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科技创新论文,体系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很大差距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问题最终要靠科技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业科技体系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科研综合实力薄弱、科技创新资金不足、科技创新机制不活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使山东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集中在高新技术方面,诸如:
——生物育种方面: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而我国只有6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山东尚属空白,落后于国际水平10~15年;美国、法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500余个畜禽新品种,我国只有几十个新品种,而山东只有11个新品种。
——良种胚胎工程技术方面: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肉牛胚胎移植成功率在70%以上,山东为54%;羊胚胎移植成功率澳大利亚达75%以上,山东为60%。这两项指标均落后于国际水平5~10年。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方面:山东省属起步阶段,多数领域尚属空白,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卫星通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信息压缩及高速传输、宽频高速网络、人工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农业。
——工厂化农业设施方面: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进入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山东尚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万元~2.5万元人民币,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15年;与工厂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8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
——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农田灌溉技术、设备、基础理论研究等大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20~25年。
——农产品贮藏、加工方面:以色列、日本等国家每年粮食总产因贮藏不当造成损失率为1%,果品、蔬菜损失率为8%,我国损失率分别为5%和20%,山东为3.5%和15%,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12年。
——新型药品、饲料方面:目前国外已有800余种畜禽疾病诊断试剂,我国仅有20余种,山东尚属空白,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20年。
——海洋生物药品方面:国外已开发了上千种,我国不足100种,山东30多种,落后国际先进水平8~10年。
——基因工程疫苗方面:国外大规模生产的有300多种,我国经农业部批准的有生产规模及新药证书的产品53种(1997年),山东1种(1997年),落后10~15年。
——配合饲料种类、质量、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研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山东相差10~15年。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山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0~15年。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发达国家达70%左右,山东不足50%,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发达国家高达70%~80%,山东只有40%,落后10~15年。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为迎接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山东的农业科技在找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基础上,要以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务求山东农业科技创新达到更高水平,进一步提高山东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二、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思考
1.指导思想
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建设目标
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15年,基本建成适应山东省农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的农业科技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山东省农业科技体系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能够稳定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在农业重大学科和高技术的一些领域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农业科研机构、高水平的高等农业院校、高效率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和新型的农业科技企业;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3.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平台)
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应大力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的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依靠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和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平台)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3)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平台)
以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山东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山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4)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山东省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4.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1)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很强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的鼓励、优惠、风险分担、经费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许须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3)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4)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重点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并存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农业科研单位要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成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