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形势与实现供求动态平衡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态平衡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粮食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粮食的形势
1949~1984年,粮食产量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产量由204公斤上升为397公斤;1985~1994年,粮食产量增长低于人口增长,人均产量下降为368公斤;1995年,粮食产量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产量385公斤;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大大超过人口增长,人均产量达到40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中国由于人口增长、耕地减少、需求增加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三个不可逆转的因素,自然要增加对粮食的压力,这是不可回避的,也为世人所关注。但要着重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或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占世界1/4的人口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依靠自己的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生活质量的,这是世人不可否认,值得中国人民骄傲的基本事实。
1979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1984年,农业生产全面高速增长,粮食生产大幅度增加,由3.047亿吨上升为4.037亿吨,6年连续上了两个新台阶(一个台阶为500亿公斤),增长32.49%,人均产量由318公斤上升为397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由于调整产业结构,粮食播种面积下降6.36%(由12058万公顷减为11288万公顷,即减少770万公顷,折合1.15亿亩),总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完全是靠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每公顷产量增长42.74%(由2527公斤上升为3607公斤)。同时期,我国人口增长7.05%(由96259万人上升为103051万人),粮食产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人口的增长。这一时期,不仅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而且棉、油、粮等大宗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以及乡镇企业都同步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年均增加15.1%),是中国农业的“黄金时期”。
但是,1985~1994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缓慢,出现了人口增长超过粮食增长的局面。这10年,粮食总产量增长9.1%(由4.037亿吨增加到4.445亿吨),而人口增长16.3%(由103051万人上升为119850万人),人均产量由397公斤下降为368公斤,引起人们的关注。粮食产量增长缓慢或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的直接原因,一是播种面积减少3.1%(由11288万公顷减为10933万公顷,折合16.4亿亩,低于16.5亿亩的警戒线);二是每公顷产量只增长11.8%(由3607公斤上升为4035公斤)。
从这10年的情况可以看出,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很有成效,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粮食生产处于徘徊或低水平增长状态,因而出现了粮食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的问题。粮食生产徘徊并不是由于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增长的极限”(单位面积产量是按统计面积计算的,如按实际面积比统计面积多40%计算,单产还要低),而主要是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粮食的比较利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科技贡献率由“六五”期间的35%下降到“七五”期间的28%;农田抗灾能力下降,成灾面积扩大,成灾率上升(由1978年的42%上升到1994年的57%),丰产年减少,减产年增多,丰歉年比率为4:1,大致年5年为一个周期;而1984~1995年的11年中,有7年增产,有4年减产,丰歉年比率为1.75:1,大致缩短到3年为一个周期。丰产年减少,减产年增多,固然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更主要的是由于投入少,水利设施未跟上,降低了抗灾能力,这是最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1986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谈经济形势时曾经指出:“一是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有位专家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期。这是值得重视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159页)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家投资的比重(%)
“五五”期间10.5
“六五”期间5.1
“七五”期间3.0
1991年 2.8
1992年 2.5
1993年 2.2
1994年 1.9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家投资的比重(%)
从上可以看出,农业投入不足是农业基础脆弱、后劲不足、抗灾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199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1829亿元,比上年增长50.6%;而农业投资仅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农业投资不仅比重下降,而且增长幅度也大大低于整个投资增长幅度。这是农业基础地位不能落实,形成“口号农业”的关键所在。
图1 中国粮食生产1978-1995
图2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人均粮食产量1978-1995
1995年,由于中央和地方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在灾害较为频繁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1000万公顷(折合16.5亿亩),每公顷产量达到4239公斤,增长4.6%;总产量达到4.66亿吨,增长4.8%,高于人口增长1.25%的幅度;人均产量上升为385公斤,尚未达到1984年的水平。由于停止出口,增加进口,粮食供求矛盾有所缓和,市场价趋于平稳。1996年,中央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定购价格(增幅为42%),粮食播种面积扩大为11250万公顷(折合16.8亿亩),比上年增加200多万公顷;每公顷产量达到4350公斤(每亩290公斤);总产量达到4.9亿吨,比上年增长5.1%;国家收购粮食1185亿公斤,占总产量的24%;人均产量达到400公斤。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储备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这就充分证明,那种认为人均产量达不到400公斤,从而提出降低人均标准,提倡吃素和大量进口的主张是缺乏根据的。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1996年的粮食丰收,并不表明生产能力达到了这个水平,气候好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农民说的“风调雨顺好政策”,农业的基础脆弱、后劲不足、抗灾能力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是以减少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为代价的。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解决“卖粮难”和市场价低于定购价的问题,采取了按定购价敞开收购的政策,这对稳定粮食生产是至关重要的。应该看到,粮食丰收,粮价下跌(1996年粮价由上年增长了6.8%,回落为6.5%),对于稳定物价,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商品零售价的涨幅由上年的14.8%,下降为6.1%;居民消费价格由17.1%下降为8.3%,9亿农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中国粮食的进出口贸易
中国粮食的进出口贸易与粮食的丰歉相适应,1978~1995年,有13年净进口,有5年净出口,1995年进口量约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10%,占国内粮食产量的4.37%。
为了保证粮食的供求平衡,使供给满足由于人口增加和消费增长的需求,就必然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我国粮食的进出口贸易与粮食的丰歉年是相适应的,基本上呈正相关的关系。在人口增长率低于粮食增长率的时期,多数年份粮食是净出口的;反之,在人口增长率高于粮食增长率的时期,多数年份粮食是净进口的。1978~1995年的18年中,有13年净进口,5年净出口。1985~1986年净出口501万吨,是由于1984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产量达到4.07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出现“卖粮难”。1992~1994年净出口1320万吨,很大程度上由于1990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产量达到4.46亿吨,又一次出现“卖粮难”,市场粮价疲软,库存较多。当然在1993年第四季度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在已经出现市场粮价反弹的情况下,继续出口,自然会加剧国内粮食供求矛盾,促使粮食继续上升,以至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中国粮食的进口量大体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10%,如果今后全球贸易量不变,随着中国进口量的增加,占全球贸易量的比重还会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贸易量也会有所提高,中国进口量占的比重不一定增加。
有人担心,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增加,会拉动世界粮食价格,甚至认为,1995年中国进口粮食2000万吨是拉动世界粮价的主要原因。这种判断是缺乏依据的。1995年世界粮价的上升,主要是由于粮食减产(3%),特别产粮大国美国和俄罗期的减产,使粮食库存量占消费量的比重下降为14%~15%,低于安全系数17%的水平,这是粮价上升的主要原因,中国的进口量只占世界贸易量的10%。当然,中国是个粮食进口大国,对世界粮食贸易和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很自然的。但应该看到,中国进口粮食的增加,会促进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增加粮食产量。美国和法国等粮食出口国,开始启动休闲地,亚非地区一些粮食进口国采取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的自给率,都会影响粮食市场价格;从总的趋势看,随着粮食产量和贸易量增加,粮食价格是会下降的。1974年世界粮食危机以来,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88年与1975年相比,在收获面积减少4.2%的情况下,每公顷产量提高了30.4%,从而使总产量增长了24.9%。中国的情况也大体如此,收获面积减少9.2%,每公顷产量提高了52.6%,总产量增长了38.5%。由于出口的价格弹性大于国内生产的价格弹性,只要进口需求扩大,出口供给的增长速度就会超过国内生产的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不可能大幅度上升。当然粮食生产周期长,又受气候的影响,风险也比较大,需要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进口需求预期,这正是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课题。
有人担心,世界种粮食的耕地有限,粮食供给增加的潜力不大,而由于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的增长,就会出现缺口,使贸易量下降。这是一种静态的观点。全球土地面积130亿公顷,其中可耕地约32亿公顷,目前用于农作物生产的只有14亿公顷,占可耕地的43.7%。其中用于谷物生产的面积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6%。即使复种指数和用于谷物种植的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不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和贸易量,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过多的疑虑甚至消极悲观是没有根据的。
粮食是一种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特殊产品,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保证对粮食的需求,即使是恩格尔系数很低,粮食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很小的发达国家,也很重视粮食供给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早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至于粮食安全的指标,由于各国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粮食安全指标有很大差异。一般包括粮食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和低收入居民的粮食供应保障等。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1979年以来,在“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采取控制人口、保护耕地、引导消费以及必要的进出口贸易等措施,保证粮食的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中国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实行“基本自给”、“适当进口”的方针。
三、中国未来粮食进口量的估计
中国1995年进口粮食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属“粮食进口大国”,到2000年仍大体保持这个位次,在下个世纪,中国粮食进口量还会增加,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不超过10%。粮食的进口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缺口有多大。国内外学者研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减少,需求的增长,供求缺口会扩大,进口量是要增加的,虽然对进口数量的测算差异很大,但共同的看法是,中国将成为“粮食进口大国”的态势是难以改变的。据中国海关资料,1995年中国出口粮食104万吨,进口粮食2040万吨,进出相抵后净进口1936万吨,仅次于日本而成为世界粮食进口的第二大国。
图3 中国粮食进出口数量1978-1995
图4 中国粮食净进出口数量1978-1995
根据FAO《粮食展望》公布的数字,1995~1996年度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为20110万吨,中国粮食的毛进口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0.08%,净进口量占9.63%。
1995年中国净进口粮食1936万吨,是历史上进口最多的一年,占当年粮食产量4.65亿吨的4.12%,按国际惯例,进口不超过国内需求量的5%,属于“基本自给”的国家。
对中国2000年以及21世纪初中国粮食进口的预测,大体有以下几种:
1995~1996年度世界粮食进口前五名国家
序列国名进口量(万吨)占世界贸易总量比重(%)
1
日本2640 13.13
2
中国1985 9.63
3
韩国1150 5.72
4
巴西880
4.38
5
埃及850
4.23
合计7505 37.09
注:《粮食展望》中中国的进口数为2070万吨,包括台湾;此处用了中国海关的数字。
世界银行1990年12月发表的《中国粮食政策调研》(与我国农业部合作),2000年预测中国进口粮食1500~1600万吨,占总产量的3.5%,是偏低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1994年发表的《农产品中期前景——至2000年预测》,2000年预计中国进口粮食1700万吨,出口557万吨,净进口1143万吨,进口大国的排序为:
1.日本2864万吨
2.中国1700万吨
3.韩国1244万吨
4.墨西哥1213万吨
5.独联体1171万吨
美国农业部的经济学家在《中国未来的粮食市场》中预测中国2005年进口粮食达到3200万吨。
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国立大学教授郜若素(Ross Garrant)受澳外交与外贸部委托,1993年发表了《中国粮食研究报告》,预测2000年中国在常规经济增长情况下,净进口5000万吨,在高速经济增长情况下,净进口9000万吨,这是一个较高的预测。
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开发援助研究所与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合作研究,1995年9月提出《中国粮食供求前景与农业开发政策建议合作研究报告》,预计2000年中国进口粮食2362万吨,2005年进口6882万吨,2010年进口13604万吨。
在中国国内,有不少研究单位作了分析和预测。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专家预测,2030年粮食缺口为6300万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预测,2010年粮食缺口为2000万吨,2020年缺口为3300万吨;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专家预测,2000年缺口为4000万吨,2010年缺口为5000万吨。
以上研究表明2000年中国进口粮食最低为1500万吨,最高为9000万吨,而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rrn)在《谁来养活中国?》中提出,2030年中国粮食缺口为3.78亿吨,显然是没有根据的夸大,有人因此提出“中国威胁论”,更是荒谬的,是别有用心的。
四、实现粮食供求动态平衡的对策建议
为适应贸易国际化的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实现粮食供求的动态平衡,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此应采取全方位整体推进的综合措施。
适当进口粮食,目的是为了平衡国内粮食的供求,主要是丰歉调节和品种调剂以及数量补充。同时,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贸易国际化是个必然的趋势。随着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由于进口粮食的成本低,在我国国内会产生影响,使国内粮食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由于经营规模过小,劳动生产率很低,缺乏竞争力,而且由于国内市场价与国际市场价接近,在提高价格方面余地也不大。因此这就应采取全方位整体推进的综合措施,迎接这种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自立和主动的地位。
一是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转移农业劳动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通过农村自身“以工补农”和“以工建农”的形式,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构,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增加对农业基本建设、农村教育、农业科技以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并使农业真正走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生产、供应和价格等方面保证农用生产资料的需要。
三是继续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和价格体制,放开粮价,由市场形成统一价格,逐步取消国家定购价和“二定购”价,推进粮食的商品化
四是健全粮食的市场体系,包括初级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特别要重视期货市场在发现未来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
五是健全粮食的储备体系和风险基金制度,加强政府的调控手段,真正实现国有粮食企业的政企分离。
六是通过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健全以土地为纽带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在产粮区建立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并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真正恢复成为农民的合作供销组织和合作金融组织,使这些组织成为农民连接市场的中介,发挥桥梁作用。
七是通过立法,严格执行保护耕地的措施,做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使农民真正行使决策参与权、资产处置权、收益分配权和管理人员的选择权,真正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健全土地市场,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八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四结合)-乡镇综合服务站-村科技协会-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别是在提高水的利用率和肥料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在收割、运输,贮藏、加工、消费各个环节上的损失(目前损失率为18%)等方面,花大气力。
九是在粮食生产区,推进以市场为目标,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的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提高粮食的增值效益,并通过加工手段生产最终产品——食品,既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又增加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目前为12%)。
十是继续调整消费结构,在稳定或降低粮食直接消费的同时,增加动物性食品,提高营养水平;在动物性食品中继续降低猪肉的比重(目前为70%),增加草食动物食品的比重,特别应重视提高水产品在动物性蛋白中的比重(目前为30%),控制白酒的消费,既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又能减少粮食消耗,减轻粮食的压力。
十一是实行农业布局区域化的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建立耕地农业、山地农业、草地农业、水体农业的大农业体系,在不同地区形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并具有经济优势和竞争能力的重点产业,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都要求提高粮食的自给率。
十二是在贸易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从两方面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适当增加粮食进口,以弥补国内资源与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出口。如以大米为例,可以“南进北出”,南方人喜食籼米,可以适当进口;北方盛产粳米,可以向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出口;又以玉米为例,南方进口,北方出口,也可“两头在外”,原料进口,加工成饲料后出口,这样可以大大缓解国内交通压力,降低运输费用,减少成本。此外,还应通过参加粮食的国际期货交易,既利用国际价格信号,指导国内生产,又在国际交易中分散和化解国内的风险,并为稳定国际的粮食市场价格做出积极贡献。为此,就需要改革对外贸易体制,把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统一起来,实行多元化的外贸主体,在国家统一政策和管理下,把竞争机制引入粮食贸易活动之中,优胜劣汰,改变目前内外贸分割和外贸独家经营的状况;粮食进口来源应当多元化,除了北美、欧盟和澳州外,还可增加阿根廷、南非、泰国等产粮国的进口;扩大仓储设施,用一部分进口粮食建立“缓冲存货”,适应调节丰歉和市场的需要,可考虑日本进口粮食的做法,在主要进口来源国的港口建立一定的库存,保证迅速装运,必要时还可就地抛售,转移价格风险。
注:本文所用的统计数字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