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对1997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力度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高速度、低通胀并没有带来高效益。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原因。
1997年应当把结构调整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在继续适度从紧的同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所谓从紧,不仅要看总量,更要看效益和结构。
1996年我国宏观调控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历年宏观调控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的情况下,继续坚持了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6年宏观调控遇到的问题
1996年宏观调控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高速度,低通胀,并没有带来高效益。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这样的速度,不论与我国历史不同时期相比,还是同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比,都不能算是低速度。通货膨胀指数约为107左右,虽然上涨幅度还不能算低,但比上年上涨幅度下降了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是相当大的。但高速度,低通胀并没有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将近50%的国有企业的效益下降,亏损增加。1—9月国有企业利润只有去年同期的37%。利率下调给企业减轻了700—1000亿元的负担,一定程度缓解了企业的困难,但是受政策调整滞后期的影响,减轻负担不能立即显现出来,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效益下降,给国家财政收入、企业自我发展、职工生活、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困难。
资金增加,股市活跃并没有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1996年,我国银行贷款的投放基本正常,1—10月各种短期贷款比去年多增加1030亿元。M[,1]增长17.1%,接近18%的计划目标,M[,2]增长26.4%,略高于25%的调控目标。应该说,1996年银根的松紧基本是适度的。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十分活跃,特别是银行利率下调后,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到10月底,上市总股本达1000多亿元,上市股票市值达9800亿元,股票成交额达1.3万亿元,股票指数不断创纪录地升高,游资数量十分可观。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生产、流通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甚至有的企业将资金作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需求增加,市场活跃,但企业普遍感到需求不足。1996年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19.2%,全年投资率有可能达到34%,接近上年水平。1—9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2.7%,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与近几年的增长速度大体相当。外贸出口累计下降0.1%,其中10月当月增长23.3%,全年外贸出口总额比上年有所增长,进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从总体上看,1996年社会需求增长基本正常,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感到需求不足,工业产品销售率一直没有达到97%的正常水平,产品积压增加,相当一部分生产能力闲置。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值得重视:
生产结构不适应消费结构的问题。从产业结构看,现有企业中有的是在经济过热时期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成的;有的技术水平低,先天不足,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有的行业是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大,特别是纺织、家用电器工业等行业,在现有的社会需求下,不可能使这些行业的所有企业的生产都正常,总要有一批企业的产品销不出去。从产品结构看,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善于开拓市场和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的,特别是对农村市场注意不够,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小。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提高经济效益,缓解资金紧张,提高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说,在当前情况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新的消费热点还没有形成,适度从紧的调控政策制约了部分过度消费的实现,但是不能笼统地讲需求不足,主要问题还是在生产结构不适应消费结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单纯靠增加社会需求来刺激生产,只会造新的经济过热,被迫进一步紧缩银根,企业生产将会更加困难。
经济体制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及长期形成的历史包袱对当前经济运行的影响。例如,出现生产结构不适应消费结构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投资决策的不合理,造成现在的生产困难。现行企业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剧了生产经营的困难。资金紧张问题,主要由于资金使用效益不佳,占压了大量资金,降低了企业筹措资金的能力,也存在部分企业将流动资金挪用搞技改和基建,有的企业把国家的贷款转贷出去生息,还由于发放安定贷款解决职工生活问题,而这部分贷款暂时是难以回收的。这些问题都是银行机制和企业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表现。此外,历史包袱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这种情况表明,当前宏观调控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产生的问题,而且是传统体制造成的问题在现在的反映,宏观调控不能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对外经济政策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强调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是由于出口的目的主要是创汇,进口主要是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国外市场和资源只是国内市场和资源的补充,对外经济政策与国内经济发展的联系不十分紧密,对国内生产的影响并不直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外经济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例如,今年二季度实行新的进口关税,钢材的进口关税下调31.2个百分点,使进口钢材成本下降。国产钢材失去价格优势。国外钢材涌入我国市场。1—7月进口达914万吨,增长24.2%,全年进口量将突破国家计划安排的1000万吨的水平,有可能达到1500万吨。“三资”企业中一些原定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现在将产品大量销往国内,国际上的大型跨国公司大量进驻我国市场,在带来技术、资金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也就是说,由于国有企业竞争力弱,1996年新增加的社会需求中,相当一部分并没有被国有企业争到,而是被国外企业和三资企业争去。需要在努力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应根据新的情况,协调好对外经济政策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
应把结构调整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从以上情况的分析中,对1997年的宏观调控,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应合理把握从紧的力度。力度是否合适,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效益和结构。在当前结构影响效益的情况下,应加大调整结构力度。对市场有需求,生产有效益的企业和产品应增加投入,对不附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应继续实行限产压库,减少投入,或不予投入。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避免离开结构调整讲宏观调控的松紧。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历史形成的“包袱”。在继续开展学习邯钢经验,根据市场要求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同时应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企业债务,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增加企业投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等方面有新的进展,以增强企业活力。
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和管理。为了解决企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应开辟更多的投资渠道,利用好居民手中的资金。在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直接金融,加大股份制改造的力度,增加股票的上市量,建立开放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
处理好对外经济政策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要下决心解决好重复引进问题,把引进目的建立在不仅提高我国的生产水平,而且提高我国的设计、开发、制造水平,实现国产化上。对“三资”企业要逐步实行“国民待遇”,统一所得税,取消那些已经不适应现在情况的优惠政策,使其与国内企业进行平等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