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消费批判理论及对当前生态消费的启示论文

马克思异化消费批判理论及对当前生态消费的启示论文

马克思异化消费批判理论及对当前生态消费的启示

衡 欣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 马克思认为消费异化割裂人与自然关系、造成自然生态领域矛盾不可调和,使人陷入消费主义窠臼无法自拔。开启生态消费模式,即以生态消费取代异化消费,才能超越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经济主义走向新的文明。由此,在新的消费理念指引下,重视精神消费、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和恒温消费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消费 生态消费 美丽中国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资本逻辑的不断入侵,劳动异化和需要异化逐渐向消费领域延伸。由于带着资本主义色彩的消费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们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感到担忧并对其产生的矛盾进行探索,认为消费异化割裂人与自然关系、造成自然生态领域矛盾不可调和,使人陷入消费主义窠臼无法自拔。马克思异化消费批判理论,对当今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对建设美丽中国愿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通过对有丝分裂各典型时期的照片、模式图、FLASH动画的观察及比较,总结细胞有丝分裂各典型时期的主要特征,归纳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提高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消费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消费异化的出现是劳动异化和需要异化种下的恶果。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态观念,不仅造成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得环境恶化不断加剧,而且引起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衡、消费主义盛行,使人“非人”的存在。

(一)消费异化源于劳动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方式的论述得出,资本主义掠夺式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和物质变换的断裂,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也是劳动异化的主要原因:劳动异化是消费异化过程的起点。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以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形态的自然资源被资本家掌握,“从资本的形式方面来看,这些对象条件必须作为异己的、独立的权利,作为把活劳动仅仅当作保存和增加自身的手段的价值(对象化劳动)而与劳动相对立”。[1](P126-127)维持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资本化,即成为了资本的存在形式,这让劳动者的消费资料异化成为可能。物的资本化迫使资本所有者凭借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支配劳动者、剥削劳动力,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异己的、外在的权利,并且作为在不以活劳动能力本身为转移的一定条件下消费和利用活劳动能力的权利”[2](P442),通过对劳动者消费活动的控制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异化。最终,劳动者成为了受物(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限制和支配的单向度的人,而资本家受资本增殖的控制会让工人尽可能不间断地挥霍生命力,变成为资本的奴隶。人的生命的存在异化成为了资本的存在,消费异化从“物”走向了“人”自身,而人也成为了“非人”的存在。

(二)人的需要异化是消费异化的助推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消费特征的概括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3](P85)。由此可见,消费的实质是人对于某物或某种对象的使用或占有,但这种“占有”的出发点还在于人对物的“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因此,人的需要是人的天赋和本能的体现,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人的需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样一个受资本控制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3](P120)。由此可见,最初作为人本能的“需要”已经被邪恶的“占有”异化为一种被制造出来的控制人、奴役人的工具。然而,受这种需要的控制不仅对人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需要也会从对“他人的支配”转移到对“自然的支配”,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扭曲。

马克思提出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哲学意义上是辩证的,但是提出了“生产的消费”概念,并强调这种消费被理解为起消灭作用的与生产相对的对立面。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条件的消费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对立面,仅仅起着对其生产出产品的破坏作用,也是对现实的社会制度的一种否定。

(三)消费异化自生产扩张而来

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运行的几大环节来看,马克思特别强调生产和消费的同一关系。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和消费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因素,“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4](P31),进而得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的观点。显然,消费异化自生产扩张而来。第一,从生产资料的消费看,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原料的消费也是这样,原料不再保持自己的自然形状和特性”[5](P8)。由此可见,生产的过程亦是原料、燃料等资源、能源消耗的过程,马克思将消费定义为消耗。第二,从生产行为的消费上看,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是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主体,“生产与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3](P82)。然而,主体消费的产品是活动着的主体对象。因此,一方面,消费的主体为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可能,另一方面,消费的主体为生产的方向提供指引和导航。

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困局,郝哲选择将“日光温室的引进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作为自己工作后的第一个课题。但因日光温室在当时的榆林还是新生事物,尚无经验可供借鉴,加之自己是中专学历,又缺乏实践经验,郝哲对于即将面对的困难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此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生产相对过剩,从另一角度看,生产的消费过剩实质是消费能力的过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欲熏心且不顾后果的生产必将导致消费能力因缺氧而致死亡,这主要表现为“主体需要(欲望)的异化和客体(被消耗物)的异化”[6]。即使是在当今社会物质条件充裕的情况下,被这种欲望所操控的异化生产和异化消费也将难以满足广大群众不理智的需求。

二、生态破坏是异化消费的必然结局

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迫使其不断加快生产脚步,而大量生产又与大量消费紧密相联。欲望的无限上升,使得消费不再关注消费主体的实际需求,而是一味地追求生产的无限扩大。资本在对利润无止境地追求影响下相应的过度生产,必然会伴随自然资源的消耗、能源物资的极大浪费、环境恶化加剧的发生,也就是说,资本对自然界的伤害,一方面借助于过度生产实现,另一方面依靠过度消费完成。

(一)扭曲的生产必将导致异化的消费

现代资本主义的消费逻辑是一种片面追求资本增长和生活享乐而不考虑生态后果的片面发展的逻辑,在这种思维引导下通过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满足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以掩盖生产和社会领域的矛盾,这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人的本质需要。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偏离人的本质需要的消费是过度消费,即把他人的血汗看作自己贪欲的俘虏物,由此可见,过度消费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倡导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马克思所认为的对无节制消费的摒弃,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健康消费方式。

随着资本的运用和资本逐利本性的显现,人与自然之间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造成物质变换出现“裂缝”,而这一“裂缝”也同样出现在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需要异化的研究延伸到消费异化的领域,为如何避免消费异化带来的生态破坏提供了思想启迪,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规避因消费而引起的生态危机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特别是在西方消费主义的传统思维影响下,铺张浪费已成为社会中流行的“时尚”生活方式,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大发展,消费主义造成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何确立现代社会推崇的理智生活,如何省察资本社会条件下人类和自然的不和谐,如何促使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经济主义以生态文明为指向,成为了解决发展之后的新的难题。因此,在新的消费理念指引下,重视精神消费、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和恒温消费,在既满足需要又无害环境的同时谋求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张力,是解决消费异化、建设美丽中国的可行方案。

除此之外,针对不同功能区,设计者亦会辅以差异化的措施为院区使用者营造贴心温馨的环境。例如,在本院第8层的爱婴区,设计者设计了多间温馨单间,这是专门为母婴同房而准备的。这样的设计既方便新生儿妈妈哺乳,也为了更好地满足妈妈和初生婴儿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

(二)消费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言,“在进一步阐述资本时,必须更详细地考察消费和生产的关系:生产是消费的来源,消费能够为生产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消费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里,是导致现代社会各种矛盾出现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特别是生产的扩大导致消费的极大提升,使得有限的生态资源容纳不下无限扩张的消费欲望,由此,生态危机伴随着消费主义出现在人类面前。

其一,生产异化造成生态破坏。只有生产过程周而复始循环运动才能带动资本的无限增值,作为和生产同一关系的消费活动也会对再生产的停转有直接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无限扩大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随着社会信用制度的普遍推广,让超前消费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一席,进一步给社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也让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消耗加速进展。其二,消费异化造成生态破坏。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对“商品”莫名崇拜的世界,个人只能以对商品无限占有的方式——消费,来填充自己不切实际的、“非人的、精致的、非自然的和幻想出来的欲望”[7](P224)。这样的贪婪是以统治者的姿态俯视自然、进而占有和消耗自然资源,是人在毫无顾忌地突破生态容量的底线。因此,在这个“人化的自然界”中,我们必须对生产和消费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改变,使生产和消费的行为限制在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三、生态消费取代异化消费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可行方案

从广义叙述学的视角来看,无论是新闻还是电影,都是一种由符号组合构成的叙述文本。如果从一般意义的叙述分类来说,以事实报道为主的新闻体裁属于纪实型叙述,以反映剧情为主的电影体裁(非纪录片)属于虚构型叙述。

(一)协调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8]由于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大多数人注重物质消费而相对忽视精神消费,导致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不协调。因此,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仍需注意:首先,强调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并不是要求我们忽视物质消费,恰恰相反,我们更应该把物质提升到绝对的高度,将过去关注的焦点由消费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因为保障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前提,是人们精神消费的物质源泉,也是实现生产力解放、劳动力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物质消费的满足仅仅停留在基础层面,高质量生活还取决于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要。马克思指出,“对于不希望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说来,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重要”[9](P218),这形象生动的比喻肯定了精神消费是对物质消费的超越,也是对人类自身卓越发展的追求。再次,马克思还认为“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2](P525),即必须以“自然的必要性”为人类消费的准则。在这里,“自然必要性”可以归结为人类生活中为满足个体正常发展的合理需要。人类的发展避免不了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存在事实,那么以“自然必要性”这种有限且真实的需要实现“物尽其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是解决消费异化、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二)倡导极简生活的适度消费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角度分析,认为“人类社会的消费水平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还是“资本”的强大力量,资本家受到资本增殖利润的蛊惑,贪婪的欲望使生产最初的需要变为异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前进,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因狭隘社会制度的限制,越容易发生冲突,导致合理生产和适度消费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难以逾越的鸿沟。

随着地球资源减少,我们的消费必须回归人的真实需要。因此,要建设美丽中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府应该在消费观念上提倡“少”和“简”的观念,从传统的经济思维恢复到生态理性。为此,“极简生活”的观念应运而生。极简生活,顾名思义就是要在生活中崇尚“简约”“高效”“秩序”的现代主义理性生活方式,将推崇朴素为美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这种“化繁为简”的生活方式减轻人对自然的压力和负担。尽管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在实施初期可能会影响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对于人类现存的生态恶化的危机而言,回到简朴的生活才是保护地球生态安全的最有效方式。在这里还必须强调,对极简生活的价值向往,并不是只寻求回归单一的生活方式、不寻求社会发展,而是在发展和生态之间谋求合理的张力。适度消费强调简化生活中不必要的挥霍浪费,实现适度消费、适度生活,以减小物质生活的欲望满足内心坚定和宁静淡泊的乐观精神。这与马克思所描述的人对物的占有不是靠贪欲而是理性有相近意义,只有人的本性复归使人成为现实的人,才意味着人进入到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

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磨矿细度的增加,无论是一段选别还是二段选别,精矿品位均逐渐增加,弱磁选与强磁选的铁综合回收率仅略有下降。根据生产指标要求,精矿铁品位必须达到62%以上,因此,综合考虑选择一段磨矿细度-0.07 4 mm占72.96%,二段磨矿细度-0.045 mm占74.58%。此时试验综合指标为:精矿产率51.41%、铁品位62.61%、回收率88.12%,尾矿铁品位8.92%。

(三)开启人本模式的可持续消费

消费是社会性的群体行为,消费者在每一次消费的过程中、在充分享受个人消费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和生态履行怎样的义务和责任。传统恣意妄为的消费行为在中国自然资源储备和人口比例紧张的情况下定然行之不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也是生态消费的重要内容,使消费成为人的消费。其一,在消费过程之前,要通过对可持续消费的大力倡导,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只有公民主动意识到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意义,才能自发地在生产和生活中购买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其二,在消费过程之中,应时刻谨记对消费垃圾的及时清理和分类处置,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消费垃圾是造成生态破坏不可忽视的,培养公民积极参与的可持续消费观念,就必须号召公民积极主动地做到消费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或分类处理。其三,在人们消费活动之余,还应对公民进行可持续消费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如何在购买产品时鉴别产品的环保性和提升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度,依赖于对人们可持续消费的认同能力的高低。

(四)践行控制碳排放的恒温消费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进程中,通过有效控制碳排放量、营造出恒温的消费环境,给消费者制造出良好的生态化消费氛围,更能有效地加快社会整体生态化进程。

放眼全球,由于气候变暖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已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水资源的非均衡化、自然系统复原能力弱化等一系列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但这归根到底还在于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势下,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方式——“恒温消费”拉开了低碳时代的认知序幕。恒温消费强调温室气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以尽可能少地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物质。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践行恒温消费离不开政府的文化引领、企业的技术升级、社会的推广宣传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恒温消费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与各界合作的表现,还是合理配置资源、开创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更是推进产业结构改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利武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赵义良.消费异化: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J].哲学研究,2013,(0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 [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10-2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中图分类号] C9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03(2019)04-0076-05

[收稿日期] 2019-07-28

[作者简介] 衡欣,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胡芬芳

标签:;  ;  ;  ;  ;  

马克思异化消费批判理论及对当前生态消费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