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街道名探析

澳门街道名探析

林洁贞[1]2002年在《澳门街道名探析》文中提出澳门是一块受葡萄牙管治了四百多年的中国土地,它具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亦融入了西方葡国色彩。澳门的街道名以中葡文命名,正好反映了中葡文化的融合,这是澳门街名的特色,亦是澳门街名值得研究的地方。 本文研究澳门的街道名称,研究的路径是全面统计澳门的所有街道、参考澳门的历史文献,考察澳门的闾巷,访问澳门的居民,最后对街道名的语言成分作出归纳和分析。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揭示澳门街名的特点,透过对街名的探讨,对了解澳门的过去、认识澳门的民生和澳门的语言文化,都有一定的实际义意。 全篇论文共分六章,先介绍澳门历史与街道名的关系,再阐述街道名的生成方式、内部结构、语言现象及文化融合。街道名所蕴含的感情色彩,亦是本文的论述内容,葡语街名的音译形式,虽存糟粕,但亦是澳门街名的特色,文章内亦加以评论,最后还对澳门街名在回归后的处理提出一些建议,作为回归后街名修改的参考。

郭姝伶[2]2012年在《近代澳门半岛的市域扩张与街道建设(1849~1911)》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有关近代澳门城市街道演变的研究涉及不多,对于街道名称的演变更少提及。本文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研究近代澳门街道演变,将澳门的市域的扩张与街道演变结合起来研究,在把握两者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更好的分析澳门街道名称演变的轨迹。文章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介绍近代澳门半岛城市地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二章分析近代澳门城市发展的机遇与城市向北扩张的表现,结合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道路建设阐述近代澳门半岛北部道路体系的形成与澳门半岛北部村落的演变过程。第叁章将近代澳门半岛的填海工程与街道建设相结合,追溯填海区主要街道的演变。通过研究,本文揭示了近代澳葡在澳门半岛北部的扩张方式是“圈地式”的,借助马路的修建来拓展势力范围。另外还本文分析了近代澳门半岛填海工程的原因,以及填海区街道分布的特点。

胡雅琳[3]2012年在《澳门半岛的市域扩张与街道建设(1912~1999)》文中提出澳门从明代建设第一条街道到今天的上千条街道,历经四五百年的历史变迁,然而针对众多澳门街道的置废及变化情况,却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专题研究。本文根据详实的历史资料,以1912年至1999年间澳门半岛的城市地域扩张与街道的建设过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城市的地理特征和历史轨迹,将1912年至1999年间澳门半岛的街道建设划分为两大区域,即旧城区与填海区。其中旧城区以新马路为案例,重在研究新马路及其周边街道的变化。而填海区可分为半岛西南部、半岛南部、半岛西北部及半岛东部四个部分。其中半岛西南部包括葡人和华人两种类型的填海区;半岛南部分为南湾区、西湾区两部分;半岛西北部分为青洲区、台山区和筷子基区叁部分,半岛东部则分为马场区、黑沙环区、劏狗环区、新口岸区及新口岸新填海区五个部分。分析并考证清楚澳门半岛旧城区和填海区内街道的历史沿革、具体位置、得名缘由及相关的历史地理背景,是研究澳门城市的基础,并且对澳门的市政建设及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李晋华[4]2011年在《清代澳门娼寮章程初探》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通过对澳葡当局颁布的1851年、1873年、1887年、1898年和1905年这五年分别所载娼寮章程的研究分类,从纵向理清澳葡当局对娼寮活动中注册、税收、居住范围、医疗卫生等主要方面的相关措施。通过对这些章程内容的研究与不同侧面的考察,反映了在清代澳门社会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更的背景下,澳门娼妓经营合法化的过程和不同时期娼妓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生活状况。认为清代澳门娼妓业的日益繁荣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其对澳门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兰静[5]2010年在《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文中研究说明近代香港的外来移民构成了香港城市人口的绝对主体部分。香港在近代时期的城市发展与香港的外来移民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尝试对1841年至1941年期间,香港的主要外来移民运动进行纵向梳理,复原移民路线,分析不同时期的移民类型和移民动因;同时对近代香港外来移民的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做横向分析。基于人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原动力这一点,本文分析了近代香港外来移民对香港城市港口的发展和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形成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以及城市工商业巾心的分布与外来移民分布的关系;同时,文章对近代香港外来移民对香港的城市文化的塑造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外来移民对近代香港语言文化的影响、近代香港宗教建筑的分布与外来移民聚居点分布的关系、近代香港外来移民在香港城市教育文化的发展和香港独具特色的地名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等。

李萌[6]2013年在《哈尔滨市街道名称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随着应用语言学与地理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入,对城市街道名称的研究也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对街道名称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化角度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新道路的大量增加,势必要面临街道如何命名这一问题,因此对街道名称的研究意义也从理论走向了实际。笔者借鉴以往对城市街道名称研究后发现,对哈尔滨城市街道名称的研究方向较为单一,大多是结合哈尔滨独特历史研究其历史意义,而忽略了哈尔滨街道名称在语言方面的意义。本文力求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哈尔滨街道名称的语音、结构、文化叁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哈尔滨市街道名称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从而对未来城市街道命名规范化起到一定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问题提出的根据、研究意义,并说明文本所采用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图表与数据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最后说明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对本文研究涉及到的语言学、地理学、国内外街道名称研究及相关街道名称文化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概述。第叁章对哈尔滨市街道名称的语音进行分析。分别对街道名称的音节数量和修辞进行分析。通过数量统计分析出哈尔滨街道名称整体、专名、通名的以叁音节为主的特点。第四章对哈尔滨市街道名称的结构进行分析。着重用街道名称实例对专名的语言成分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名词/形容词/数词/动词+通名”结构。第五章对哈尔滨市街道名称的文化意义进行分析。分别探讨了历史文化、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对哈尔滨市街道名称的影响。该章中历史文化分析为重点,结合哈尔滨独特地理位置所造就的独特历史文化,对哈尔滨在沙俄统治时期、日伪统治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街道名称的演变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通过叁、四、五章的分析,笔者总结了哈尔滨市街道名称在语音、结构、文化角度的特点,并从现有街道名称的发展趋势中分析了今后新区街道名称的命名方向。

罗娜[7]2015年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街道名称研究——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文中提出从社会语言学的新视角对城市街道的命名方式进行研究,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在该区内上百条街道中选取主要街道进行名称分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其街道名称特点,从语言与社会两个方面解读了街道名称背后所体现的社会意义。研究发现五华区的街道名称主要是叁音节,街道名称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还反映出当地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

陈园园[8]2014年在《宋元明泉州港海外贸易研究述评》文中提出泉州港的研究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七十年代后随着水下考古的发展,泉州港研究取得较大突破。目前泉州港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但存在着量多质劣的问题,因此将前人成果作适当总结,以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目前研究情况,分叁个主题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分别是港口兴衰历程、贸易方式、海商华侨。就第一个主题而言,包括港口兴衰的原因、商品的海外销售。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对泉州港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并无定论,但越来越多学者注意到国际贸易大环境对泉州港的冲击。研究方法上,开始将泉州港置于印度洋贸易圈乃至世界贸易网络中进行讨论。至于第二个主题,本文主要安排市舶贸易与朝贡贸易,其中以市舶贸易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为研究重点。但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多从国家角度出发,如何将市舶制度与地方财政相结合,本文认为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第叁个主题涉及到海外贸易的商人及国内外贸易线路,包括泉州本地商人、蕃商、华侨等。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宋、明两代的泉州本地商人是研究重点,而元代的研究存在较大缺口。相反蕃商在宋、明两代的具体贸易形式如何,从目前的研究看较为模糊,而元代蕃商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贸易线路研究方面得益于考古技术的发展,海外贸易线路渐趋明朗,只是如何将贸易线路与港口贸易形式结合是目前需要攻克的难题。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本文以为泉州港的研究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以泉州港口的发展历程为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后渚港,泉州港素有“叁湾十二港”之称,各港口之间有何关联?泉州港与其经济腹地之间的经贸网络如何形成?泉州港与明州港、广州港等港口发展模式有何差异?这些问题都需要做进一步讨论。

李真[9]2006年在《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状况及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滨海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其独特地位正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城市滨海开放空间作为滨海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活动的场所,如何在滨海开放空间设计中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已成为现今设计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滨海开放空间的设计中更多关注的是造型分析、构图等设计方法,对普通的市民如何使用具体空间和他们在滨海开放空间中的行为心理少有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本文正是出于这一点的考虑,以环境—行为研究为理论基础,以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为出发点,对已建成的滨海开放空间进行使用后评价,希望从中总结出影响使用的因素,为以后滨海开放空间的设计及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本文以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从区位环境、空间设计、使用活动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几个方面对滨海开放空间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且从中归纳出影响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的因素,提出设计建议:整体设计上,滨海开放空间应该注重生态性和自然性,增强亲水性,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创造多样化的空间,完善使用功能,加强监督和管理,并对开放空间的环境要素提出了较为详细的优化设计建议。同时,将设计理念运用到新的设计实践中,指导滨海开放空间的设计。论文的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简单论述了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状况评价的概念以及国内外相应的研究状况;第二章对环境—行为研究及其基本理论和公共空间品质评价理论进行了论述,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第叁章对具有代表意义的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进行调查研究,从区位环境、空间设计、使用活动及使用者意见各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设计的改进建议;第四章在理论论述及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使用者对滨海开放空间环境评价的折射和对使用者行为规律的研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五章对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环境的设计、建设提出建议,并将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指导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 澳门街道名探析[D]. 林洁贞. 暨南大学. 2002

[2]. 近代澳门半岛的市域扩张与街道建设(1849~1911)[D]. 郭姝伶. 暨南大学. 2012

[3]. 澳门半岛的市域扩张与街道建设(1912~1999)[D]. 胡雅琳. 暨南大学. 2012

[4]. 清代澳门娼寮章程初探[D]. 李晋华. 暨南大学. 2011

[5]. 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D]. 兰静. 暨南大学. 2010

[6]. 哈尔滨市街道名称研究[D]. 李萌.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7].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街道名称研究——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J]. 罗娜.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8]. 宋元明泉州港海外贸易研究述评[D]. 陈园园. 厦门大学. 2014

[9]. 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状况及设计研究[D]. 李真.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标签:;  ;  ;  ;  ;  ;  

澳门街道名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