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都与北京传统街区保护改造为例
张建伟1 郑阳2
1.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市 100044;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48
摘要:传统民居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积累的历史文化与建造经验的典型表现,各地的传统民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均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怎样正确的保护延续我国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如何把握好现代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本文阐述了我国不同地域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差异,并以成都宽窄巷子与北京南锣鼓巷两大传统街区保护改造案例作对比,探讨了不同地域传统民居保护的差异性与针对性,提出了其保护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传统民居;不同地域;差异;历史街区;保护改造
前言
传统民居建筑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从人类掘土架木而居之初传统民居便开始其发展,到建筑城市高度成熟的现代,传统民居建筑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性代表,其具有的科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各种价值成为民居建筑存在的重要意义。中国的传统民居保护概念是近数十年间被提出,起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无数旧有建筑在城市中迅速消失,忽视了历史建筑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历史,造成“千城一面”现象。因此,在传统民居近乎“灭绝”的今天,分析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探讨我国不同地域传统民居保护的差异性与针对性,对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1 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传统民居的诞生和发展与自然,社会,区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以南北为界,两方的传统民居受差异巨大的各因素影响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1.1不同地域的民居特色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由于南方夏季气候炎热多雨,民居的墙体屋顶都做得十分单薄。在建筑空间上进行了伸缩,凹凸,延展等自由处理。南方民居以江南,四川,云南等地的传统民居为主要代表。至于北方民居,是以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城里的四合院为代表。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其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1.2不同地域的民居差异
首先是屋面用料的差异。南方民居均采用较大坡度的屋面,用小青瓦相扣铺就,而北方民居采用平屋面或采用稍平的坡屋顶,屋面材料有的采用三合土,铺瓦的瓦片厚而大。南方雨水多,必需防漏,屋顶材料要求高。北方干燥,屋顶材料要求不如南方高。
在外墙用料上,南方民居采用砖砌空斗墙较多,也有木板围就的,而北方民居则采用三合土筑墙、土坯墙和砖实墙。
在层数与层高方面,南方民居特别是在县城民居建筑中,以二层砖木结构为主,内墙隔断木板,楼板也用木板,房子层高较高。北方民居一般为单层,顶多在正房后有后罩楼,材料以砖土为主,墙较厚,层高一般不高,开间也比南方民居小。
2城市传统民居的现状
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文化变革的时期,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古老的民居伴随这种变化正在飞速地消失。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房地产热的升温,许多旧城千百年幸存下来的民居正被成片地拆毁。例如,在济南的旧城区已很难找到一片完整的四合院群落,古老的传统民居正成为当前经济发展最直接的牺牲品。究其主要原因,传统民居所容纳的是封建家长制的大家庭,生活俭朴,所需设备简单。现代居住方式和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核心家庭是城市的主要居住单位,家庭日常生活所用的设备越来越多,生活的多样化使得风格纯朴的传统民居不再受青睐。其次,随着建筑技术的科技化发展,新的建筑结构与材料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居住建筑的各种需求,相较之下传统民居在功能性等方面远弱于现代建筑,其使用率也急剧下降多成为展示性文物或拆迁房。
3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保护与改造
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历史的遗存。但在传统民居逐渐消失,成为社会进步牺牲品的现今,对其的保护成为我国城市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首要任务之一。由于我国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传统民居各具特色,其保护规划策略具有针对性而不尽相同。
3.1宽窄巷子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该区域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宽窄巷子片区的民居以川西风格为主,兼有西洋建筑与北方胡同等多元化建筑,是老成都百年建筑的最后遗存。
3.1.1 片区改造工程
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以“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原址原貌、落架重修”为改造的基本原则。
该改造工程的重点在于保护宽窄巷子的历史原真性,即是片区中的传统民居,
街巷格局和院落空间,形成街巷——院落——建筑——构件四位一体的整体保护。由于历史街区中的建筑大多数破损严重或者改建搭建众多,很难寻觅旧时踪影,但宽巷子、窄巷子两条街巷中的历史痕迹依然可以清晰地反映各个时代的变迁。保护设计的重点即是保护街巷以及组成街巷的外观风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2 传统民居保护更新
(1)保留原真,革新功用
对于宽窄巷子中的传统民居,其保护改造的宗旨是“保其外,留其精,改其用,创其新”。保留民居的建筑外观形式,对破损部位进行修复,延续民居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更改民居的内部功能,将居住变为商业娱乐,符合其整体街区的文化商业街定位。此外,在保护其民居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建筑元素,使传统民居在更改功能的同时得到创新,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其生存得以延续。如民居建筑材料上的局部替换,将传统木门转换成现代仿古玻璃门,保留其传统韵味的同时体现出创新感。
(2)激活复兴,引入新元素
宽窄巷子保护改造的另一重点是保留“成都的魂”,力求保持老成都的人文特色以及成都传统的居民生活方式,并引入现代城市商业活力的新元素,新老结合,特色突出。如成都传统的街巷文化,茶馆文化,麻将文化,居民生活方式等,在此基础上引入现代流行的咖啡文化,个性餐厅,展示商店等,保留传统的方式,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宽窄巷子激活再生的重要元素。
3.2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的再生实践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东侧,其西北侧为鼓楼,西邻什刹海风景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长约786m。1993年,南锣鼓巷被北京市划入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南锣鼓巷目前仍保持着元代“鱼骨式”的胡同格局,以南锣鼓巷为骨干,东西两侧各有八条规整的胡同,是北京市传统胡同一四合院格局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地区。
3.2.1街区生存问题
在北京旧城更新过程中,南锣鼓巷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得到保留,其原有的城市肌理和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得以存续并成为北京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因素,南锣鼓巷存在着物质环境和人文背景的双重破损,状况堪忧。物质环境的破损表现在街巷空间的破坏、四合院建筑的年久失修以及建设性破坏等外观、形象上的残缺;人文背景的破损表现在历史街区承载着高密度的居民生活,生活品质难以提高,人口结构退化为弱势群体占多数,这些弱势群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能力决定了他们无法对现有环境进行修复及合理的改善。
3.2.2 传统民居再生策略
(1)策略一:环境再生,修复街区的肌理与机能。
在现有鱼骨型街巷肌理的基础上,形成“骨干一一支脉一一活力细胞”的空间结构。其中“骨干”指南锣鼓巷,“支脉”指十六条分支胡同,“活力细胞”指功能不同的文化、旅游院落载体。同时,采取交通限行、拆除私搭乱建等手段,恢复街巷肌理以及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并对四合院内的建筑进行风貌恢复及整治。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合作,逐步向游客开放一些原有的封闭宅院,融入街区旅游体系。
(2)策略二:微循环方式,注入新活力
南锣鼓巷改造按照微循环更新改造的方法,引进了较为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并对街道开放空间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街道的肌理、建筑的风格都基本保持了原貌,房屋内部按照现有的功能 需要,进行了改造或扩建,商店、饭馆、酒吧、书店,应有尽有,将其打造成为北京市的特色文化街区。
改造的重要手段即是合理疏散街区人口,将少量居民住宅改为其他用途。如采用面积置换的方式,将部分民房改造为设施用房,将原先影响街道景观的变配电等设施转移于此。同时尽量保留原有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态,做到保护并发扬本地区传统街区民居文化特色。此外,提供经济适用房指标,置换廉租的公房,由政府统筹,吸引文化创意型企业进驻。街区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采取每户“煤改电”、“一户一水表”改造、“分户供电”增容改造、“飞线入地”等措施,逐渐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同时改善街区景观。
3.3 传统民居保护的异同
对比宽窄巷子片区改造与南锣鼓巷片区再生,两者作为大中型城市传统街区内的民居保护的典型案例代表,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差异,因此其民居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也存在异同性。
3.3.1 保护理念的异同
两个案例在成都市与北京市都是属于重点历史文化街区,都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象征与展示,其存在价值是等同的。改造目的相同点在于,在基于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将其打造成为能够体现当地传统人文的个性商业、旅游、文化街区。而不同之处在于,宽窄巷子片区传统民居改造侧重保留建筑原真性,延续创新人文传统;南锣鼓巷片区传统民居改造侧重恢复建筑本质,保存街巷生活原貌。从本质上看,宽窄巷子片区改造意在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大幅度整改,将新活力注入传统,激活复兴整体街区;而南锣鼓巷片区改造希望通过对传统民居的修复还原,重现其原有的传统特色,成为北京市区历史的遗存代表。
3.3.2 保护手法的异同
由于保护理念存在差异性,具体的保护手法也各具针对性。修复传统建筑,保持文化特色是两个案例的基本保护手法。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在此大前提下提出的民居建筑“保留原真性”,即是不改变建筑的结构风格,保持其原有的形态,但对建筑内部功能和局部材料做了大幅度调整,以适应街区新定位需求;南锣鼓巷片区改造则是注重对民居建筑的复原,力求重现其原貌,虽然也对建筑内部的部分功能进行了置换,但对于建筑外观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保留,使得其传统韵味得以完整体现。尤其在其整体街区形态结构方面上,采用全面保留修缮的方式,街道空间结合现代景观处理手法,使整个街区及居民生活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不失传统特色。
4 不同地域传统民居保护异同思考
纵观宽窄巷子片区改造与南锣鼓巷片区保护,其对传统民居保护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即遵从历史性,整体性,多样性的保护准则,力求对传统民居建筑片区进行从外观到文化的表里一体式留存。两者在保护理念与手法上的差异,除去结合城市发展等其他原因,其根本在于对当地民居建筑文化内涵认知。宽窄巷子传统民居以川西风格为主,兼有改良式的西洋建筑与北方胡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其片区内的民居从建造之初到实施改造工程之前已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改变,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都做出了灵巧的变动和丰富的更改,其功用也从起始的军队家属住区演变为今天的商住结合居民区,可见宽窄巷子改造工程所提出的新元素构想是在认识川西传统民居建筑灵活结构与其文化演变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行性方案。
而北京的南锣鼓巷片区自元朝以来就是我国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并被保留至今。其民居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根本即是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从这一点出发,对于南锣鼓巷民居的保护改造应还原本貌,保持其原有的建筑街道格局和居住者生活模式,这也是基于对片区内北方民居建筑结构的认识和包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之上的正确保护改造手法。
可见传统民居保护虽然由于地域文化而存在异同,但保护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一致的,对于传统民居建筑,需充分认识建筑本质和人文内涵,针对特色,结合实际,才能做到真正的保护与延续。
5 结语
中国风格各异的传统民居是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受不同民族文化影响形成的。这种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的民居建筑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社会中,面临着许多矛盾与冲突,只有对其采取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开发,才能做到传统民居的合理发展与延续。
参考文献
[1] 雍振华.论传统民居的保护[J]. 中国名城. 2009.09
[2] 孟颖.地域文化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以西南民居于西北民居的对比为例[J].建筑与规划理论. 2006.01
[3] 马瑞亚.我国传统民居的南北差异[J].山西建筑. 2008.09
[4] 祁建.北京的名街名巷[J].消费·旅游. 2009.08
[5]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英) 张玫英 董卫译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04
[6] 苏伟. 宽巷子 窄巷子 打望老巷[M].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8.07
论文作者:张建伟1,郑阳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民居论文; 传统论文; 建筑论文; 街区论文; 宽窄论文; 巷子论文; 锣鼓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