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导视角下的中国旅游业多主体改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主导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对未来中国改革进行了总体布局,其中一项涉及到了旅游业。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旅游消费持续成为居民消费热点。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或支柱产业[1]予以重点发展。树立“中国服务”的大旗,走出一条面向未来的科学发展之路是我国旅游业今后的方向。 然而,旅游业发展基础总体薄弱,区域间旅游市场化程度不均衡,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大环境尚未形成;[2]市场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小弱散弱”现象突出,经营管理现代化程度不足,缺乏与旅游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大企业集团及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中小旅游企业,旅游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3]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管理的问题,在旅游市场秩序监管、旅游发展环境营造、旅游市场推广方式创新等方面能力相对较弱;[4]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共识还没有完全形成,依靠法律手段改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手段、开辟工作局面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日益旺盛的旅游需求,旅游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中国旅游业应抓住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阻碍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运用政策手段为中国旅游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开放倒逼旅游改革,提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及旅游社会组织的间接管理能力。 一、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探析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推崇科斯理论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经济运行所需的资源可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实现,市场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政府可以不对旅游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完全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而遵从庇古理论的学者认为,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并不具有完全效率性,在一个竞争不充分或者市场不完全的旅游经济活动中,市场会出现失灵现象,市场失灵条件下仅通过市场很难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通过政府对旅游经济活动施加干预,才能使旅游经济活动更有效。[6] 信息不对称、外部性、自然垄断、公共物品性质等都是造成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7]旅游经济活动中,依靠市场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前提是当事人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无限的理性。然而,面对海量、碎片化、不完全公开的信息,旅游者不可能全面掌握收集、分析、处理和传递信息等本领;面对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变化、纷繁多样的旅游市场需求,旅游经营者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对其经营活动或产品开发有决定性的信息。同时,与旅游市场相关的社会、自然环境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市场的不确定性及搜寻成本的不同也会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引发市场失灵。无论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外部性的存在,使具有竞争行为的旅游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市场便出现失灵现象。旅游企业以高于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的价格进行定价,旅游服务的供应量达不到最大化,资源就得不到有效配置。同时,为获得“经济租金”逐利竞争的旅游企业市场力量增强到一定程度形成垄断或寡占时,完全依靠市场的自发机制来消除垄断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全社会每个成员都有权分享旅游资源的使用权。然而由私人企业提供旅游景区或旅游资源并对其消费进行收费,会减少旅游者的使用,从而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企业和旅游者都希望自己不付出代价而消费需要高投入的公共物品,这种动机导致了市场对公共物品资源配置的机制失灵。因此政府有必要对旅游经济运行适度干预,使旅游经济及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向有效配置资源的方向发展。 政府对旅游经济的有效决策建立在充分信息基础上,在正在发育的旅游经济体系中,政府对旅游经济认识的信息和知识的不完备导致政府决策可能出现失误,造成政府对旅游经济干预失灵。旅游经济活动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要素,由民航总局、铁道部、文化部、文物局、宗教事务管理局、住建部、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行使对应政府管理职能。从部门利益的角度对旅游经济要素进行干预,必然出现某个方面政策和制度上的冲突,从而影响资源在全社会的有效配置,出现旅游经济干预中的政府失灵。政府对旅游经济规制、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建立市场规则,就需要增加行政开支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的政府职能机构。同时,受政府规制管理的旅游企业和市场主体也要花费更多资源接受规制管理。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看,社会管理成本的增加引起政府失灵。政府干预旅游经济主要通过各项政策、制度和规制进行,而效果时滞、效力递减和企业对策出现时,旅游经济便发生政府失灵现象。因此,在市场失灵和政府能力交叉的领域,政府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时,则采取措施进行适度干预;政府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时,需要通过其他组织或其他办法来解决。 在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和市场都应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善政府失灵;政府适度干预旅游经济,弥补市场失灵。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求更为有效的发展途径,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与市场主导下的旅游业改革 关于中国旅游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见表1)。中国旅游业的角色经历了从政治接待到创汇产业再到社会事业,发展日臻成熟。然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其所依靠的发展要素不尽相同。2000年以来,随着旅游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能力的提高,大量的资本流入旅游经济领域。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让旅游业插上信息科技的翅膀,[8]资本和人才等市场要素,在互联网的机制下更容易流动,更容易整合,也更容易配置到最有效率的环节。[9]旅游业产业发展要从“资源+劳动”的模式向“资本+技术”转变,逐渐实现集约式发展。 对应旅游业发展阶段及政府与市场关系博弈,中国旅游发展战略经历了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的分歧。学术界关于“政府主导型战略”的内涵主要有两种观点,钟海生[18]、邓祝仁[19]等学者强调政府功能的发挥,并没有提及市场的作用;王大悟、魏小安,[20]田兰、李传金,[21]李菊霞、林翔[22]等学者认为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政府对资源配置的高度控制容易导致旅游市场的挤出效应,过分强调政府主导而忽略市场机制的作用,压抑旅游市场的发育,以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部分旅游企业热衷于向上级主管部门要项目、要资金、要政策,不注重市场的培育经营。最终使得旅游企业缺乏独立性,更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加剧了旅游产业的低层次过度竞争,造成行业的平均利润低。[23-24]从旅游业内生发展要求看,旅游客源市场已发育到一定规模,各种公共设施基本完备,中国旅游产业基本完成发育,向成长成熟阶段迈进。从旅游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看,中国经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已实现合理的竞争结构,旅游业有充分广阔的外部激励空间推动其向市场化转变。[25]旅游电子商务、线上旅游企业的快速成长,成为旅游业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互联网将改变旅游业的市场基础、产业链和生态圈,以至于整个产业形态,互联网使用者的旅游观念、旅游选择、旅游习惯逐渐被改变。 旅游业改革是破解旅游发展难题、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26]但有关旅游改革问题的研究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27]全面深化旅游业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28]“政府主导”侧重于宏观层面和社会整体福利的追求,而“市场主导”强调在政府有限服务下的微观市场主体的自由竞争。[29]“市场主导型”对应于旅游业发展成熟阶段,强调依靠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市场主体在“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30]是政府主导的继承和完善而并非否定,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领域,加大作用力度。市场主导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机制的推动,在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旅游产业内部的自行调节和自行均衡,[31]国家根据市场需求出台相应政策,影响旅游业的发展。[32]传统的政府主导已不能适应当前中国旅游业“资本+技术”的新型发展模式,政府的作用转化为指导、协调,[33]微观层面的运作全部交给市场,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更有利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市场导向下的旅游业运行,产业要素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流动、整合,这种流动或整合必然打破行政分割和行政壁垒。因此应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加快完善旅游市场体系、建立旅游发展的基本制度、培育旅游社会组织,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改革推向深入。笔者拟从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科学定位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入、综合、系统地探求我国旅游业多主体改革模型,对旅游改革主体提出具体的改革举措,以期丰富中国旅游业改革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为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参照。 三、五位一体下的中国旅游业发展目标 旅游业关联性强,兼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改善,促进国际社会关系和谐与和平发展,促进地区公正与公平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34]新的时期,旅游业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调整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增加就业规模等方面功效显著,成为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稳定器。政府对旅游价值取向从单一经济价值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价值取向转变,重视旅游业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注重人的旅游需求的全面满足及旅游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共生、稳定发展。[35]未来旅游业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改革创新引领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旅游业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拓展管理空间、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破除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各种弊端,打造中国旅游升级版。[36]坚持将发展旅游产业与旅游事业相结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引导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同时统筹考虑当地居民与游客需要,推动政府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投入,更好地发挥旅游业综合效应,努力达到政府、社会组织、旅游企业各司其职,游客、旅游企业、旅游地居民利益相协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紧紧围绕旅游业民间外交功能促进政治建设。践行旅游推广与对外交往、高层互动与民间交流、专业活动与公众参与有机结合的旅游合作新模式,配合国家外交工作,利用外国政要来访及我国领导人出访的机会,签署对外旅游合作文件。举办大型多边国际活动,继续推进旅游目的地开放。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既包括旅游部门自身职能改革,又要满足游客需要,促进各地旅游业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各级服务型政府。政府统筹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完成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既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又满足外来游客的旅游需求。 紧紧围绕旅游业产业功能促进经济建设。日益大众化、平民化的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驱动力,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有效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引导性作用。一方面要扩大旅游消费需求,通过完善休假等社会福利制度,充分释放旅游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旅游供给,通过开发旅游新产品刺激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形成。统筹旅游贸易政策,实现出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小城镇,优先发展旅游业,重点发展一批特色旅游小城镇,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提高土地收益率,赋予土地旅游经济价值,延伸土地生产价值,实现土地生产力多重立体利用,激活土地资源的多重价值。 紧紧围绕旅游业传承功能促进文化建设。通过增强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形成文化自尊、自信,使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保护。促进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利用,将文化资源在市场中转变成文化旅游产品;将已有的手工艺品和文艺演出等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扩大销售渠道与产业规模;开发一些完全面向游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文化建设水平。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自觉融入到旅游业发展中,倡导文明旅游,引导游客自觉规范文明旅游行为,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具有普适意义的核心价值观。 紧紧围绕旅游业民生功能促进社会建设。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赋予旅游业“国计民生”的战略地位,把“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提升为衡量旅游业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37]旅游业可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容纳量大,发展旅游业是保障民生、促进就业有力之举。进一步加强旅游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构建旅游业内和谐的劳动关系。同时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生活困难人员在旅游就业方面提供更多支持。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尤其是对心理疾病的预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和个人的医疗支出费用。保障公民的旅游权利,通过养老旅游的发展优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旅游业低碳环保特点促进生态建设。以美丽中国建设引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健全旅游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进旅游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整合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5A级景区等优质旅游资源,建立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抓住国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机遇,把旅游业主体功能区中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培育成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主导产业,带动这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道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实现通过利用来强化保护的目标。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在旅游规划、开发、经营等各个环节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 四、旅游改革的多主体模型构建及改革措施 旅游改革是一个整体过程,需要市场私人部门、政府公共部门以及非营利社会组织共同建立多主体的改革模式,协作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市场是旅游经济运行层面上的主体,通过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配置,实现高效、规模发展;政府是宏观调控层面上的主体,通过“服务、协调、监督、管理”,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组织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层面上的主体,用非强制和非营利的方式破解旅游业发展中市场和政府都无力顾及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构建了旅游业M-S-G多主体改革模型(见图1)。 图1 旅游业M-S-G多主体改革模型 注:M:市场;S:社会组织;G:政府 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市场,特别是作为市场主体的旅游企业,既自主经营、提高运行效率,又受政府宏观调控规避风险、优化资源,同时也受旅游社会组织的保护,保障其权益,但要遵守社会组织的行业自律。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约和管理着旅游社会组织及旅游市场,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与旅游企业沟通,将部分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由市场和社会组织弥补其失灵;而旅游社会组织是连接政府和市场的桥梁,是旅游企业自我服务的民间组织,也是旅游行业自律的重要主体,承担一定政府转移职能,维护旅游企业利益。 (一)市场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完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业,让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劳动、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引导规范的旅游市场化平台建设,培育市场,借助既有平台强化旅游产业要素交易,鼓励专业性交易平台建设,实现旅游信息公开化,充分发挥市场效率。利用网络等新平台,促进旅行代理商和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散客服务系统建设。 培育市场主体,重点加强国内旅游市场建设。构建适应于板块旅游经济体系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打破区域条块分割,实现“大旅游”。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常态化的旅游需求,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强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和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的培育。鼓励旅游创业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景区转型的内在机制,完成旅游企业的市场化改造。引导国有资本控股的旅游类企业走市场化道路,打破对资源的垄断,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市场化投资。加快培育旅游上市企业资源,抓好项目融资投向及项目的考察、评估、论证、开发和建设,创造定向增发新股的机会,将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增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融资能力,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探索建立旅游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及发展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培育与引导机制。以旅游目的地开发为主,促进邮轮旅游等主题旅游产品科学发展,研究开展旅游度假区的试点工作。 完善旅游市场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大环境。禁止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形成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旅游市场壁垒在打破行业、区域壁垒的总体安排中加以改善。鼓励旅行社依法跨地区成立分社,支持旅游企业的网络化、集团化经营,强化服务质量,孵化民族旅游企业品牌。推动旅游业同其他业态的融合发展。推进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导游管理机构建设。支持订立旅游合同成为有效维护市场规则的重要力量,交易的双方严格履行合同,依法保障旅游者、导游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政府改革 加强旅游规划引导、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及诚信体系构建。城市规划纳入旅游规划,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促进区域旅游规划的综合性与完整性。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对各地旅游规划进行分类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和符合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的国民休闲度假体系。对跨行政区域的、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或由地方政府协商编制统一规划,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功能区域。构建包括旅游规划评价制度、旅游规划实施追踪制度、区域旅游开发综合协调制度、目的地容量控制制度等旅游规划制度体系。从准入监管向运行监管转变,切实处理好欺客宰客、强制消费、门票涨价、旅游安全等问题。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创新监管方式,探索建立一套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机制及信息公布制度,并进行有效处罚。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游企业信用等级制度。指导规范旅游服务质量,推动设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和机制,加快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落实。建立日常性与临时性相结合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和程序,监督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和配合相关部门履行职责,落实责任追究。 完善国家旅游形象推广的体制与制度支持,形成有重点、分层次的旅游对外形象体系。抓好市场统筹,继续完善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建设,建立海外推广平台运行和维护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国家对外宣传力量。探索旅游形象宣传与企业市场营销的有机衔接,支持、鼓励地方创造性地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探索政府推力和市场动力相结合的旅游形象推广新路径。明确国家对整体形象推广、地方对目的地形象推广、企业对产品和服务信息推广的责任分工,形成以提升旅游市场效益为核心,以旅游产品推广、旅游形象宣传、旅游氛围营造为重点,以创新推广观念、改进推广方式、完善推广机制为突破口,以强化队伍建设和扩大资金投入为保障的旅游市场宣传推广综合格局。引导各地切实加强自身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和主动融入到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战略、入境旅游中长期规划、旅游知名度调查、海外推广网站建设、旅游市场队伍培训等重点工作中,形成全国一盘棋。 逐步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破解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制度障碍。修改完善与《旅游法》及其他法律相冲突的旅游相关政策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政策体系。通过使用旅游政策工具,限制性政策与鼓励性政策相结合,引领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与财政、金融、土地、投资等与旅游业相关政策间的衔接、协调和推动实施,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购物免税与入境旅游退税政策实施范围。积极探索出台支持边境旅游的政策,共同开发具有边境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改革参与到沿边开放中,以开放倒逼改革。探索基于散客旅游与团队旅游并重的ADS升级版的储备性政策研究。出台鼓励支持、规范引导OTA、汽车租赁、精品酒店等旅游新业态发展壮大的相关政策。制订更加便利的签证政策和入境旅游发展政策,吸引更多入境旅游者。支持保障旅游者的休闲时间、完善旅游休闲设施、支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完善和丰富与休闲服务相关的配套和细化工作,依法保护旅游者的权利。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探索形成更为合理的高速公路免费、景区门票价格下调、旅游消费券发放等形式的社会旅游福利制度。 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旅游安全保障和地方紧急救援服务体系,健全旅游保险产品体系。与相关部门协调,加大财政投入公共设施建设,建立旅游公共服务的保障体制,开通旅游客运专线,设立游客中转站,完善与自驾车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租赁体系建设,增强旅游集散功能。向旅游者提供景区、线路、交通、天气、住宿、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和咨询服务,将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纳入城市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统筹考虑。建立全国统一的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形成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旅游行业内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共享、信息共享,协同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社会组织改革 行业协会与其他旅游社会组织并重,搭建完善的旅游行业组织架构。2014年完成中国旅游协会与国家旅游局脱钩、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依据旅游者兴趣推动汽车俱乐部、登山、自行车等社会旅游组织的发育与成熟,加强各类旅游社会组织的培育,积极推动消费者的发育,培育旅游消费。明确行业的业务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规范和完善行业协议,建立规范的行业管理机制,提高退出壁垒,通过成员企业的投资倒逼各行业企业关注其他行业成员及整个旅游业的兴衰,成员企业要树立诚信、共赢的理念,加强沟通交流,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合作互助。 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纽带,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既要横向联合企业,鼓励、支持、配合旅游类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好信息交流平台、行业保险功能,向政府提出建议保护本行业利益,在政府制定规章、制度、政策后向政府反馈行业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反映旅游业界的声音;又要辅助政府对旅游业实行间接管理,同企业联系,规范本行业企业行为,维护整体市场的稳定,防止企业危害行业利益,提高行业效率。鼓励建立各种旅游企业的联合,在各细分领域进行组织协调。引导已有社区旅游组织发展壮大,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从行业主管向行业共管到社会化管理,真正发挥旅游社会组织在联系政府、服务会员、促进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成为旅游公共管理服务的参与者、旅游行业利益的代言人、具有社会影响和独立运作能力的社会组织。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文章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分析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及未来旅游业发展定位与具体改革举措。通过分析笔者认为:(1)市场主导下的旅游业多主体改革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旅游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发挥好政府作用,借助社会组织处理政府和市场都难以解决的问题;(2)中国旅游业改革重点在于推进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规则,从而营造公平竞争的大环境,引导区域间旅游业市场化程度趋于均衡、旅游企业提高经营管理现代化程度、健全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以“三放十改”为抓手,转变工作方式、提高旅游部门科学行政能力、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的提供,使旅游行政部门的职能和管理方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提高治理能力,将“服务型机关建设”贯穿始终。社会组织既要承担好行政主管部门下放的职能,又要代表好旅游企业的利益,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此外,文章存在一些研究不足:一是构建了旅游业M-G-S多主体改革模型,主要对各自应发挥的作用阐述,但缺乏三者间互动机理的深入研究;二是文章仅从理论层面进行推理分析,尚未结合旅游业发展数据验证论断,主观性较强,可以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更精确地研究。以上问题将在以后研究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市场主导视角下的中国旅游业多学科改革研究_旅游经济论文
市场主导视角下的中国旅游业多学科改革研究_旅游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