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摘 要:“圪”是晋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构词手段,但是关于晋语“圪”字作为前缀的研究并未穷尽,笔者作为母语人,对家乡河底镇方言的“圪”字进行了实地调查,以求在完善晋语“圪”字的资料中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河底镇方言、圪、前缀
河底镇位于太行山脉刘备山北麓,民国前属平定州,古称“青龙镇”。行政区划归阳泉市郊区管辖, 方言属于晋语区并州片平辽小片①的一个地点方言。
晋语口语中有一类带“圪”的词语,以其全区的地域分布性、较高的使用频率、强大的构词能力和惊人的内部一致性成为晋语共同的显著特征之一。笔者拟就以河底镇方言中的“圪”字的性质、特点谈谈个人的看法。
在河底镇方言中,其基本用法是作前缀,能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等。在河底镇方言中,其本身并无具体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仅仅起表音的作用。
一、构成名词
从目前搜集的语料来看,构成名词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圪+A”式。这些词由“圪”作为前缀表示一些形体微小的物体,如“圪针”等,还有部分词可重叠形成“圪+A+A”式,且最后一个字一般要卷舌成儿化音,如“圪渠渠儿”。这个基本形式下的另一类词是专门表示身体部位的词,并无隐含“小”之意。如“圪膊”等。
在“圪+A”式这个基本形式前,再加上单音节的名词性语素便可构成新的名词,比如“山圪梁”等,可视为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单音节的名词性语素即可被认为是突出强调的作用。同样的,部分词可重叠形成“N(名词)+圪+A+A”式,且最后一个字一般要卷舌成儿化音,如“墙圪角角儿”等,有些学者把这类形式中的“圪”称作“词嵌”。
二、构成动词
从收集到的语料可知,构成动词时的基本形式一般以“圪 A”式出现,目前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词头“圪”仅仅只起表音作用,动词前的“圪”可以省略,有“圪”无“圪”,意义上是基本保持不变的,一般可以充当句法成分中的谓语动词部分,其后可以带宾语构成述宾短语,如“不要圪肋孩,看笑岔气咯。”带补语构成述补短语,如“你圪夹好囊张纸啊,不敢抛了!” 另一类是词头“圪”,具实际的词汇意义,通常只作动词的词头,意思有相当于程度副词的“稍微”,表示动作行为的轻微和短暂,如:“圪躺”、“圪转”、“圪试”、“圪挪”等;意思还有相当于频率副词的“总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不断,如“圪抓”、“圪抠”、“圪蹬”、“圪挠”等。
三、构成形容词
从上述语料可以看出,构成形容词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圪+A”式,用来表述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如“圪重”等;另一种是“A+圪+B+B”式,A通常由性质形容词来充当,B通常以叠字式出现,来进一步对性质形容词加以补充说明其程度,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白茫茫”这类词语。笔者还发现以此形式出现的一个特例是“风圪飕飕”,A是由名词来充当,B仍然以叠字形式出现,但是是由名词发出的声音,即拟声词来表示,此类词还有待于进一步收集说明。
四、构成量词
构成拟声词的形式并不单一,但可以看出来的是“圪”作为前缀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主要用来模拟各种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实感,这类词常用于河底镇方言的口语当中。
综上所述,“圪”字在语体色彩方面偏向于口语色彩,这无疑是河底镇方言中的一大特点,虽然好些词在晋语的其他片区也有同样的表述,但是意义方面大相径庭,笔者以列表的方式尽可能多的进行列举其实例及释义的目的就在于——与其他片区的晋语加以区别,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各片区的“圪”字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侯精一,温端政主编.1993.
[2]现代晋语的研究[M]. 商务印书馆 , 侯精一著, 1999
作者简介: 郭晨阳(1993-),女,汉族,山西阳泉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论文作者:郭晨阳 孙晓亭 李颛森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河底论文; 形式论文; 动词论文; 前缀论文; 名词论文; 方言论文; 形容词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