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文化的开发利用_农民论文

论农业文化的开发利用_农民论文

论农业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13X(2002)01-0039-05

农业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中国农业几千年的发展史,孕育和造就 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农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农业生产活动相 伴随的客观存在的文化因素,是农业生产领域不断拓展的产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行 为是观念与思想的表现,而观念与思想又是文化的结晶。农业是农业文化的物质载体, 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不同的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既是农业生产意识,又反映着农业 生产发展的水平,同时,又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着农民的生产、消费观念及生 活水平。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寻找和把握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促进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的 重要任务。

农业文化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实现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农 村和农民为载体,通过农业的市场化活动,反映、传导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 化综合体。

一、农业文化与农业经济

农业文化产生于农业生产过程,渗透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领域,反映农业经济活动的 各种特色,对整个社会发生着影响。研究农业文化在于提高农业活动的文化品位,推动 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文化是特定农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

1、古代农业经济活动的小农特点,决定了几千年中国小农意识的传统农业文化特色。

这种小农意识的传统农业文化,必然带来对农业以外其他产业发展的“非议”和排斥 。“重农轻商”、“以农为本”等思想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反映。这种以小农意识为核 心的古代传统农业文化,直到现在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我国广大农民的思想,经过多 年的历史变迁又渗透到其他各个行业从业人者的灵魂中,限制着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最 终使“小农意识”成了保守、落后、封闭、愚昧的代名词。

2、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并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文化。

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可耕土地的大幅度减小,环境污染的加剧及农用化肥、农 药的过度使用,使得土地产出率及产出总量不断减少,仅靠种植农业支持庞大的农村经 济的发展已经难于为继。农民增收、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减小,顺应时代的要求,大农 业、生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旅游农业、工厂化农业、开放农业、市场化农 业等观念或意识,被人们提了出来。这些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从此 ,一幅幅未来农业的蓝图在我们面前展开。这些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观念和意识构成了 新型现代农业文化。

(二)古代传统农业文化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文化资源。

古代传统农业文化背景下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方法,以及传统农村生活及消费方 式,恰好符合现代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旅游休闲心理趋向。这些古代传 统农业文化是旅游观光农业文化开发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旅游观光农业文化品位的重要 资源。

(三)培育现代先进的农业文化是解决当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1、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文化,可以拓宽农业发展的思路,扩大农业经济活动的领域,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经营,带动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

2、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文化,又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手段。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土 地集约化经营问题、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以及农村社会组织关系的调整等,都离不开 破除旧的小农经济的农业文化氛围,建立和推广新的现代农业文化氛围。

3、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文化,又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手段。农民观念问题、农民文 化素质问题、农民增收问题,以及农民劳动力过剩问题等,都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现代 农业文化给予解决。因为现代农业文化的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现代农业观念的变革、 现代农业制度的创新、现代农业政策的调整及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与现代农民 文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二、农业文化开发和利用的可能性及条件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以农民“ 增收”为中心的一系列农业变革正在农村迅速展开。新的农业观念及思想不断形成,农 业文化在内容不断获得充实的同时,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

(一)农业文化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农业文化是农业活动的结晶,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的开发利用就是 在农业活动中,针对我国农业活动客体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制订措施促成有特色的中国 农业发展模式的快速生成和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业活动的文化品位。

1、农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在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居于重要的主体地位,历来都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 基础。这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完全一致的。文化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晶,而 农业又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农业文化自然就是中国社会经济 综合反映的主体,即是中国农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

2、悠久的农业历史孕育着灿烂的古代文化。

以精神形态存在的农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如地处黄河流域的河洛大地,洛阳 文化首要的特性就是地域性,既然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古老的黄河文明,这种人类文 明均植根于从刀耕火种、狩猎、群居、围牧圈养等原始农业活动所形成的农业文明,而 且洛阳文化实际上早已规范在黄河文化的范畴之中。

作为文化母体的农业,其文化特征可谓多姿多彩。如被牡丹武则天贬到洛阳的历史传 说,到如今“洛阳牡丹甲天下”的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由洛阳东关萝卜到洛阳燕菜产 生的传说,到如今洛阳饮食文化中“牡丹燕菜”名吃;由我国北部丘陵地区挖凿的土窑 洞本是当地百姓依势而居的家庭住所,如今则成了享誉海外的“窑洞文化”。诸如此类 的事物都已形成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农业文化,当然还包括 蕴藏于中国农业产业深层次的文化宝藏,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

3、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在创造着新的农业文化。

农业发展的诸多基本问题的解决,需要突破原有传统农业文化的束缚,从市场经济的 角度、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农业问题,吸收外来先进的农业理念, 发展变革自身传统农业理念,从而构成符合现代中国各地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文化。农 业与旅游休闲的结合,形成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农业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结合,形成生态 (绿色)农业文化;农业与改革开放、市场的结合,形成开放农业、市场农业文化;农业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土地的集中及小城镇的建设,形成反映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 革风貌的农村社区文化;农业各种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比较和选择,形成支持农业经 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制度文化等。新的中国农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农业生产的 变革,离不开中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农业文化开发利用的条件。

农业文化开发利用离不开对我国农业文化开发利用的条件的评价与分析。因为,中国 农业文化开发利用是在中国农业活动的这种大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这是中国农业文化 开发利用的前提。

1、中国农民观念和素质。

中国农业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及其长期以来以小农经济为特征,决定了自 给自足的小农意识是中国农民的主流意识。农民在思想观念上表现出的小农意识,是直 接阻碍、限制中国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性劳动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也使得新型 的现代农业生产观念在农民中进行传播成了困难的事情。另外,中国农民的科学技术文 化素质与市区城镇及发达国家农村相比普遍不高。这也使中国农业生产活动、技术变革 、市场变革受到很大的限制。

2、中国农业生产力状况及农民收入。

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尽管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然属于 较低的水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高,农业受自然因素制约的程度还很大。目前, 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48996.1万千瓦,各种拖拉机仅有1278.67万台,每百户拥有农 用排灌动力设备14.02台,农村电气化、化学化程度也不高,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 出,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劳动力过剩状况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农业水利设施老 化、失修情况严重、农业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更为突出。

中国农民收入经过20世纪80年代高增长以后,进入至世纪末开始步入缓慢增长阶段。 尤其是农产品供应短缺时代的结束,使农民增收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农业生产成本大幅 度上升,农民负担沉重使得农民生活的改善及农业生产积累资金增加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

3、中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

长期分散和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 要求。如何让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从分散的手工生产转为与大生产连接的、 有组织的进行生产经营,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打破条块分割、 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这是我们迫切 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农业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农业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包括:农业观念文化、农业环境文化、农业制度文化、农 业政策文化等的开发和利用。这是由中国农业经济在全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自身的 发展特点决定的。这里仅就农业观念文化和农业环境文化,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农业观念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农业观念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就是在农业经济活动中,传播、推广新型农业观念 ,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大农业观念文化的开发利用。

大农业观念是从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一体化的角度来思考农业问题,大农业 观念的“大农业”是指与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相关的各种产业的综合体,它既包括农 村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同时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农村乡镇企业、农村旅游业及农 村商业服务业等。大农业产业结构关系也就是这些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大农业观念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大农业观念为我们寻找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提供了思想准备。中国农村乡 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已经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结合 中国农村发展实际,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及农村服务、信息业等,都应该成为 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②大农业观念是我们对中国农村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整合、调整的重要思想基础。大农 业观念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是我们摆脱长期以来束缚中国农民手脚的小农意识的重要途 径。最终有助于农民走出去、参与外部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农业经济与其他产业经济对 接、农业与市场的对接等。

2、生态农业(或称绿色农业)观念的开发与利用。

结合中国实际,生态农业观念的开发和利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认识观念问题。

发展生态农业或绿色农业除了政府支持和推动以外,更多的应该是农民的自觉行为。 自觉行为来源于认识观念的变化,应让所有的人尤其是农民认识到生态农业或绿色农业 发展的好处,并且在实践中体会到好处。为此,有人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一个 地方的一年国民生产总值即GDP是一个确定的值。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可耕地的大 量减少和污染所带来的每年损失可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且这种损失与污染又是长期的、 持久的。此外,还必须为改善这种状况付出更多的投入。我们从GDP中,扣除由环境污 染而引起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后,就是所谓的绿色GDP。这个绿色的GDP至少低于GDP ,甚至可能是负数。

②解决中国农业人口与农业资源的矛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以水资源为例,全国农业每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8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另一 个问题,就是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中国农业人口与农业耕地的矛盾不断突出。 就中国农业发展而言,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③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基础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由于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许多山地、湿地大量被开垦,使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状 况欠债过多。如黄河湿地的过度开垦,大幅度减少了黄河湿地面积;农业生产过度使用 化肥、农药使水资源大面积严重污染,农田污染面加大,化学残留比例提高;自然水域 的污染及对渔类的过度捕捞,使自然水域中的水生物种类、数量大幅度减少等。这些都 对中国农业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 解决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④生态农业发展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技术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农业的持续发 展,要在农业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生物技术、节能节水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大投 入力度,并同时加快农民素质的提高,使农业先进技术尽快实现由“贵族技术”向“平 民技术”的转化。当然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中还要注意技术的副面效应。

3、市场化农业观念的开发利用。

市场化农业观念的开发主要是通过确立农民市场观念或意识,组织实现农业经济活动 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市场化农业观念的开发利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树立农业生产的市场观念。

中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多数人缺乏进入市场的意识。中国农业经济总体上仍然属 于自给自足经济,农业劳动力的总体市场化程度不高,粮食生产的商品率也处于较低水 平。树立市场观念,确立市场风险意识,是合理调整中国农业结构、建立开放农业的重 要条件。

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各地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搞好示范基地建设,形成有规 模、有市场的主导产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产品没有市场不能发展,有市场而没规模也不能形成气候。产业化比较成功的地方, 都十分重视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培育和开发拳头产品,逐步 形成有竞争优势乃至核心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③结合各地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交易市场建设。

以中国各地农村的优势产业或拳头产品,大力发展农村交易市场建设,力争形成“以 市场带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尤其是大型农产品交 易市场对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和对其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④尽快实现中国各地农业经济的对外开放。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化农业也是开放型农业。中国开放型农业的建立应主要考 虑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的对外沟通,农业产品、服务及农用商品的流通渠道的畅通,农 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及方便流动等标准。开放型农业是市场化农业的要求,也是市场化 农业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农业环境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农业环境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农村 社会风俗文化环境及农业历史文化等优势,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或休闲)农业的方式, 寻找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 、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交叉型的新型农业,是农业环境文化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 。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与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的水平提高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 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生活空间日趋缩小,仅市内有限的 公园及风景区,已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和旅游的要求,城市居民迫切需要到郊外农 村寻求新的休闲、旅游空间,从而实现回归大自然、休养健身的愿望。

1、旅游观光农业的类型。

结合各地农业及农村的自身特点,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重点可选择以下二种类型:

①古朴自然的农村田园生活型。

古老悠久的农业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近些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不再仅仅 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多样化、高层次的文化娱乐,回归大自然、向往田园之乐的愿 望日趋强烈。广阔的客源市场是我们发展古朴自然的农业田园生活型旅游观光农业的重 要基础。这种类型的旅游观光农业重在培育良好的农业田园生活文化氛围,其特色在于 “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看农家景,享农家乐”。

②青山秀水的山川型。

中国各地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中西部以山地为主的自然特点为我们提供了青山秀水 的山川型旅游观光农业的基础。中国中西部应主要利用山区优势,开发山区自然景观类 旅游观光农业,重点应放在森林的培育及保护、果树的栽培与发展等方面。其难点主要 是辅助旅游设施建设及山的蓄水。山的灵气在于水,蓄水很重要。沿河沿江一带应以江 河大型水域及湿地为轴线,发展湖光山色型、湿地候鸟型旅游观光农业。青山秀水的山 川型旅游农业开发的重点,在于开发、利用人工森林,自然森林及自然或人工水域的各 种旅游功能,实现旅游观光价值。重点为旅游观光者提供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 林浴、捕钓鱼、驾船、品尝水鲜、游泳等空间场所和服务。

2、开发和利用中国农业环境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必 须根据农村各地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区位条件、交通条件 ,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②尽可能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旅游观光农业应突出可游性、可观赏性。要充分利用原 有的旅游景区、景点,扩大、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游合一的 新型农业产业。

③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首先应安排在城镇郊区,这里的人们 对旅游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交通便利。

④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最主要的是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设施建设。必须保 证旅游观光农业区“进得去人,留得住人”。

⑤做好旅游观光农业的宣传、营销工作,大造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舆论,努力增加游 客的广泛参与意识,结合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把旅游观光农业提高到一个新 的水平。

收稿日期:2001-11-06

标签:;  ;  ;  ;  ;  ;  ;  ;  ;  ;  ;  ;  

论农业文化的开发利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