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与政治民主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民主化是近现代世界性的政治发展趋向,与经济市场化构成现代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而作为这一历史车轮的动力,则是现代科学技术,更确切地说是掌握、应用和创造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人。高等教育是培养掌握、应用和创造现代科学文化人才的活动,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关系相当密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同步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制约和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样,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同样制约和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本身具有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内在功能。
一、经济的市场化召唤着政治的民主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是向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交换范围逐渐扩大的社会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尽管生产和交换活动曾经伴随着若干不平等的掠夺性因素,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平等交换的市场化进程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不断地成为现代化的支柱。而生产力发展,生活及生产中的交换关系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来加以保证。
政治的最初含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指管理或治理国家,其中带有相当的强制性的统治关系,国家施行的法律法令,无疑是政治的重要内容。而这作为体现国家政治重要内容的法律法令,其原始的根本属性,有学者论证其并非“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是“生产、分配和交换规则的反映”[①]。可见,社会发展中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如何的密切。马克思主义把政治和一定社会的人的生产活动方式联系起来,指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基础,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及社会意识形式。他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②]列宁进一步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③]。这就可见,经济和政治在社会发展中的互相倚靠的“两轮”关系的架构。
传统的政治是以专制为其特征的,在西方中世纪,政治和神权的专制严重地压抑了经济的发展,政治尤其是神权的强化压抑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作为社会成员个体自主力量的萎缩,经济发展陷于停滞。以卢梭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的启蒙运动,及文艺复兴运动所强调的人文精神,促进了法朗西大革命,推动了人权运动,导致了最初的民主政制刍型的诞生,自然科学在人获得解放的基础上获得了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也获得巨大进步,以生产和交换的扩展作为经济近代化的发端。
有学者指出:“政治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一个摈除专制制度,建立一种新的政治秩序的过程。”“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新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保障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④]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生产和交换等经济活动逐渐社会化和扩展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了相当程度的独立发展,市场化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成了天经地义;这种市场化的进程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社会血缘、地缘、权力、门第、种族、宗教等的差别。经济上首先实现了自由平等。这种经济的近代化也导引促进了政治的近代化。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变革了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导致了传统专制政治的无法适应,故政治也只有两条出路:一是以其专制手段和权力我行我素,不予变革,这样就自然地压抑了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而可能被社会经济等势力自然推翻、更替而最终导致变革。另一是为保障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寻求建立能够与商品自由生产和交换的相对自由平等的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相对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政治变革由此而自然产生。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经济不断市场化,社会政治不断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即现代化发展的车之两轮。两轮之间政治一轮的强化是社会倾向于专制停滞的表征,经济一轮的强化则是社会倾向于变革发展的表征;两轮的同步或相协调则构成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基础和源动力。这是因为,政治是一种统率、管理,是一种集权,其过份强化自然形成专制,压抑个体,而使社会总体上在严酷的统治之下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经济则是体现社会发展的总体能力和具体指标,其强化自然是人的思想在相当程度的解放基础上,每个个体都能在其所能范围体现出其劳动和活动的高水准。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则意味着个体自由发展和创造不但得到价值上的确认,而且得到安全保证和社会性的鼓励。促成社会发展的直接源动力当然是人,但经济政治制度和结构的合理化和同步协调发展实际上便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的种种精神和物质生产能力,而人的能力的解放便构成了历史车轮前进的推动力。
在我国,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路线,逐步地推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其改革的方向,就是市场化的方向。十多年来,经济改革获得了很大成功,市场化的进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则相对滞后,造成了经济市场化的单轮深入,一方面难免出现运作上的摇摆和不隐;一方面则时时感到政治体制没有同步改革的阻碍。因为经济市场化必然要求个体的自由竞争,要求个体自主、独立发挥其创造性,原来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政治体制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政治权力的集中自然地限制了经济市场化的有效运转。对于这种情况,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曾提出:“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还说:“1980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但没有具体化,现在应提到日程上来。不然的话……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腿。”[⑤]稍后还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⑥]。
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我国近年出版的《中国改革全书·政治改革卷》曾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进行体制改革,要消除原有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着眼于具体政治制度的建设,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使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⑦]对于改革的目标,则指出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⑧]。
二、政治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也就是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制约和影响表现于宏观和微观、规范和活动等等方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社会活动,它的产生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古代,政治的需要几乎是产生高等教育的唯一动因。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掌握较高知识和统治能力的人才,因而需要有培养这样人才的场所,高等教育便应运而生。即《学记》所谓:“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西方,情况也类似,也是由于社会政治需要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政治和神学统治人才,如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所说的培养“为治国者所应具”的具有“最高贵之学识”的人才,说明高等教育确实是产生于政治的需要。中世纪真正大学的产生,其初衷也在于此。即便是近代诸如美国的“赠地学院”,英国的“新大学运动”,其发起的目的都是由于政治经济的需要。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生,是由鸦片战争后政治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无论是由于当时政治、外交等的亟需人才,还是由于惊诧于西方的坚船利炮的近代科学技术,谋求借法自强,都是出于政治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左”的思想观念影响,一方面政治经济体制固步自封而缺乏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变革和发展;一方面政治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规范影响力过于强大,高校完全丧失自主权,从而限制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变革发展和内在功能的创造性发挥,反过来对于经济的发展变革缺乏牵动力。
发端于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打破了这种社会发展停滞的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以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⑨]的务实思想路线。这对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走出被“文革”摧残的现状,并迅速获得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变革,实际上就已经迈出了从封闭走向市场化的第一步,这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中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形成了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高等教育以往的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旧格局逐渐难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需要。为了增加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适应性和活力,高等教育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也逐渐从体制方面加以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带有总结性和前瞻性地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⑩]应该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是有相当成就的,尽管它明显地滞后于经济的变革和发展,而且看起来是在政治经济的制约影响之下被动地改革和发展,总还是朝着上述的改革趋向,从政府统得过多向逐步扩大自主权,从与经济社会的缺少联系沟通合作到逐渐地加强沟通合作,从集权控制上的单一办学形式向办学主体、办学方式的多形式,从“等、要、靠”到一定程度地自身开发资源,从由政府的发动改革到自身的要求改革,从大一统到追求个性,从完全封闭到对外交流,从单向度学习苏联到多向度全面借鉴,学术文化从一元到多元等,艰难地走着改革和发展的路。这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体制方面的改革,其原初意识是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下的政治改革要求,也是由政治方面的自上而下发动的。这也正充分体现了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这还只是从政治统治的需要影响高等教育,促使原初性或更新性的高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来说的。从实际运作上国家政治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上规范上来看,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制约,则更为直接。主要体现在法规、行政和评鉴等方面。
三、高等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内在功能
即使如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看似被动,却也包涵了不少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至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因素。如前所说,政治现代化的特征是不断从专制向民主化方向发展的,而政治民主化在人类社会不同国家的发展中,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自觉的。高等教育尽管其产生和发展,均出自政治的需要,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但是,高等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已成为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扮演着促进政治民主化的角色。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之中表现出相当的能动性,它的产生,特别是它的成熟和发展,充分显示了其内在的促进社会革新,包括突破传统专制政治的巨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掌握了相当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尽管受黑暗政治和神学统治的严重桎梏,其所培养的人才仍然部分地分化而成为中世纪黑暗统治的批判者。西方社会当时那突破中世纪经院哲学和专制政治的几个大运动,诸如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等,其开风气的领袖人物以及中坚力量,多数是出自中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这是高等教育推动民主政治的最好例证。而在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框架基础奠定之后,人的自由得到了确认,社会政治能够保持其不断变革,正是由于能够不断吸纳高等教育的人才和科学文化成就以纳入其社会政治改良的结果。教育的民主化功能与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协同生长,高等教育的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与社会政治民主化同步发展而互相推动,那么,社会就不断得到改良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获得进步。
这说明了:在严酷的专制政治和民主政治的不同情形之下,高等教育的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内在功能所发挥的不同的效果:前者促使社会大变革以至革命,推翻专制统治,而导致民主政治的产生乃至确立,推动文明进步;而后者则促使社会改良或改革,在初步的民主化基础上促使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步和完善,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这里效果虽有区别,但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内在功能,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美国19世纪公立学校运动领袖霍拉斯·曼所说:“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11)]可见,教育的发展进步本身,就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巨大力量。
在我国,也正是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而使产生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和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得以迅速传播,因而尽管滥觞于洋务运动的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是由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也基本上是由封建统治者倡办的,但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接受新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积聚了社会变革的新生力量,特别是传播了西方近代的民主思想和自由平等意识,终致使黑暗的专制的封建统治归于覆灭,初步的民主政治得以诞生。从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同文馆”产生,到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覆灭,前后不过半个世纪,于此不难见出高等教育催生催发民主政治的巨大动力。
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政治的民主化发展,乃是其本身的内在功能。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来看,是很清晰的。首先,从培养人才方面来看。改革开放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政治变革和对外开放的大环境影响之下,培养人才的政治民主意识显然已大大地强化,这批人的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非常明显地成为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有生力量。国家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较早提出的领导干部“四化”的方针,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了参与政治民主化的改革的用武之地。这些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总体上都较少受传统政治专制因袭的影响,其对于政治民主化的现实追求和理想向往,均较为强烈。当然,这不是说人们非要热衷于直接的政治活动,现代社会民主制度与经济发展、与工业增长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经济的发展对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内在的促进作用,因而具体的每一项观念的更新、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某个社区某一领域的进步,都会间接地对政治现代化有一定的驱动作用。而且这种社会参与行为,其思想发端及实际推进,较高程度的教育基础是其必要条件。列宁曾说过:“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12)]那么,高等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对政治民主化的有效参与。因此,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自然地成为社会政治民主化变革的有力促进因素。
其次,从高等教育发展科学文化方面来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上人们的真正参与实践的投入程度,在改革开放这十多年来,可以说是科学技术在中国真正地发挥了作用。显然这是社会现代化所绝对必须的。而作为对科学技术重新认识的起点和开端,也同样产生于政治的需要,在最早的拨乱反正时期提出来的。无论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3)]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关键,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是靠科学技术;还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4)]。都不例外。这一作为认识性政治发动由于其主动汇入人类文明发展主潮,与以现代化为特征的时代发展趋向的合拍,得到几乎是整个社会的真心拥护并不断有开拓性的推进。其中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大力发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十多年来的高等教育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技术科学,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断地突破左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不断地接近科学化,直接间接地推动了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社会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吸纳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成果,政治决策方面也不例外。观念更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例外地有高等院校很大程度的参与。而从社会发展来说,科学和民主是密切相关,如影随形的;科学的被认识被重视被应用被推广必然导致民主化的进程的加快。因此,从发展科学文化的功能来看,高等教育就更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促进因素。
再次,从直接的社会服务方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从自身的封闭到向社会开放,从完全依据国家计划到与社会发展形成一定的双向关系,从相对脱离社会实际到与社区发展紧密联系合作。国家现代化的变革过程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恬静与安稳,社会发展呈现一种动荡的生机,高等教育紧密地联系国家整体或各个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化过渡时期人们的精神茫然、价值窘困,新旧价值体系的矛盾冲突及其决择,都有高等教育的积极参与。与区域经济文化的紧密合作,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明显特征。无论是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等的决策,几乎都有高等院校的智囊集团的参与研究或提供咨询,具体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同样有高等学校为之服务,产学结合更是一种多形式的普遍趋势。所有这些,也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
注释:
① 鲁牛:《也谈法的定义及其本质》,《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86年第2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③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41页。
④ 成有信主编:《现代教育引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112页。
⑤ 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164页。
⑦ ⑧ 《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陈瑞生等主编:《中国改革全书·政治体制改革卷》,大连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页。
⑨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0—149页。
⑩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引自《十年来:理论·政策·实践》(五),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11) 转引自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12) 《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13) (14)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4,37页。
标签: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大学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