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中的社会主义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视野中的社会主义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视域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73(2000)03-0100-04

汹涌膨湃的全球化浪潮是当今时代的特点。世界现代化的全球进程,将导致人类生活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这一全球性推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政治变革、思想文化变化必将久久留在我们及后人的记忆中。面对着社会的转变、经济的转轨、文化的转型,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重大课题。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社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赶上时代。”[1](P242)站在新世纪的大门口,我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当今世界全球化潮流的冲击,社会主义要赶上全球化的时代潮流,迎接机遇,应付挑战,在冲突中达到整合,既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现代化道路的最佳选择。

一、全球化:现实抑或神话?

全球化是近年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但如果理解全球化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一个神话”[2];也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古已有之的趋势,15世纪早期到18世纪中叶就出现了全球化的萌芽,并从欧洲开始启动。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超越国界、扩大联系的历史进程。全球化是个历史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有一个从分散到彼此依存的一体化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发现和考察了全球化的趋势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全球化既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产物,又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结果。资本主义的本性一开始就注定了它要充当全球化的历史工具。因为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只有通过不断积累,不断扩张,才能生存下去。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被普遍视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点,自此以后,资本主义借助于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革命化,一步步把它扩展到全世界。起初是贸易和商业资本的世界化,后来是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世界化,直到今天形成信息、通讯、技术、资本、市场、资源等方面的全球化,以至人类结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由此可见,全球化是五百多年来不断加强的历史演进过程,先是在经济方面融合为彼此依存、密不可分的全球整体,进而在政治、文化方面也会如此。经济全球化现已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目前,经济全球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一)贸易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导。自80年代以来,跨越国界的国际贸易几乎成倍增长,在世界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在1993年为17%,而1950年只占7%,1973年只占12%。①世界的货物出口总额,已从50年代初的每年500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5.1万亿美元。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而且其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平均是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1-1.5倍。贸易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助推器。这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二)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是高度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界,实行跨国生产和经营。跨国公司实行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经营方针,以便通过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各国的技术、资本、劳动力和市场优势,生产国际化有了飞速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主体力量。根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近年来,大型跨国公司规模继续扩大,投资、生产、销售等领域不断拓宽,大量中小跨国公司乘势崛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大跨国公司迫于激烈的竞争,或跨国联合,或跨国兼并,凡此都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三)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国际动态研究中心研究员费良索瓦·沙奈在他主编的《金融全球化》一书的总序言中对金融全球化的特点、起源、动因和发展阶段作了分析,他认为金融全球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间接”的金融国际化阶段。它可追溯至1960年,其特点是金融管理体系和有限的金融国际化居统治地位(但不是独占的地位,美国的情况尤其如此),而有限的金融国际化则是通过欧洲美元市场这一途径实现的。欧洲美元市场与各国金融体系平行或“外在”地发展。1971年8月,美国单方面宣布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决定结束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制度,同时开辟了浮动汇率的道路。它使汇兑市场成为金融市场列车进入当代金融全球化的第一节车厢。第二阶段:金融非规章化和自由化阶段,始于1979年-1981年。保罗·沃尔克被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玛格里特·撒切尔上台以后,美国和英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产生了当代自由化和全球化的金融体系。自由化债券市场首先适应了工业化国家政府财政赤字投资的需要。对外国金融投资者完全开放的债券市场的建立,实现了通过国库券和其他金融市场债券对政府财政赤字的投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材料,仅美国国债就占了经合组织国家国债总和的39%。因而,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话来说,国债市场就成为国际债券市场的“脊梁”,这一市场掌握了世界金融市场大约30%的金融资产。在市场金融或非“中介金融”制度中,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组织,而不是银行起着主导机构的作用。银行在这种制度中恰恰受到了新的、几乎完全是在金融领域中交易的资本的集中和积聚形成的竞争,这些形式是:养老基金和集体投资公司(互助基金和有价证券集体机构投资)。第三阶段:套利的普遍化和“新兴市场”的加入。1986年新加坡发生金融“大爆炸”,迫使其他金融中心加快了自由化进程。这一事件标志着金融全球化第三阶段的开始。股票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发展仍落后于汇兑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发展。近十年,新兴市场的加入标志着金融全球化进入了最新发展的阶段。新兴市场不是指旧的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等,而是指某些亚洲国家和像不久以后中国这样真正的新金融市场等。接连不断发生的金融冲突和危机是从第三阶段开始的。它们已成为直接金融的全球化体系运行方式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直接金融中,市场是主要机构,而投资泡沫则成为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上述全球化的几个表现特征,无论是世界贸易的增长,跨国公司的发展,还是资本金融生产的扩大,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全球杂谈》中描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时指出,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连为一体,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正是由于新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日益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而不再是一个神话。

二、全球化:西化还是多元化?

当我们审视经济全球化现象时,必须回答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全球化“是一种自然产生的过程,是不可遏止的技术与经济进步的结果”;还是“由于(人们)有意识推行追求既定目标的政策所造成的结果?”[3](P11)或者说,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历史发展过程,还是“西方工业国家执政的政治家们第统”地设计的全球化陷阱?

不可否认,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全球化进程首先和主要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导和推动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不能停下来的:它必须继续增长和扩大,否则必定死亡。”[4](P283)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只有在不断积累和扩张中才能生存下去。资本不管在哪个国家出现,只要它渡过了初期积累阶段,进入到扩张阶段,它就必然会越过国境,进入世界市场。

资本在向全球扩张中曾遇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击。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在此之前,社会主义阵营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世界市场,曾于1949年1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先后有11个成员国参加,但实践证明,排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潮流相隔绝的结果是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失去了许多大好机遇,最终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失败。

经济的全球化是以国际资本,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的国际资本的扩张为标志的,因而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和获得巨大利益的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凭借其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和控制力,依仗信息技术的先进和跨国公司的强大,在全球化浪潮中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所制定的国际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二战后60多个发展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中欧、东欧和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国家纷纷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尽管两种经济体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在市场机制运行方面表现出一体化趋势。1997年12月20日日本《东洋经济》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世界总人口中,有40亿人参与了市场经济,在全球展开大竞争。参与市场经济的国家和人口之多,参与程度之深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同时全球化进程中“马太效应”愈益明显,南北差距日益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拥有世界1/5人口的高收入国家掌握着全世界86%的国民生产总值和82%的出口市场,控制着68%的国外直接投资和74%的电话线;而占全世界人口1/5的最贫困国家则仅占每一项的约1%。人类20%的富有者消费着86%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而20%的最贫困居民只消费着世界财富的1.3%,几乎只有30年前的2.3%的一半。世界上盖茨等3名巨富的财产,居然超过了48个不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世界上20%最富裕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已经从1960年的30:1增长到1995年的82:1,并且第三世界在许多方面变得更糟。在过去的20多年里,70多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降低。30亿人即世界人口的一半每天的生活费在2美元以下,共有8亿人营养不良。

全球化不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支配国际经济,而且也是西方资产阶级推行其思想文化的过程。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认为:全球化无疑是一个西方的思想观念并明显带有美国政治经济影响的烙印。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国际康采恩主席施伦普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仅我们的经济处于竞争之中,而且我们的自由、民主的价值和我们的经济道德也都处于竞争之中。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是互为条件的。全球化是一个现代性极强的价值术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等于全球西化。全球化的结果必然要给各种各样的地区经济带来冲击。历史经验证明,全球化的冲击并不能消除世界多样性,只是调整和改变它们,常常一次全球化浪潮过后,世界的多样性反而更加复杂。如果从19世纪开始的中、西方文化正面冲突算起,目前经历的全球化运动也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了(更不要说全球化一般从15世纪算起了)。在这一百多年中,既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扩张,又有各民族文化从相互隔绝到相互冲突、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世界始终在全球化的道路上行进。全球化运动最初的动力和表现形式,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是西方资本主义挟其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文化的强势,冲破东方国家文化樊篱的殖民化过程,同时也是东方国家出于救亡图存的目的而对西方文化的主动学习和吸纳过程。“西学东渐”正是对全球化运动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一种概括。全球化并未导致文化的一元化。从本世纪开始,西方文化的中心逐渐从欧洲向北美飘移,同时在二战基础上诞生的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固然有共性,然而传统文化的不同影响,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各种独立与发展道路不同作用,都使它们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全球化进程融入了世界的多样性。

资本主义的扩张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也使全球化与世界多样化两种趋势必然相伴随。这条规律曾使资本主义链条出现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在这里突破成为必然和可能。所以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形成以意识形态为分界的东西方两大阵营。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不仅意味着社会主义遇到重大挫折,而且也标志着美国霸权开始走向解体。它并没有指向一元化。当今的全球化之所以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文化扩张,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多元化,它是以价值取向的多元主义对抗唯我独尊的价值一元主义。冷战的结束,美苏霸权解体空前的深刻性在于,它不只是一个具体中心的消解或不同中心的更替,而是指向中心本身的取消。在当今世界,已很难指出全球的中心在哪个国家或地区了。虽然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人们也很难承认美国是今日资本主义的中心。至此,全球化的历史运动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它不是用新的权威来代替旧的权威,不是以一个新的中心来取代旧的中心,而是争取各种声音平等对话、互容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格局。如果说,过去的全球化曾经是通过“西化”来实现的,那么它现在则是通过消解“西化”的多元化努力来完成的。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三、全球化:是机遇亦是挑战

综上所述,全球化并不是“西化”,并不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把“实现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失败宣布为“历史的终结”,并以一大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三世界国家重新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为背景,断言全球化意味着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是过于匆忙,过于乐观了。全球化的推进,不仅没有推翻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而且正如《全球化陷阱》的作者所说:在卡尔·马克思逝世113年以后,资本主义再度驶入这位革命的经济学家为他那个时代所正确描述的那个中心方向上。

全球化问题不仅与资本主义相联系,而且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到尽头,取代它的必将是全球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全球化为未来社会主义进一步准备了物质技术和社会文化的条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过程发端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在全球化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因此,全球化必然会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形成严峻挑战。

首先是经济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迅速开放本国市场,使外货涌入因而本国民族工业受到强烈冲击。由于经济国际传递的加快、投机性游资的增加,利率、汇率、股市、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会使发展中国家容易爆发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可以利用高工资和良好的科研设备工作环境的优势从发展中国家网罗人才,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而发展中国家又不得不高价从国外引进人才,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双重损失。大量引进外资往往迫使资本输入国增发本国货币用以兑换外币,使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受到干扰,造成输入性通货,并造成了本国企业难以取得银行贷款,陷于资金不足的困境。使用外国借贷本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放松资本管制会使发展中国家出现资本外流的风险。此外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这些国家的环境问题,加重了这些国家的能源短缺,增加了这些国家今后产业结构改革的难度。

其次是文化方面。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中国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偏离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软弱。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多元文化也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参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正在迅速改变着我国的社会生活,各种思想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封建迷信、黄、赌、毒等腐朽文化的沉渣泛起等,虽然尚未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我们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因而,我们要注意防止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等几个界限。

中国社会主义只能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简单地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否认了文化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也封杀了传统进入现代的可能性。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而且还面临着西方一些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秩序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已受到西方文化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强烈否定,进而出现严重的道德滑坡。如何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又紧迫的课题。

最后,在政治方面,全球化的形成有赖于各个民族国家开放的政治体系,相互之间有进行合作与交流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各个民族国家必须把自己的政治发展纳入全球化的轨道中,而政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社会的政治体系模式向全球的扩张。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将会受到更大的削弱。不仅如此,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推行遏制、西化、分化的战略,中国政治发展更是面临着最为严峻的挑战。中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王沪宁研究员提出,要构筑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必须处理好四对关系:超大社会与资源总量的关系、公有制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一党领导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伦理民主与法理民主的关系。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它也给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奋起直追、跳跃式发展、超越资本主义发展的机遇。机遇和挑战并存。

首先,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

其次,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企业引进外国资本、技术等,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是影响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近年来跨国集团普遍加快并购重组步伐,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大企业要真正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集团论伯仲、比高低,必须进一步解决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按照市场经济规模,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尽快形成更为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

再次,加入经济全球化合作的协调机制,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主动地利用参与规则的制定保护自己的权益。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在多边商品贸易领域制定合作规范的制度化硬约束协调机制。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以后,合作领域扩大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贸易有关的投资、环保和劳工条件等领域,并加强了贸易争端仲裁机制。今天世界贸易组织在消除全球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自由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组织都无法替代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贸组织成员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豁免或特权,中国企业都可以在WTO规则的范围内自动享受。这可以使我国企业获得一个稳定、平等、公平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权利,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企业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境内,可以享受与该成员境内商品和服务同等的待遇,可以防止其它成员对我国企业采取不公平的歧视性做法。出现贸易磨擦和纠纷时,企业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具备了公平、客观、合理地解决与其它成员,特别是发达成员之间的经贸磨擦的客观条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世贸组织根据其成员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和国际贸易中的一些不公平竞争行为,制定了一些保护条款,如反倾销和反补贴,进口保障措施等。近两年,我国企业借鉴国际上的一些通行做法,开始运用天气预报倾销反补贴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吉林纸业集团等9家企业对进口新闻纸申请反倾销造成的实质损害。

最后,在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人类整体利益的追求日益突出。现当代人类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或问题也已经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这是涉及人类的共同利益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密切关注,通过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系列重大发展问题。这就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发展中国家如能加强自身的市场经济建设,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把本国经济与他国经济的互补性转变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它们的经济就能得到迅速的发展。世界银行发表的《1997年世界发展指南》,把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墨西哥、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泰国和巴基斯坦等列为“十大新兴国”,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占世界的19%。美国人眼中的十大新兴市场,只是用南非、波兰、韩国代替了上述俄罗斯、泰国和巴基斯坦。不管怎么选择,发展中国家将在21世纪形成一些新的“经济极”。新的“经济极”的出现,有利于打破美国、欧盟和日本对国际经济事务的垄断,有利于多极世界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而言之,全球化既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谴责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导和推动的全球化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它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不管你喜欢也罢,讨厌也罢,你都得融入全球化浪潮,否则你将如沃勒斯坦所描述的那样被“边缘化”,永远处于落后的地位。同样,谴责其他市场参加者的不良动机、操纵和“阴谋”,也是徒劳的,因为市场经济奉行“丛林法则”,要求他人顾及你的利益是毫无意义的。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种种痼疾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由资本主义追逐超额利润的内在冲动促成的全球化,又反过来动摇了资本主义的合法性根基。在传统的国家干预手段日益失效的情况下,超越国界的全球化面临的矛盾和危机将越来越多,资本主义缓解矛盾、延长寿命的手段将越来越少。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内部难以解决。从长远看,全球资本主义因其自身固有矛盾将走到尽头,取代它的必将是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全球化视野中的社会主义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