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兴安县人民医院;广西兴安541300)
【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开腹手术下行胃穿孔修补术对胃穿孔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从2012年1月起到2014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胃穿孔患者中选取其中的9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的对象,将这90例胃穿孔患者根据其个人的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各45例,前者行胃穿孔修补术,后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临床效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胃大部分切除术相比,开腹手术下行胃穿孔修补术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开腹手术;胃穿孔修补术;胃穿孔
作为消化性胃溃疡的常见并发症,胃穿孔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迅速、不及时治疗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为了探究出更好的开腹手术下胃穿孔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对开腹手术下胃穿孔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分析[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1月起到2014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胃穿孔患者中选取其中的9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的对象,这90例患者均确诊为胃穿孔,且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将这90例胃穿孔患者根据其个人的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各45例,在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25-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3.1)岁,穿孔时间在3.4-9.5h内,平均穿孔时间为(5.7±1.6)h;在研究组的45例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27-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6±4.2)岁,穿孔时间在3.5-9.2h内,平均穿孔时间为(6.1±0.7)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穿孔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的45例患者在开腹手术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具体的方法如下:对照组的45例患者均在术前做好肠道准备,术前12h禁食,术前4h禁水,并对患者的胃肠给予减压和抗炎症治疗。然后让对照组的45例患者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后,在患者的上腹正中或者左旁正中、左上经腹直肌做一个切口,然后通过切口对患者的盆腔、肝、胆、小肠等进行探查,并检查胃、十二指肠是否有溃疡、粘连等,对于胃出口梗阻,可以将胃前壁切开进行检查。再在胃网膜血管弓上方将发向胃壁的血管支向左到达胃网膜左动脉处的第二末支逐一切断,并给予结扎。然后在逐一处理胃小弯处的胃右动脉和胃左血管,将幽门上缘附近的血管进行切断并结扎后,向上牵拉胃,将十二指肠第一段后壁与胰腺之间的粘连分离开来,用钳子切断十二指肠下缘和胰腺之间的诸多细小血管分支,并给予结扎。向上翻起胃残端,将胃后壁、胰腺被膜和横结肠系膜之间的粘连分离开来,然后明确胃穿孔病灶的具体位置,对患者胃穿孔的具体情况详细观察后,结合术前制定的胃穿孔切除术方案,行常规胃大部分切除术,将胃穿孔病灶及病灶周围大约1-2cm的部位切除,同时对患者腹腔内残留的食物和积液等进行细致的清理,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消毒和清理,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给予胃十二指肠吻合术,让患者的十二指肠和残胃大弯侧靠近行端且行端吻合后,缝合后壁浆肌层,采用电刀进行电凝止血,采用Kocher钳将近端的前后壁切开,将远端被压榨的残胃壁切除掉,然后缝合十二指肠与残胃的吻合口,最后再从内到外逐层进行缝合。
研究组:研究组的45例患者在开腹手术下行胃穿孔修补术,具体方法如下:对照组的45例患者均在术前做好肠道准备,术前12h禁食,术前4h禁水,并对患者的胃肠给予减压和抗炎症治疗。研究组的45例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的上腹正中或者左旁正中、左上经腹直肌做一个切口,然后通过切口对患者的盆腔、肝、胆、小肠等进行探查,并检查胃、十二指肠是否有溃疡、粘连等,对于胃出口梗阻,可以将胃前壁切开进行检查。对于胃肠之间出现粘连的部分,将其分开,同时切断胃网膜血管上方发向胃壁的血管分支切断并给予结扎,按照这样的顺序从腹腔进入到胃部,然后明确患者胃穿孔病灶的具体位置,观察患者胃穿孔病灶的具体情况,对即将行修补术的病灶及其周围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和消毒后,采用专门的修补线7号缝合线对胃穿孔的部位进行缝合,将胃穿孔的部位缝合以后,用大量的网膜对行缝合术的胃穿孔部位进行覆盖,然后固定住覆盖的网膜,最后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逐一进行切口缝合。
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以后均采用生理盐水给予全面的冲洗和清洁,同时在腹腔处切口的位置留置引流管,随时监测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术后围手术期的病情变化给予适量的抗生素药物。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疗效判定:患者的胃穿孔病因基本根除,胃穿孔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病愈后复查情况良好判定为显效;患者的胃穿孔大部分病因均被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好转判定为有效;患者的胃穿孔病因和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判定为无效[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两组治疗前后VAS值比较用t 检验,两组疗效差异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首先,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来看,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是56.73±9.47min,下床活动时间是17.13±3.42d,住院时间是9.87±2.06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是125.65±12.35min,下床活动时间是22.12±4.01d,住院时间是13.16±3.14d;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如表1所示。
其次,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来看,在研究组的45例患者中,显效的有23例,有效的有21例,无效的有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78%;在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显效的有19例,有效的有17例,无效的有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0%;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如表2所示。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近年来胃溃疡胃穿孔的病发率逐年升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胃穿孔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剧烈的腹痛,一旦患者由胃穿孔导致腹痛,这种腹痛能够从穿孔部位、上腹部放射到全腹部、背部的疼痛[3]。胃穿孔病发急、病情变化快,治疗周期长,对于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法,基本上都属于暂时性止痛,非常容易复发,往往是治标不治本[4]。因此,要想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本文分别采取胃穿孔修补术和胃大部分切除术两种手术治疗方法,从上述结果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胃穿孔修补术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邱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下行胃穿孔修补术的综合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保健营养月刊》 , 2013,23(6):1178-1179.
[2]何剑.腹腔镜下行胃穿孔手术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5):60-61.
[3]梁文彬.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下行胃穿孔修补术的综合疗效对比[J].医学信息,2013,26(4):184.
[4]丛日常.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下行胃穿孔修补术的综合疗效对比[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6(S2):184.
论文作者:唐开彬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7
标签:胃穿孔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手术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修补术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