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十三十书的民间价值_中国习俗论文

论李十三十书的民间价值_中国习俗论文

论李十三“十大本”的民俗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民俗论文,价值论文,论李十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1)01-0076-04

李十三,真名李芳桂,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戏剧家,以擅长写碗碗腔皮影传奇剧而著称。他撰写的碗碗腔皮影传奇剧《春秋配》、《火焰驹》、《紫霞宫》、《香莲佩》、《蝴蝶媒》、《万福莲》、《玉燕钗》、《白玉钿》、《如意簪》、《清素庵》(一说《春秋配》、《火焰驹》、《紫霞宫》、《香莲佩》、《蝴蝶媒》、《万福莲》、《玉燕钗》、《白玉钿》八个本戏,以及《玄玄锄谷》、《四岔捎书》两个折子戏)被人们统称为李十三“十大本”。仔细阅读李十三“十大本”,我们就会被剧本中摇曳多姿的民风民俗所融化,仿佛置身于一个极富魅力的迷人世界中,此时此刻,浓浓的乡情沁人心脾,惬意的心境荡漾在笑靥里。这就是剧本中民俗的魅力。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1]1具体而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大多数人民在行为上、语言上表现出来的种种活动、心态。民俗不属于某个个体,而是集体的,它也不是一时偶然出现的,而是普通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李十三“十大本”中,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这些民俗不仅真实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原生态生活,更增添了戏剧的韵味。

一、李十三“十大本”中民俗的呈现

李十三“十大本”,通过抒写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离奇故事,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民间风俗。

(一)“大团圆”的审美民俗

人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审美需要作为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2]93劳动人民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审美爱好和品味,而这些审美爱好和品味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普遍性。“大团圆”的审美习俗,是李十三“十大本”中最突出的民俗。

中国老百姓历来信奉的生活哲学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因果报应思想。他们善良、勤劳,但在封建社会,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有冤无处申诉,而舞台上恶人受惩、好人善报的“大团圆”故事,便成为他们宣泄怨愤和对抗情绪的渠道,成为他们精神的安慰,于是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了“大团圆”的审美习俗。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云:“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3]7王国维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大团圆”审美习俗的功效。同时,“大团圆”审美习俗的形成,还与我国古代的中和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李十三“十大本”中,大多都是抒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最后以大团圆结局。有名的《火焰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北宋哲宗时期,北狄造反,骚扰边庭,兵部尚书李绶的儿子李彦荣受命出征,吏部尚书黄璋赞赏以武状元成名的青年才俊李彦荣,亲自将女儿黄桂英许配李彦荣。但由于奸贼运粮官王强与李绶不和,公报私仇,有意中断粮草,致使李彦荣的三军号饥,被番兵重重围困,无可奈何之下,李彦荣降番。于是,灾难接踵而至。李绶以罪入狱,家产抄没。李绶次子李彦贵携母亲、嫂嫂沿街乞讨,回到原籍苏州,来到黄府,求助于黄璋。黄璋闻知李府的变故,不顾女儿黄桂英的反对,悔婚退亲。同时,黄璋又设计命家仆王良杀害桂英丫环芸香(结果误杀家仆刘得)以陷害李彦贵。于是李彦贵以盗财杀害家仆罪问斩。黄桂英身藏短刀,决心与李彦贵携手黄泉。看到这里,作为欣赏戏剧的广大观众,已经泪流满面,心中充满了满腔的怒火,他们不能接受好人悲剧的结局,容不得恶人没有恶报的结果,而剧情的发展,使他们“转愁成喜,破涕为欢”。剧终,李彦荣带着番王请降的表文回到宋朝,奸贼王强被斩,黄璋被罚三千金;李绶官复原职,李彦荣任兵部侍郎侯升,李彦贵被授予状元,并由皇上做媒,将黄桂英与芸香同时婚配于李彦贵。此时此刻,广大观众被剧中的人物、情节、场面所吸引,沉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的艺术境界中,暂时忘却了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心灵解放的快感,而作者惩恶扬善的创作宗旨也得以实现。

(二)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民俗

审美作为特殊的人生实践活动,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国的老百姓不仅沉醉于“大团圆”的审美情趣中,更形成了对女性美的畸形审美习俗,这就是三寸金莲的审美习俗。三寸金莲是指古时候,女子以脚小为美的审美习惯。为了达到脚小的目的,女子从五六岁开始,特意用缠带将自己的脚裹紧,最终形成尖形小脚。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以摧残女子身心健康为代价得到的审美。这种畸形审美习俗的形成,同样离不开中国文化背景的制约。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不仅束缚了女性的发展,更使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女为悦己者容,男性欣赏、赞美女子的小脚,认为女子的小脚具有性感美。所以,中国千百年来妇女就有缠足的传统,而且由此产生了妇女的脚越小越美的审美观。李十三“十大本”中,出现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如《春秋配》中的张秋联、姜秋莲,《火焰驹》中的黄桂英,《紫霞宫》中的吴晚霞,《香莲佩》中的魏绛宵,《如意簪》中的吴绛仙,《清素庵》中的水若素,《万福莲》中的谢瑶环,《玉燕钗》中的邹眉娘,《白玉钿》中的崔双林、尚飞琼等等,都是漂亮美丽、善良多情的女子,而三寸金莲的外在美,更增添了她们的神韵。《香莲佩》中的魏绛宵,为后母所迫,和弟弟魏呆迷提着大笼,来到郊外拣柴火。她哀伤地唱道:“在深闺只怕人瞧见,今日却来到河滩。羞答答粉红桃花面,举步迟金莲小行动可怜。”[4]9透过魏绛宵的唱词,一个楚楚动人、令人爱怜的少女形象出现在眼前。而她“举步迟金莲小行动可怜”的境况,不仅使侠女吕庚娘怜惜,更使秀才吕思望一见钟情。三寸金莲更增添了魏绛宵的妩媚。在这些女性身上,作者不仅赋予她们善良、温柔、智慧的内在气质,也赋予她们美丽的容貌、妖娆的体态。这些女性形象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三寸金莲的审美习俗。今天,三寸金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已经消失了,但人们对女性美足“小”、“瘦”的原则与女鞋设计原则却是始终难以改变。

(三)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民俗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种男女之间投桃报李、互赠信物以定同心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很是盛行。男女之间定情的信物可以不贵重,如戒指、如意、红豆、手帕等,但都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即对他(或者她)的爱慕之情,或者是对他(或者她)对自己情意的珍视,追求的是两情相悦、心心相印的情感。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伦理道德,无法禁锢住青年男女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的心灵,所以,青年男女之间一般在私下里偷偷交换定情信物。纵观李十三“十大本”,其中《香莲佩》、《白玉钿》、《万福莲》、《蝴蝶媒》、《玉燕钗》、《如意簪》等剧本中都有青年男女私赠定情信物的情节,而且所赠信物形式多样,方式各不雷同。《玉燕钗》中的邹眉娘,由先父托梦指引,将心爱的信物玉燕钗赠予将要赴任石首县知县的岳俊,以求结百年之好。《如意簪》中的吴绛仙爱慕书生朱尔旦,有意遗下如意簪表达心曲。《白玉钿》中的秀才李清彦,在花园中与少女尚飞琼乍然相遇,彼此如痴如醉。但由于丫环在旁,两人无法表达爱慕之情,尚飞琼悄悄遗下信物白玉钿而去,李清彦拾了白玉钿,放下自己的紫金鱼,以表达心迹,于是两人彼此思念,梦中定情。《蝴蝶媒》中书生蒋峦把自己随身带的蝴蝶扇坠赠予美女柳碧烟,柳碧烟则将自己养成的一对蝴蝶作为定情信物赠予蒋峦。最终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香莲佩》中吕庚娘将兄长吕思望所带的金镯赠予魏绛宵作为聘礼,替哥哥传情;而英武、俊雅的曹秀生,将自己随身所带的香莲佩赠予庚娘,庚娘遂将自己的指环赠予曹秀生,互订终身。香莲佩和指环信物的互赠,将两颗爱慕的心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剧中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珠宝首饰。如金镯、玉燕钗、如意簪、白玉钿、万福莲、指环等,这类信物往往比较昂贵。根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佩戴戒指就成为中国妇女普遍的习俗,不仅如此,青年男女互赠戒指,使戒指成为青年男女海枯石烂,天长地久的爱情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一直延续至今。如意簪、玉燕钗、白玉钿、万福莲是古代女子为了美发而佩戴的发饰。这类发饰一般都是用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不仅是一种美发的装饰,又是一种表达心声的信物。(2)香囊。香莲佩就是其中的代表。佩戴香囊以避邪驱瘟,祈福庇佑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盛行,又由于香囊清香四溢,外表美观,所以又成为年轻人传情达意的信物。(3)扇坠。扇坠是精致的玩物,蝴蝶扇坠,是在蝴蝶扇柄处悬挂的饰物,大多是玉块、玉佩等物,由于精致可爱,也常常作为定情信物赠送。(4)昆虫。蝴蝶是美丽的使者,被人们誉为“会飞的花朵”,它象征着自由与美丽,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这些定情信物贵重不同,价值各异,但都象征着青年男女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四)节日民俗

我国的节日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的庙会习俗、重阳节饮酒习俗、清明节祭祖习俗,就是其中夺目的奇葩。庙会最早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它的内容,是通过进香礼佛、仪式表演和散发灵物等方式,把世间的‘福’气以寺庙为中心传递给四面八方的信众。”[5]273后来演变为在寺庙内外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的活动。而重阳节饮酒习俗、清明节祭祖习俗,历时千载,长盛不衰。李十三“十大本”中表现的节日民俗多姿多彩。《如意簪》第三回“玩会”,作者用精炼之笔,通过吴绛仙的唱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十王庙”庙会的盛况:“远听得十王庙钟鼓响亮,男和女女和男闹闹嚷嚷。”[4]125我们也仿佛置身于锣鼓不断、热闹异常的画面中。在这次庙会上,吴绛仙与朱尔旦一见钟情。《春秋配》第一回“释贼”中书生李华说道:“今日重阳佳节,岂可虚度,须索夜饮一宵”。[4]58重阳美酒增添了李华的书卷气,更使落榜武生张雁行豪情万丈。清明祭祖习俗在《蝴蝶媒》中得到了体现。这些浓郁的节日民俗,荡漾在戏剧的舞台上,温暖在观众的心坎上。

(五)结拜民俗

结拜是汉族人交际的习俗。“从汉代晚期到民国时期,结拜现象出现在中国社会的各类人群中。人们由于相同的志向、相关的经历或者功利的目的等原因而结拜。人们结拜时往往要做出一定的承诺,结拜后则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相互给予支持。”[6]这段话,既阐明了结拜习俗流传之广,又说明了结拜习俗的意义价值。作为反映广大民众生活和情感的皮影剧本,李十三“十大本”中,几乎都有结拜习俗的表现。仔细研读可以发现,“十大本”中结拜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结拜兄弟,又有结拜姊妹。《紫霞宫》第二回“结拜”中书生谷梁栋与穷书生范思增结拜。《春秋配》中李华和张雁行是结义兄弟。《蝴蝶媒》中豪杰张崇简与秀才蒋峦结为兄弟。以上是结拜兄弟的习俗。结拜姊妹的习俗也比比皆是。《如意簪》中吴绛仙为了救助无辜被陷害在监狱的书生朱尔旦(吴绛仙早已爱慕书生朱尔旦),决意要和朱尔旦的妻子宋飞燕结为姊妹,一起替朱尔旦伸冤。结果朱尔旦不仅平贼立功,而且娶了美人吴绛仙。《白玉钿》中多情的尚飞琼与美丽的崔双林结拜姊妹。《蝴蝶媒》中柳碧烟同花柔玉结为女中朋友。通过以上我们看出,虽然李十三“十大本”中人物结拜的背景、目的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浓浓的民风民俗。

另外,在李十三“十大本”中,还表现了祝寿习俗、饮食用具习俗、饯行习俗等,而一夫多妻是民俗中的陋习。

二、李十三“十大本”中民俗的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十三的“十大本”,犹如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而丰富的民间风俗好似正在盛开的朵朵鲜花,姹紫嫣红,鲜艳夺目。漫步期间,赏心悦目,使人流连忘返。

(一)真实地呈现出当时民众的原生态生活

这里所说的原生态生活是指没有被作者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最原本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生活。李十三出生于陕西渭南市渭北蔺店乡,家境贫寒,祖辈以务农为生。纵观他的人生经历,19岁考取秀才,39岁考中举人,48岁和52岁时曾进京参加科考,但均落榜而归。期间他曾在家乡附近的胡家、吴璋家设馆教书。可见,李十三一生基本上未离开生他养他的渭北大地。家乡的山水养育了他,渭北的风情陶冶了他,浓郁的民俗滋润了他。所以,在“十大本”中,他用自己手中的笔,在述说传奇故事的同时,把民间风俗广泛而独特地呈现出来,这些民俗,涵盖了当时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反映了民众最原本的生活。而“十大本”中的饮食用具习俗,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民众古朴自然的生活。《香莲佩》中的魏绛宵为后母所迫,提着大笼,来到郊外拣柴火。《紫霞宫》中来了客人吃的是“白蒸馍”。穷书生范思增的岳父,以卖春饼为生。而饮酒的情节在“十大本”中比比皆是。一幅幅结拜的画面,一个个三寸金莲的美女形象,一件件定情信物,既是当时民众心态的反映,也是当时民众原生态生活的内涵,这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点,又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二)通过再现精彩纷呈的民间风俗,使剧本更加通俗化、娱乐化

许多民俗“都附着在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上,满足于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如饮食起居、穿衣戴帽、乘车步行、出门回家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搅在一起,而且搅得太紧了,所以人们一般都不认为它们是文化。”[5]8正因为此,“十大本”通过再现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风俗,使剧本更加通俗化、娱乐化。从观众的角度分析,李十三“十大本”中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引以为骄傲的文化,所以,他们坐在戏台下面,看着台子上面由艺人操纵的影子,欣赏着配合音乐、唱白来表演的故事,陶醉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恍惚之间,他们常常把剧场当成了现实生活,他们的情感变化,也就随着主人公的情感而起伏。这是李十三“十大本”深受人们喜爱和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

(三)营造故事氛围,推进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

李十三皮影剧本最主要的结构特色是曲折离奇,而其中的民间风俗,营造了故事氛围,有力地推进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香莲佩》第一回“拜寿”中,秀才吕思望与妹妹吕庚娘同去给舅父王员外祝寿,路遇才貌出众的魏绛宵,吕庚娘因为同情、欣赏魏绛宵,就将兄长吕思望所带的金镯赠予绛宵,代为哥哥订婚。吕思望与魏绛宵一见钟情,海誓山盟。这只爱情的信物金镯,日后竟然成为继母张氏诬陷魏绛宵与吕思望通奸合谋杀害魏呆迷的罪证。因此魏绛宵、吕思望被收监。吕庚娘为了替哥哥洗清冤屈,四处奔走,寻找证据,最后魏绛宵、吕思望被无罪释放,有情人终成眷属。由此可以看出,祝寿的情节是故事发展的基础,而爱情信物金镯,不仅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更使戏剧结构迂回曲折。同时,剧本中许多男女定情的信物,如玉燕钗、白玉钿、万福莲等都成为戏剧情节发展的线索,从而使戏剧跌宕多姿,引人入胜。

(四)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人物性格

李十三“十大本”中的民间风俗,构成了故事的基础和底色,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富有特色。《万福莲》中的柔弱女子谢瑶环,武则天赐她上方宝剑一把,白绫一匹裹足,扮作巡按,代替她巡行天下,宣布德政。作为巡按的谢瑶环,第一次出现在热闹非凡的观音会上,胆战心惊地唱道:“女孩儿那曾见这样举动,羞得我谢瑶环满面通红。”[4]322可以想象,谢瑶环女扮男装,穿着巡按的官服,用一匹白绫缠裹三寸金莲,穿着男人的大鞋,努力表现出男子汉的气魄,但那摇曳多姿的少女的美丽是难于掩盖住的。作为观众的我们,此时此刻,也在为谢瑶环担忧。在第八回“袁谢定交”中,谢瑶环欣赏“志在复唐的忠义之士”袁华,爱慕他的英俊、正义、慷慨。在公堂上,谢瑶环忘情地唱道:“谢瑶环笑嘻嘻离了公案,提着衣向彤墀移动金莲”。[4]328爱情使谢瑶环忘记了自己巡按的身份,她迈着纤纤细步,就要向袁华靠近,幸亏女跟班鸾仙私下扯衣提醒,她才克制了自己荡漾的情愫。碍于巡按的身份,谢瑶环便遗下信物万福莲表达自己的心意。袁华拾到万福莲,读懂了谢瑶环的情感,在丫环的撮合下,两人对月拜堂,结为秦晋之好,最后,两人为反周复唐的大业建立了功劳。三寸金莲使谢瑶环婀娜多姿,而万福莲的爱情信物,将谢瑶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一个美丽、可爱、勇敢、叛逆的女性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

时代发展到今天,李十三“十大本”中优秀的民间风俗,依然是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

收稿日期:2010-06-22

标签:;  ;  ;  ;  

论李十三十书的民间价值_中国习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