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通贷膨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3年初以来,随着市场物价的不断上涨,通贷膨胀由温和型逐渐向恶性型发展,这个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切的热点。
对我国通贷膨胀产生的原因,理论界持有不同见解,有成本推动说、体制转轨说、价格改革说等等。我的看法是:从总体来说,在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总需要的存量和增量都大于总供给,这样在需求推动下,扩大的货币流通量超过了商品可供量,结果价格上涨,由此引发了通货膨胀。最近通过对一年多来物价指数变化的考察,当前的通货膨胀我认为不能单从总量分析加以解释,结构性因素是这次物价上涨的更根本原因。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结构特征
1.投资品与消费品价格走势截然相反。这次通货膨胀是投资品价格上涨打头,前期由投资品价格大幅度上扬,推动消费品价格逐渐上涨,呈现二者同时攀升的态势。但从1993年下半年起,这一态势出现转折,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1993年6月达到52.9%的顶峰之后,一路下滑,到12月为20.4%;而消费品价格仍逐月上升,社会需售物价指数由6月份的13.9%稳步上升到12月的17.6%。到1994年这一趋势继续强化,社会零售物价指数1月份进一步上升到19.0%,之后数月一直在高水平上徘徊,7月份达到21.4%;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则进一步回落,由1月的15.2%下降到4月的0.4%,5月份以后价格绝对下降,5-7月份价格指数分别为-2.6%,-6.2%和-8.4%。
2.消费品则呈食品主导型的涨价特征。1994年上半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分别为19.8%和22.1%,7月份又上升到21.4%和24%,呈强劲上升势头。但各类消费品价格走势也有较大的不同,如首饰类,家用电器类,日用品类的价格上涨幅度在上半年呈下降趋势。消费品中涨价高、涨势强的主要集中在食品上,1994年上半年食品类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9.2%,其中粮食为41.6%,鲜菜为33.8%,肉禽及其制品为30.4%,特别是粮食价格自1993年底以来,一直在高水平上坚挺。据测算,食品类涨价因素直接在零售物价指数中约占60%强,故使这次通货膨胀明显呈现出食品主导型的涨价特征。
3.在生产资料价格的涨落过程中,各类产品价格的涨落幅度也有很大差别。把生产资料粗分为原材料产品和重加工产品,可以发现在1993年生产资料价格急剧上涨中,代表原材料的黑色金属材料类,建材类和木材类价格上涨最为猛烈。1993年三者价格指数的最高点分别为84%(5月),99.7%(6月)和79.7%(7月),分别比年初上涨36.3,44.5,和45.8个百分点。而代表重加工产品的机电产品是所有生产资料中价格上涨最低和最缓慢的产品之一,其价格指数5月份达到最高点33.6%,比年初上升6.8年百分点。在1993年下半年和1994年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回落的过程中,黑色金属材料,建材和木材的价格指数1994年上半年分别为-2.6%,5.3%和15.2%,7月份为-17.0%,-10.5%和-6.1%。价格上涨较缓慢的机电类产品的价格下降更大,1994年上半年其价格指数为-3.3%,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7月份价格指数是-26.2%,-23.6%、-24.7%,-30.1%和-18.3%。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也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这次通货膨胀是由投资需求膨胀引发的,但需求膨胀仅是它的导火线,它产生和变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还需要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演变中加以探寻。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以下三个特点:⑴消费需求回落,工业消费品的全面转入买方市场,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⑵投资需求强劲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⑶重工业增长速度加快,1992年和1993年分别快于轻工业3.2和2.5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及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在出口工业品中的比重上升。以上特点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80年代的轻纺工业主导增长转变为重工业主导增长,经济发展阶段由工业代起步阶段迈入工业化加速阶段。
我国在90年代头几年重工业打头增长时期,重工业化的主要内容是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大发展,代表装备工业的机电工业反而相对萎缩。从投资和资本形成来看,1990——1992年能源、原材料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为36.9%和36.1%,重加工业则为9.8%,17.7%和15.7%,同时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机电类重加工业,从而使前者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
纵观全局,此次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是:⑴1993年6月以前首先由投资膨胀引发生产资料价格,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类产品价格暴涨。⑵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下游行业传导,给下游产品造成强劲的成本上升压力;只是由于消费领域供大于求的态势抑制了消费品价格的迅速上升。⑶国民经济的另一薄弱环节——农业,在90年代经济发展新阶段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自90年代以来,社会对农业的投资越来越少,1991——1993年国有单位投资中,农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0%,2.8%和2.2%,呈下降趋势,结果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首要“瓶颈”。在能源、原材料和农用物资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主要农产品价格仍由国家控制,这又使农业比较利益进一步下降,80年代一度缩小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又有扩大。这种情况下,农民要么减少产量(如棉花),要么提高价格。正好1993年下半年国家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放松对粮价的控制,从而为当时粮价幅度上升提供了契机。⑷粮食及农产品价格的节节攀升,直接推动和间接影响了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造成1993年下半年以来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居高不下的局面。
三、治理对策
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呢?当然要标本兼治。首先,在宣传上要大家高度重视反通货膨胀的深远意义。各单位要“从我做起”,现在大家都反对通货膨胀,但实际上是只反对别人涨价,而自己都想做通货膨胀的促进派。这样一来,全社会物价怎能不上去呢?如果大家都能克制一点自己的要求,讲点大局,物价上涨势头可能会慢一点。其次,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指导思想上要以“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加以解决”为立足点。它的解决需要较长的过程,必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借助国家多项政策综合配套,并通过市场力量加以逐步解决,要消除简单通过总量调控,在短期内降低通货膨胀的急燥想法。第三,控制通货膨胀的具体做法,我认为今后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
1.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集资的管理,严格项目审批,将过高的投资增长压下来。国家投资必须加以引导,从投资领域看,应主要投向农业和重工业中的高技术的装备工业;从投资方式看,应增加更新改造投资,支持现有企业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技术改造。
2.加强对市场物价的监督和管理,继续实行价格监审制度。对近来涨势较猛的粮肉、菜等副食品价格,要加强控制。除了应建立风险基金平抑价格以外,还要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干预手段。
另外,要加快价格立法进展,规范价格秩序,制止暴利行为。
3.整顿流通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批零差价,使流通领域中的物价上涨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要建立全国性的市场物价信息系统,监测全国各地,各行业的物价走势。
4.财政政策应当收紧。一般收入与债务收入是不同性质的两种收入,不要把一次性收入作为硬支出打足打满。
货币政策:首先要加强对贷款规模的控制管理。特别对超前使用贷款规模的要严加控制。力争把全年的贷款规模控制在规定的计划内。当然对企业也要区别对待,那些主要因为资金困难而影响生产的企业,还应适当的给予扶持。其次,严格控制货币的发行量,绝对不能超过国家批准的计划数。同时继续收回中央银行的再贷款,防止基础货币的扩张。再次,要增加国内紧缺物资的进口,减少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势头,使人民币适当升值,以降低外汇占款的增长。同时要适当调高贷款利率,改变存、贷利差为零的局面,抑制企业对贷款的过度需求,也促使银行收回企业到期的贷款。
标签: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论文; 重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