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即将到来?中国零售业:在扩张的同时下滑_家乐福论文

中国零售业即将到来?中国零售业:在扩张的同时下滑_家乐福论文

中国零售业大限将至?——中国零售业:一边扩张一边陷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零售业论文,大限论文,将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沃尔玛、家乐福的老总们兴奋地等待12月11日(中国全面开放零售业)时,中国本土的零售企业家们如坐针毡。一些在2002年、2003年的扩张并购大戏中,以主角身份高调出现的企业,在 2004年急转直下地步入“逃亡之路”——主动地寻求被收购。全球的零售巨头都将他们的增长重心寄托于中国——这个在他们眼里充满潜力、曾创造无数神奇的国度。

区域霸主大逃亡

“把我们卖给你吧!”华润集团最近在很多场合都会听到这样直言不讳的表白。自从收购深圳万佳、江苏苏果,完成业内两宗最大的商业收购后,在外界看来,华润俨然已经成了本土零售业中的“收购狂人”。

从2002年开始,收购已经成为零售业的主题了。这场在大企业和区域性强势企业间刮起的第二轮“圈地运动”,到2003年被演绎到极致——寻找可行的目标、签订兼并合同几乎排满了老板们的日程。然而进入2004年,这一切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一张还放在其办公桌上的收购合同,可能已经没有下文。那些曾经的买家们现在最感兴趣的已不是寻找收购对象,而是瞪大眼睛开始搜索能够相中自己的买家。

2002年,深圳著名的民润超市先后将广东民营零售业四大家族(珠海新七星、广州岛内价、佛山真实惠、阳江百惠)收归旗下,加上之后的数起收购,民润超市迅速在2003年上半年跻身中国连锁零售企业30强。这一年,民润在深圳、珠海、广州、佛山等地拥有了150余家连锁超市——这家处于迅猛增势的企业甚至立下宏愿:要做广东的“沃尔玛”。但 2004年初,这个区域“老大”突然转而将他们的未来寄托于华润。

据透露,关于收购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半年多,但至今没有下文。据说在这场谈判里“民润不允许华润看账”,甚至还提出了“希望华润一夜之间全面接管”的想法。其“逃亡”心情之急切可见一斑。

向华润频送秋波的当然不只是民润。据了解,南京一家拥有 117家连锁店的国有企业、武汉一家号称2003年有几十亿销售额的零售商、湖南一个刚刚从2004年上半年连锁企业30强榜单上“掉下来”的企业、成都一个拥有400家门店的区域霸主、东北一家素以百联和沃尔玛为对手的零售英雄,都先后找到华润,说出了令他们心情极为复杂的这句话,“把我们卖给你吧”。

“民润的境遇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谈判还进行了半年。”而一大堆“奔走求售”的企业在发出信号时,就被华润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遭遇增长“红灯”

在外资零售巨头情绪高昂地等待“开闸”的时候,本土的区域零售霸主们却收起了他们的梦想,这是为什么?

从普尔斯马特的境遇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9月底,传出著名零售企业普尔斯马特有可能被台湾统一集团收购。据说,这家由美国普尔斯马特集团在中国授牌经营的民营企业,2003年拥有40余家大卖场,一度年销售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但由供应商追款引发的资金链危机,迅速把这个庞然大物导入摇摇欲坠的险地。

专家介绍,零售商的流动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供应商货款——“账期”带来的大量现金流帮助他们完成开店、收购等一系列扩张计划,但前两年的高负债扩张,使得中国的“普马们”资金普遍吃紧,加之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使得多数高速扩张型企业陷入了债务危机。“零售业并非收购型产业,一家零售店就意味着两张合同:一张店面租约、一张商品购销合同。一旦开闸对手根本无须并购,只要在你对面开一家店,市场根本就是他的了。”有业内人士认为,对多数零售商来说,2004年是一个出手的好时机。

在区域霸主纷纷选择“离场”的时候,处于“食物链”上端的几家全国性零售企业依然“衔枚急进”。

9月底,传出了联华超市在石家庄斥资7700万元人民币,收购当地企业万利福超市的消息。此前联华方面还与当地另一零售巨头保龙仓集团密谈了半年之久。不过对于联华来说,这还只是个小动作。联华表示,除优势区域华东外,他们将加大在华北、华南,包括西南重点城市的并购。

外资“圈地”

以12月11日全面开放这一天为界,在中国“拐弯”最急的是全球零售之王沃尔玛。“这意味着除了省会,我们可以去更多的二级城市。”沃尔玛相关负责人表示。

进入中国近9年的沃尔玛,此前一直聚焦于深圳等少数一线城市,其门店布局之分散,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采购无法统一,致使其9年来一路亏损。向二级城市进军,无疑更加大了沃尔玛中国布局分散的弊病。但沃尔玛自有其更大的图谋。2004年 3月,沃尔玛集团出人意料地将其全球董事会会议在中国召开,促使沃尔玛中国策略急急地拐了一个大弯:占位居首、赢利其次。对于一贯以赢利为本的沃尔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破天荒的决定。据了解,目前沃尔玛已经初步为它的扩张计划圈下了近 10个城市,包括山东烟台,安徽芜湖,福建泉州,四川绵阳,广东茂名、佛山、南海、湛江,湖南株洲、湘潭等。

“这是沃尔玛典型的占位策略,通过一个城市的一个店先行占位,为在国内全面布局做铺垫。”业内人士表示。

当然没有人会忽略家乐福,在中国市场这两个老对手几乎如影随形。据统计,截至2004年6月,家乐福以50家门店和77.61亿元的销售额位列外资零售企业之首,上半年其店铺增长率高达28.2%。虽然在全球市场家乐福的表现不甚理想,但在中国市场家乐福却是风景独好。

除此之外,2004年也是具有台资、港资背景的零售企业到内地“占位”的高峰期。台湾统一集团带领包括7-11、88优质连锁、康是美等多个品牌在内地加速扩张。香港的一些著名品牌也都先后高调宣布其拓展内地市场的想法。

目前,除了Home depot(全球头号家居超市品牌)之外,已经找不到还没有进入中国的全球企业了。迟到中国的Tesco甩出2.6亿美元,收购康师傅旗下乐购超市50%的股权;数年前错失进入中国机会的Home depot也开始搜寻进入中国的机会。

当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国度、用不同的语言,向他们的董事会高呼中国的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件事,“独自开店!”

“在未来3年至5年,中国 60%的零售市场将由3家至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全国性零售巨头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商手中。”对于业内的这个预言大多数业者应该不会陌生。这个悲观的论调在几年前刚现身的时候,遇到了一片否定声。但现在呢?“大卖场领域,说60%已经掌握在外资手中并不是危言耸听。”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毫不讳言。对于2005年,零售业研究人士预言,“国内本土零售业将全线败退。”

近几年来,本土零售企业在营销观念、市场化和内部管理上获得长足进展,但在扩张布局上显得有些疯狂,“我们最缺的是市场调节手段。”有业内人士坦言。

前不久,百联、王府井百货等15家中国零售行业巨头进入商务部确定的被扶持的大型流通企业推荐名单。中国零售业“国家队”终于正式出炉。

据了解,进入“国家队”后,被重点扶植的企业将重新构筑发展模式,并在参与重组并购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在“做大”的情况下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巨头相抗衡。很显然,“国家队”的横空出世,将使已经提前与外资打响“战争”的中国零售业以更强劲的姿态,与外资贴身肉搏。

扩张困局

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我国出现,一个城市从只有几家发展到数十家商厦争雄的局面。

在2005年中国流通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之际,大卖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本土企业欲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连锁经营、联合兼并等各种模式大闹流通业。如上海联华超市计划5年内将其门店从1921家拓展到8000家;华联超市将把全国划分为6个区域,组建庞大超市群等等。

扩张并非都是好事。过去的一年,由于大卖场、大超市的过度膨胀,造成了卖场的虚拟经营。如曾经两度进入“中国连锁百强”的福建最大连锁企业华榕超市因急速扩张而突然破产,打破了“大而赢”的神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如仟村百货等知名卖场、超市也走进了扩张后的死胡同。

“最值得担忧的不是外资,而是内资的盲目扩张。”业内人士坦言,近3年来内资企业在营销观念、市场化和内部管理上获得长足进展,但在扩张布点上显得有些疯狂,目前零售业最缺的是市场调节手段。

当初以亚细亚、赛特为代表,零售企业在市场上四处布点,结果由于内部人员储备、管理等不足最后不得不收缩战线。本土企业加入到与外资品牌抢地盘的阵营中,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却因为缺乏慎重和理性,使得这场战争变得十分危险。

专家介绍,我国零售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近年来,虽然通过兼并重组,涌现出了几个在国内堪称巨头的零售集团,但与国外零售大鳄相比相去甚远。沃尔玛 2003年销售额为2600亿美元,而中国零售业排名第一的上海百联,2003年的销售额是485亿元,而这个数字只相当于沃尔玛 9天的销售额。

在连锁经营上,国内零售企业与跨国集团相比,更是无法抗衡。美国的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同时,大多数内资零售企业规范化水平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统;没有形成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从而阻碍了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曾对全国近400家连锁超市的14000多个门店2003年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涉及家乐福、易初莲花、万客隆、麦德隆、沃尔玛等42家外资企业的1700多个门店,从门店发展速度看,本土企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外资企业的发展速度。2003年,本土企业占87.3%,增长速度为32.35%,外资企业占12.7%,增长速度为21%。

必解的命题

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40多家已在中国“抢滩登陆”,对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形成渗透和吞并之势。一些地区为了完成引资指标,不惜出让城市黄金地段,对跨国零售业采取敞开大门、来者不拒的态度,无条件协助国外零售业大开分店,并给予外资零售企业各种“超国民待遇”,助长了“洋巨头”在中国土地上安营扎寨的速度,使得国内零售业在入世保护期内没能形成保护缓冲,陷于被动。同时,中国零售业偿债能力太低、债务成本太高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外资零售业的长驱直入留下了空间。在外资零售企业的强力竞争中,资金、规模、管理、观念等多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国零售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被淘汰一大批。一家著名咨询机构预测,2005年后,中国将有一大批零售市场可能被沃尔玛、家乐福等少数几家跨国零售巨头占据。他们重金买下黄金地段,吸纳并控制中国制造商,逐步垄断中国流通业的5条经济命脉:市场、人才、企业品牌、供货商以及国内外两个市场渠道。

专家介绍,高负债低利润率的经营方式,对国内零售企业的扩张形成了巨大阻碍。由于利润率太低,需要外来资金支持扩张,因此由国外零售业大举收购中国零售业似乎是惟一解决方案,这给国外零售商的倾销战略找到了可以利用的平台。如沃尔玛利用其规模化和全球化采购优势,降低商品的采购成本,提高价格操控能力。2000年,沃尔玛在中国采购100亿美元,但这些中国产品却创造了270亿美元的销售额。毛利润率高达170%,令中国零售企业望尘莫及。

在2004中国零售业高峰论坛会议上,有专家指出,今后15年,全球经济的主战场在中国,中国市场的潜力以及潜力的爆发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那么,中国零售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是与狼共舞,有所作为?还是节节败退,葬身狼腹?这是中国零售业面临的一道必解命题。

标签:;  ;  

中国零售业即将到来?中国零售业:在扩张的同时下滑_家乐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