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动式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考察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情况及其时态功能(注: 本文所说的“时态”指的是“时(tense)”和“态(aspect)”。)。 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二项连动式。“V[,1]”代表前项动词语,“V[,2]”代表后项动词语。
一、“了”、“着”、“过”的单用
1.1 “V[,1]”中的“了、着、过”“V[,1]”中的“了、着、过”呈现相对时功能(注:关于绝对时制与相对时制的区分,以及“已然”与“未然”、“同时”与“异时”(包括“前时”与“后时”)的分类,见李铁根《“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时间参照点为“V[,2]” 事件。“了”表示“V[,1]”在“V[,2]”之前完成(前时),“着”表示“V[,1]”与“V[,2]”的“同时”,“过”表示“V[,1]”在“V[,2]”之前结束(前时)。例如:
①昨天我下了课给你打了一次电话。
②小女孩盯着我看半天。
③后天我吃过饭去你家。
因为“了、着、过”在“V[,1]”中只呈现相对时功能, 全句既可以是已然句,如例①、②,也可以是未然句,如例③。换言之,“V[,1]”中的“了、着、过”不能决定全句的时制性质(已然或未然), 如例①的已然性质是由“昨天”标示的,而不是由“了”标示的,将“昨天”换成“明天”,全句便成为未然句。可见,例①中的“昨天”、例③中的“后天”主要表示的是“给你打一次电话”和“去你家”的时间,而不是限制“下课”和“吃饭”的时间,只不过由于“下课”和“吃饭”是以“给你打一次电话”和“去你家”为时间参照事件,因而后者时间的确定也就间接地确定了前者的具体时间。通过下面几组例句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④a.明天我下了课给你打一次电话。
b.明天我给你打一次电话。
c.*明天我下了课。
⑤a.后天我吃过饭去你家。
b.后天我去你家。
c.*后天我吃过饭。
⑥a.别穿着大衣跳舞。
b.别跳舞。
c.*别穿着大衣。
需要指出的是,“V[,1] ”后的“着”所表示的“同时”是语法意义上的同时,而不是纯事理上的同时。当然,二者有时重合,如例②中“V[,1]”(盯)和“V[,2]”(看)所表事件完全同时(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而下面例⑦中的“V[,1]”(唱《南泥湾》)与“V[,2]”(进宿舍)从纯事理上说,二者不可能同时开始进行,但从语法意义上看,可以认为二者是同时的,因而用“着”标志二者的同时性。至于“进宿舍之前就已在唱”这种纯事理上的“不同时”可以忽略不计。
⑦赵梦桃唱着《南泥湾》进了宿舍。
有时,从纯事理意义上也难说“V[,1]”和“V[,2]”到底哪个在先,哪个在后。例如:
⑧大象一直以同一姿势晃着尾巴吃着干草……
因此,应区别语法意义上的“同时”和纯事理意义上的“同时”,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1.2 表达上的差异与理解上的一致 上面我们指出,“V[,1]”后的“着”表同时,“了”表异时(前时),可有时“V[,1]着V[,2]”与“V[,1]了V[,2]”连动结构似乎表义上没有什么区别,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拿着书包上学校→拿了书包上学校(注:朱德熙(1982)举下列例子说明有时“V[,1]”后加“了”或加“着”意义上没什么区别: 开着窗户睡觉~开了窗户睡觉/提着箱子上飞机~提了箱子上飞机。)
其实,就表达而言,这两个结构是有区别的,这可以通过不同的变换反映出来。
拿着书包上学校→上学校的时候拿着书包→*拿着书包以后上学校
拿了书包上学校→?上学校的时候拿了书包→拿了书包以后上学校
那么,为什么给人感觉二者表义相同呢?原来,连动式作为一种句式,它的主要含义是“方式—行为”,这种句式有时使得“V[,1] ”的时态义淡化,因而从理解上看,人们往往只注意“拿着书包上学校”和“拿了书包上学校”的句式义,而不注意“着”、“了”的时态义,因此觉得二者没什么区别。如果说话者要强调异时性,就可加上“就”(“拿了书包就上学校”)。
这种句式义冲淡“了”、“着”时态义的现象在存现句中也有反映。例如,“门口坐着一个人”与“门口坐了一个人”二者在表达上是有区别的,前者可以说成“门口一直坐着一个人”,后者不能说“* 门口一直坐了一个人”,但听话人并不觉得二者有什么区别,这也是“存在”的句式义冲淡了“了”、“着”的时态义的结果。(注:表达上有区别,但理解上可能一致的现象在“V[,1]了V[,2]”与“V[,1]过V[,2]”连动结构中也有所反映,如“吃了饭看电影”与“吃过饭看电影”。)
Otto Jespersen(1938)曾指出:“In all speech activity thereare,further,three things to be distinguished, expression,suppression,and impression.”(在说话的全过程中,必须区别三个方面,即表达、抑制和印象)他所说的表达是指说出来的意思,抑制是指隐含的内容, 印象是指读者( 或听者) 的理解。 (注:见OttoJespersen(1938):"Introductory"。)上述“V[,1]着V[,2]”和“V[,1]了V[,2]” 连动结构的异同分析再次证明他的这种区分是非常有必要的。
1.3 “V[,2]”中的“了、着、过”“V[,2]”中的“了、着、 过”与“V[,1]”中的“了、着、 过”在表时功能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异:“V[,1]”中的“了、着、过”呈现相对时功能,表异时(“了”、 “过”)或同时(“着”),它们一般对全句的时制不发生影响,也不受全句时制类型的制约;而“V[,2]”中的“了、着、 过”则呈现绝对的时功能,它不仅表示“V[,2]”的“态”, 而且可以承担全句的表时功能。可见,“V[,1]”中的“了、着、过”与“V[,2]”中的“了、着、过”所管辖的范围是不同的,前者只管辖“V[,1]”,而后者不仅管辖“V[,2]”,也间接地管辖了“V[,1]”,因为“V[,1]”以“V[,2]”为时间参照点。这种时间辖域上的不同可图示如下:
(V[,1]了/着/过V[,2])了/着/过
“V[,2]”中的“了”、“着”、“过”呈现绝对时功能, 所以句中只能加进其他已然标记,不能加进未然标记,一般也不易用做祈使句。例如:
①a.小王陪我玩着游戏机。(已然句)
b.昨天小王一直陪我玩着游戏机。(已然句)
c.* 明天小王将陪我玩着游戏机。
d.小王陪我玩着游戏机!(祈使句)
②a.我背书包去了一趟。(已然句)
b.我刚才背书包去了一趟。(已然句)
c.* 我一会儿背书包去了一趟。
③a.厂长打电话找过他。(已然句)
b.厂长昨天打电话找过他。(已然句)
c.* 厂长明天打电话找过他。
由上可见,“了、着、过”在连动式中所处位置不同,表时功能就大不相同。
二、“了”、“着”、“过”的连用
2.0 连动式中“V[,1]”和“V[,2]”中可能同时出现“了”、 “着”、“过”,形成“了、着、过”同句连用现象。从理论上讲,“V[,1]”中的“了、着、过”和“V[,2]”中的“了、着、过”所呈现的表时功能不同,二者各司其职,同句共现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事实上,有的同现类型很常见,如“V[,1]着V[,2]着”、“V[,1]着V[,2]了”;有的同现类型比较常见,如“V[,1]了V[,2]了”;有的同现类型则较为少见,如“V[,1]了V[,2]着”、“V[,1]过V[,2]了”;有的同现类型则根本见不到,如“V[,1]过V[,2]着”。这显然是“了”、“着”、“过”的时态义与连动式的句式义共同制约的结果。
下面我们分别考察同时类连用和异时类连用两类各自比较常见的格式。
2.1 同时类连用 同时类连用指的是“V[,1]”中带“着”,“V[,2]”中带“着”、“了”、“过”的情况,即指如下三种形式:
a.V[,1]着V[,2]着 b.V[,1]着V[,2]了 c.V[,1]着V[,2]过
它们一般都有共同的变换式——V[,2]的时候V[,1]着。例如:
①贝娜齐尔流着泪叫着
→(贝娜齐尔)叫的时候流着泪
②赵梦桃唱着《南泥湾》进了宿舍
→(赵梦桃)进宿舍的时候唱着《南泥湾》
③她带着孩子去过北京。
→(她)去北京的时候带着孩子
变换式突现了a、b、c三式在时制上的共同特点:“V[,1]”与“V[,2]”的同时性。
2.1.1 a式连用是很常见的格式。从结构上看,“V[,1]”和“V[,2]”可以都是单个动词,也可以都是述宾短语, 也可以其中之一是述宾短语,另一个是单个动词。例如:
④黑娃娃坐着等着,心却无端地一阵阵跳。(《白鹿原》)
⑤妇女们从座位上站起来,喊着挥舞着手臂。(《王朔文集》)
从“V[,1]”与“V[,2]”的语义联系上看,“V[,1] ”绝大多数都表示“V[,2]”的情态方式,属于“前轻后重”型连动式(b、c 两式亦此)。但也有一些地位平等的a式连动式。例如:
⑥周瑾抱着孩子上下摇着……(《王朔文集》)
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着”的共现制约因素。上面已经指出,“V[,1]”中的“着”和“V[,2]”中的“着”所呈现的时态功能不同,因此二者同句共现并不奇怪。可有时“V[,1]”和“V[,2]”的时态义已用其他手段表示,可“着”仍出现。如:
⑦他昨天一整天一直陪着孩子玩着游戏机。例⑦中“昨天”标明了全句的已然性质,“一整天”、“一直”标明了“陪孩子玩游戏机”的持续态意义,而且“陪”、“玩”两个动词本身就是持续义动词,可句中仍同时用“着”。有时前后两个“着”一个都不能省。例如:
⑧当时他忍着泪水在那里站着。
例⑧中“当时”标明了全句的已然性质,“忍”、“站”本身又都是持续义动词,可两个“着”都不能去掉,否则句子站不住。
可见,除了“着”的时态意义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对“着”的共现起着制约作用。经考察,下列三个因素都对“着”的共现有制约作用。
(一)结构因素 句法结构上要求“V[,1]”或“V[,2]”中的“着”必须出现。
1.当“V[,1]”是不及物动词或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时,“V[,1]”后的“着”是“V[,1]”与“V[,2]”组成连动结构的必要成分,去掉后“V[,1]V[,2]”往往不成结构。例如:
⑨厂长微笑着吸着烟。(比较:*微笑吸着烟)
或者改变了结构性质。例如:
⑩火车欢叫着昂奋地奔跑着。
例⑩“V[,1]”后的“着”若去掉, 则“欢叫”与“昂奋”构成并列短语作状语,全句也变在一般的主谓句了。有的“V[,1] ”为述宾短语的,结构上也要求“V[,1]”中的“着”必须出现。例如:
⑾高晋看着我摇着头。(《王朔文集》)
此例中“看”后的“着”若去掉,全句变成主动宾句,意义上也发生了变化。
2.当“V[,2]”中动词处于句末位置, 动词前又有较复杂的修饰语时,“着”具有成句作用,去掉后句子立不住。例如:
⑿奶奶拉着我的手不厌其烦地叙说着。
(二)音节因素 有些单音节动词在与双音节或多音节名词语组成述宾短语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带上“着”之后,则比较自由。比较:
含泪:*含眼泪、*含泪水
*含悔恨的泪水:含着眼泪(泪水、悔恨的泪水)
单音动词处于句末,其后的“着”的成句作用更为明显,结构上必不可少,如例⑧。
(三)语用因素 有时,“着”的连用是为了满足表达上的需要:强调“V[,1]”与“V[,2]”的同时持续,同时使句子语气更加舒缓,如上边所举的例⑥、⑦中“着”的连用都是受语用因素制约的结果。说话人若要进一步强调“V[,1]”与“V[,2]”的同时性时,就可以将二者分开叙述,用并列短语或分句的形式加以表现。例如:
⒀他一边喘着气,一边兴奋地说着。〔比较:他喘着气兴奋地说(着)〕
可见,强调同时性的a 式连动式与并列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和并列复句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强调程度上看,S(主语)V[,1]着V[,2] 着<SV[,1]着、V[,2]着(并列短语谓语句)<S一边V[,1]着,一边V[,2]着(并列复句)。
以上我们从几个方面讨论了“着”同句共现的制约因素。事实上,这种共现是时态意义、句法结构、音节、语用诸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要指出的是,以上关于“着”同句共现制约因素的分析原理同样适用于后面将谈到的其他各类“了”、“着”、“过”连用的格式。
2.1.2 b式连动式(V[,1]着V[,2]了)出现频率也很高。从结构上看,“V[,1]”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述宾短语,“V[,2]”可以是述宾短语,还可以是述补短语。例如:
①他应酬着坐了一阵了,再也坐不下去,就起身告辞了。(《白鹿原》)
②回来后,婷婷流着泪讲述了谭小华的生活境况。
同a式相比,b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V[,2]”的充当者不同。a式中“V[,2] ”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述宾短语,但不能是述补短语;b式“V[,2]”一般不能是单个动词,但述补短语可以很自由地在“V[,2]”位置上出现。
(二)b式中“V[,2]”都具有完结性语义特征,所以,瞬间完结动词可以在b式“V[,2]”中出现,但不能用于a式“V[,2]”之中。正因如此,述补短语可以自由地在b式“V[,2]”位置上出现。 述语为瞬间完结动词的述宾短语也只能在b式“V[,2]”位置上出现,而不能在a式“V[,2]”位置出现。如:
③他唱着歌进了屋——*他唱着歌进着屋
(三)时制类型不同。a、b两式一般都是已然句,但a 式既可能是特指过去的已然句也可能是特指现在的已然句,而b式由于“V[,2]”具有完结性语义特征,b式句都是特指过去的已然句。因此,a式句中既可以出现表示过去时间的词语,也可出现表示现在时间的词语,b 式句中只能出现表示过去时间的词语。比较:
④当时他正陪着客人看着电视——现在他正陪着客人看着电视
⑤当时他陪着客人看了一场电影——* 现在他陪着客人看了一场电影
2.1.3 C式(V[,1]着V[,2]过)在同时类连用中较为少见,材料中只发现几例。例如:
①老王曾拍着桌子骂过老高,可后来两人的关系比谁都好。
C式句都表示过去曾发生并结束的事件。
2.2 异时类连用 异时类连用指的是“V[,1]”中带“了”或“过”,“V[,2]”中带“了”或“着”或“过”的情况, 即指如下四种形式:
d.V[,1]了V[,2]了e.V[,1]了V[,2]着
f.V[,1]过V[,2]了g.V[,1]过V[,2]过
异时类连用的特点是“V[,1]”先于“V[,2]”发生(先时),“V[,1]”一般都是述宾短语。与同时类连动句相比, 异时类连动句的出现频率很低。
2.2.1 d式连动式结构中,“V[,1]”与“V[,2]”大多数都是述宾短语,少数“V[,2]”是述补短语,“V[,1]”、“V[,2] ”分别表示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如:
①慧芳见妈出来了,不再言声,放了菜篮子进了自己屋。(《王朔文集》)
②我仔细琢磨了一夜,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又翻了稿子看了一遍,发现毛病在哪儿了。(《王朔文集》)
从“V[,1]”与“V[,2]”的语义联系上看,有的有方式与目的的关系,如例②,有的仅表示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如例①。含方式与目的关系的连动句中“V[,1]”中的“了”往往可省去; 而单纯表示先后发生两个动作的连用句中的“V[,1]”中的“了”则不易省去, 而且这种句子很容易把“V[,1]”与“V[,2]”断开(书面上以逗号表示),那样就变成了顺承复句,但语气上不如连动式紧凑。
2.2.2 e式连动式中“V[,1]”与“V[,2]”多数都是述宾短语,但也有的“V[,2]”是一个动词。例如:
①冷先生进了厦屋瞅着女儿。(《白鹿原》)
②她脱了鞋站着,一句话也不说。
此类连动式中“V[,1]”往往为动态行为,“V[,2]”为静态持续行为,整个句式表示“V[,1]”动作完成后,“V[,2]”行为开始持续。将“V[,1]”与“V[,2]”断开,全句就变为复句。
2.2.3 f式连动式较为少见。例如:
①中午我吃过饭去了一趟学校。
②他曾经找过我谈了这件事情。
两句分别代表f式两种类型。 ①中的“过”是所谓表示动作完毕的“过[,1]”,②中的“过”是一般所谓表示动作曾经发生并结束或曾经存在的“过[,2]”。①、②句相同之处是:“V[,1]”都先于“V[,2]”发生并结束,“V[,2]”在“V[,1]”结束后发生。不同之处是:①中“V[,1]”与“V[,2]”之间只有动作先后发生的关系,“过”一般不能省去,“V[,1]”与“V[,2]”间不能断开;②中“V[,1]”与“V[,2]”间除了动作先后发生的关系之外,有的“V[,2]”是“V[,1]”的目的,如例②,有的“V[,1]”是“V[,2]”的原因。例如:
③过去打过一段交道留了个印象。(《王朔文集》)
将①、②中的“了”换成“过”,即成为g式连动式。例如:
④中午我吃过饭去过一趟学校。
⑤他曾经找过我谈过这件事情。
但这并不等于说g式与f式完全等义。由于“过”与“了”时态意义不同,两式存在差异。“V[,2] ”中的“过”只表示事件在过去发生并结束,与现在没有关系,而“了”表示事件在过去发生,但其影响往往延续到现在。因此,当我们强调“V[,2]”与现在的关系时,“V[,2]”中只能用“了”,不能换成“过”,如例③中的“了”就不能换成“过”,因为“留的印象”一直到说话时还存在。若换成g式, 则表示过去曾留有印象,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显然与f式语义相背。
另需指出,g式连动式常用于否定句中, 这一特点是其他连动式所没有的。例如:
⑥因为你婚前一分钱没带来,婚后也未掏过一分钱添置过东西。(《王朔文集》)
三、关于时间一维性问题
时间具有一维性,这一点无庸置疑。但时间一维性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原则对语言表达产生绝对制约作用,这大有讨论的必要。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时间一维性是事理的原则还是语言表达的原则?第二,语言的线性原则是不是就服从于时间一维性原则?
事实证明,时间一维性原则只是事理的原则,而不是语言表达的原则。例如:
他又说又唱/她一边抽烟一边喝酒/花生炒着吃/咱们走着瞧
从事理上看,以上句子中两个动词语所表动作不可能同时进行,如“说”和“唱”两个动作不可能同时发生,“炒”肯定在“吃”之前发生,这可用时间一维性来说明,但从形式上看,各句都用了“同时”标记(“又……又”、“一边……一边”、“着”),表示两个动作的相对同时性。
从事理上讲,同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不同发展状态,但在表达上可以截取一段时间作为叙述的对象,在这一段时间里发生的动作,即使有先后,也可以用“同时”的形式表达。可见,语言的线性原则并不受时间一维性原则制约,二者并不是一码事,应加以区分。否则,就容易忽视语言表达特点,使我们的语法研究得出片面乃至错误的结论。
标签:动词时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