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问题与WTO——我国缘何被拒在“世界贸易组织”(WTO)门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贸易组织论文,门外论文,被拒论文,身份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刚刚结束的亚太经合会议上,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从明年起中国将采取重大步骤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这一承诺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上的诚意。自1986 年以来,我国先后在体制、关税、透明度等10多个方面作出了数百项重大举措,中国要求“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初衷未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至今仍被拒之门外。笔者认为,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主要缔约方的美国,提出中国应以新兴工业国、甚至发达国家的身份而非我国坚持的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该组织,成为争议的焦点,从而关于中国能否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的正式性磋商仍然没有恢复。
1、“身份”问题的由来。根据原来的关贸总协定(GATT)和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章程,缔约国分为“发达”的和“发展中”两大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两类国家在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简言之,由于“身份”不同,发展中国家作为缔约方获得的优惠待遇更多些,如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相反,发达国家承担的义务相应更多些。“新兴工业国”实际上是“最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代名词,它在义务的承担上近似于发达国家而在权利的享有上却失去发展中国家所有的一切。正是基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国之间在待遇上的差别,以什么“身份”加入对于同是经贸大国的美国和中国都是利害相关的。
2、美国的判断。美国曾提出中国应以新兴工业国、 甚至发达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部分原因是美国有些产业部门惧怕中国大量出口占领美国市场,而更深一层的原因则是美国对中国的实力做了过高的估计(如果不说是出于某种目的的故意刁难的话)。其实,我国实实在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和人均收入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总体经济、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和档次远远不如发达国家。然而,美国和几个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即按照同样数量的钱在不同国家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来计算各国的产值和人均收入),高估了中国的实力。用此方法计算,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收入亦超过了原来的几倍。就在这种错误判断的基础上,美国自1992年以来便宣扬“中国威胁论”论:害怕中国迅速强大,害怕中国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一思想如同80年代中期来的“恐日症”一样。
3、中国的立场。中国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利益攸关。我们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有一些条款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如现阶段发达国家的综合关税税率为4~5%,发展中国家为12~14%,另在幼稚工业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些优惠。如果中国以发达国家身份加入,中国不仅将失去原来享有的普惠制待遇和各种发展中国家可享有的各种优惠条件,还将失去在其它国际经济组织中已有的和将有的优惠待遇。不仅如此,还要强撑着以发达国家的身份给其它发展中国家以普惠制等各种优惠待遇。这样,中国不仅不能保护民族工业,而且还要承担许多超过中国能力范围的义务,从而会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利益。二是我国事实上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还遥远,要达到“新兴工业国”的经济水平还有一段路要走。应该说,中国人比美国人更了解自己,了解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鉴于此,中国近10 年来始终未放弃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立场。
4、寻找结合点。 在美中两国关于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身份”问题分歧的背后,不难看出,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有矛盾冲突的一面,而且不易协调,美国要乘中国进入之时,压中国吞下“发达国家”这个苦果。正如今年10月30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篇题为《美国的中国综合症》的文章所言:如果有人授予诺贝尔政治奖的话,谁纠正中美关系就应得奖。然而,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中,美中两国的各自利益又有互补性的一面,这在经济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和广大市场容量的大国,若她跨入“世界贸易组织”大门,不仅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也能为美、日等主要缔约方进入中国庞大的市场提供更多的机遇。可以说,这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为此,美中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考虑,在原来各自的立场上做一些让步,使中国以一个介于发达国家、 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样就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在96年新年将至亦即中国要求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迈入了第10个年头之际,真诚地希望中美双方求同存异,早日解决拒一个国际经贸大国于世贸组织门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