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困难与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困难与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及其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与历次五年计划相比,最鲜明的标志之一是突出强调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这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客观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下个世纪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加速现代化进程的根本需要。

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生产力发展途径、方式的重大调整,是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两种增长方式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追求数量和速度,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后者则注重质量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合理构成来实现经济增长。一般说来,粗放型增长方式通常与较落后的生产力状况相联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主要采取这种方式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建国以来,我国主要采取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过去“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是,这种粗放的方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毕竞有限。在这种方式下,一味消耗资源、增加投入,但却只能是低质量、低产出,获得不断递减的效益,直至无效益甚至负效益。因此,在达到一定发展阶段后,必须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而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也使这种转变成为可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党中央多年来强调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精神是一致的。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体制条件和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已经形成并趋于成熟,经过努力是能够完成这一转变的。但是,在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和可能性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首先,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显然应该唱主角。因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现代化建设的命脉所系。在几十年的建设中,国有企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有企业的实力和活力得到加强,现在不仅拥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而且在国民经济和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方面,在推广和应用高新的科学技术方面,以及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国有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活力不足,亏损严重,效益低下,经营机制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与其肩负的重任相比,与其改革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处于很不理想的状况。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企业还没有作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没有摆脱对政府的隶属关系,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竞争主体,使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依托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近几年乡镇企业虽然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强有力的新军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市场商品的重要供应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但由于起步晚,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水平不高,规模效益差,后劲不足,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也会困难重重。

其次,科技进步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生产力基础,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取代劳动和资本而上升到首要位置。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作用。它不仅物化在生产的物质条件上,还体现在高度熟练的劳动力以及生产的科学组织和科学管理上,参与了生产体系中所有组成部分的发展。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约劳动,节约生产资料,人工还可以生产出新材料。加入生产过程的要素是劳动者的智力、自动控制的机器、依靠科学技术再生产的自然界稀缺的或耗尽的资源或新材料。因此,现代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同时,当前国际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在这种竞争格局中,科学研究的竞争已不完全是追求学科上的先进性,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样成为科研追求的目标。在许多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60—80%,科技成果利用率一般都在50%左右,有的高达80%。但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和利用率都比较低。1980年以来,世界银行专家组及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都对我国的技术进步比率做过测算和分析,一个普遍的结论是我国技术进步贡献率很低,高的时期也只不过30—40%,而个别时期还出现下降的情况。长期以来,我国追求粗放型增长的恶果之一就是固定资产技术水平不高。而导致固定资产技术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建设脱离开来,造成科学研究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而忽视对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这种结构的严重失调,虽然使有些难度很大的基础理论问题或某些尖端科学技术达到很高水平,但量大面广、生产建设急需的生产技术却得不到应有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许多单项科技成果不能配套应用,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长期停留在样品、礼品、展品上,不能大量投入生产,不少先进技术设备仅限于军工生产建设,没有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中去,也不注重对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推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只有10—30%,大约有70%以上没有推广应用。近几年,虽然我们比较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但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看都远远不够。这说明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促进科技迅速进步并尽快使之产业化的经济社会机制,也必然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经济增长质量还取决于微观和宏观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以及投入的人力资源的质量。但在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中,不是把管理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自觉运用和不断提高,相反,在盲目追求粗放增长方式下,还阻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从宏观上讲,科学的决策体系以及具有权威性、统一性、有效性的宏观调控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从微观上讲,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国际惯例且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我国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失衡和扭曲问题仍比较突出,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产业技术标准和经济规模标准还有待健全与完善;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还不能适应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特别是我国的经济体制还在改革过程中,还未完全形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基础,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大难题。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具体地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新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根本途径。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一思想,党中央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明确提出。可是为什么至今经济增长方式没有转变,甚至在某些行业和领域还相当突出呢?说到底,还是由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没有转换。因为经济增长方式总是受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有它产生的历史原因,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不能长期有效地适应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的适时转变。同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效果还不明显,其根本原因也正在于转变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远没完成。我国目前经济体制的现状大体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突破,但还没退出历史舞台,行政约束力大为减弱,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还不完善,缺乏经济自我约束力。这种新旧体制并存的格局说明,整个体制具有扩张的功能,缺少约束功能。这种扩张与约束失衡的体制缺陷,强化了旧体制的“投资饥饿症”,带有明显的粗放扩张冲动。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就要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新旧体制并轨,力争在“九五”期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经济体制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体制上的障碍不解除,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转变。所以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全党要提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大意义的认识,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二,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是现代化大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能否有效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产业和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搞活微观基础,是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重点和难点。针对目前企业改革相对滞后的状况,《建议》提出必须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为使国有企业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和主要依托,首先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产权清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加大改革力度,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本世纪末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其次,要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转换生产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再次,要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要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集中精力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搞好,发挥在经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国有小企业则可通过多种方式转换机制或所有制形式,增强其活力。最后,要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摸索出一条搞好国有企业的新路子。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一旦形成,在来自所有者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就会自觉地把生产经营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移到依靠结构调整、科学管理和灵活经营上来,从而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第三,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尽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已成为党和政府的共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从体制上理顺关系。要改变科研院所经费单一靠国家拨款的方式,依靠全社会投资发展科技事业,真正实现科研、设计、生产的有机结合;要推动科研院所面向市场,鼓励它们加入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或通过调整建制转型为科技企业,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让绝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真正使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二要提高投资的技术含量,创造条件使投资主体从以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决策、自筹资金、自担风险、自求发展,增强其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活力。三要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并坚持所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都必须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扩大品种、降低消耗为中心,反对片面追求扩大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四要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要认真研究制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有关政策,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项目尽早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切实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努力形成高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此外,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第四,抓紧培育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条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在宏观上创造一种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一是要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在充分发展商品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培育金融、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强市场法律法规建设,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确保市场对经济运行调节功能的发挥;利用国家的特殊地位,调整市场布局,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变化情况,建立健全重要商品的国内储备制度和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增强国家对市场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计划、财税、金融三大杠杆的调节作用,健全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使之在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上保持一致,形成合力。要强化宏观调控的权威性、统一性、有效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在调控经济运行、引导资金投向、治理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把握好每项宏观调控措施出台的时机,注重对经济运行的微调和小调,减少和避免大的调整和失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变。三是政府应尽力创造所有企业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税收、融资、服务等方面一视同仁,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只有这样,各类企业才能在全社会的平等竞争中分优劣,决胜负,得兴衰,才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标签:;  ;  ;  ;  ;  ;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困难与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