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院校论文,社会论文,责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70(2014)01-0001—05
高职教育发展步入快速、良性发展的关键期,办学理念与特色逐渐彰显。高职院校是社会组织,必然承担社会责任,厘清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路径,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准确把握高职院校走向,应对各种挑战,规避教育偏向和各种教育风险,并通过责任实现,更好地履行高职教育职能。
一、高职院校社会责任辨析
(一)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个体或组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及其行为后果的认知,通常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学校的社会责任,首先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以一种社会责任感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给学生提供发展全面能力的机会”。但学校作为社会组织,是国家事业的组成,还应发挥对社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就应该洞开校门、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承担推进社会发展的使命,“充分享有学术自由和自治权,同时对社会尽职尽责,通过不断分析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增强批判功能和前瞻功能并成为预测、警报和预防的中心,帮助确定和解决影响社会、国家和全球福祉的问题”。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除完成教学的首要职责之外,还要发现知识、创造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并且引领社会,传承文明和主流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二)高校社会责任
我国对高校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高校的学术责任与非学术责任以及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伦理责任。有的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把高校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关系相结合,认为高校与社会存在着密切联系,大学应该走出“象牙塔”,逐步进入社会中心;有的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与引领的职能方面进行研究,把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界定为“知识创新的集散地、国家建设的人才库、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和谐社会的调音师”。从高校的本质属性上理解,高校的社会责任是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发挥的功能和应尽的义务,从高校内部可以理解为形成高校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从高校外部可以理解为高校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的人文关怀,理想追求,通过培养优秀公民的文化自觉积极贡献,带来社区、社会和国家的改变。
(三)高职院校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和特别重要的形式,承载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科学文化基础,注重实务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让高职生熟练掌握主干技术,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侧重实际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
从社会责任角度分析,高职院校要完成以上目标和办学任务,应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职能,提升文化自觉,培养合格公民。不仅培养学生就业的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形成和谐、民主的价值观,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价值基础。同时,高校要为社区和社会提供多元、开放和透明的信息资源,促进、引导、启发民众和社会对道德、文化进行审视与思考,以先进、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文化辐射影响社会,提升社会文化品位和品格。
二、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内容分类
关于高校的社会责任分类,主要是从高校的职能展开,如台湾学者林清江研究认为,“大学的社会责任至少包括五项:第一,追求真理,发现新事实,发明新事物,加速变迁与革新的速率;第二,进行全人教育,培养有知能、有远见、有人品的社会成员,既形成社会的流动,又在平等中促成进步;第三,传递文化规范,维护社会的安定,又鼓励知识分子善尽批判制度的角色,建立新的文化规范;第四,推广知识至各阶层,满足社会需求,提升社会的生活水准;第五,善尽上述各项责任,协助缔造人类社会的光明史”。他是从大学基本职能出发,提出了创造知识、培养全人、传递文化、推广知识、促进社会文明五方面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也应从高职的职能展开,并将高职院校的社会预期纳入社会责任范畴。
也有学者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认为高校社会责任可分为对学生、教职员工、行政主管部门、校友、政府、企业界、赞助人等的责任,因为他们对高校有不同的要求和预期,并对社会责任进行排序,依次为高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高校对教师的社会责任、高校对政府的社会责任、高校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高校对社区的社会责任、高校对校友的社会责任。也有学者从高校责任的性质将高校社会责任分为培养人才的基础责任、让学生就业的目标责任和直接经济社会的核心责任,凸显了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责任以及高校对社会和社区服务与促进的责任。
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分类,要从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展开,一要立足于高职的定位,高职重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综合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职能;二要从高职的职业性出发,强调技能型,突出高端性,不满足于精湛技艺的培养,还要有综合素养和知识;三要考虑职业教育的区域性,高职院校与地方的联系紧密,高职院校的存在与发展,依托地方政府与企业。所以,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划分,从内部主要是促进学校科学、健康和持续发展,保障师生员工的权利,提升尊严,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发、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及提升,发挥得有利即为“正内部性”;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从外部即发挥高校在社会环境中良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为社会服务责任和社会教育责任,发挥得有利即为社会责任的“正外部性”。
(一)人才培养责任
培养适切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最大的社会责任,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进行科学研发,这是高职主要的科研,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服务社会,这是最大的社会服务。高职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技能过硬,还应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合从事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服务岗位,并能让高职生顺利、有效就业,这是高职院校应担当的最主要的社会责任。
(二)科学研发责任
高职院校科研应“产学研”结合,以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为主,主要是专业课程开发的教学研究,企业的实际问题研究,技术改良、推广和应用,要从企业急需的技术、工艺确立课题,与企业开展横向、协同课题研究,打造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高新技术推广与指导中心,发挥高职服务企业和生产一线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建立系统的科研管理体系,树立科学、可行的规划目标,完善科研考评体系,加强科研监督,以正面激励为主,全面调动学校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增强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三)社会服务能力培养责任
高职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要与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同步进行,基于自身优势,依靠教师,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加强应用型研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真实技术需求,准确把握、科学指导教师科研方向,不囿于论文和著作,重在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和技术革新,提升研究成果转化率,形成“专业为依托、行业为指导、企业为对象”的高职社会服务模式。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要有宽松、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创设“服务区域发展、谋求双赢共生”的外部条件,围绕人才培养,强化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四)文化传承与提升责任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要体现独特性、继承性、优质性、统摄性和发展性。独特性,即一所学校的文化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文化,彰显特质;继承性,指学校文化是在充分总结、挖掘、提炼、继承学校发展史的基础上积淀而成,学校的文化不可割断学校的发展史;优质性,是指高职院校的文化是积极的,是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甚至是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统摄性,即文化是学校最高面的上层建筑,源于学校的各个环节和过程,统领教学和管理,并体现于各环节的高度统一性;发展性,即学校的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创新的,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不断提升层次、丰富内涵。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以促进学生的“全人”成长为主线,引入优秀产业文化、行业文化和岗位文化,选择性融入地域文化,与专业文化相结合,创新学校文化。
(五)社会服务责任
教育部在2011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所以高职院校要纳入社区或社会的发展规划,关注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统筹高校发展规模和专业布局,积极开展合作研究、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成立信息咨询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更好地服务社会。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要立足企业,跳出企业,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性视野,积极服务于区域先导产业和先进企业,校企合作“与巨人同行、与品牌为伍”,“产学研”结合,全面服务于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六)社会教育责任
高职院校还承载着开放学校资源、服务社区、承担社会教育的责任,发挥提升国民素质的功能,高职院校以更大的灵活性和社区适应性,为社区成员提供便捷的成人教育、补习教育、各种培训、家庭教育和文化服务,为职工的再就业和企业人员的素质提升、知识更新提供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复退军人提供项目化培训,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全民教育相结合,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职院校的社会教育责任,还包括道德教育与文化辐射责任,关注社会道德、文化、环境等全社会的共同问题,通过毕业生和学校资源的外延,影响或促进社会提高责任感,进而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文化或“社会良心”,推动社会共同关注、思考社会问题,提升评判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实现
(一)学生的“全人”培养
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内部的社会责任,而且外部社会责任的实现,也与人才培养有直接关系。高职人才培养,不仅定位于知识、技能教育,还要加强诸如团结协作、有效沟通、自我管理、创新思维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诚信、踏实、勤奋、吃苦、感恩等意志品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实现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首先从培养其自我责任意识开始,培养高职生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责任感,对自己全面、健康发展的责任感,全面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潜能;其次,培养其家庭责任感,让学生尊重、孝敬老人和长辈,善于对家庭付出和奉献,担负起呵护家庭的责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同情、关心、帮助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培养集体意识,对周边的人和社会人负责。责任培养应当由近及远、由己及人。
(二)教师的充分发展
师资团队是决定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实现的重要因素,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和情感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才能保证实现高职社会责任。对教师要实施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效能感,实施正激励,将教师的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凝聚到高职事业。成立教师成长与发展中心,根据每位教师的现状和特点,量体打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全面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师境界,有效实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建设。建立科学、人化性的教师发展、培训、评估、聘用、晋升、分配制度体系,营造积极、民主、宽松、负责的环境和氛围,倡导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三)学校的有效管理
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强适应性、有责任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的管理则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水平,所以,高职院校有效管理,决定了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实现。学校发展与社会要求脱节、学生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是对社会最大的不负责,高职院校最大的管理,就是专业设置与管理要引入社会需求,将区域社会的产业升级和产业政策作为设置和调整专业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条件等优质专业资源,考虑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比较优势,同时考虑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从而综合考虑专业的设置、调整。吸引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改造、调整和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适合社会需求。但学校的专业并非追求与区域需求的一一对应,那样学校永远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反而造成与社会更严重的脱节。
(四)责任文化的营造
高职院校努力打造一种责任文化,并形成行为自觉,是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积极塑造诚信精神,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软实力。学校要形成倡导诚信、崇尚诚信的氛围,同时,加强诚信教育,感悟诚信价值,体味诚信对自身和社会的意义,践行讲信用、讲信誉的道德行为准则,勇于担当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对在校生、毕业生等学校利益相关者以及对弱势群体尽可能提供关爱与帮扶,不仅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也是高职院校走向成熟、理性的标志。环境道德责任和职业伦理教育也是责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种超越眼前利益、超越纯经济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观,善于主动承担环境道德责任,打造环境道德责任和职业伦理教育的殿堂,进而形成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氛围和文化。
四、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实现方略
(一)高职教育的综合化
社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需要新增劳动力职业素养的不断提高,需要高职院校开展诸如以创办小企业为目标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在校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并进行创业实践。因此,高职院校注重强化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案例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研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激发创业动机,从而增强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高职院校积极融入终身教育理念,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为此,高职院校还要加强研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如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职业院校的合作模式、学分互认、入学甄选,研究高职院校之间如何合作制订统一的技能标准和课程标准,确定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目标,以创建“合作式”高职教育模式。
(二)高职院校的开放性
高职院校需要以开放、宽广的胸襟,实现对内、对外的信息能量交换、互通和共享,实现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的开放性,一是职业院校内部的沟通、开放,指依据社区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而灵活调整、制定学历教育、中高职(应用本科)的贯通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现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与开放;二是对行业、企业的开放,学校深入园区,主动对接企业,对企业开放学校资源,为企业提供多样化培训、科学普及工作,以提高企业职工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实现资源和利益共享,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对社区开放,拓展职业教育平台,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及其它各项工作都明确关心社区的生活,提高社区的文化水平,促进社区发展,专业、课程设置以社区的近期和长远需要为依据,学校成为社区知识、教育、文化辐射中心。
(三)高职院校的多元化
职业院校可有多元的办学主体,吸引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合作办学,更能增加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在办学形式上,依靠行业、企业,以就业为导向,发展优势专业群或专业类群,推行订单班培养,教学与生产密切结合,推行“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校企结合,师资共享,能更好地服务企业,实现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多元化的办学,需要分类管理,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评价和管理,但都应将社会责任的实现作为考察的重要指标和内容。
(四)高职院校的国际化
高职院校跨国界化优质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水平,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责任。树立国际化理念,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审视自己的办学,思考如何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专业、课程建设引入国际化元素,课程目标和任务、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等方面推进国际化,增加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数量、比例,与国外高校进行课程合作,共建分校。关注环境、安全等国际问题,科研课题组成员多元化,努力争取国际化资源和资助,跨国界推广与应用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