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教育_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与教育_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与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收稿日期:1995-02-18

[内容提要] 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既是现代的生态观,也是现代的教育观。为促进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加强环境教育,加强生态伦理教育。

[关键词] 生态 文明 教育

一、工业文明的局限与教育的反思

18世纪末叶,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随之,工业化浪潮便不可阻挡地向世界各地推进,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近一百年间,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工业文明蓬勃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类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兴旺。人类从衣食住行到各种精神文化生活,无不打上了工业文明的深深印记;同时反映出工业文明的巨大创造力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用历史的观点看,工业文明毫无疑义是一种较之过去的农业文明远为先进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迄今依然焕发着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然而,在近二三十年间,人类在享受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福音”,并且在继续推进工业文明的时候,也愈来愈多地感受到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困境,由此产生了精神的不安。工业文明在不断展现其辉煌业绩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其所存在的缺失与局限。“现代科学奇迹般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同时也制造了置人类于死地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类日益扩大的生产活动却破坏了这个基础;现代人口爆炸迫使人们降低出生率,而现代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延长了人的寿命,降低了死亡率;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却追求生产和经济的无限发展;工业发达国家的富裕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形成明显对照,等等。”(引自尹希成《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哲学研究》1993年第3期)当今,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而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又突出地表现为:自然资源的渐趋衰竭,生态环境明显退化。环顾世界,自本世纪50-6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公害”事件频频发生,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亦令世人震惊。至于可耕地锐减、植被破坏、森林萎顿、某种矿产能源即将告罄,及至气候恶化,地球四大圈层失去稳定,等等,这些均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世世代代存在于并依赖于地球的人类,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对于地球的态度,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石破天惊地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和“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热切呼唤。

人类饱含忧思而前行。对于工业文明利弊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其缺失与局限的思索,是人类意识自觉的表征,也是人类把握自身的命运,并且企望更好地开创未来的表征。工业文明何以利弊均生?对此,我们可以作一番教育上的反思。

工业文明的兴盛离不开教育,工业文明依赖于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当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并体现为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时,其内蕴着对教育的需求也就不言自明。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而技术基础本身的变革,则是不可脱离教育的。工业文明先是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继而促进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此相应的是,现代教育体系得以建立,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无不随着工业文明的演进而变革。一方面,是现代工业文明促进了现代教育;另一方面,是现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二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多年来,有关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与教育的关系的论述诉诸多种报刊、专著,这里毋须赘述。

正如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缺失与局限一样,教育在顺应工业文明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地显露出其独有的缺失与局限。其突出表征是:教育偏执于为工业发展服务,教育目标指向单向度的人,指向“工业人”、“经济人”;不仅教育的性质、功能“工业化”,而且教育的内容、方法也强烈地被“工业化模式”所制约。现代教育是现代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它促进了工业文明,却又损害着应有的“文明”。二十世纪人类教育的最大奉献与最深刻的弊端:教育的伟力与教育的孱弱,异常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反映在人对大自然的征服与索取上。现代工业文明的辉煌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端,都可以从教育上探寻其深层原因。虽然我们不可以把工业文明的局限完全归咎于教育,但通过透视工业文明的局限而反思教育的目标,却能更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教育发展的应然走向。

二、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教育的需求

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要求也不断增长。所谓生态文明,其基本涵义是指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文明。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孜孜追求着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然而,在早于工业文明的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只能以素朴、虔诚的愿望希求大自然的“恩惠”。维系“天人合一”境界的精神支点,是人俯首听命于天。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科学技术还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人类面对各种自然灾变常常是束手无策,深受其害。所以,在工业文明之前的时代,人类无法在真实意义上达到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兴起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通过探究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逐步调整与自然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由此可知,工业文明并非是排斥生态文明的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其利于生态发展的一面。对此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工业文明的发展,因其愈益暴露出缺陷与弊端,也存在着与生态文明发展相左的倾向。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肯定,又相到否定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的兴起,一方面是以工业文明的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为着匡正工业文明的局限与弊端。生态文明的兴起,深深蕴含着对变革教育的需求。古老的田园牧歌不可复返,人类不可能以绝圣弃智的方式返朴归真,求得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生长与发展的现代文明。文明的进化与发展,自然离不开教育。而生态文明的兴起,又对教育的变革提出新的需求。

首先,对于教育价值观需要重新认识与思考。

工业文明形态下的教育价值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一种经济价值观。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而这种“主人”的重要特征是具有无限地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的能力。人向大自然索取的物质财富愈多,便愈能体现人类的生存价值与意义。这样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主宰着教育,于是教育也突现其为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的性能。工业文明的这种教育价值观,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也孕含着自我否定的因素。教育在努力培养大自然的主人时,也在不自觉地将人培养成“物欲”的奴隶,培养了“毁灭”大自然的“罪人”。人在自身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面前,并不能充分地体验主人的愉悦;相反,却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压迫与苦闷。人类心灵的这种冲突,恰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工业文明形态下的教育困境。

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需要确立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即生态文明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多重层次,不但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有满足自身生存发展、休养生息、享受自然美、安全、健康、舒适、愉快的生态需求。因此,教育的价值不可单一地表现为经济价值,而是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教育要赋予人类开发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要赋予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并且促成这两种能力与意识的有机结合。

其次,生态文明的兴起要求教育功能予以调整与扩展。

传统的教育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依然不可偏废;但需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上,对它们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伴随着人类对生态文明要求的增长,人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的概念将会寻求新的诠解。经济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同时也包含着对生产的合理节制,包含着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保护。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会愈益突出地纳入政治视野内,并成为政治关注的热点,文化将朝着“人——自然”关系的人道化方向延伸。根据这样的理解,教育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功能,均增添了新的内涵与意义。教育功能的调整归根结底是着眼于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服务。或者可以这样认为,教育需要具有一种新的生态功能。这种生态功能,并不是独立于经济、政治及文化功能之外,而是融注于这些功能之中。教育的各种功能也将因生态功能的贯穿而实现新的整合。

随着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的变革,教育的结构体系及教育内容均需要发生深刻的变革。教育结构模式不能简单地与工业文明形态下的产业结构模式相适应。教育将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重建自身的结构体系,并以此促进产业结构的新的变革。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无论是人文学科的教育,还是自然科学的教育;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知识、智能教育,都需要加强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增强人对生存环境的道德及其人与生存环境相互协调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的兴起,意味着对教育需求的增长。而这种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又是以更加重视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为前提的。在工业文明的视野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科学技术仍然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征服与驾驭自然,人类照样需要利用科学技术保护自然,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科学技术不仅是继续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同时也是合理调节社会物质生产,合理地利用与控制自然,以保持生态平衡的生产力。这里,生产力尺度与生态尺度将达到统一。总而言之,生态文明要求以更为理智、更为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和运用科学技术。由此也深刻地反映出其对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需求。

三、为促进生态文明而教育

生态文明体现和反映着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共同祈向。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它继续与工业文明携手前进。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怎样为促进生态文明而教育?这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

从生态文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出发,反省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调整教育改革的方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1、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涵义,教育要为帮助人类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而努力。为此,要从人类发展史和文明进化史的角度,分析生态文明的历史必要性与必然性;通过教育,帮助人们认识生态文明的历史意义,把握生态文明的历史走向。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教育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自然”关系。即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不是某一教育课程的任务,应该贯注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各种类别、各种课程的教育中。

2、加强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力量的教育。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既可造福于人类,也可遗患于人类。在发挥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中,至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深刻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客观上产生的正负效应。在现代教育与未来教育中,一方面固然要继续加强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的能力,通过教育使科学技术获得更多更长足的进展,使科技发展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教育要按照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科技发展的布局与类别,确立科技发展的正确走向。通过教育强化真正造福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科技再生产,弱化甚或抑制可能危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科技再生产。

3、加强生态道德教育。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列为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为此,应在我国各类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增加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生态道德可作广义的解释:既包括人对自然的道德,也包括人对人的道德。从“人是自然”的观念出发,人对人的道德亦是人对自然的道德的表现。合理调节与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不断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全人类真正和平相处,这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前提。生态道德教育将由此获得新的拓展。

4、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道德的自觉,同时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目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开始制订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公约;同时不同国家也根据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制订了各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纲要或法则。环境立法和环境法学已成为当代法学界颇为活跃的一个新领域。生态法制教育正在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方面。生态法制教育的基本宗旨是:让人们懂得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自然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实施合理地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行为规范。

5、加强生态审美教育。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审美追求。以美的意识建设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既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强生态审美教育,将把教育引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生态审美教育包括:热爱生态美、享受生态美、创造生态美的教育。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唤起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引导人们在珍惜、爱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对生态美的不尽追求与创造。

标签:;  ;  ;  ;  ;  ;  ;  ;  

生态文明与教育_生态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