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家族时代”下的宗祠文化现状论文_崔喜凤 杜伊 刘彬 刘慧慧 刘晓星

浅谈“后家族时代”下的宗祠文化现状论文_崔喜凤 杜伊 刘彬 刘慧慧 刘晓星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源。笔者认为,大学生有义务了解,深刻认识,并且尽力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贡献。本文从宗祠文化出发,主要由宗祠文化综述、“后家族时代”下的宗祠文化、家族文化追寻的当代意义三部分组成,以探讨宗祠带有怎样的家族文化,给族人留下了怎样的家族记忆,以及家族记忆的流传及影响。

关键词:宗祠文化;后家族时代;文化传承

一.宗祠文化综述

“‘宗’,《说文解字》解作‘尊祖庙也’,‘庙’解作‘尊先祖貌也’。简单地说,宗庙就是族人尊奉供有祖先形貌的房子,是祖先神灵存在的物质场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形成的中华文化多彩璀璨,古人对祖先的信仰和祭祀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不论皇族政权,还是民间家族都坚定地遵守着。而宗祠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存放着家族的记忆,对祖先的敬仰。

学者对于宗祠的研究有多种角度,包括建筑装饰的艺术与文化阐释、社会教化功能,建筑遗产功能、建筑文化场域内涵、吉祥文化、宗祠保护和利用等。陈凌广《“后家族时代”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场域内涵刍议》以 “后家族时代” 的现实背景,揭示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场域的内涵特点,反思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在艺术社会学观念下的 “场域” 概念,综合分析浙江祠堂发展状况、营造机制和装饰工艺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林敏霞、颜玲云《从宗祠到文化礼堂:村落传统建筑遗产功能研究》村落公共建筑从传统的“祠堂”到现代的“文化礼堂”的功能变迁,并在“乡村旅游”和“遗产运动”的大环境下,反思村落建筑遗产的主体性,从而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意义。曹砚农的《湖南洞口曾八支祠的古韵新声——再谈宗祠建筑的文物功能与价值》一文,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宗祠建筑文物的科学艺术价值,成为了地方文化建设的主体表现手段,起到了传播文化、展示文化、发展文化的潜在价值。王美群的《基于宗祠保护和利用的郴州乡村聚落规划探析》一文,浅谈大视野下的宗祠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张峰《宗祠:吉祥文化的象征》一文,从宗法制下的根文化揭示宗祠的吉祥韵味;从社会功能角度揭示宗祠的和谐吉祥作用。

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作为研究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们小组进入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茶乡宗祠,与当地大家族的后人交谈中,发现当地农村出现了很多修整或者新修的祠堂,这些祠堂很多都是不在远在他乡的大家族成员自发捐款修筑的,是游子在外对故乡家族的一种眷念,也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乡下的人口锐减,散落在乡村的祠堂文化的渐渐流失、甚至出现无以为继的现象。

“家族的文化功能可以应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家族文化的内容可能不同,甚至可能消失”基于暑期实践调研中在湖南株洲茶陵县宗祠访谈中,我们写作本文想探求宗祠带有怎样的家族文化,给族人留下了怎样的家族记忆,以及家族记忆在当代如何生存、发生影响。

二.“后家族时代”下的宗祠文化

张邦卫教授提出“在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在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化的强力推进下,加之诸如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流动与迁移、城市化的扩张以及现代人个体意识的过度彰显与家族意识的淡薄等原因,家族故事似乎已成了如烟的往事,宗族观念也似乎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说辞,在许多年轻人的心目中,特别是当下的 70后、80 后、90 后的心目中,家族祠堂无异于历史尘埃的废墟。这样,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实至名归的 “后家族时代”。”。进入后家族时代,宗祠文化究竟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已经成了一个亟待探究的问题。调研小组为深入研究后家族时代的宗祠文化奔赴株洲市茶陵县进行调研。通过向导对当地宗祠建筑,宗祠活动以及宗祠文化传播等相关情况的介绍,调研小组发现以彭氏宗祠为代表的宗祠在进入后家族时代之后宗祠文化已经呈现出萎靡之势。

宗祠文化的逐渐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宗祠年久失修。宗祠作为宗祠文化的物质载体,宗祠的外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宗祠文化是否发展兴盛。有学者指出“宗祠虽然只是一种文物建筑,却囊括了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诸多内容,无论从社会教化还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宗祠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源远流长、深刻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明底蕴,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实地考察中,调研小组发现宗祠的外观在经历了时间和人为的破坏之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彭氏后人介绍,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利用宗祠活动提高地方凝聚力的需求也随之减小,这才造成了宗祠现在凋敝黯淡的景象。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城市化进程必然会迅速加快,农村人口还会大量涌入城市。到这个时候宗祠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会逐渐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宗祠也就更不会有重新修整的机会了。

其次,宗祠活动日渐减少。宗祠活动是提高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家族后人,促使家族后人理解并认同宗祠文化。有学者认为,“个体通过进入宗祠参加活动如祭祀、婚丧嫁娶、寿诞、功名、惩戒等,通过暗示、感染、模仿等初级文化传承方式进而获得记忆与认知,增强对家族历史和宗族的认同、对尊卑伦序和孝悌忠信伦理的理解、对长幼之序祖制祖礼的掌握以及对贡献乡梓报效国家意识的养成。”在采访过程中,彭氏后人告诉调研小组,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壮年已经进入城市发展,留在农村的人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和小孩。对于家族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不愿参与活动形式单一、没有趣味性的宗祠活动。没有家族年轻人的加入,家族长辈也不愿组织宗祠活动。

最后,宗祠文化传播意识淡薄。中国台湾人会以把祖先牌位抱到大陆工作地点的方式,把宗祠文化传播给后代。“祭祖是台湾人的重要习俗,把祖先牌位抱到大陆使人强烈感受到台商把大陆作为新的故乡的趋势。”据彭氏后人反映,家族后人对宗祠文化的传播意识不强且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彭氏后人说,虽然农村有一部分人会以带着祖先牌位一起迁移到工作地点的方式进行宗祠文化传播,但是这一现象并不常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宗祠文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宗祠文化要想在现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家族后人的保护和传承。

三.家族文化追寻的当代意义

1.促进家庭和睦宗族团结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家教、家训、家风建设,以立德树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确定和践行,是正当其时,其重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宗祠文化也是通过千百年来不断发展与积淀而形成的属于本民族文化特有的内容。宗祠的神圣地位是通过祭祀仪式和过程来体现,以此来教育感化族人,从而使族人能够牢记祖训,传承先辈的孝、善、礼、义,促进家庭和睦、宗族团结。

2.传承中华优秀伦理道德

宗祠是整个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人生信仰和行为规范的实体表现。宗祠内常悬挂匾额,上拟堂号堂联,堂联立于四周立柱上,它们多为先祖典范、明理忠孝、光宗耀祖等内容,起到勉励后人的作用,告诫族人维护宗族声誉。此次调研的株洲茶陵彭氏是当地的第一大姓氏,彭氏祠堂也是当地最大的祠堂,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宗祠,且文化底蕴深厚。调研中,从祠堂每一处的名称中,可以看到宗祠所倡导的文化精神与内涵,比如惇伦堂、惇礼堂、孝友堂、孝义堂等,了解到古人先贤遵奉的是仁义忠孝,这都是对中华优秀伦理道德的一种传承。

3.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族文化的教育意义也有所改变。在当今时代,家族文化的意义不仅仅只在于对整个家族有强大的团结和凝聚作用,培养家族成员之间的爱国主义感情,它也有利于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国家凝聚力和推动国家繁荣发展。作为研究生,发现和推广茶陵彭氏家族文化和类似的优秀家族文化,深入实地去了解挖掘宗祠文化,既是学习,更是升华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所谓文化自信,要求的不仅仅是自信,更要将中华文化深谙在心,通过了解认识,将其内化成一种民族气质,一种民族状态,这才是真正的自信来源。

参考文献

[1]冯尔康,阎爱民.中国宗族[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2]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张邦卫.“后家族时代”与浙江祠堂文化的传播策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

[4]吴祖鲲,王慧姝.宗祠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治理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4.

[5]杨军昌,杨蕴希.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宗祠文化与民族社会教育发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5:37.

[6]董晓宾.解读“后寻根时代”——专访《大上海台商传奇》作者葛凤章[J].台声,2004:10.

[7]李淳,马春生.代州冯氏家族文化及其当代意义[J].晋阳学刊,2017:6.

[8]周博,何涛见.宗祠文化的当代价值分析[J].艺苑,2018:6

作者简介:崔喜凤(1990.12-),女,山西省朔州市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论文作者:崔喜凤 杜伊 刘彬 刘慧慧 刘晓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浅谈“后家族时代”下的宗祠文化现状论文_崔喜凤 杜伊 刘彬 刘慧慧 刘晓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