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海 市 松 江 区 泗 泾 医 院 上 海 201600
【 中 图 分 类 号 】 R473. 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 1550 -1868( 2016) 04
【关键词】腹泻 高钾血症 心律失常;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84岁,本次因“反复胸闷、心悸、气促10余年,再发加重1周伴头晕”入院。诊断为“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 心功能IV级;2、高血压3级 很高危;3、肾功能不全”。既往史:患者原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及高血压病史10年;肾功能不全病史半年。入院时查体:神志清,精神软,口唇紫绀。呼吸2O次/分,血压164/51mmHg,双肺呼吸粗,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心率83次/分;肾功能:肌酐95umol/L,尿酸323umol/L;血电解质:血钾3.44mmol/L↓,其余心肌酶谱、心梗三项、电解质等指标均正常。患者入院后予以(环磷酰苷葡胺、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丹参多酚酸盐)扩冠脉、营养心肌;(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华法林)抗凝、(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左卡尼汀)护肾等治疗,经治疗后患者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明显好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入院第8日,患者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腹泻症状,予以补液、对症处理后略好转,但随后出现胸闷加剧,无明显胸痛。急查心电图示:房室连接处逸搏心律;电解质:血钾8.41mmol/L↑(正常参考值3.5mmol/L--5.3mmol/L),余正常;肾功能:肌酐256umol/L↑,尿酸405umol/L↑,其余正常;心梗三项:肌红蛋白117.0ng/ml↑,肌钙蛋白<0.05ng/ml,余正常;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158mmHg,二氧化碳分压32.30mmHg,PH值7.42,氧饱和度99.5%,缓冲碱-3.2mmol/L。结合患者病情,考虑患者出现高钾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房室交界逸搏心律),立即予以阿托品(提高心率)、速尿(促钾离子排出)、葡萄糖酸钙静推,胰岛素静滴(促进钾离子内流),碳酸氢钠(防止酸中毒)等对症处理,同时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反复监测血钾、钠、氯、血糖,血常规、血型,肾功能等指标。后患者胸闷反复发作,并出现心源性休克症状,经过(多巴胺)升压、抗心律失常(胺碘酮、倍他乐克)等对症治疗后缓解。稳定治疗10天后不适症状缓解,病情好转,心电监护示窦性心率,心率74次/分,血压115/80mmHg, 呼吸20次/分。复查血钾 4.2mmol/L,肾功能:肌酐199umol/L,尿酸203umol/L;心梗三项:肌红蛋白112ng/ml,肌钙蛋白<0.05ng/ml;治疗成功。
2.讨论
钾离子为人体主要阳离子,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电生理活动至关重要。高钾血症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室扑,室性逸搏,甚至出现室颤,而引起心脏骤停。临床上引起高钾血症常见的病因有钾的摄入过多,钾在细胞内外的重新分布及肾脏排泄障碍等[1]。肾功不全是临床引起高血钾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肾功不全的患者常合并低钠、低钙、高镁及酸中毒,这些因素会加速钾中毒的发生,加重心电图的改变,可出现T波高耸、QRS波群增宽、P波降低或消失,出现窦室传导以及各种心律失常[2]。本例患者既往半年肾功能不全病史,发病前因腹泻大量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高钾血症,医师能迅速根据病史做出对患者病因的判断并果断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降血钾、纠正休克、抗心律失常)是本例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高钾血症导致窦室传导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降钾治疗,如应用胰岛素、利尿剂、碳酸氢钠 、阳离子交换树脂、溶液血液透析(后两种治疗方法本院暂无条件)等方法。钙离子可直接对抗高钾对细胞膜极化状态的影响,而使阈电位恢复正常,10%葡萄糖酸钙 10—30 m1快速静脉注射后常能产生显著效果。血液透析是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透析开始后血钾即可开始下降,l一2 h可使高血钾恢复到正常水平。血钾下降后 ,心电图常自行恢复正常。高钾血症引发的心律失常具有可逆性 ,关键在于正确诊断和及时纠正高钾血症[3]-[4] 。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 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8版
[2]刘洪君 高钾血症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抢救成功1例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0(17)
[3]李茂荣、杨艳秋 反复高钾血症致严重心律失常抢救成功1例报道 【云南省基层医师高血压培训班暨玉溪心脏论坛】 2012
[4]孙慧敏 李红英 高钾血症致恶心心律失常1例报道 【中国医学创新】2010(17)
论文作者:刘拴文①,王雷钧①,杨浩①,孙红凤②#,林秀恩①,赵玉红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6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血症论文; 患者论文; 肾功能论文; 电解质论文; 不全论文; 心率论文; 《医药界》2016年4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