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老年人的患病率不断增加。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失能老人数量与老年人口之间的比例就越高。随着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规模的不断增大,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失能老人由于年龄或疾病原因,导致生理机能退化,不仅饱受着种种原因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的痛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空虚,为了提高这些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尽快研究出符合我国城镇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模式刻不容缓。
关键词:失能老人;医养结合;养老;匹配关系
前言
人口老龄化最早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为破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养老难题,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与政策,来转变老年服务理念,整合医疗与养老等各项资源,实现了为老人提供持续性、综合性、可发展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目标,并产生了以整合慢病的医疗服务和照护服务为主要目的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如今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无论在服务主体、服务形式、管理体制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发展得更为完善, 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运作。而据我国民政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3亿人,超过了我国人口总量的16.7%,失能老年人数达到4063 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我国将触发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的困境。人口老龄化使得失能、患病等老人的医疗需求和养老需求难以区分,特别是传统的福利性质的公办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已经很难满足失能、患病等老人的多重需求。我国的老年长期照护并没有制度化,没有独立的运营系统,也没有关于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筹资模式、给付方式和管理责任方面的制度性规定。因此,“医养结合”老年模式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
1.家庭照护模式
家庭照护模式是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老人在家中接受来自家属或亲人的照护。在我国家庭照护模式是老人长期照护较为常见的一种照护模式,该种照护模式多以非正式照护为主,主要照护的内容包括生活护理、精神慰藉等。该种照护模式跟“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相符,也符合“孝道”观念,对于老人而言更倾向于选择家庭照护,一方面老人对家庭环境较熟悉,另外也更便于老人与家属及亲人的沟通、交流,便于家属、亲人的陪伴,更容易满足老人的安全感及归属感。然而,该种照护模式子女所承担的养老压力较大,另外,该种照护服务通常情况下也缺乏照护的专业性。
1.2居家照护模式
目前,对于居家照护尚无统一的定义,WHO在1994年将居家照护定义为:老年人居住地提供整合性健康和社会的支持服务。其目的是预防、延缓或取代短暂或长期的机构式照护。居家照护是指在个人或家庭居住的场所提供健康服务,该种照护模式的服务内容包括成年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外来人员上门提供的技术性的护理服务等,居家照护是连续性综合健康服务的一部分。该种照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力家庭照护和机构照护的优点,老年人既能在家里接受来自子女、亲属的生活照料,又能足不出户接受来自相关机构的专业性照护服务,该种照护模式对老年人的照护质量较高,既能满足我们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又方便接受专业的照护。
1.3社区照护模式
社区照护主要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护及日间托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子女进行家庭照护的压力,但由于我国的照护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社区照护、机构照护的规模不够大,使得失能老人不能拥有良好的居住条件,该种照护模式专业化水平也较低。
1.4机构照护模式
机构照护模式主要针对缺乏家人照护的失能老人或失能程度较高的老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关专业机构拥有较为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照护团队,能为老人提供相对专业化、系统化的照护,但却收费较高、有悖中国人的传统家庭情节,另外,相关照护机构的服务人员缺失较为严重,许多人不愿选择照护这一行业,尤其是年轻人,觉得照护这一行业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要担不小的风险。另一方面,照护机构的数量不足,相关照护机构的照护质量城乡、区域差异较为显著,照护机构的人文关怀也有待提高。
2.失能老人特点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匹配性
2.1.1研究结论与普通老人比较
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层面,失能老人都更需要专业医疗和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主观上,失能老人的主观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客观上,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失能老人的生活常常伴随着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乃至终生的连续性日常生活照护及针对自身的功能障碍和患病状况提供专业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而这些医护服务需求由于医 疗资源的稀缺性,无法通过长期住院得到满足。即使部分失能老人能够通过“押床”等形式得以满足,其养老成本也不容小觑。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区别于传统养老模式和医疗模式的特性,与失能老人专业性、连续性的养老服务需求相匹配。与传统养老模式比较,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无论是日常生活照料还是医护服务,都更为专业和科学。对于失能老人而言,由于其自理生活能力的丧失和特殊的身心状态,即便是常规的辅助吃饭、移动、洗澡等日常生活照料类服务,都需要更为专业的培训和技能。此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提供失能老人最为需要的医护服务,减轻失能老人长期辗转于医院、养老院、家庭的精力和经济压力。
2.1.2与纯粹的医疗护理服务比较
医养结合服务体现出连续性和长期性。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医疗护理服务专业性强,但通常针对的是疾病治疗期的老人,持续时间不长并且治疗成本较高。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满足失能老人医护需求的特殊性,提供长期、连续、专业的医护服务,并有效降低失能老人的养老成本。此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在医护服务之外,还匹配无缝链接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实现失能老人医疗与养老服务的一体化。
2.2构建面向失能老人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路径
建议综观我国现有的医养结合模式,大体包括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而其中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又可细分为具有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具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医疗养老机构的合作3种形式。虽然已在部分地区试点,但仍然不能妥善地解决失能老人的养老难题。对居家照护依赖度高,但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社区养老仍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发挥其中介作用。机构照护由于收费、功能、规模和地域等原因未能很好地回应失能老人需求。要切实解决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必须以满足失能老人特异性需求为基础,运用系统辩证的思维对资源进行协同和整合,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应,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融合居家、社区和机构的“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为失能老人提供高标准、高水平和高效率的养老服务。
结语
总之,我国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模式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家庭照护模式是我国老人长期照护的主要方式,也较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但照护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居家照护既能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提供较为专业的照护服务,老人足不出户便能接受较高质量的照护;社区照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对老人照护的压力,但该种照护的专业性也较低;机构照护能一般能为老人提供较为专业的照护服务,但收费较高,并且在精神慰藉、人文关怀方面尚且有所欠缺。对于老人选择何种照护模式,不仅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受到老人所在家庭经济状况、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影响,需要选择恰当的医养结合方式,实现失能老人老有所依的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文茹.我国城镇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研究[J].社会之友,2015:1—47.
[2] 靳迪.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03).
论文作者:安文,侯昌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老人论文; 模式论文; 机构论文; 老年人论文; 家庭论文; 需求论文; 我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