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集团化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化与论文,新视角论文,集团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3)03-0114-05
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两大主要趋势。针对这两大趋势,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使本国充分获取这两大趋势对国内经济发展的益处。就连一向主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美国,也积极地张罗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并不失时机地挤入了亚太经合组织,对区域经济集团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贸易问题与投资问题并重构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集团化必然会对原有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研究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现有的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影响也就大有价值。
一、贸易转移效应与最优关税政策——区域经济集团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原因
说到区域经济集团就不能不提米德与范纳针对区域经济联盟提出的“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1],它们是对区域经济集团成立后对集团内与集团外贸易影响的分析。举例来说,假如世界上只有A、B、C三国,A、B两国组成区域经济集团,C国在集团外,A国需要X产品。X产品的生产成本A国为35美元,B国为25美元,C国为20美元。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前,A对B、C两国的X产品征收100%的进口关税。征税后对A国消费者而言,X产品的价格B国为50美元、C国为40美元,都高于A国自身的X产品价格。因此,在与B国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前,A国选择自己生产X产品;与B国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后,A国取消对B国产品的关税,但对C国产品仍保持原关税。这时,对A国消费者而言,X产品的B国价格为25美元、C国仍为40美元,A国生产成本为35美元,因此,A国会选择从B国进口X产品。这样,原本A、B、C三国就X产品不存在贸易,A、B两国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使得A、B发生了X产品的贸易。区域经济集团带来的这种效应被称为“贸易创造效应”。又假如X产品的生产成本A国为35美元,B国为20美元,C国为15美元。A、B两国建立区域经济联盟以前,A国对B、C两国的X产品征收100%的关税。税后B、C两国的X产品价格分别为40美元和30美元,因此A国选择从C国进口X产品。A、B两国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后,A国取消对B国产品的关税,仍对C国产品征收关税。这样A国消费者所面对的A、B、C三国X产品价格分别为35美元、20美元、30美元。因此,A国不再从C国进口X产品,而是改从B国进口。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我们知道,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就是促进各国消费者在全球范围以最低价购买产品、进行消费行为的扩大与深化,从而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贸易创造效应通过将X产品生产由配置效率低的A国转移到配置效率高的B国,提高了A、B两国的福利,同时也未损害C国的福利水平,这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原则是相符的。而贸易转移效应将X产品的生产由资源配置效率高的C国转移到资源配置效率低的B国,降低了A、C两国的福利,这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原则是相悖的。
在X产品发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中,B国的福利是提高的。对于不同产品,一个区域经济集团中的各国在发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中的得失地位是不同的。区域经济集团中只要能使各个成员源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利得大于损失,那么这个区域经济集团就存在着对集团外经济成分的排斥,整个区域经济集团的对外经济政策将表现为封闭性,其结果会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尤其是小国间的经济联盟,一个重要的动机是通过诸多国家的联合增强其在国际经济中的谈判力量。根据最优关税政策,大国能够通过调整进口关税来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从而使进口价格更便宜,出口价格更高。而小国作为国际价格的接受者,它对进口调整关税,并不能改变其贸易条件,反而会因进口的减少使福利水平降低。
最优关税政策最初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的,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实行该策略的国家必须是个大国。国家越大,其市场影响力越强,最优关税对于扩大本国福利的效果就越好。而事实上,一些区域经济联盟的建立,也是以增强市场影响力,以便利用最优关税为主要目的的。从这个角度说,区域经济联盟将导致贸易保护主义。一个区域经济联盟的这种以最优关税政策为理论依据的保护主义行为,常常导致更多的以此为目的的区域经济联盟的组成,从而导致几个区域经济联盟间的关税战。因为按照博弈论的思想,当区域经济联盟能够利用最优关税增加福利时,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使自己成为区域经济组织的成员才是最优的理性的均衡决策。这时世界贸易将处于一种最优关税平衡状态,而不是自由贸易下的平衡状态。
伴随区域经济联盟成立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追求最优关税的倾向,是区域经济联盟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原因。
区域经济联盟一般都存在着基于以上原因的贸易保护倾向,但当它与外部交流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贸易转移效应和最优关税带来的好处时,区域经济联盟的封闭性即被克服。同时一个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经济体,它对某些特殊产品进口调整关税后不仅不能使其价格降低,反而会使价格提高。笔者认为,在一些区域经济组织内确实存在着使其保持开放从而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力量。
二、规模经济——贸易转移效应与最优关税政策的克星
不管是贸易转移效应还是将最优关税政策运用于区域经济联盟的分析,都忽略了一个变化,那就是由于区域经济联盟的建立,使得整个区域经济联盟形成了一个大市场,它将带来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经济环境。大市场的出现,使得具有规模经济行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与价格降低。而在以知识为重要投入的行业中,规模经济尤为显著[2]。像计算机软件、电子通讯、金融市场等领域,随规模的扩大,其生产成本下降的区间会更大。获取规模经济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市场支持(需求),因为一个国家的市场往往达不到充分发挥这些行业规模经济的规模要求,所以区域经济联盟创造的大市场使这些行业能够进一步利用规模经济。同时,这些行业中市场竞争程度与价格、产量负相关。竞争越是激烈,市场分割越是严重,越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行业存在的规模经济。区域经济联盟的对外排斥阶段恰恰为本区域发展这些行业提供了必要需求,避免了过度竞争和市场严重分割,从而可实现规模经济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的好处。由于利用规模经济很可能使得本区域成为世界最低成本生产者,从而克服了区域经济联盟的贸易转移效应。
最优关税政策对一个区域经济联盟的吸引力在于通过对进口调整关税,降低进口品的国际价格,从而增加本联盟内的福利。最优关税政策是以规模收益不变为前提的,即假设不存在规模经济。现代经济以知识经济为追求目标,知识经济在现代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且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而知识经济是以规模经济为其最显著特点的,规模经济的充分发挥要有巨大的市场为依托。如果一个区域经济联盟对外采取封闭性的关税壁垒,以图实现最优关税带来的改善福利的效果,这无疑会减少它的进口产品的市场需求。如果进口品规模经济显著,市场的减少缩小了生产规模,生产成本反而会随生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价格也随之提高。可见,这时区域经济联盟调整进口关税的结果是进口品价格的提高,这样,最优关税政策就失效了。换言之,在进口品是有规模经济存在的产品时,利用关税对外封闭的结果,反而会使本经济联盟的福利降低[3]。
如果一个区域经济联盟中以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为主,而规模经济本身就有对外扩张的倾向,即对区域外市场具有依赖性,那么这样的区域经济联盟自身就存在着对外开放的动力。换言之,为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区域经济联盟不会舍弃联盟外的巨大市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知识经济下,规模经济的广泛存在,克服了区域经济联盟的贸易转移效应和以最优关税政策为指导的对外封闭倾向。对于一个区域经济联盟,只要其经济以存在着规模经济的行业为主,那么它将是开放的,会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从规模经济对一个区域经济联盟开放与封闭的决定性作用中可知,有规模经济存在的行业在一个区域经济集团中的比重越大,它就越失去利用关税的欲望。那么在什么样的区域经济联盟中规模经济存在的行业比重大?它在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集团内产业分工和贸易模式等经济变量上有何特点?是否可以利用以上观点对现有的最著名的EU(欧洲经济联盟)和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两个区域经济集团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一致性加以判断?笔者将在下面讨论这些问题。
三、比较优势与行业间贸易;规模经济与行业内贸易
亚当·斯密用贸易能够扩大市场规模的观点来支持自由贸易论。后人对这一观点理解并发展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绝对或相对存在成本优势的行业,通过交易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从而使每个国家都能专门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去交换自己处于相对或绝对成本劣势的产品,交易双方都能从贸易中获益。这种理解以规模经济不变为前提。笔者认为,事实上上述观点只理解了斯密的贸易交换利益,而忽略了斯密观点的另一方面,即贸易实现的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好处。斯密通过“贸易能够扩大市场规模”阐述的贸易利得包括交换与分工两方面的思想,在现实世界的国际贸易交往中都得以实践。目前的国际贸易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比较优势论为基础的行业间贸易,即各国以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换取其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另一个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行业内贸易,即对于有规模经济存在的行业,不同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类型,以便获取规模经济。因为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花色、品种有不同的需求,一国就一类产品生产多个品种虽可满足本国需求的多样化,但却不能充分利用本行业中存在的规模经济。通过行业内的国际分工,既可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又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随着知识经济比重的上升,行业内贸易比重大幅度增加。
建立区域经济联盟,贸易利益是其重要取向。获取何种贸易利益,决定了区域经济联盟的贸易模式。具体地说,如果是为了获取比较优势的贸易利益,该区域经济联盟的贸易模式将以行业间贸易为主,其经济将是自给自足的,对区域外的依赖减弱,封闭性增强,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联盟就表现出这一特征。如果一区域经济联盟的建立是为获取贸易的规模经济利益,其经济不具有自给自足性质,同时有规模经济存在的行业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它会有自发的对外扩张性,那么这样的区域经济联盟将是开放的。建立区域经济联盟对于有规模经济存在的行业只是提供了一个初步发挥规模经济、获取成本优势的条件,这些行业是以获取全球竞争优势和全球市场为最终目标的,它不会满足于一个区域经济联盟市场。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
NAFTA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墨西哥出口到美国与加拿大的主要是石油等资源产品,而美国出口到墨西哥的则以知识、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NAFTA是一种典型的以行业间贸易为主的自给自足的互补型的区域经济组织,再加上该区域内市场巨大,排外性很强,因此不利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NAFTA是不允许劳动力在区域间自由移动的,实行的仍是一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性非均衡发展战略。
EU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十分接近,且都为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以知识经济作为其经济的主体成分是切实可行的。建立区域经济联盟是为实现大市场,从而利用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因此,EU区域内贸易主要是行业内贸易而非行业间贸易,它更重视成员发展机会的均等,其大市场思想允许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间流动。我们知道,贸易自由化的一个理想就是通过产品在国际间的流动代替要素在国际间的注动,从而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但现实世界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并未实现价格的均等化。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EU是要在其内部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实现区域内的资源有效配置。与NAFTA不同的是,EU追求规模经济,因此更具开放性,能够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可见,区域经济联盟,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其所追求的贸易利益的类型,决定了它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方向。追求规模经济的区域经济联盟,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是正面的;而追求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联盟,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是负面的。
如果一个区域经济集团由发达国家组成,成员间的经济水平与经济结构相近,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且集团内贸易以行业内贸易为主,行业间贸易要依赖于集团外部,这就决定了该区域经济集团将是开放的,它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关系是互补的,并将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如果一个区域经济集团是基于“比较成本说”建立的,是为获取比较优势,其内部贸易形式主要为行业间贸易,整个区域经济集团将形成自给自足的分工模式,这样的区域经济集团将是封闭的、排外的,并将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
* *
*
*
研究规模经济,我们首先需要了解Balassa提出的“垂直专业化”[4]。垂直专业化的条件为:产品的生产过程为连续的数个阶段;至少两个国家以上,每个国家从事一个以上专业化生产阶段,但不是专业化所有阶段;在生产过程中,至少某一生产阶段必须跨过国界。同时,我们还要了解“水平分工”的意义[5]。
探讨区域经济集团化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关系,最典型的例子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亚各经济体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某些经济领域的多边合作也在稳步发展,这些加快了区域集团化进程,同时也向全球贸易自由化迈出了一大步。从理论上说,东北亚经济集团应该包括中、日、韩、俄、朝、蒙六国的合作,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中、日、韩三国的相互影响及其与区外经济的联系。
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内贸易具体表现为。需要高技术水平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和零部件在日本国内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和零部件分别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或其他国家生产,再进行成品组装,最终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经过世界市场进入第三国或返销日本。例如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及部分电子机械产品制造业,其国际分工体系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日本企业内国际分工关系的建立,大大增加了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同时也增强了东北亚区域经济集团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在这种国际分工关系中,东北亚地区国际加工基地地位的确立,其生产活动的资源利用、经济利益和市场利益可以说是被跨国公司企业内部化了,实质上是发达国家企业活动在空间上的延续和扩大。从生产循环规律观察,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分工是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实现的,这表现为:一方面是对日本市场的资本依存和技术依存,在这个意义上,位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韩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它能够扮演将自身技术转让给中国,同时通过与日本合作加强自身技术的角色;另一方面是对美欧市场的销售依存,其中任何一个市场的经济变化都会影响东北亚地区这一生产基地的景况。东北亚地区国家面临的课题是深化集团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使国际分工体系日臻完善,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同时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最终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在依存中求发展,尽快达到与发达国家企业对等分工协作的水平,以立于不败地位。
区域集团化的重要意义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显得比以往尤为突出。东北亚拥有世界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世界最多的人口、高质量的劳动力、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技巧,这些禀赋的结合为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与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在知识经济下,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必将克服因追求关税利益而产生的封闭倾向。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东北亚经济合作以其开放的形态,必将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收稿日期:200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