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教学中的几个问题_财政支出论文

浅谈金融教学中的几个问题_财政支出论文

浅谈“财政”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几个问题论文,财政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政问题,是高一《思想政治》课新编经济常识第五课中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同学们接触很少,比较陌生,掌握和理解都有一定难度。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在财政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着力讲清以下内容:

一、财政和预算

1.财政及其本质。

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也就是国家为了维护其存在和执行其职能,集中分配一部分剩余产品和国民收入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亦称“国家财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反映财政这种国家收支活动的经济现象。例如,国家向各单位、个人征收税赋、工业部门向国家上交各项税金、服务行业向国家上交营业税、利润或承包费、国家投资办厂工厂修铁路等经济建设项目、国家拨款用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等。这些现象所反映的国家收支活动,就是我们所说的财政。

以国家为主体进行集中性的分配和再分配,是财政这种经济范畴的共性。但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本质不同,国家财政的本质也就有所不同。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是以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为满足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利用价值形式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2.预算及其必要性。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也就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在一定时间(年、季、月等)的收支预计。在我国,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社会主义财政体系的主导环节,是国家财政合理配置资源和实现宏观调控的工具,它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把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各经济单位的一部分资金,通过国家预算集中起来,由国家统筹规划,合理配置重点使用,充分利用财力资源以保证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经济发展不平稳,为了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必须通过国家预算集中一部分资金,统一在地区和部门间进行合理调配,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非物质生产部门,如国家行政管理、国防、科学、文教、卫生等部门,为了正常运转、履行职责,也需要在社会最终产品分配中占有必要份额,这些需要也只能来自于国家预算所集中的资金;另外,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难免遇到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需要,也要求通过国家预算设置必要的财政后备资金和储备资金。

二、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1.财政收入及其收入形式。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把各地方、各部门、各经济组织的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集中形成的国家财政资金。

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和服务业。这些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个人的财政收入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上交给国家。

(1)税收形式。这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强制、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的一种形式,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方式。

(2)利润上缴形式。这是指国有企业将其实现的利润,依据国家规定上缴国家预算的一种制度,它是国家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资产所有权)通过利润等形式从企业获得收益的一种形式。国际上通常称为资产投资回报。

(3)债务收入形式。这是指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办法,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辅助形式,包括国内发行的公债和国库券、向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借款等。

(4)其它收入形式。这些收入形式的特点是在数量上比较零量分散,如事业收入、外事服务收入、国家资源管理收入、公产收入、国际组织援赠收入、有关单位部门的罚没收入、追赃款物的变价款收入等,这些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

2.财政支出及其范围。

财政支出,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使用到各种用途上去,以满足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国家各方面活动的需要。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财政支出的方向和重点,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部署,按照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贯彻支出与收入相适应原则、优化支出结构原则和效益原则,对有限的财政资金进行合理安排、及时供应、正确使用,以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财政支出是和财政收入相对应的一个范畴,二者共同构成了财政分配活动。没有财政收入,就无所谓财政支出;没有财政支出,也就没有完整的财政分配,也就无法实现财政分配的目的。由于国家职能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决定了财政支出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资金分配过程。我国的财政支出分配给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涉及政府各部门、国民经济各方面,而且涉及中央和地方,以及国家、企业、集体、个人多方面的经济利益。财政收支的范围按经济性质划分,可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两大类,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它支出等项目。

三、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平衡及其辩证关系。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相互适应,其具体表现是当年国家预算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并略有结余。财政分配包括收入和支出两个不同的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财政收入是前提,它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支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但是支出也影响收入,因为大部分财政资金是用于经济建设,正确安排和合理使用财政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又为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创造了条件。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也有矛盾,主要表现在收入和支出的数额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在社会经济规模和国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作为收入,财政可能集中的资金是有限的;而作为支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又是大量的。在财政分配过程中,这种收支数额上的矛盾是可能与需要、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矛盾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具体体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在国家宏观引导下,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入,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扩大支出,搞好国家预算收支平衡,正确处理财政收支中的不平衡问题,从而不断实现新的平稳。

2.财政赤字及其影响。

财政赤字是指预算收入小于支出,出现了一定差额的经济现象,它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所以叫财政赤字。我国在建国以来的财政工作中,一直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仍有不少年份出现财政赤字。引起财政赤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我国来说,可分为两个阶段来加以说明。(1)改革开放以前。1950年赤字2.9亿元,是为了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和保卫祖国;1956年赤字18.3亿元是由于盲目冒进而引起;1958年——1961年连续四年赤字,是因为在三年“大跃进”中实行高计划、高指标,基本建设支出增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7年、1974年、1975年和1976年四年赤字,是因为10年动乱期间,在经济上“左”的指导思想下,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而造成。(2)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以来也有10多年出现财政赤字,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变革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调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整国家与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提高职工收入水平等原因引起的。例如,1978年全部职工平均工资为74.20元,1990年达到2410元,增长了32.48倍,工资增长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也是形成财政赤字的一个原因。1979年以后的改革措施从方向上看无疑是正确的,当然也应看到,连年出现的财政赤字也和建设与改革中的某些决策失误有关。例如长期以来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片面追求速度,没有把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还有一些改革措施出台仓促,步子迈得过大,超过了财政承受能力,这就必然会对财政收支产生重大影响。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经济过程和问题,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赤字有害还是无害,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赤字如何弥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不同,财政赤字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不同。如果用发行公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不会引起过量货币发行,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用向银行透支、增发货币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就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这部分货币形成的购买力没有相应的社会产品作保证,造成钱多物少,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害还是无害,关键要看财政、信贷能否实现综合平衡。如果银行信贷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财政信贷能够实现综合平衡,那么,财政赤字就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危害;而如果财政连年赤字并且数额巨大,超过信贷的承受能力,破坏了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则会引起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社会主义财政应当趋利避害,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不打赤字预算的原则,自觉地组织财政收支平衡,充分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标签:;  ;  ;  ;  ;  ;  ;  ;  

浅谈金融教学中的几个问题_财政支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