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_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_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循环经济论文,框架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遵循生态规律,从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上对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各国发展中面临的不容回避的重大挑战。发展循环经济正是协调统一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大系统相互关系的最佳途径。科学地展开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对有效推动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

1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它是从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资源环境是支撑人类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根本认识出发,为不断减小人类社会线性物质代谢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压力,实现人类子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相容,依据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代谢循环模式而建立的一种既具有自身内部的物质循环反馈机制,又能合理融入生态大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体系形态。

将人类社会物质代谢的线性模式转向循环的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根本问题是针对支配线性物质代谢系统中的基本变量,即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实施变革,也就是对传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循环经济意义下的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体系并作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在要素,依靠资源环境生产效率的持续改进,在不断降低生产与消费物质代谢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废物产生排放的同时,促进经济系统产出的增加与效益提高。这种转变,是一种向着融入资源环境因素、改进经济发展生态质态的转变;是一种向着不仅包括提高经济质量效益,而且还包括获取资源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型经济的转变。如同新型工业化所表达的“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正是对这种通过变革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而建立的循环经济体系质态的基本表征。换言之,转变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进行循环经济建设,实质上就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

在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有效实施这一转变的基本任务是沿着新型工业化方向建立生态产业系统,借以不断改进经济体系的生态质态。由此,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就可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即建立将资源环境融入经济发展中的一体化战略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围绕以产品(包括服务)与生产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系统进行生态结构重组转型,推动产业系统的生态质变。这里,结构的重组转型意味着,它不仅以系统的生态质态改进为着眼点,而且包含在系统质态改进基础上向着更高的结构提升与演进。以产业结构生态重组转型为核心内容的产业生态化建设,将内在地支撑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循环经济体系形态的形成,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着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转变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进行循环经济建设,不仅仅反映在社会生产消费的物质层面上。伴随着以纳入资源环境因素转变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促进转变、建设循环经济的制度条件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循环经济的概念中,一个隐含着、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就是围绕“绿色”市场的培育发展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构建起支持循环经济体系形成发展的制度安排。循环经济的建设发展过程,同时又是制度创新的过程。

与传统方式下的经济发展和通常意义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使资源环境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体的可持续“经济”,或者说,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将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支撑的循环经济的实质归结为新型工业化,进而将其内容归结为以结构生态重组转型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化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以不断改进人类传统经济社会的生态功能质态,实现人类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

2 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组转型

进行循环经济建设,集中体现为以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物质代谢模式为导向,通过产业结构生态重组转型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化,推动传统产业系统向着生态产业系统不断演进,促进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质变。这里,产业生态结构重组转型,是指对由产品(包括服务)、技术、规模、布局结构等组成的产业系统,重点围绕产品及其生产技术体系的功能形态与生命周期物质代谢过程进行的结构性升级转变。产品是产业过程以及社会消费活动最基础的单元,正是由各种产品的生命周期代谢过程所构成的整个经济社会的“物质网络”,它们在支撑以生产消费作用为驱动的价值流循环增值的同时,不断与其外部生态系统发生着物质能量交换而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质量功能。因而,以产品功能形态及其结构的生态化为基础,从各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整体上降低产品及其生产/服务环节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排放,是改进产业系统物质代谢过程的根本。它对支持传统生产与消费方式变革,有效扭转产业系统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的结构质态具有决定性作用。

生态产业建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循环经济的主体,也是支持可持续消费、发展循环社会的有力依托。依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基于产业生态结构重组转型的生态产业建设,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在人类构筑的经济系统中,三次产业、特别是工业,是大量产品(包括服务)的提供者,突出扮演着类似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也是影响生态环境最严重的人类活动。针对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实施转型,主要包括围绕产品结构的生态化进行转换升级和推进生产服务活动过程的清洁生产两方面的内容。

产品的生态设计开发:按照从产品的原材料获取加工、生产制造、运输流通、使用维修、直至产品废弃后的处理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环境(包括资源)影响最小的原则,展开产品生态设计开发,改善产品生态性能,这是产业结构生态重组转型的基础。特别地,对支持各行各业生态化所需要的技术、工艺、设备以及清洁能源和绿色材料等进行研制开发,应作为产品生态设计的优先领域。实施产品生态设计,推动产品结构的绿色升级,不仅对产业生态结构重组转型具有内在的支撑作用,而且会有力地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经济效益。进一步,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产业供应链的绿色传播,还会有助于促进产业系统生态质态的整体提升。当前,以非物质化为特征的功能服务“产品”,它从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本质上为转变生产与消费方式开辟了一个饶有潜力的途径。针对产品可能存在的多种以功能服务去替代或部分替代其物质形态的机会,充分挖掘各类产品的功能潜力、积极设计开发有效产品替代的服务方式、大力促进绿色功能服务的营销,应作为我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小环境影响压力,支持产业生态重组转型与可持续消费的长期战略。

清洁的生产/服务过程:依托清洁技术体系的创新与技术结构的不断绿色升级,推行面向资源开采提炼过程的综合开发利用、实施生产与服务活动全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产生的源削减、开展生产过程内部的物质循环回用或再利用,这是改进产业系统物质代谢过程,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的基本途径。清洁的生产/服务活动,最重要的问题是通过上述各环节内容的综合集成,形成清洁的过程系统,以完成从产品生态设计到绿色产品形成的转化。

(2)产业系统中的分解者:大力培育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的“分解者”,促进废物增值或污染减降,对转变物质线性代谢模式、提升产业系统乃至全社会的生态功能质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重点针对产业系统在传统技术经济关联组织下所带有的生态结构缺陷,系统改进、整合发展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共生互补、耦合链接关系,科学合理地推行废物的循环利用。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服务活动过程中无法利用的废物综合利用;社会消费活动过程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

在进一步深化现有产业系统中循环利用与污染治理等废物“分解者”的作用外,创建新的废物资源化部门(包括回收分类、拆解、再生利用以及废物信息系统)将是实施产业生态结构重组转型、建设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废物的资源化或无害化过程,同样也应在生命周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影响最小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同样需要在其“产品”生态设计与清洁的生产/服务过程上下大气力。

(3)产业系统中的消费者:针对生产者与分解者由于各自活动而对原料、中间产品、能源以及服务产生的大量“消费”需求,从需求侧促进产业的绿色消费行为,营造供应链中的绿色消费机制,应成为与供给侧进行生态产业系统建设的统一有机构成。进一步,最终消费者(包括政府)的消费模式(消费观念,需求结构,活动行为),不仅会直接改变着循环经济体系的生态功能质态,同时也会有力地反馈影响着产业系统的生态结构重组转型。因而需要大力推动可持续消费,为产业生态化创建外部的绿色需求动力。

(4)产业系统的区域规模与布局:区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产业生态系统中生产、分解与消费者的活动舞台。结合产业结构生态重组转型,在区域层次上建立区域生态产业系统,是统一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最佳途径。特别地,对聚集大量产业活动的各类园区推行生态园区建设,将产业结构、规模、布局与城乡发展建设密切结合,对于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更具突出作用。区域生态结构重组转型建设中,不同层次产业系统的区域规模与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需要:

——坚持生态产业系统的规模、布局和结构与区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协调,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适应不同区域的层次特征及其要素组成条件,统筹规划,合理形成有序的产业生态系统分布格局。

——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加强不同区域、特别是跨行政区间的产业生态结构转型建设的有机关联与相互支持。

总之,围绕产品与技术体系为基础的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循环经济建设发展工作。当前,急需将生态结构重组转型导入结合到眼下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的高潮中,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支持循环经济的建设。

3 制度创新:“绿色”市场的建立

推行循环经济需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其中,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建立与循环经济社会体系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这是促进循环经济成功建设健康运行的重要支持保证。明显,在旧有的制度框架中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环境与安排上的制约与障碍。因而,循环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进行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法律、政策等制度创新(包括结构生态重组转型的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建设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条件。某种意义上,成功的循环经济建设,关键就取决于制度创新建设的成功。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归根结底是围绕市场经济条件,将生态规律结合到市场体系中,营造“绿色”市场机制,让市场讲出生态学的真理。围绕形成绿色市场的制度创新基本内容包括:

(1)针对导致严重资源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市场“失灵”效应,建立一个正确的涵盖资源环境配置的价格信号机制,矫正指挥生产与消费行为或经济发展的市场“失灵”。要指出的是,市场机制及其运行本身并非意在排斥资源环境的“准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对自身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基本观念“错位”,进而将资源环境这一物质要素拒绝在关于生产或消费关系的市场经济理论与制度安排之外。

(2)不断认识探索市场条件下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与运行中的经济规律,诸如促进企业共生的市场机制等经济条件。进一步运用这些规律,创建新的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如利于循环经济体系发展的投资方式、税收结构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以支持循环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发展”。

实际中,上述两方面的制度创新内容并非截然分开,它们会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贯穿在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整个过程中。现阶段,矫正传统经济系统不计资源环境的“失灵”问题会显得更为紧迫突出。事实上,当前国内外正推动或研究实施的环境税、绿色GDP、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环境标志、扩展的生产者责任、环境会计、绿色金融乃至渗透到WTO中的绿色贸易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会程度不同地从各个层次侧面推动着“绿色”市场的建立,进而催生着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形成。

4 结束语

将以GDP为导向的传统物质线性代谢模式转变为一种融入生态法则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创造和变革。面对国际上正呈现出的经济全球化与生态化这一历史机遇,积极转变传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方式,才可能在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上大有作为。这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进行这种转变会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是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转变我们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在建设循环经济的征途上,不会一帆风顺,既不存一个可循的道路途径、更不会有什么先验的规范标准。惟有在多样性的变革探索中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才能在深化我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中不断前进。

标签:;  ;  ;  ;  ;  ;  ;  ;  ;  ;  ;  ;  

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