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第二初级中学语文组 113300
“注意力集中!”“注意力!”……课堂上我们教师会发出这样的呼喊。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这堂课才上得有意义。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良性循环的开始,没有这个开始就没有后续的所有学习活动,就谈不上有价值的学习。下面我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总结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方法:
一、导语别开生面,让学生兴趣盎然
导语是一碟小菜,这碟小菜却是一碟可以影响学生整堂课“胃口”的开胃菜。开胃菜吃好了,学生会在整堂课“胃口”大开,吃到最美味的“菜品”。如讲授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描述:“一天,你和伙伴爬悬崖,悬崖是一堵垂直的峭壁,紧挨着悬崖壁有一条突出来的小山道。你们沿着小山道向上爬,忽然,你脚下一滑,咕噜咕噜,一些石块滚落山崖。你全身颤抖,冷汗直冒。
最后,你总算爬了上去,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可是,伙伴们沿着悬崖上的另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了,扔下你一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一片黑暗。恐惧和疲惫让你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说到这儿,我让学生睁开眼睛,问:“这时你该怎么办?”别开生面的导语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当中。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的问题,急切地想宣泄一下自己的感受。
可见,别开生面的导语能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让学生觉得这节课有“戏”可看、有“奇”可探、有“乐”可寻,注意力更集中。
二、朗读形式多样,让学生倾耳注目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俗话说:“再好吃的菜,吃多了也会食之无味。”只用一种方式朗读课文,会导致注意力分散。
而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能保留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朗读方式有齐读、自由朗读、快速朗读、跳读、默读、大声朗读、个人展示读、几个人合作的分角色朗读等。此外,让学生在梳理文章结构和分析课文内容时再次朗读课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结构巧妙切入,让学生有迹可循
梳理结构找对方法,让学生有迹可循,能吸引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引领学生从课文的标题切入,得出文章内容是回忆“我”童年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先回忆“我”在百草园的生活——中间过渡段——再回忆“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容易就意味着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成就和喜悦感,保留住课堂注意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分析妙趣横生,让学生津津乐道
结构梳理后,需要教师根据文章特点,抓住分析文章的方法,这个方法可能是课题,也可能是人物,还可能是环境描写。如《社戏》,分析小说往往采用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学生在梳理结构时就梳理了情节,剩下人物和环境。分析人物的方法,最常用提炼典型事例和人物描写的句子进行。《社戏》是鲁迅回忆小时候的一段江南水乡生活,平桥村的小伙伴是主要人物。我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是什么?鲁迅怀念童年在平桥村的生活经历因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同学们自然想到小说中的人物——小伙伴们。于是,分析因为贴近学生生活经历而妙趣横生,学生津津乐道。
五、课堂节奏紧凑,让学生全神贯注
有的学生开始上课时注意力很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力慢慢分散,教师松散的课堂节奏是原因之一。
当学生对教师的话语或问题产生反应时,他会思考,这时他的注意力在课堂中。教师趁学生的注意力沉浸在教学设计中时,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进行,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分散。这就像排比句式,可以让课堂一气呵成。
六、语言言简意赅,让学生愿闻其详
1.语言简练,不要东拉西扯。简练的语言,能让课堂紧凑。要按照教学设计的环节进行,让学生摸到本节课的主线,不要云里雾里,否则学生会慢慢失去对整堂课的兴趣和注意力。
2.语言准确,不要模棱两可。准确表达问题或内容,不要反复强调和陈述。学生已经开始思考,反复强调只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意志不坚定的学生这时会溜号。
七、问题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同身受
如《背影》,学生没有看过父亲爬月台过铁道买桔子的背影,怎么能体会到文中背影所蕴含的父爱呢?所以,我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父亲为什么亲自买桔子?进一步深化问题:父亲买桔子容易吗?最后问:如果你出远门,父母会为你做什么?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的宣泄。学生经历少,有时不能与作者引起共鸣而感同身受,注意力分散是必然的。这时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或环节,让学生找到与作者相似的经历,把学生的注意力留在课堂。
八、结语留下悬念,让学生回味无穷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寄予学生一些祝福和期望,或留一篇随笔,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如罗素的《人为什么活着》,我启示学生:“我们应该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的生命因为什么变得有意义?”于是课堂最后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脱离课堂,而是思索着问题。下课铃声响起,我将这个问题留为一篇随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把学生的注意力留在课堂,是我们教师需要永久思索的。如果没有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可言。一堂课虽短,但它足以支撑起一个学生的未来和希望。
论文作者:宋鑫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学生论文; 注意力论文; 课堂论文; 导语论文; 人物论文; 教师论文; 悬崖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