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干预方式研究论文_杨文艳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干预方式研究论文_杨文艳

广西省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541000

摘要:相对于西药的化学制剂,中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中药治疗过程中仍然可能造成其他不良反应,严情况下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分析中药的不良反应,采取合理的用药方式对于提高中药治疗的有效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中药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出现的原因,探讨临床合理用药的干预方式。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随着中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临床中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其中有少数急性严重不良反应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药的进一步发展[1]。因此,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也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加,比利时等国家相继出现由于服用马兜铃酸中药引发的肾功能损害而已,甚至出现致癌物急性死亡现象。我国也在2003年出现了龙胆泻肝丸事件,这与厂家宣传的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反差巨大,民众的反应也非常激烈,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开始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1.中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

1.1毒副作用临床表现

中药产生的毒副作用是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不及时进行干预还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通常情况下,中药的毒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草药毒性的大小具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系统毒副作用:患者在用药之后出现口唇、全身发麻,眩晕、瞳孔扩大或缩小,对于光线的反射迟钝或消失,部分患者出现惊厥、烦躁不安,以及牙关紧闭等症状。此外,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和嗜睡也是中药神经系统毒副作用的常见表现。(2)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咯血,在呼吸肌麻痹之后甚至出现呼吸衰竭,严重危及生命安全。(3)循环系统毒副作用:循环系统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心脏与血压异常[2],例如出现心悸、胸闷、心律不齐、心律加快、传导阻滞等,此外还会出现血压上升或下降,心电图结果异常等。(4)血液系统毒副反应:中药对血液系统产生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数量急剧减少、粒细胞缺乏以及过敏性紫癜等,严重可致死。(5)消化系统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食欲不振、口干、口苦、腹痛、黑便、肝区疼痛、肝脏功能损害或者是中毒性肝炎。(6)泌尿系统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量异常,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出现闭尿,疼痛、浮肿、尿毒症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1.2过敏反应临床表现

反应属于人体免疫机制的变态反应,指的是机体对于特定的抗原物质产生的特异性反应。临床中大多数的过敏反应与患者个人的体质相关,与药物使用的剂量也具有一定的联系[3]。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全身各大器官组织系统的关系密切,临床中容易识别的过敏反应有过敏性紫癜、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病变;呼吸困难、胸闷以及面色苍白等呼吸系统症状;腹部不适、肝功能紊乱等消化系统症状;心律失常等循环系统症状。此外还有过敏性休克,全身关节疼痛等反应。

2.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其机制也较为复杂。某些药物由于本身生产或提取工艺造成不良反应,也有患者个人身体素质的问题,甚至出现用药不当的问题。临床研究发现,医院中使用的70%以上的中成药为西医医生开具,其中中成药处方的不合格率可达40%以上。即使是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开具的中成药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有:(1)中草药品种来源发生混淆,中草药的数量和种类繁多,经常出现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或者是同样一种药物有不同的来源[4]。同时产地不同,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药材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2)药物加工炮制的影响,中草药的炮制直接影响到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毒性。尤其是本身具有毒性的中草药例如半夏、草乌等,需要通过炮制减轻毒性。如果炮制的质量较差,可能出现药物毒素没有清除干净,进而应发不良反应;(2)药物的制剂因素,中草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分为多种剂型,某些剂型本身可能存在较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例如应用中药汤剂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煎煮,而鱼腥草注射液等重要注射制剂本身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较高。葛根素引发患者高热的可能性较大,双黄连注射液引发皮疹和过敏性反应的可能性较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临床中有很多口服没有过敏而使用针剂出现过敏现象的病例;(4)中药配伍因素,中药使用过程中有专门的减毒增效配伍,这也意味着:反之可能会导致中药的毒性增加,例如十八反、十九畏在配伍过程中应引起重视。有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中药配伍或合并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大多较严重,品种较多的输液会导致内毒素含量增高、不可溶性微粒的数量增加。中西药联合应用也会造成溶液中未知成分增加,药物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这也是临床中中药不与抗生素联用的主要原因;患者个人体质原因,临床用药过程中,无论药物的毒性大小都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例如老年人及儿童的生理素质相对较差,机体的代谢能力较成年人弱,在应用重要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明显高于成年人;最后还有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当今社会,有很多不法分子通过虚假广告或假冒伪劣产品牟利,这也是造成中药不良反应及慢性肾脏毒性的重要原因。部分患者长期使用一种药物,或大剂量使用某种药物进行治疗,用药不科学。

3.中药的合理用药干预方式

3.1加强中医学理论的指导

中药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使用,无论是重要汤剂、中药饮片或者是中成药都应当按照这一原则使用,否则将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随着中药理论及研究的深入,非处方中成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其不合理应用造成的不良反映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马兜铃酸中成药引发了很多人的肾功能损害,也得到了惨痛的教训。分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药物品种用错,例如将汉防己误用为广防己;将白木通错用为关木通。此外使用不当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市场上有很多将含有广防己的中成药作为减肥药物长期使用。中医学理论对中药的指导作用不单单体现在,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判断,根据中医学理论提出药物效果的假设,对不同条件和环境下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从而客观地判断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有助于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3.2确保药物质量

严格遵照药品生产的相关规定,提高中成药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水平。相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药品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对药品的流通环节、医疗卫生单位的应用加大监督与抽检力度,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同时加大对于假冒伪劣中药产品的打击力度,建立良好的中药市场环境。工商部还要对媒体上发布的虚假违法中药广告进行查处,制定严格的药品广告发布管理制度,加强媒体的审核,杜绝虚假广告对民众的侵害。

3.3加强医疗卫生单位对中药的管理

要提高临床中对于中药的应用水平,掌握中草药的药性及剂量非常重要。对于无毒的中草药和剧毒中草药,中国药典中都有相关的规定。临床医师应当熟读药典,严格掌握中草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辨证施治。加强对医院药房的管理,明确药师的职责。尤其是对于有毒中药应当实行双人管理机制,专柜专管。对中药的入口关把握好,严格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医疗单位中。药剂师加强对于剂量的拔管,严格三查三对制度[5]。此外,医院对中草药进行加工炮制中严格按照煎煮原则进行,确保加工的质量。

3.4重视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中服用多种药物的现象非常常见,是老年人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往往选择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方式。而中西药相互作用引发的不良反应也较多,理应重视。除了避免不必要的中西药联合应用之外,还应当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例如二者联用是否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判断不良反应发生的因果关系、并对其予以归类。在之后的用药设计中充分考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对联合用药予以区分。

总而言之,中药不良反应的现象较为严重、且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要提高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管理和控制,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 蔡长春,薛洪源,闫成等.围术期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分析及用药干预[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6):73-75.

[2] 肖桂秀.药学干预在促进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中的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37-37.

[3] 刘丛海,吴让兵,曹喜红等.临床药师对糖尿病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干预效果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3,19(12):97-99.

[4] 张策,张晗.临床药师参与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的实践[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7):427-429.

[5] 张秀玲.2011年1~12月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8):268-269.

论文作者:杨文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  ;  ;  ;  ;  ;  ;  ;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干预方式研究论文_杨文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