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青少年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07)06-0042-03
移情(empathy)可以界定为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是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移情”是人的生存的本性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和意义,移情与道德、道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移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亲社会道德动机,道德移情促进了大部分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并相应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攻击行为,而且道德的源头可以从移情中去获得。霍夫曼曾说过移情是有助于维护社会联结,促进人际友好关系建立的一种心理手段。移情是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基础,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一、移情在道德教育中作用的理论依据
1.移情内涵与道德原初的含义相一致。我们知道,道德就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这种调节作用的发挥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发挥的,道德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们之所以能自愿地遵从道德规则,是因为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能体验到需要的满足,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即获得道德上的享用性。而与道德相对应的道德移情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人,同时能更好地被他人所理解,由于人们的移情,人们之间可以更深地感受和理解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并作出恰当的反馈,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正像霍夫曼所说,移情本身就是一种“亲社会动机”,是有助于维护社会联结,促进建立人际友好关系的一种手段。此外,移情能使人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互通,在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精神上的满足,获得一种精神愉悦。所以说,移情的含义与道德的含义是相一致的,个体移情的发展体现着个体道德的发展。
2.移情促进青少年产生利他性的道德行为。移情(empty)是利他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Baston认为,移情在儿童利他行为培养中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而且移情能建构自己同他人的情感体验,与他人的幸福有普遍联系,是社会行为的源泉。Fabes等人认为,移情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移情—同情—利他主义行为”这一模式来实现的。而Barnet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移情作用与利他主义有关,但这种关系是复杂的,即助人效果不是由移情直接确立,而是由道德的压力及唤醒水平所预测。移情通过增强道德唤醒和道德压力对道德判断起作用,移情程度愈大,道德唤醒水平和道德压力也愈大。著名学者李宏翰构建了一个移情在利他行为中的作用机制的模型,如图1[1]:
图1 移情在利他行为中的作用机制模型
从此模型可以看出,移情在人产生利他行为的过程中有着道德动机作用,可以说,没有移情的道德动机过程,就不可能有利他行为。
刘惊铎在其《道德体验论》中根据道德体验的发生机制,将道德体验教育实践离析出一些实践环节,如图2[2]。从这个道德体验的实践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一个人的道德移情贯穿其中的一个人产生利他性道德行为的过程机制。对人对物进行移情首先要理解人、理解物,包括对意义的理解,也有对生活、对关系的理解,这需要一个人的情意因素被完全激活并参与移情之思的运思过程。共鸣则指倾听者和诉说者生活阅历的接近和相似,引起了移情者的共鸣,产生了深有同感的感觉,在这其中他们之间相互唤醒并发生移情。移情者开始将自己的道德感悟迁移至当下的生活情境或其他道德场景,移至其他的人和事,作为他解决其他道德问题的新的道德依据,从而产生利他性的道德行为,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进行反省和领悟,这样他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道德境界。
图2 道德体验的实践环节示意图
3.移情促进青少年产生亲社会的道德行为。青少年的移情水平越高,在具体道德行为中的情感反应就会更多地从自身或从自己的内部出发考虑问题,而且高移情者的道德情感更多地受内在因素的影响,并具有自律性,表现出更多地自我调节能力。青少年的移情水平越高就会更容易对他人产生难过、同情等积极道德情感,更易对他人进行帮助,而移情水平越低则会产生得意的消极道德情感,更易表现出幸灾乐祸,而做出更少的助人行为。霍夫曼认为,移情在道德教育中和在道德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移情而产生的痛苦、同情、愤怒、自责、内疚和不公平的感受都是亲社会道德行为的动机力量。移情性愤怒会促使青少年对损害者进行指责和惩罚,也会对受害者进行保护,从而维护公正;移情性内疚会使青少年考虑他人悲伤、痛苦的原因而避免做出伤害行为或做出弥补性的行为以求解除伤害而降低内疚的感受;移情性的痛苦和同情会促使青少年去呵护、关心、帮助处在痛苦和需要帮助的人,以减缓他们的悲伤,并在助人后体验到愉悦。
移情引发的青少年在道德行为中的情感可以使人进行内在的自我调节,青少年在移情性悲伤、同情,内疚和愤怒的情况下作出的亲社会道德行为能使人体验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即移情能够促使人在道德行为中去追求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成为个体对自我的一种奖赏,成为促进情境与行为产生联结的自我强化物,也促进了助人等道德规范的内化,与此同时移情性道德体验也会使青少年避免或降低消极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促使青少年更多作出亲社会的道德行为。
二、移情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1.移情和道德原则。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原则,但“关爱和公正”仍然经常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而移情是和关爱和公正相联系的,移情能够促使青少年形成保护他人、呵护他人或帮助他人的心理倾向,而且在移情基础上产生的愤怒、内疚、同情等情感,能够强化青少年具有公正和关爱的道德价值取向。所以移情能够存在于道德原则中,可以与道德原则发生联系,并且使移情得以加强,而另一方面道德原则可以通过这种联系而获得移情情感的动力特征,也就是道德原则中的移情情绪能够使得直接由受害者唤起的移情情感得到稳固:即如果受受害者驱使的移情忧伤很强烈的话,那么,一个不太强烈的受原则驱动的移情忧伤就会相应的去减弱观察者总体的移情忧伤。如果受受害者驱使的移情忧伤很微弱的话,那么,一个稍强的受原则驱使的移情忧伤就会相应的增强观察者总体的移情忧伤。换句话说,当一个受移情情感控制的道德原则被激活后,就会对观察者自己的总体移情情感起到增强或减弱的作用[3]。移情对道德原则的推动作用就是把道德原则转化为亲社会的热认知,一种受移情情感控制的认知表征,从而赋予它们以实际行动的推动力,而且受移情控制的道德原则能够较长久的保持。这种道德原则不仅仅只是存在于记忆当中,而且应该在将来的道德冲突中被激活。
2.移情与道德判断。移情可以通过激活青少年头脑中固有的道德准则而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在一个道德两难情景中,青少年都会考虑由于自己的行为可能使人受害或潜在的使人受害。青少年会想我应该做什么而且会考虑或想想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帮助或是损害,同样在评价别人的行为时一个人也会做同样的事。所以在大多数生活当中的道德两难都唤起了移情,因为它们是与受害人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看得见抑或是看不见,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移情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了道德原则,影响了道德判断和推理。即使是在说教性的教育情境中,当人们虚构一个受害者时,这种情况也会同样地出现,所以在道德两难情境中青少年就会决定行使什么样的正确的行为方式,而且他们能从道德方面认识到这样做的原因。由于道德移情水平的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必然不同,只有移情水平较高的人,才可能在其他人认为其行为并无过错或责任的情况下,或者其他当事人并不觉得内疚的情况下,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想法或念头与自己“应该的”和“能够的”不相一致而自责。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自我净化的过程,是一种道德判断的过程,并促使个体向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缩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
3.移情与道德行为。移情一旦产生,会使青少年更多地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因而具有较高道德移情水平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的道德敏感性,有较高的观点采择水平和角色扮演能力;而且移情体验会成为个体采取助人或补偿行为的动机力量,促使个体去做助人或补偿的亲社会行为,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个体在体验上始终会有一种不提供帮助就会感觉不好的感受。而由于移情体验而产生的虚拟内疚和预期内疚会导致个体认为是违背了个体的道德标准,因而就会导致助人和补偿行为往往是自发的、持续的,它会促使个体不断地作出补偿行为以减缓移情带来的痛苦和不愉快。
4.移情与道德内化。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和动机的过程,是个体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个体产生自律行为的过程。移情就是移情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在观察别人因受害而痛苦,或者个体以往有过受害的痛苦体验,使得他对别人的痛苦也能感同身受。所以当青少年观察别人忧伤时,有意或无意引起别人的悲伤、痛苦时或者想伤害别人时,就会产生移情性悲伤,这种移情使个体强化了对自己的认知,并做出自身的归因,产生自责、痛苦等情绪,所以个体就会意识到与当前问题有关的道德准则并使之更为突显和活跃,进而有可能把它内化为思考道德问题时的重要依据,以及个体行动的道德准则。移情是在道德内化中产生的,而移情又会进一步促进道德内化,因为当一个人在经历类似的情绪体验时,个体记忆中的移情忧伤、移情内疚、移情愤怒、移情不公正感等以移情为基础的情感体验以及相关的道德认知就会被激活,为了避免移情的痛苦,个体会改变行为以遵守早先接受的道德要求,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道德要求进一步内化的过程,也就是移情情感使个体对道德准则的接收和内化,不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而是从个体内心深处去接收、理解和遵守。
综上所述,我们应将移情、道德移情问题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点进行研究讨论,重点突出道德移情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目的是为了给道德教育找到一个更为基础性的出发点,形成新的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获得道德的动机并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和人的道德的发展,从而在实践上更加符合人的道德发展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
收稿日期:2007-03-20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