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00年中国经济工作着力点:调整供给结构与扩大有效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经济工作论文,年中论文,需求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得成效,经济发展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回落,经济高速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到去年10月份零售物价指数已变为负数,宏观经济形势一致看好。但是,在这一现象背后的一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国有企业状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下岗人员增多,工业企业开工不足,产品库存积压严重,外商投资的项目、合同金额持续下降等。形成了结构性供给过剩,社会总需求不足并存的局面,这些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长期维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去年上半年出现建国以来首次用电量下降就是社会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信号。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现实情况,分析探讨今后两年甚至更长时期经济工作的着力点,以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从供求关系看我国经济的现状
1997年是宏观经济从1993年的过热,通过宏观调整后实现“软着陆”的一年。物价水平降到近几年来的最低点。当前宏观经济的特点是:一方面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买方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同时出现了结构性供给相对过剩,面临着迫切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在过去两年经济平稳运行的背景下,总需求连续降低,终于出现了零售价指数变负数的局面,整个社会经济出现需求不足的现象,面临着如何通过宏观经济行政管理的适度微调,深化改革,有效地调整社会总需求的任务。从供求关系来看,我国经济现状有以下二个特征:
1、有效需求不足
为什么物价会下降?主要是因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一般而言,当人们的支出能力(收入水平)以及花钱的欲望(消费倾向)提高,总需求就增加。当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就会升高,即出现“通货膨胀”现象,这时的总需求就是过度的;反之,如果人们的花费锐减,而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不想减少销售数量,则价格降低,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这是总需求不足的表现。社会总需求是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净额之和,即由内需和外需构成。
(1)国内需求不足
国内需求是由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国内的投资需求以及政府财政的经常性支出组成,现阶段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下岗人员增多。1996年1-4月,1997年1-3月甚至出现了超过100%即整个国有工业出现净亏损的严重情况。目前明亏国有企业约占国营企业总数45%,它拥有2000万职工;潜亏企业约占30%,它也拥有2000万职工。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和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这些企业的就业人数多、下岗人员多,必然会大大影响城镇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和集团购买力。
第二、个人储蓄及消费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展开,涉及传统福利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人们较以往更注重住房、医疗、养老、教育、预防不测事件的发生上。这就使个人收入支出模式上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即从集中于眼前的日用消费的支出模式转向兼顾眼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支出模式。这种模式转变的结果是大多数人更注重储蓄而不是持币待购或买“大件”,形成较高的储蓄率,进而影响投资和需求。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减缓、购买力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城调队的调查,1997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80元,比上一年同期增加59.4元,增长6.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3%,比上年同期回落7.3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6%。增幅比上一年同期回落6.7个百分点。46.0%的家庭收入减少,低收入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人均工资收入水平比上一年同期实际下降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趋缓,直接影响农村购买力的增长。
(2)国外需求趋缓
国外需求,指国外需求净额,通常用外贸出口与进口之差额表示,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海关统计,1997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达2272.9亿美元,其中出口128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进口总值983.6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呈上升趋势。由于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长较慢,进出口出现较大的顺差。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外贸出口总额的增势将减缓,进口增长,从而外需趋缓。
第一、外商投资项目、合同数持续下降。据统计,199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371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的47%。1997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672.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6.7%;在已开工的14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有1700万从业工人。这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贸易、就业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据统计近年来外商投资项目数,出现连续4年的持续下降。1997年1-6月份,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9753家,比上年同期下降30.6%;合同外资金额228.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0.01%;1994-1996年外商投资项目数下降幅度依次是43%,22.2%,33.7%,合同外资金总额增降幅度依次为-25.9%,10.4%,-20%,再加上自1997年10月1日起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进一步刺激了进口的增长。由于这些因素,必然会使出口总值增长率下降而进口总值增长。
第二、东南亚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1997年上半年,泰国货币危机日益突出,于7月2日放弃以美元为主的汇率制度,改用浮动汇率制度。泰铢当日贬值19.5%,并迅速波及东南亚诸国。1997年下半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导致卷入危机的国家和地区货币巨贬。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将造成国际竞争加剧,对我国的出口带来较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出口构成与发生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有类同性。亚洲国家货币的大幅度贬值,而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却异常坚挺。特别是在高额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发行偏紧的前提下,人民币还处于升值的压力下,势必会造成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较东南亚各国有所下降。
2、结构性供给过剩。
从总供求关系上看,我国存在着因上述原因造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出口总额增长率三大需求指标增长趋缓或下降引起的总需求不足之外,同时存在着结构性供给过剩。所谓结构性供给过剩是指相对于需求而言,供给绝对量不是过剩,而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需要,一方面存在着一些产业、行业,如纺织、轻工、家用电器、包装、钢铁、汽车制造等大多数工业生产部门出现生产过剩,产品大量积压,开工不足等;而另一些产业、行业供给则相对不足,如: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等。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产品不能适应需求。
主要表现在产品不能适应市场,企业不能在市场上创造需求,由于大多数企业处于低效益、低技术含量、分散化、集约性差的落后状态,产品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而灵活生产,有的企业不是根据市场需要来生产,而是盲目上马,对市场没有准确的把握,造成大量产品积压。
(2)投资结构不合理。
不少项目是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一看到有利可图的项目就一哄而上,最后造成供给能力过剩,如彩色电视机、VCD等。而对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国民经济急需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基础设施等都存在着投资不足,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3)企业没有形成市场竞争的主体。
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不到位。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企业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制,没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没有建立起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能对市场信号作出准确的反应,自我发展能力差。
(4)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
一些产品已经大量积压,但是由于机制的原因还在大量生产,造成更大量积压,资源浪费。在供给结构上,低级产品、传统产品供应过多;高附加值产品、信息产业、第三产业、基础产业供给不足。因此,结构调整是我国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
二、今后经济工作的着力点
1996年下半年央行两次下调了利率,1997年两次下调,下调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按供求理论,利率下调后,将会刺激有效需求和投资的增加,进而引起经济增加率的提高,但是从目前看,没有出现有效需求增加的迹象,反而银行贷款贷不出去,央行采取取消贷款限额的控制。特别是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普遍感到经营困难,需求不足,集体企业和其它类型企业增长速度也有所放慢。一方面产品库存积压,开工不足,而另一方面却是需求不足,形成了结构性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局面。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解决这一矛盾呢?既然认为是需求不足引起的,是否就应该放松银根,刺激需求呢?我们认为还应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政策,否则会出现新的通货膨胀。我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通过调整结构,提高有效需求。因此,近年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应做好以下几个项目工作。
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有效供给
如前所述,我国经济出现大多数产业部门结构性供给过剩,资源和劳动力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表现为: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开工率不足,大量生产能力闲置,设备利用率较低,基础资源利用不足,下岗职工增加等。由此可以看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第一、调整投资结构。在投资体制上要下大力气,控制一般性投资项目,把资金重点投放到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上,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灵活运用资本市场,增加对城市公用设施投资,支持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加对农业、农田水利、教育、科技等的投资力度,以期能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增加有效需求,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这些部门不会形成新的通货膨胀。第二、调整产业结构。逐步紧缩严重供给过剩的产品部门,使之向国民经济急需发展和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的产业转移,使劣势产业向优势产业转移,以尽快实现结构性供需平衡,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和吸收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餐饮、旅游、金融保险和信息产业的需求增长较快,在结构调整上应适应这些变化。第四、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制成品的质量普遍较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少,尤其在出口商品中,主要是初级产品,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因此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质量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目前所有的经济社会问题,如市场萧条、效率低下、资源配置失误、技术水平落后、就业机会不足、金融领域的风险隐患、环境污染等几乎都与国有企业有关,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最根本的是明晰产权、政企分开,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其主要手段是解决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关系到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平衡。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上应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存在着结构性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处于基础地位的国有企业产业布局、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其基础原则是使国有资产从供给过剩的企业向需求不足的企业转移;从低效的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优势企业转移;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和特大型企业聚集;从加工工业领域向高技术产业、基础产业部门集中。第二,减轻企业负担,降低负债率。要正确对待当前国有企业的亏损,实际上国有企业亏损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与其它所有制经济成分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国有企业不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实际上替政府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如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等。因此在深化国企改革上,必须着力于降低企业负担。
3、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支柱产业
美国之所以在世界经济中居于霸主地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是因为美国集中了大量世界上最有才能的人和大量的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经济发展的背后有坚实的科技力量作后盾。邓小平同志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预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但目前我国科技投入和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特别是作为科研基础的高等学校,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经费不足、教学设备陈旧、校舍简陋、教师待遇低等问题。如一名大学教授的工资还不如银行、外企一般职员的工资高。这种情况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普遍存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发动机。
为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还必须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上有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就全国来看有二十几个省市把汽车作为支柱产业,但至今全国尚未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具备的最小经济规模的汽车制造厂;而大多数地区不顾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没有估计那样高,消费能力不足,市场体系不完善,而造成汽车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商品房空置面积高达5000万平方米,积压资金800多亿元,造成土地资源、资金的大量浪费。在选择支柱产业上,各省市应根据自己的投资优势,按分工协作的原则来决定支柱产业,不可一哄而上,重复投资。美国在八十年代经历了战后历史上最长的经济萧条和深刻的经济结构转型,确立了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从而迎来了九十年代以来的低通胀高增长。因此在选择支柱产业上,应借这次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根据当今世界经济潮流,选择能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等。
4、发展生态农业,壮大农村经济
我国农业连续几年丰收,农产品供求关系由紧变松,有的传统农业甚至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如柑桔,产地收购仅每公斤0.2-0.5元,“谷贱伤农”,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新矛盾,如粮食积压、流通不畅、价格下跌,不仅造成地方财政负担的增加,更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地区的购买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应在继续把农业放在基础位置,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的基础上,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重要地位。要积极引导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要根据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需求,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加强农产品品种改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生态农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优质、高效、低消耗农业。生态农业讲到底就是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和生物间其它相关规律,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建立一业为主、综合发展、等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达到能量转化率最高、物质产出率最高、资源保持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另外还要发展高科技农业,以解决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同土地有限的矛盾,如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可以设计和培养出实用于盐碱地、荒滩、高纬度、高海拔地带种植农作物品种,扩大可耕地面积;可以有选择地设计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又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工作中,一定要把农业放在突出地位上,加大农业投入,为乡镇企业改革创造条件,改革产品流通渠道,逐步形成合理的农产品供给机制,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5、积极吸引外资,进行外贸体制改革
如前所述,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对外贸易中,几乎达到了“半壁江山”,在出口业务、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就业机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使其健康快速发展,应进一步改革开放,并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展。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受到弱化,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基础设施方面,为吸引外资创造较好的软硬环境。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要更大胆地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管理经验,并将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引进结合起来,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要引导外商投资结构合理化,扩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引进,扩大外资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使其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看,受害最大的东盟、韩国和日本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慢,进口需求减少,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将受直接影响,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与我国相似,主要的出口市场也集中在美、欧、日、香港等,人民币相对升值,增加了扩大出口的困难。为了保证外需的持续增长,在吸引外资的同时,还应加强外贸体制的改革。国有外贸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强化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高新技术商品、机电产品、名优产品的出口能力,并按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6、适时适度调整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1998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个经济增长趋缓的现实。在此关键时刻,是否应采取扩张性政策呢?我们认为,经济增长趋缓是两方面的原因,即结构性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现阶段如果采取扩张性政策,将会使许多矛盾掩盖起来,如产业结构矛盾、部分结构矛盾,使国民经济再次走入松紧循环的较大周期波动,延缓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甚至会引起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在我国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偏紧的政策有利于迫使结构调整尽快到位。在宏观偏紧的前提下,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政策的灵活调整,主要是使用金融、财税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微观调整,利用利息率、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金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增加政府支出,如道路、水库等公共设施。通过微观调控,逐步实现调整有效供给与需求,使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现时期,我国孕育着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金融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一、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债务危机。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景气,使银行积聚的呆帐数目很大,如何化解银企债务危机已成为关系到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二、金融机构违规经营。如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违规拆借资金,万国证券公司“3.27”违规经营,中农信和中银信托的破产等,存在着商业银行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因素;三、外债还本付息以加速度增长。到本世纪末的某一年就会出现资本净流出,此时避免危机主要看两个因素:一是国际投资是否对中国经济还有信心;二是出口能否持续增长。因此,金融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化解金融危机上。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
未雨绸缪,尽管对我国经济是否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争论,但是资源和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消费品市场总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以及供给结构不合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发电能力的闲置至少给我们一个应该重视有效需求的信号。作为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主要责任,就是根据种种社会经济运行迹象,分析判断将来经济发展的动态,从而早期提出政策建议。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经济中结构性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是存在的。下一步经济政策的取向应是在调整有效供给和需求上,以期用2-3年的时间在本世纪末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标签:有效需求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扩大基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