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努力开创经济理论的新境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新境界论文,努力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新成果。它不但统领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也为我们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航向,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境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一、“以人为本”蕴涵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价值问题是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自从劳动价值论创立以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劳动对象化创造使用价值”这一劳动价值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几乎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劳动对象化的结果,即物化的劳动产品上。由是,“以物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这是上述经济活动模式的必然结果。当劳动创造的产品进入市场,通过交换追逐利润时,物质商品的真正灵魂——资本出现了。这个资本就是被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的异化劳动(即物化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化身,正是它(即物化劳动、异化劳动)否定了“以人为本”,导致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从而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虚拟经济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虚拟经济不但以股票、证券、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狭义形态出现,还以科技、文化、艺术、服务、娱乐等广义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构成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新经济,即广义虚拟经济。这种广义虚拟经济的诞生,意味着在经济舞台上出现了可以背离真实资本而单独存在并活动着的虚拟资本,这是异化的资本。这样一种资本的异化,实际上又从某种意义上否定了“以物为本”的经济形态。由此,一种价值理论的全新基础展现在我们眼前:劳动异化的“物本经济”是对人自身的否定,其核心则为资本;而当资本异化出现时,只要我们深刻领会、切实把握并努力践行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就必然会实现否定之否定,从而完成向“人本经济”的回归。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变化,我们发现历史上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曾经试图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来实现从“物本”(资本)到“人本”的转变,但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而在我国今天的这个转变过程中,却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在发挥着财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确实是一场巨大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从研究人类活动这一重要的社会哲学命题入手的。研究人类活动,必然涉及“价值”这个具有哲学和经济学双重意义的最基本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在深刻研究“价值”之后曾忧心忡忡地指出,现实生活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67页)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70页)马克思把这样一种劳动称之为“异化劳动”。显然,“异化劳动”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社会经济活动偏离了人类活动的本质,走向“以物为本”这样一种“拜物教”的必然结果。
今天,当人们发现科技知识、文化艺术等等一切具有价值要素的社会形态逐渐成为商品市场的新主角时,那种“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时代正在逝去。当以比尔·盖茨为首的微软公司的软件设计师在勤奋地工作时,当NBA赛事中乔丹和姚明等球星们驰骋球场时,特别是当中华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者们在虚拟经济的领域里努力耕耘时,“劳动”异化的程度已大大降低,有时甚至荡然无存。他们所从事的正是最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生活(劳动)。如果说他们也是在劳动的话,那只是生活的狭义形态。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其实正是以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活动的形式来体现的。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把这样的人类活动称之为“人的类生活对象化。”如果说在人类物质财富还相对匮乏的时代,劳动对象化创造使用价值,那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对象化所创造的就不仅仅是旨在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价值,而是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并且尤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些生活活动均是被纳入市场框架下得以自由发挥的。球星也罢,艺术家也罢,还有许许多多的各类专门人才,他们自身价值的存在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异化了的资本——人力资本。这种资本的诞生,使“劳动价值论”向“生活价值论”的跃升得以实现,它既是“以人为本”的必然结果,同时又为进一步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动力。
上述深刻的变化,是提出“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基础,也是党中央领导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论创新蕴涵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新发展,是我们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征程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它必将指引我们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并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境界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
二、“全面发展”将拓展人类财富的新领域
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使我们认识到,追求纯物质财富最大化已经走到了尽头。生态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已经明示世人,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道路是不可取的。与此同时,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仅仅创造物质财富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发展物质财富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物质财富,才能满足人类身心一体的全面需求。
财富虽然是个古老的概念,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财富有不同的理解。早期人类曾把向自然寻获生活资源的经历作为财富标志,因而也就有了珍稀的兽皮和兽牙等成为财富标志物的历史时代。在那个原始的共产主义时代,生活对象化创造价值,生活本身就是财富。后来,财富的概念归于“物”化,比如游牧民族把牛、羊等作为财富的标志,古希腊贵族眼中的财富则是土地和畜群等等。色诺芬、亚里士多德认为,财富就是具备使用价值的东西,货币是财富积累的手段。在早期重商主义时期,货币(含金银)成为了财富的标志形态。到了晚期重商主义时期,配第和坎蒂隆曾企图找到一种比货币更加客观和稳定的标准来衡量财富,并认为是土地和劳动的“量”。亚当·斯密则把它减为“劳动”这一单一标准。事实上,直到斯密时代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财富的客观解释基础上的。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边际革命”之后,被广泛认同的从色诺芬到斯密的关于财富的观点受到了挑战,虽然有人开始强调财富的心理因素,但也仅止于认为财富是对有形物品的“效用”的享用而不是物品本身。可见,此前所有关于财富的观点及分歧都只是对于物质财富的不同解释而不是其他,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物本经济”时代的认知、理解和阐释。
可是今天,人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主要由物质来满足的生理需求远远不是人类唯一的需求,正如马斯洛所描述的那样,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其中绝大部分与人们的心理需求息息相关,与人们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正是这样的人类文明进程导致了今天的财富革命。在人类生活中,科学技术、专利品牌、管理创意、文化艺术等等非物质的社会内容,不仅改变了以往由物质为主导的人类生活,并形成了一个新的财富族群,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拓展人类财富的新领域。传统的财富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知识产权、文化艺术等非物质财富已经成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个变化过程和结果还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观念:生活本身就是财富。从劳动价值论到生活价值论,尽管这个概念对原始人类来说曾经是一种不自觉的客观存在,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却是个崭新的概念。其实,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刻地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73页)马克思在这里对人类真正的生产做出了最具“人本”内涵的定义,遗憾的是这一点长期以来为经济理论界所忽视。
当知识产权或文化艺术等在今天成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必然也会成为当今经济发展中核心竞争力的基石。这一点,只要观察一下作为经济活动细胞的企业,就会更一目了然。今天世界上,那些卓越的企业,无一例外是拥有最多或最核心知识产权,或具有特殊企业文化的企业。有些企业甚至将自己看似平常,实则与众不同的经营创意和管理模式变成在商战中能克敌制胜、所向披靡的法宝。例如麦当劳、沃尔玛这样的企业,把自己的成功管理融入自己的企业品牌之后,仅仅靠“卖”管理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利润。仔细分析这样的企业,就会发现在其整体价值中,物化的成分所占的比例其实是有限的。这样的企业在市场拓展中甚至可以靠着自己“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品牌影响力,就让所有想“搭车”的厂商俯首称臣,付出大把钞票加盟,自己坐收其利。而一些传统商品的制造商,其产业之所以今天仍然兴旺发达,则是因为他们相当程度上从制造只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转向了制造同时具有虚拟价值的时尚品。例如瑞士斯沃琪手表,它大红大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产者为它附加了更多的时尚和收藏概念。
今天,非物质的新财富已经无处不在,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不但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实际上,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非物质财富的优良传统,中国有一个古训:“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这正是国人重视非物质财富甚于物质财富的真实写照。当代社会上曾经广泛流传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反映了如出一辙的理念。所谓“全面”发展,应当是以物质财富生产与非物质财富生产协调增长为前提的发展。因此,仅仅重视物质财富而不重视非物质财富的发展观,绝不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观。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发展”观,正是在中国发展转型的最关键时刻为我们拓展人类财富的新领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只有从财富特征入手,切实把握“全面”的深刻内涵,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努力拓展非物质财富的发展空间,才能够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认准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协调发展”是经济又好又快运行的保障
实体经济和广义虚拟经济并存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保持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结构,不但是今天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今许多富可敌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实施多元化发展的企业战略中,必须准确把握的重要问题。
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人们不经意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实体经济的比例在经济总量中逐步降低,而广义虚拟经济的比例在不断增大。有的学者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个变化是“润物细无声”般悄然完成的一场革命,虽然这场革命在不经意中完成,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使得西方发达国家至今处于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是这样,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是如此,他们都在进行着一场革命性的历史转型。实体经济和广义虚拟经济相结合成了今天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标杆企业的重要选择。作为百年老店的GE公司就是其中的典范。有人说,GE公司是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的活标本。但是只要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从干电灯泡起家的老GE早已逝去,今天仍然屹立在世界500强的新GE已是一个涵盖传媒、金融、物流和高新技术等全新产业板块的新企业。这是在悄然推进了革命性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得以涅槃再生的新GE。实际上,今天世界上那些历久弥坚的老牌企业,几乎都经历了这样的重要转型。
转型是必然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在经济发展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而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论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既然经济发展要求社会创造的财富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既要有表现为物质产品的“硬财富”,又要有诸如文化、艺术、服务等等附加在物质产品之上或直接表现为非物质产品的“软财富”,我们就只有遵循使实体经济和广义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原则,才能把握好其中正确的比例。这是确保经济之舟不偏离正确航向的重要保证。
必须指出,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物质财富的创造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今天经济要件构成中的“皮”。但是仅仅有物质财富这张“皮”,还不能获得经济价值最大化。而非物质财富则是今天经济构成中的“毛”。同样仅仅以“毛”的形态出现,也不能使经济价值最大化。这个比喻有两层含义,首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单纯追求非物质财富,不认真抓好物质财富这个基础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其次是只发展实体经济,只创造物质财富,而忽视非物质财富和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也是不科学和行不通的。因此,要获得经济价值最大化,应该是“皮”和“毛”按一定比例协调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的“皮草经济”。正如现实生活中“皮草”的价值一般总是高于“皮革”或“毛”的价值一样,“实体”和“广义虚拟”两种经济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显然,如何真正做到协调发展,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在经济发展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把握不同比例的协调发展。做好“协调”这篇文章,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正是今天我们在驾驭经济活动时必须认真掌握的管理艺术。
四、“可持续发展”是今天财富革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共同构成经济市场总的需求,物质财富与非物质财富并驾齐驱共同打造社会财富,这是今天正在蓬勃兴起的财富革命的真实写照。这场财富革命的实质就是颠覆了“以物为本”的传统财富观,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财富观,即统筹了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的全新财富观。
在“以物为本”的经济时代,“稀缺”是经济理论界普遍认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稀缺”理念的支配下,一方面经济活动的所有目的都在于解决物质财富的匮乏。而另一方面,就在人民饥寒交迫之时,资本家居然也可以把整船的牛奶倒入大海,为的是制造“稀缺”来维护物质财富的价值。纵观经济理论历史的天空,总是因为“稀缺”而阴霾密布。“稀缺”的理念带来了马尔萨斯式的悲观经济,因为那种囿于物理时空的“以物为本”财富观,显然使经济增长总是突破不了“稀缺”的“天花板”。人类多少次血腥的战争都滋生于对物质财富的贪婪和掠夺。而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物质,却又对人类宝贵的生存空间造成令人触目惊心的重创和破坏。在“以物为本”的时代,要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财富的持续增加是不可能的。
然而时至今日,人类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已经比较充裕了,经济却仍然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不断地增长,这样一种增长的可持续性不再为人们所怀疑。那么,需要我们研究的是,财富增长的新时空究竟在何处?如果是仅仅停留在发展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物质财富,显然是有极限的,很难形成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所幸的是,今天正是人们丰富的生活内容,如文化、艺术、体育、教育、医疗、娱乐、股市、期货等等构成了财富可持续增长的新时空。笔者的研究表明,构成非物质财富的虚拟价值具有非边际化的特质。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毋庸置疑地决定了它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空间。然而这一切都基于“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当“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以后,宽广的“心理时空”将取代具有很大局限性的“物理时空”。“生活对象化”创造的价值,将把“劳动对象化”创造的价值涵盖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劳动只是生活的狭义形态,尽管它仍然要创造价值,但人类的生活本身正在创造着更加丰富多彩的价值。而且人们不仅只是以劳动,还正在把自己生活的全部价值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参与市场交换。这种全新的经济活动,无疑为人类提供了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而这样的经济活动也给社会贡献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是基尼系数对社会的杀伤力被减弱了,因为财富的拓展,使富人不会再与穷人争夺构成基本生活品的物质财富,而是转向股票、债券、文物、古董等等更为富庶者青睐的非物质财富。实际上,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而与此同时,经济以可持续的形式继续发展,社会财富稳步增加。应该看到,这样一个变化是极为深刻的,它正在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从“稀缺”型转向“充裕”型,从悲观的经济理论走向乐观的经济理论,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至高境界对现代历史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精辟概括。正因为财富的稳步增加,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可持续发展又必然会带来财富的稳步增加,所以“可持续发展”既是今天社会发展和财富革命的内在要求,又是它的必然结果。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和大力鼓励发展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等,必将为我国的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开创一个全新的领域。
五、结束语
概言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核心要素。如果说“全面发展”解决了经济发展中“质”的问题,“协调发展”规范了经济发展中“量”的问题,那么“可持续发展”则应该是二者统筹合一的“度”,“以人为本”则是我们掌握科学发展的质、量、度的一条主线。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开创经济理论新境界,只有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这种质和量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把握住可持续发展的度,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从而使经济理论新境界更加生动丰满。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境界的生动实践,已经给我们展示出一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济理论新画卷。只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前进,就一定能够开创我国经济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