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183;超越:人类通向自由王国永恒的主题——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欧论文,自由王国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人类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年轻的哲学博士衣俊卿教授撰著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一书,已由台湾唐山出版社于1993年12月正式出版。这部专著向人们展示的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和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的、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演变发展、理论体系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
该著近20万字,分7章,总体分3个部分,即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格局(主要介绍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哲学、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波兰及捷克的新马克思主义——构成本书的主体)和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性评价。
通览全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至少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全面系统,逻辑性强。本书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相对独立的一个流派,从其发生、发展、演变到理论体系的建构,进行了面向介绍,使人们有总体认知;同时,又着意揭示其与正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格局中不同国度和地区流派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全书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不可分割、极富严密的内在逻辑性的系统。
第二,主题明确,详略得当。面向介绍不等于流水式的面面俱到。本书恰恰很好地处理了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作者在“序言”部分便指出,写作此书在于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有个“较为全面的述评”,但决非“详尽无遗”,亦非“纯客观描述”,其基本目的在于作面向评述的基础上,阐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架构”,从而“全面反思与把握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与演进”的内在逻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多元化时期”的未来命运提供一丝借鉴。为此,作者突出这一主题,在概要介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花费相当笔墨揭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及其“新意”所在。无论是比较详细评述“实践派”哲学、“布达佩斯学派”思想,还是简略介绍波兰和捷克的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最终都归结到一个主题,即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新意”在于:以人的实践为本的本体论、以异化理论为基础以扬弃异化为目的的社会批判理论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基本内涵的社会改革纲领。作者认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人——实践的层面上批判(扬弃)了正统马克思主义,从而也超越了它。
第三,史论结合,点评恰当。作为一个思想流派,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环境,因此,对其评价必然应借助于特定的时空氛围。作者正是立足于对东欧的历史考察,来评价新马克思主义给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带来的突出贡献,以及为人本主义哲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比如在评述“实践派”哲学时,作者在客观地描述南斯拉夫战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同时,穿插着对“实践派”演化历程阶段性的评价,既有理论建构的总体判断,又有具体代表人物的分析;既把握其对南斯拉夫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也将其置于国际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加以反思。对其他几个流派的评述同样遵循了这一原则。此外,基于历史的评述,作者在全书的最后一部分还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总结,概括了它的理论建树,也揭示了其根本局限,严格地坚持了历史主义态度。
第四,深入浅出,简洁流畅。哲学家的使命在于为现实生活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方向指导,这便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外化为人们可以接受、理解与广泛传播的载体形式。本书作者显然为此作了巨大努力与尝试。全书通篇采取评述的方式,运用通俗易懂而又简洁凝炼的语言,生动具体地再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风雨历程。其中既对一些哲学范畴和命题作了高度概括,如海勒的“日常生活”、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等;又对那些今天广为使用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如革命、批判、扬弃、异化、超越以及民主等。使用这种语言形式来表述哲学思想,就使全书既不失哲学内涵的深邃性,也增加了可读性,使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人本的理论探索及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反思,生动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使人们产生共鸣,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除了诸上特点之外,本书还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其主要的至少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它向人们揭示了作为人类精神凝结的哲学,总呈现为时代的、区域的实践特色,而这一特色又是通过不断地对既有的哲学以及现实生活的哲学批判来实现的,批判是手段,是为了扬弃异化,是为了超越和重建,这便构成人类通向自由殿堂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就中国现实而言,它引出了如何借鉴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批判的视角和层面,来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亦即如何通过哲学批判达到超越,完成马克思主义具体地中国化问题,以使哲学源于生活又正确地指导生活,避免重蹈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悲剧命运的覆辙。
总之,《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所评述的事实,阐释的理论观点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当今中国确有深刻的反思价值。对于专业学者而言,它是一部包含深刻思想内涵的哲学史著作,而对广大读者而言,它又是一部全面系统的专业教科书。从这个角度说,它无疑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