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未来发展趋势_科技园区论文

科技园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园区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未来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4)06-0066-04

一、分布格局从集中转为扩散

科技园区分布格局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即1951~1980年的形成阶段,1981~1990年的扩展阶段和1991年以后的扩散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科技园区仍集中分布在发达国家,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6个国家共有515个,占科技园区总数的8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认识到,高技术产业在改变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差距,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通过科技园区这一地域组织形式,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世界科技园区分布格局出现了从发达国家集中分布转为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态势。

目前,世界科技园区分布的扩散态势仍在继续,其根据是:(1)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专业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和资金的流动范围已国际化。对跨国公司而言,由于劳动力成本高,市场已趋于饱和,在发达国家进行高技术产业投资已不是最佳选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市场正在培育和形成中,劳动力成本非常低,在发展中国家进行高技术产业投资能获得更多回报。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已具备一定规模的高素质专业人力资源,这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高技术研发活动提供了新的选择。(2)20世纪90年代,美国依靠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拉动国民经济持续10年增长,对发展中国家颇有触动。在国际高技术产品市场,发达国家的绝对强势地位给发展中国家压力很大;同时,高技术及其产品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军事、国家安全、教育、文化等丰富内涵。鉴于此,发展中国家将更加坚定建设科技园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决心。可以预期,发展中国家有关激励科技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将会延续,科技园区数量将继续增加。(3)我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武汉东湖高新科技园,印度的班加罗尔和新孟买科技园区,巴西的塞若多斯技术园、里约热内卢生物技术园区等成功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建设科技园区。可以预期,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海外留学人员的不断回归,跨国公司资金、技术的不断涌入,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园区建设将会进一步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可同时建设多个科技园区。截至1997年,美国的科技园区有398个、德国106个、日本104个、英国50个。因此,有理由判定:未来发展中国家科技园区数量增长的潜力很大,但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各地区为享受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不断攀比,争相建立科技园区,这将加快科技园区数量增长。与此同时,科技园区之间争夺投资,使资源分散配置。有的科技园区投入不足,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发展质量不高。这种情况已在我国出现,应引起关注。

二、科技园区之间的差别化发展日趋明显

科技园区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科技园区面临的环境条件、可获得资源、发展基础和内部运行机制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未来科技园区之间的差别化发展加大。笔者通过比较我国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包头稀土高新区的发展规划,用实例说明科技园区之间的差别化发展。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是,2004年要紧密围绕加快制度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两条主线。力争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35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增加值690亿元,同比增长15%;上缴税费154亿元,同比增长20%的总体目标。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中关村的技术辐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已进驻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大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大力推进硬环境建设,加快园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与改革、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促进和保护、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和吸引海外人才等方面深化园区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体制,加大海内外宣传力度,树立中关村形象,凸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投资价值,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包头稀土高新区的发展规划是,“十五”期间五年年均递增27.1%;新建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五年年均递增为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5亿元,稀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5亿元。年技工贸总收入115亿元,五年年均递增分别为27.6%和33%。创利税16亿元,五年年均递增32%和32%。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五年年均递增28.4%和29.7%。综合指标接近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游水平。稀土高新区将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经济强市为契机,继续巩固稀土高新技术、机电一体化和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地位,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工程和环保产业,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保障,努力把包头稀土高新区建设成为以稀土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产品出口基地和孵化创新基地,成为中国的“稀土谷”。

上述比较不难看出,未来科技园区的差别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发展定位不同。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充分评估未来的竞争态势,结合在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优势,确定科技园区未来的发展定位,这将是科技园区管理决策的理性选择。如国内科技园区提出的“树立中关村形象、凸显中关村投资价值”,建立“中国光谷”,建立“稀土谷”,建立“中国襄樊纳米村”等。(2)主导产业不同。尽管现在一些科技园区高技术产业结构存在趋同化现象,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那些在全球生产地域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科技园区主导产业将越来越强;与此相反,一些科技园区的主导产业将会在竞争中衰败。为避免“两败俱伤”的严酷竞争,将会促使一些科技园区按差异化原则选择主导产业。(3)制度安排重点不同。目前,还不存在公认有效的科技园区管理制度。每个科技园区都面临自己的制度和管理“瓶颈”,都在进行内容各异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如融资体制、信用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社区管理等。相信随着探索的深入以及经历实践的检验,不同的科技园区将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4)发展速度不同。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科技园区之间在发展基础、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产品生命周期、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随着时间变化愈显突出,最后集中体现为各科技园区之间的发展速度差异。

三、科技园区之间的规模差异越来越大

为避免歧义,这里先讨论科技园区的“规模”含义。学界和管理部门在使用“规模”概念时,多指科技园区的占地面积或高技术产业产值。考虑到人们的实际理解和概念准确性,可用“占地面积”“企业、大学和中介组织”和“高技术产业产值或工业产值”三组指标共同表征科技园区规模。

科技园区之间的规模差异已开始显现。正如瑞典学者佩尔·弗诺蒙(Per From)所指出的那样,过去10年,科技园区的数量剧增,几乎拥有一所高校的城市都建立了一个或至少尝试这样做。在我国,几乎每一所重点大学都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区;除拉萨外,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建有科技园区。从建成的科技园区看,大的科技园区占地面积数十平方公里,企业、大学和中介组织数千家,工业产值上千亿元;小的科技园区只有大楼几座,企业几家,工业产值不到亿元。目前,科技园区小规模化趋势仍在继续。

在预测科技园区规模差异时,面临一个值得讨论的理论问题,即对最小科技园区的界定。应当承认,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复杂,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这里给不出问题答案,只能就问题复杂性进行分析。试想,如果按管理组织界定最小科技园区,则会引出“自发形成、没有管理组织的科技园区是否算科技园区”的悖论;如果按实际履行的研发、孵化或高技术产业化功能界定最小科技园区,则又会引出两个新问题:第一,“最小研发单位”如何界定。孵化或高技术产业化的“有与无”容易判断,但研发功能的“有与无”很难判断。假设在某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却有专职的研发人员1名,如何判定该企业是否具有研发功能?显然,这里需要约定认识问题。第二,按学界和管理部门的主流看法,孵化不是科技园区标志性功能。仅有孵化,可以称创新中心、创业中心或创业园,但不能称科技园区。高技术产业化才是科技园区标志性功能,但如果某个大型企业在“占地面积”和“高技术产业产值或工业产值”方面相当可观,不亚于其他小的科技园区,那么该企业能被否称为科技园区?显然,根据科技园区定义判断,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另外,如果1个企业不是科技园区,2个毗邻企业也不是,那么N个企业集聚是不是?用不着分析,这是一个悖论。

综上所述,理论上很难界定最小科技园区。但在实际管理中,可以通过约定或人为制定标准来确认科技园区。

在未来,科技园区规模可能出现两种变化趋势:(1)大的科技园区将出现更多“园中园”。在政府推动建立的科技园区中,处于超前考虑,初期的规划面积往往大于实际建设面积。在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已不宜按原内部功能分区规划建设,只好重新规划、重新建设,这样就使科技园区内部分化出低一层次的科技园区。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部的电子城科技园、德胜园、健翔园,武汉“中国光谷”内部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科技园等。(2)新建的小规模科技园区将会增多。地方政府为振兴区域经济,争取上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兴建科技园区积极性很高。受条件约束,开始只能从建设小型科技园区起步。另外,大学不愿将自己的高技术研发成果给他人“产业化”,造成“肥水外流”。于是也兴建科技园,独享高技术产业化的盛宴。可以预期,地方的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将是未来小型科技园区的主体。

四、功能单一化和综合化趋势双向并存

科技园区功能可分为基本功能、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三个层次。科技园区在发挥这些功能时,要消耗资源和付出劳动,即要支付各种有形和无形成本。如科技园区培育高技术企业家、造就学习型企业和促进知识流动,这些都要花费时间,使用场地、设施,并支付教育费用和交易费用。但是,这些功能的实现也为科技园区带来各种有形和无形收益。如科技园区对毗邻区域和传统产业部门的渗透、扩散和影响,使科技园区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获得更多的资源、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科技园区功能实现与否决定于收益率:

其中,P为科技园区功能的收益率,I为科技园区功能实现的预期收益,C为实现科技园区功能必须支付的成本。公式表明,当I>C时,P为正值;当I<C时,P为负值。

可以用科技园区功能收益率公式对科技园区未来功能演变进行预测。

科技园区未来功能演变主要受制于现时规模、C的支付者、I的收益者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在基本功能层次,小型科技园区多由地方政府或大学兴建,企业支付了主要的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成本,同时获得收益。由于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需要高投入,加之技术风险和市场的不确定,如果科技园区规模小,入住企业少,这就增加了企业的项目投资风险。出于安全考虑,企业会选择投资少、技术难度较低、回报周期短的项目,即“短平快”,或越过中试阶段直接引进成熟的生产线。企业的这种选择意愿将导致整个科技园区基本功能向“产业化”趋同。简言之,在未来,小型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演变将向单一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大型科技园区,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的成本支付者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收益者则是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这样,不同成本支付者选择意愿将导致整个科技园区基本功能向研发、孵化、产业化方向平行发展。

在一般功能层次,作为初始条件,科技园区现时规模对功能影响的关系见(表1)。

表1 科技园区现时规模与一般功能的关系

现时规模

 集聚功能 辐射功能 资源吸纳功能 制度创新功能 科技、经济融合功能 城市化功能 教育功能 综合示范功能

大型科技园区

 强化

强化强化 不确定不确定

强化强化

 不确定

小型科技园区

不确定

不确定

不确定 强化 不确定 关系不大

关系不大

不确定

表1显示,科技园区现时规模与一般功能的未来演化存在三种关系:一是强化某种功能;二是既可强化,也可弱化,即不确定;三是关系不大,或不相关。总体来看,在未来,大型科技园区的一般功能将得到强化,综合化将更加明显;小型科技园区一般功能的演化方向不确定;介于大型和小型之间的科技园区,则处于不稳定过渡状态,以后将向大型发展或向小型退缩,因此可将这类科技园区还原为大型或小型状态,进行预测分析。

在特殊功能层次,科技园区规模大,推进具体产业发展方面的能力就强;规模小,推进能力就弱。

标签:;  

科技园未来发展趋势_科技园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