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_地图论文

历史地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_地图论文

历史地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图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以形象的符号模型表示自然或社会现象空间分布、相互联系与动态变化的图形。它把广阔的地理空间,缩变成可视的二维平面;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可以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图形语言。对于读史者而言,举凡历史上的都邑位置、疆域沿革、政区演变、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成就、交通状况、河流与海岸线的变迁等等,都可以通过地图来呈现,这就决定了地图应用的广泛性。

一、地图使用现状中的一些问题

古代中国人常常“图”“书”并称,有书必有图。这里的“图”更多指的是地图。在我国的历史记载和传说里,有过许多关于地图的故事,最著名的是战国时代的“荆轲刺秦王”。其中的“图”指的是版图(版,户籍;图,地图),相当于后来的行政区划图。由于古时有“献版图犹如献江山”的说法,故“版图”一词后来也泛指国家的疆域。

地图关系到国家主权、版图完整、政治主张、民族尊严,尤其是版图体现着一个国家主权方面的意志和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和外交立场,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地图上如果出现错误,不仅损害和误导使用者,而且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会产生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

当今社会,地图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由于市场上出售的地图产品有一部分出自不具备地图编制出版资格的单位或个人之手,因此中国版图表示上的一系列错绘、漏绘等问题接踵而至,比较常见的有:将中印国界线东段按照英国的观点以麦克马洪线绘制,西段阿克赛钦地区界线错绘,未绘我国南海诸岛及归属范围线,台湾省设色同外国色,漏绘钓鱼岛、赤尾屿等重要岛屿等等,给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毋庸置疑,身为有正义感的中国人,都会愤懑于错绘地图者出于无知和利益驱动,有意无意而对我们国家利益造成的损害。与此同时,我们寄希望于更多的中国人懂得历史,懂得地图。这种教育,需要从中小学抓起。

我们的学生对地图掌握的情况又是如何呢?答案是否定的。2002年8月20 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有一篇题为《不但学会还要会用》的文章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记者披露了一则令人吃惊的消息:某省2000年保送生能力测试,大多数保送生无法在地图上正确判断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四座古都的位置,有的甚至还把巴拿马运河画在海里!按照常理,对于这样一些基础知识,一般学生都不应该出错,更何况是各方面素质俱佳的保送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还是平时学生们对地图,特别是对历史地图重视不够的缘故。

曾经有位实习老师随意从一个网站下载地图自制课件,直到课堂教学与演示完毕,他也没看出来地图上的国界竟采用的是麦克马洪线画法!如此的教训与现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历史地图的学习,不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历史地图的编制出版!

二、历史地图是历史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葛剑雄在《禹贡传人——谭其骧传》一书中,曾说到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缘起:毛泽东主席“讲到读历史应有一部历史地图集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查看历史地名的方位”。① 苏联教学专家斯特拉耶夫说:“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不仅是要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书籍一样地读地图,这就是历史教师从事于教学历史地图时所应遵循的目标。”② 正如学历史的人都知道麦克马洪线的由来,但如果不读地图,就不会知道它的位置所在,就会在不经意间犯大错。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地图逐渐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事件都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历史空间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舞台,要掌握历史知识必须熟悉相关的历史地理概念,就必须使用历史地图,而传统的“左图右史”说的也就是这种关系与事理。历史地理位置和环境状况在地图上的展示,为我们认识和掌握历史地理概念、学好历史提供了条件。例如,讲到盛唐的历史时,课文中有关于唐代疆域的范围的表述: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至南海。这样表述只能给学生一个抽象概念,而辅之以地图,就会一目了然。学生会从地图上看到唐代疆域的范围,与当今中国版图对比,就能加深对唐代疆域的认识,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历史地图册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的语言文字,但它可以用简练的地图语言使语言文字更充实、更生动、更具体、更直观、更便于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学历史的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从国际大环境看,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编制出版了大量内容详尽、印刷精美的历史地图册,并注重历史地图册在教学中的运用。20世纪50年代初,在文化部的倡导下,历史地图册开始用于历史教学当中。此后,除“文革”期间有所中断外,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一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历史地图册与历史课本一样,取用方便,也非其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教学所能取代。

实践证明,历史地图是历史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历史教学中能否巧妙地运用历史地图,往往成为教师能否上好一课、学生能否学好一课的重要一环。历史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标志、地点、范围线等等,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空间概念,获取准确的知识,而且还能使他们通过想象、思维、分析与综合等心理活动,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有所助益。学生在学历史时,只有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结合其他教学手段,方能形象地再现逝去的史事,使复杂的文字简单化,从而加深记忆。当历史成为文字、图像、声音的综合信息时,历史课也就活了、有趣了,也就更能促进学生思考了。

有一位教师曾经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深有感触地说:“以往的教训证明,不重视历史地图册的学习,必然会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历史空间感差的问题,抑制了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③ 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把握机遇, 率先在编制历史地图册上改革创新,以全新的课程理念贯穿整个地图册设计,从而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服务于历史教学,这成为教学地图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三、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地图册的编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地图册的编制带来了新的活力,由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发展中心编制出版的人教版、中图社版、北师大版、川教版、华南师大版等不同版本的配套历史地图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变化与创新。

1.呼应课本编排体系,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新课标各套历史课本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与之相适应,配套的历史地图册也采取了主题单元的编排体系,即每一册包含若干学习主题,每一学习主题为一单元。各主题单元内以图文结合的多种方式,将相应时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现象等综合展现出来。这种编排改变了以往较为松散的结构框架,使每一单元的地图无论多少都紧紧围绕学习主题,历史的时序性与学习主题的内在结构相联系,阅读时一目了然。同时,考虑到历史地图册内在的特点和规律,地图册与课本在具体编排上又不尽相同,它不要求逐课配图,面面俱到,而是着力选择适宜的从时空变化层面来说明主题,从多个视角对课本相关内容进行诠释,进而形成地图册自身相对完整的体系。

2.简化地理要素,突出历史内容。

新课标地图册根据配套的课本内容对知识点的取舍进行了科学的调整,简化地理要素,强化历史专题内容,突出重点。有的地图,保留供古今对照的今省界,而将今省名略去。在历史疆域图的地理要素中,大多只取黑龙江、黄河、长江、塔里木河等典型河流,体现水系的骨架,作为疆域四至的地理参照。个别空间跨度较大的示意图,在专题内容较多而比例尺又较小的情况下,甚至把陆地上的河流全部略去,以保证突出历史专题内容的表示。有些过小的地物和现象采用超比例符号夸大表示,这在各版本地图册的经济分布图中均有体现。

3.精心编排设置,注重素质教育。

在初中阶段逐步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编制历史地图册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在历史地图册里,依据地图册中的地图内容,通过设置“想一想”“历史长河”“读图”“你知道吗”“主题视窗”等全新的板块,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对地图中出现的“西州回鹘”“哈拉汗”和“大理”等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图内容。

4.紧扣课本内容,努力完善创新。

为了使学生通过历史地图能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我们还对一些地图内容进行了创新。例如,“隋朝大运河”一图,以往都只是表示了隋朝大运河的各河段,学生通过读图并无法确切理解课本中提到的“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这句话。为此,我们查阅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将隋运河按“在天然河道和旧运河基础上修建的大运河河段”和“新开凿的大运河河段”两种类型在地图中分别表示出来,并配上历史小知识:“隋朝大运河是怎样开凿出来的?”这样,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介绍,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了。又如,针对“元朝的运河与海运航线”一图,要求学生结合“隋朝大运河”图想一想,隋朝大运河和元朝运河有何异同点?这类“想一想”的问题在“历史地图册”中有不少,大多比较容易,只要学生认真读图就不难回答,而且回答时也不强求面面俱到,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5.强化动手动脑训练,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为了增强学生对地图的参与,我们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有的在地图册后面配有少量的练习部分;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练习中还增加了拼图游戏,如要求学生将《三国鼎立》图中代表魏、蜀、吴和其他地区的色块分别沿虚线剪裁下来,拼贴到相应图中的空白位置,等等。

有的地图册专设“活动园地”板块,强化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历史地图。在活动园地中,除了训练学生在现成的历史底图上绘制简单的历史专题要素外,还辟有其他专题,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例如,《历史地图的复制》专题,介绍了对现有历史地图进行复制的最基本方法——网格法,引导学生边做边学,促使其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在尝试中创新,建立信心;在接下来一册,对具备一定地图知识的学生,则介绍了较高阶段制作历史地图的方法——编绘法。通过详细的绘图步骤介绍,让学生逐渐学会把文字叙述的内容以地图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看了地图很感兴趣,心里痒痒的就要动手画一画,这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④

6.设计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图册中所设计的问题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燃起探究的欲望,进而经历一个去探求、去思考的过程。激趣益智的问题情境,力求使历史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个体学习发展到群体合作,由只重学习结果的被动发展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究。学生们的答案有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是经过积极思考得出的,言之有据,富于个性,就实现了我们的初衷。对此,陕西实验区的一位老师说:“以前学生只是用眼睛看,由于文字说明过于简单,侧重于表面性解释,所以根本谈不上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而地图册中的解读性文字,重在观察与思考,有‘激活、激疑、激趣’的作用,从不同方向、角度提出一些形式新颖、富有启发性而且难度适中的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在识读地图的过程中活跃思维,锻炼能力。”学生在学地图册时,“眼、脑全部动起来了”。⑤ 福建实验区的一位老师认为:“地图册设置很多探索问题,这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另外提供了学习的空间。”“也就是说,对不同的学生在达到课程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可以允许选择部分学习内容,进行不同广度和深度的学习。这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由于这些问题不属于强制性掌握的内容,老师只是稍作指引,为师生拓展课程空间提供了‘指南’作用。”⑥

地图册在版面设计上除了借助地图语言的传递,还通过形象的感染来体现内容,力图营造一种亲和的氛围。一些充满童趣的卡通图标点缀于地图旁、文字间,不但“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心底的求知欲,获得学习的乐趣”,而且“作用是出人意料的,增添了图册的趣味性,很受学生欢迎”。⑦ 蕴含人文关怀的编排设计,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可读性与时代性。

四、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地图册的使用状况

新课标历史地图册从编制完成陆续投入实验区教学开始,至今已经历了4年。在此期间,我们密切关注地图册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随时保持与一线教师的沟通,并同使用地图册的学生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从师生们的反馈中,我们欣慰地感到,地图册已逐渐地真正成为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正如实验区一位老师所说的,地图册“图有图彩,文有文韵。改变了原来可有可无的状况,变成实用性极强的工具”。⑧ 实验区的杨国枢老师曾感慨地说:“从事初中历史科教学已十多年,在课堂上我极少结合配套的历史地图册进行教学,我一直认为配套的历史填图册、地图册不过是课本的重复罢了,还不如我在黑板上画的地图简图实际、有效果。……但自从使用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和配套的地图册后,我惊喜地发觉我爱上了地图册,在课堂上逐渐使用多了,左图右史成为我上课的习惯。”⑨“不管是左图右史也好,还是图文并茂也罢,地图册与教材内容已是相辅相成,骨肉难分,成了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⑩ 有历史老师说,地图册“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实现了自我提升、自我跨越,与教材配套使用效果非常明显”。(11) 许多一线教师在课前、课堂、课后充分利用地图册的教学功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前用地图册引导学生预习,地图册的直观性与亲和力会令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其中激趣益智的问题设计又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讲授作好铺垫;课堂用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习,利用地图册在空间概念表达等方面的优势,解决与此相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现历史教学效果的优化;课后用地图册帮助学生复习,一方面,其中鲜活生动的地图较之课本插图更容易形成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围绕学习主题集中编排的地图更具综合性特点,深化学习内容。许多一线教师对地图册也有新的认识,将地图册比作教师教学的助手,学生学习的帮手。如今,许多学生拿到地图册后,没等到开学自己就先读了一遍;有的学生还专门通过地图教学网(www.ditu.cn)和其他方法,就地图册中感兴趣的问题跟我们展开讨论。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地图册与之紧密呼应,配置有疆域图、物产分布图、战争形势图、科技传播示意图等等。每幅地图都是无声之言,无言之文,它们与课本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成为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 葛剑雄:《禹贡传人——谭其骧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② 卡尔曹夫:《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③ 辽宁凌海市石山高中 王志敏:《新课标历史地图册教学探析》,《地图与中学史地教学研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9月。

④ 福建泉州八中 吕安娜:《以生为本》,《地图与中学史地教学研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9月。

⑤ 陕西西安市西安中学 张燕:《新图册 新理念》, 《中学史地教学研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9月。

⑥ 福建南安康美中学 苏远城:《学史的新视野》,《中学史地教学研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9月。

⑦⑧ 宁夏银川铁路中学 李惠荣:《图有图彩文有文韵》,《地图与中学史地教学研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9月。

⑨ 广东中山市民众镇新平中学 杨国枢:《新理念 新挑战 新思考》, 《地图与中学史地教学研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9月。

⑩ 南京市共青团路中学 马志方:《新理念 新挑战 新思考》, 《地图与中学史地教学研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9月。

(11) 重庆永川市中小学教研室 张邦明:《新图册 新思路 新跨越》,《地图与中学史地教学研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9月。

标签:;  ;  

历史地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_地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