而言,我们提高配额并非就是对一个国家的承诺,而是一个总体承诺,更何况承诺提高配额,并不是必须全部实现,还要根据国内农业发展状况相机处置。类似的例子当然还有。正是由于望文生义,机械地片面地理解,使得当前的“WTO图书”虽然都各有一定的特色, 但精品和力作实在不多。
销售不旺 个中缘由费思量
目前的“WTO图书”,印刷都比较精美,价格也比较适中, 但其销售状况却平平淡淡,并没有出现火爆场景。认真分析个中缘由,对于出版界的长远发展不无益处。
“WTO图书”热而不旺,根据笔者的粗浅分析, 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需求对路的问题。图书销售不旺,一般认为是需求不足。但是,从当前的实际看,在中美双方签署《中美双边协议》后,我国从政府部门到行业协会,从企业到居民,都很关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渴望了解WTO及其规则, 知晓中国“入世”的利弊。 因此, “WTO图书”不是需求不足,而是现有的“WTO图书”需求不对路。以专家学者型消费者来说,他们平时注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资料积累,并且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对于纷呈迭出的各种“WTO图书”, 往往会进行冷静的筛选,非精品力作不买,从而使那些瑕瑜互见的书籍难登大雅之堂。以一般的消费者来说,市售的“WTO图书”虽多, 但其内容往往相似,有的甚至连章节细目都别无二样,任意购买一本就行,当然也就不可能大量购买,这就造成了当前的“WTO 图书”出版热而书市却处于温吞水的状况。有鉴于此,出版界应当通力协作,联合商定WTO 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图书出版,既有精品力作,又有文献资料,还有通俗宣传读物,分别适应市场细分后不同读者群的需求,才能切实改变目前的出版社各自为战,图书销售不旺的现象。
二是文化载体多元化与缩短图书出版周期的问题。应当说,中美签署双边协议后所引发的WTO出书热,大多数出版社都是快节奏, 紧运行,在第一时间内推出自己的书籍品种,以求获取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文化产品的载体在当今传媒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早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图书作为文化信息产品的载体之一,还处于相对劣势。论时间快捷,图书由于出版周期的限制不如报刊,更不如新闻广播;讲形象直观,图书由于是静态的文字排列而不如电视报道。因此,“WTO图书”出版虽热,书市却处于温吞水状态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图书也并非一无长处,出版界应该充分发挥图书容量大的特点,切实提高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系统性、全面性、稳定性。当前,文化消费的比重有着明显提高的趋势,图书出版界应当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目的,区别各种文化载体对人们文化消费需要的满足度,推出自己的富有个性的形态多样的图书产品,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WTO图书”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