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跨跃式发展与渐进式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渐进式论文,跨跃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跨跃式发展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控制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三是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五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1990年的第十六位升到2001年的第六位,吸引外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从1978年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国民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目前,我国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在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位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居世界第二位。从1978年到2001年,农业年均增长4.7%,工业年均增长11.5%。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我国人民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90~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一倍多。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只以消费品档次为例,改革开放前是“老三件”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80年代是“新三件”,即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到90年代“新三件”又得到更新,变成电脑、小汽车、商品房。
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成绩来之不易。多少风风雨雨,至今历历在目,有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有国内的政治风波,有特大的自然灾害,有亚洲的金融风暴,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干扰。总的来说,我们不仅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而且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靠什么?就是靠改革,因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发展,没有大的改革,也就不可能有跨跃式的发展。但为什么又能稳定呢?似乎这样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是矛盾的,然而我们处理好了,把两者统一起来了。统一的奥秘在于:我们的改革不是激进的,我们实行的是渐进式的改革。
以上海为例,1990年4月,中央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1992 年10月,我国政府向全国、全世界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带动长江流域实现经济社会跨跃式的发展。从此,上海掀开了自1843年开埠以来最为壮丽的历史画卷,展示了这座城市鲜明的发展特色:在社会稳定中实现快速增长,在有序中实现新旧体制转换,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跃式发展与渐进式改革协调并进的成功典范。
十年里,上海吸引了45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涌入了100万海内外创业大军:实现了140万产业工人“大转岗”;迎来了20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政治家实地造访;创造了1000~4000美元的GDP 人均指标的三次大跨跃;开创了中国这块神州大地的一系列第一——第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发行第一只股票、第一家期货交易所、第一家航运交易所、第一块批租转土地改造旧区、第一个再就业服务中心……。
中国的改革发展牵动着世界,世界也关注着迈入新世纪的中国。请看在十六大前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反映: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前后十多次访问过中国。他回忆说:“我第一次去北京时,看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行人,很少有自行车。第二次到北京时,那里的老百姓已经基本以自行车代步了。后来再去时,街上出现了一些汽车。现在再访问北京,看见的则是满大街来回穿梭的汽车,其中不乏各种高级名牌汽车。”俄罗斯塔斯社则用人民的消费作了对比: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能买到“永久”自行车或黑白电视机,就已乐不可支;现在,连录像机都不好卖了,人们改买DVD机, 骑三轮车送货的人都用上了手机。刊载此消息时,这家媒体用的标题十分意味深长:《老旗帜新现实》。十六大召开前夕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第38次访华。他说:“我来过中国很多次,如果说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完成了国家独立和统一,第二代领导人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那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巨大功绩是,使中国进入现代化,并融入国际社会,这应被视作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新加坡《联合早报》对此报道说,十六大召开前一天,来北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的基辛格站在他出入许多次的人民大会堂台阶上,感慨万端:“我看到中国30年的巨变。我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到了中国。这不仅仅是变革,更是一场革命。”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分析
1.现代化建设既要有宏伟的目标,又要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赶上世界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这是一个双重任务。要完成这个双重任务,速度问题至关重要。邓小平有一句名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太快了,脱离实际,犯急躁病,欲速则不达,损失巨大;太慢了,国家强盛不了,人民生活改善不了,落后就要挨打。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设计了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是建立在从我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既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我国人民决心用100 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2.改革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先易后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
中国的改革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在突破口的选择上,先农村后城市;在改革领域上,先经济后政治及其他;在区域上,先东南沿海地区后中西部地区;在致富的顺序上,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发展到共同富裕。我们之所以从农村开始,一是因为中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二是因为农业经济结构比城市经济结构简单,改革的难度和风险比城市的小,改革容易在农村突破。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下就推开了,因为它适应农村经济活动的特点,又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接着是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不仅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而且也为解决农村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问题指明了道路。然后农村转到城市,转到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这里涉及到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实现政企分开,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例如价格改革由“双轨制”逐步并轨,最后才实行市场价格。改革的推进,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而不是相反,先搞政治体制改革而后才搞经济体制改革。
3.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这是各项工作的大局,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要正确认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国内国际一切问题的基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只能是死路。稳定压倒一切。物质文明建设需要稳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稳定,政治文明建设也需要稳定。没有稳定,什么都搞不成,什么都谈不上,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国家特别是经济腾飞的国家,是在混乱中把经济搞上去的。更何况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从事着前无古人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把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
党的十六大报告,总结了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的十条基本经验。这十条经验同时又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因此具有普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这些经验中也包含了跨跃式发展和渐进式改革相统一的思想。比如第二条经验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又比如,第三条经验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再比如,第六条经验专门讲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中国新世纪新阶段前景展望
党的十六大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牌。”大会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至此,我们在跨跃式发展和渐进式改革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上,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也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远大理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整个过程,我认为可以分三个一百年、跨度两百年去把握。第一个一百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在这里遭到严重挫折,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前赴后继,与外来入侵者的野蛮、侵略、掠夺、残杀的反文明行为作斗争,闪现出正义、革命的文明之光。这种奋斗开始是分散的,薄弱的,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第三个一百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我们各方面的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介于这两个一百年之间、交叉其中的是第二个一百年,它从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本世纪的头20年,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三个一百年的划分和概念的提出,除了有中国历史、现实、未来发展的实际根据外,还有理论上的根据。
北京天安门广场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的那一段碑文由周恩来书写,由毛泽东亲自起草。这段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三段,就是讲的三个一百年。“三年”是指解放战争,与第三个一百年相吻合,因为三年后新中国就成立了。“三十年来”,毛泽东是指五四以来,但“五四”运动与党的诞生只隔两年,因此与建党开始的第二个一百年相吻合。至于毛泽东讲的“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就是从鸦片战争到本世纪中叶的一百年,这完全是一码事。这就是说毛泽东把人民英雄的奋斗史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史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年代。当然,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复兴,是在过去复兴基础上的复兴,是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复兴的历史征程。讲第一个一百年,让我们牢记从鸦片战争以后的屈辱史。第二个一百年,让我们牢记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先推翻三大敌人,然后奋斗到实现全面小康。第三个一百年是共产党执政的一百年,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百年,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过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富裕生活。
在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即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这一段,即十六大报告中称为“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江泽民不仅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而且对这一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以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作了全面部署。这里,跨跃式发展和渐进式改革相统一的思想渗透其中:
第一,在前一阶段“总体小康”与本世纪头20年“全面小康”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方面,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规定得很明确,它与前一阶段的“总体小康”虽然都属“小康”,但又不一样,“总体小康”是指总体的,或者说基本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这里包括还有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而“全面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性和实现这一目标地区的先后性方面,这个报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鉴于改革之初首先发展东部,报告提出,在新阶段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在本世纪头20年进程中的小阶段性方面,报告将这二十年的进程,分前后两个十年,前十年要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
第四,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报告提出,在新阶段“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报告强调“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针原则,既保证能大胆吸收外来成果,为我所用,使改革卓有成效,又保证改革有正确的方向,使改革平稳推进。
第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方面,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报告还强调,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三大文明”协调发展,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所有文献中还是第一次(他们只讲过一般的文明,只有马克思讲过一次政治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的素质两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七,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报告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等等。
最近,“2002年全球脑库论坛”在深圳举行。且听一些与会政要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说: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是相当快的;中国正积极准备在世界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说:中国向世界承诺将继续进行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以及深圳完全有条件和能力保持经济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沃尔克说:中国毫无疑问肯定会保持目前很快的增长态势,并且半在不长的时间里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我希望见到一个更加强大和稳定发展的中国,希望中国能够带领亚洲走出低谷;甚至对美国和欧洲的稳定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美国高盛亚太区副主席克迪斯说:过去的20年我们称为中国的黄金20年,如果让我展望中国未来经济前景,我认为之后的20年,同样将是中国的黄金20年。
不可否认,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毕竟坚冰早就打破,道路早已开通,新的奋斗目标也已明确,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已经和正在制定,新措施也在陆续出台。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奋发努力,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必将通过我们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