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针对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特色缺失、城市建设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一系列“城市病”,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在2016年2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的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其中,在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中提到“城市修补”,在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中提到“生态修复”等关键词。随后,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正式概括性的提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理念,该理念聚焦于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并用更新织补的理念,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1.项目缘起
早在“城市双修”理念正式提出之前,规划从业者们就在城市更新、老城区环境品质提升、城中村环境整治等多方面运用“城市修补”的规划理念,《东莞市万江区营造城市舒适“小环境”实施专项规划》便是一次具有实践意义的规划探索。
项目所在的万江区河网密布,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特色鲜明,全区下辖28个社区、133个居民小组,大部分村组都保留着地方传统的居住空间。近年来,为落实省关于“加快建设宜居城乡”、市关于“宜居社区建设”等工作部署,万江区常态化的开展“优化小环境”主题工作,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宗旨,重点改善群众关注问题,推动便民工程,通过加强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和管理保障,不断地为全区营造实现人居安全小环境、城市舒适小环境和办事便利小环境。
2.规划内容
规划本着“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征用土地”的原则,利用边角地、插花地建设“公共小设施”,从而提升社区生活品质。规划首先确定四大总体要求,其中“紧抓‘水文章’空间战略”、“传承水乡历史文化”,明确了城市特色塑造的途径;遵从“为民、便民、利民”三原则,明确了贴近社区民生的规划重点;“花费小代价、换取高品质”,明确了研究尺度和对象。具体则落实到景观、交通和市政三大“小环境”的专项规划指引。
2.1景观“小环境”:强调“以人为本、使用亲民、开放易达、慢行优先”。
基于社区设施“缺中心、无特色、难利用”的现实,通过公众意见收集及大量案例论证,提出“社区提质”和“水貌串景”两大核心策略,并围绕提出八项设计指引,形成指引细则和设计标准;在此基础上,识别两类7处实施性和带动性强的“小环境”项目作为近期重点实施项目,并分别提出项目设计指引。
2.2交通“小环境”:强调“易实施、出特色、树示范、强重点”。
基于“节点不通、连接不畅、慢行不顺、停车不便”的交通困境,规划提出了“交通节点优化改造、重大项目交通配套、慢行优先社区示范、停车场改造试点”四类具有针对性的工程策划;根据实施难度和重要程度,规划进一步确定了15个近期项目,细化项目指引。
2.3市政“小环境”:强调“查黑点、建标准、强监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基于部分社区存在水体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老化、架空线路乱搭等问题,规划从社区排涝、截污、环卫、照明、电力通信线路等方面提出解决思路和管理要求。空间上,重点聚焦近期实施“小环境”改造的试点社区和重大项目配套,强调对市政黑点的排查入库、统一标准的建立和部门监管系统的强化。
3.特色创新
3.1创新引入“城市针灸”规划理念,探索城市社区生态系统优化途径。
规划引入“针灸理疗”的概念,明确了三个重要的规划前提:一是结合社区诉求,选取重点,并非遍地开花;二是具有短时间实现的可能性,代价小、见效快;三是具有扩大影响面的能力。通过对社区实施“针灸”式微改造,自下而上、由量变到质变地改善城市空间环境,从而提高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3.2创新规划研究对象和技术手段,着眼城市“小”规划、解决发展“大”问题。
规划强调从“人的尺度”出发,围绕民之所需、民之所急,通过系统的现场踏勘、走访座谈与问卷调查,以此作为解决规划问题的根本基础。同时,结合GIS、RS等相关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识别社区化、小尺度的“小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具有挖掘潜力的小资源、亟待环境改善的小空间、具有带动效应的小节点。确保居民对于规划实施效果能够真正看得见、用得上,提升居民幸福感。
3.3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分解、项目指引”的规划思路,构建指导近期实施、远期控制的行动规划框架。
在整体谋划层面,在营造城市舒适“小环境”总目标下,确立规划要求、识别专项任务,即如何体现城市特色?如何解决道路交通阻滞?如何解决内涝安全隐患?如何解决重点项目配套?
在专项策划层面,针对各专项任务,进一步分解为哪里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管?通过问题与解答形式,将规划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与传导到专项行动指引。
在实施指引层面,建立近期项目库,针对各项目提出具体设计指引,明确项目建设和改造要点,从而推进规划的实施。
4.实施成效
4.1建立年度计划机制
在本规划指导下,万江区建立了“社区项目年度计划制度”,陆续有176个宜居“小环境”项目列入计划,涉及社区24个;在规划设计指引的指导下,相关项目设计方案得到了进一步细化。
4.2指导项目实施
截止目前,本规划已指导实施了数十个“小环境”工程项目,如拔蛟窝内河涌清淤美化、大汾社区公园建设、牌楼基社区一河两岸改造、简沙洲村巷道路升级改造等,有效改善了社区居住环境和景观品质,得到群众认可。
4.3推广专项行动
本次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效果得到了区政府和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相关理念与方法已推广运用至万江区的“四个小环境”专项治理行动中,包括宜居小环境、安全小环境、政务小环境和人文小环境,成为万江创建文明城区的重要抓手。
结语:不同于以往“大格局、大系统、大手笔”的规划模式,本次规划致力于探索“微改造、低成本、高效益”的“针灸式”的规划手段,从社区发展诉求入手、从可实施的角度出发,创新研究万江城市舒适“小环境”的实施路径,以期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疏导交通节点,突出万江的水乡人文环境和风貌特色,提高整体城市品质,是切合“城市双修”理念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规划探索。
论文作者:张国强,徐文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1
标签:城市论文; 环境论文; 社区论文; 项目论文; 特色论文; 理念论文; 东莞市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