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江苏 苏州 215200)
【摘要】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静脉炎及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静脉留置针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并监测两组患者输液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6.0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9/50),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VAS疼痛评分为(2.18±0.57)分,观察组为(4.26±1.37)分,组间差异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中积极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静脉炎及疼痛风险,有助于提高留置针使用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静脉留置针输液;静脉炎;输液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250-02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辅助输液技术,其一次穿刺多次使用的优点,解除了患者反复血管穿刺的痛苦,也节约了医疗资源,对于临床长期输液和抢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静脉留置针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仍存在静脉炎、疼痛等并发症情况,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影响了留置针的正常使用,因而需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护理模式,对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静脉炎及疼痛进行针对性预防性干预[1]。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预见性护理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本次静脉留置针穿刺区域均无留置针使用史,局部皮肤正常,无皮损,已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静脉血管畸形者等。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5.26±23.14)岁,留置针留置时间10~30d,平均年时间(20.13±10.05)d。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4.26±23.47)岁,留置针留置时间10~30d,平均年时间(20.13±10.05)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带肝素帽的静脉留置针, 使用3M一次性透明敷贴固定,对照组常规进行静脉留置针护理,包括穿刺点护理、输液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措施,如下:
1.2.1选择最佳穿刺部位和留置针 穿刺前,仔细评估患者穿刺侧肢体血管情况,粗直、弹性良好、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血管的前臂掌侧静脉为首选血管,同时应避开关节;尽量以静脉远端作为穿刺点。若患者前臂掌侧静脉存在皮损,可股静脉或颈外静脉;长期卧床者、老年患者、血管条件较差者、外周循环不良者应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尽量选择上肢血管穿刺。
1.2.2合理配置输液药物 严格正确按照输液药物配置规范配置输入液体和药物,输液前仔细检查液体性状有无异常,再次核对有无配伍禁忌、药物浓度过高等问题。若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强,应先输注,再输注刺激性较弱的液体,高渗液输注也采用该方式输注。输液时,注意在保持药效的情况下,适当调慢输液速度,不宜太快。成分血或化疗药物输注前,生理盐水冲管,输注后再次生理盐水冲管,避免有形成分附着,损伤血管内皮组织。参考患者穿刺血管、输液速度、穿刺部位等因素,选择相对细短的留置针,尽量使留置针可漂浮在血管内,减少损伤血管内皮的风险。
1.2.3完善无菌操作流程 严格强化穿刺前、穿刺后和拔针前三个重要消毒环节,穿刺前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碘酊消毒范围扩大至7cm×8cm,然后75%酒精脱碘2次,皮肤表面酒精基本蒸发后再穿刺。
穿刺置针成功后,再次使用75%酒精对穿刺局部皮肤和针柄进行消毒,酒精蒸发完成后,在覆盖无菌敷贴。每次输液拔针前,掀开粘贴,75%酒精局部消毒2次,消毒范围扩大至7cm×8cm,风干后无菌敷料覆盖,轻压下拔针,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项目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随后检查留置针是否固定良好,覆盖好无菌敷贴。
1.2.4适当缩短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以3~5d为佳,原则上≤7d。血管条件不佳者、老年人、输注高渗液体/化疗药物者,密切监测穿刺局部情况,发现局部红肿,应立即检查是否发生静脉炎,并停止使用该留置针,严重者拔针,更换穿刺点。
1.3 评估标准
1.3.1静脉炎判断标准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判断两组患者是否发生静脉炎及静脉炎程度:Ⅰ级,仅出现穿刺点局部的轻度红肿,伴有轻微疼痛,静脉无改变;Ⅱ级,穿刺点红肿明显,但无硬结,伴有静脉条索样改变,疼痛较为明显;Ⅲ级:在Ⅱ级基础上疼痛和红肿更为而严重,静脉条索状改变明显,伴有硬结[2]。统计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和发生程度。
1.3.2输液疼痛判断标准 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估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疼痛情况,评分0~1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输液疼痛约强烈,统计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每日输液疼痛程度[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静脉炎情况统计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6.0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9/50),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2 2输液疼痛程度比较
对照组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VAS疼痛评分为(2.18±0.57)分,观察组为(4.26±1.37)分,组间差异P<0.05(t=11.289,P=0.012),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抢救、长期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良好的实用性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同,但是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问题也较为棘手,如何降低静脉炎发生率,保证留置针留置时间和正常使用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4]。
静脉留置针并发静脉炎及疼痛的原因较为复杂,如患者血管条件、穿刺次数、输注药物刺激、留置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将静脉炎及疼痛的病因归纳为机械刺激摩擦和药物刺激两大类,因而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刺激性因素[5]。本院总结多年静脉留置针护理经验,针对机械刺激摩擦和药物刺激两大因素,总结了一套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护理中选择最佳穿刺部位和留置针,严格配置输液药物,完善无菌操作流程,适当缩短留置时间,对静脉炎的各类风险进行规避和干预。经本次研究临床试验后发现,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后,仅出现Ⅰ级静脉炎2例,Ⅱ级静脉1例,无Ⅲ级和Ⅳ级静脉炎者,且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6.0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9/50),可知预见性护理降低了静脉炎发生率,有效防控了静脉炎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
对照组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VAS疼痛评分为(2.18±0.57)分,观察组为(4.26±1.37)分,组间差异P<0.05,可知预见性护理有效改善了输液疼痛情况,对于静脉炎及疼痛控制效果良好,值得借鉴使用。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中积极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静脉炎及疼痛风险,有助于提高留置针使用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周迎春.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2010,12(10):51-52.
[2]陈杨.留置针输液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综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8(02):85-87.
[3]马灵灵,赵丽佳,龙梅,等.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中的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12(02):99.
[4]文芝清,夏姿奇,刘颖.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2(07):130-132.
[5]卢舟燕.中医预防护理防止小儿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4,7(09):198-199.
论文作者:李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静脉论文; 静脉炎论文; 疼痛论文; 患者论文; 预见性论文; 血管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