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哲学》的开拓与创新——评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著的《工程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工程论文,等著论文,殷瑞论文,李伯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著的《工程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从科学、技术与工程“三元论”的观点提出: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因而《工程哲学》实质上就是直接生产力的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塑造未来的哲学”[1]25。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研究直接生产力的《工程哲学》一书的出版,无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工程哲学》是哲学与工程学的开拓与创新,它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工程活动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提出了方向性的研究。
《工程哲学》是历史唯物论的丰富与发展
1.工程哲学研究的“各类物质性的工程活动”[1]2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与核心。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工程哲学》把这个观点应用到工程活动,认为“工程活动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能动性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之一。”[1]1因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工程的“造物”活动始终贯穿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原始时代——用来作为劳动工具的各种石器(经验的产物);古代——金字塔、长城、水坝等建筑物(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技艺的“制品”);近代——土木、机械、矿冶、电机、化学、纺织等工程(德韶尔认为是“技术创造的王国”,以区别于康德的“科学的王国”);现代——航天、生物、信息、环境等工程(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知识的“物化”[3])。所以,工程哲学是“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的哲学[1]2。工程哲学应该定位为历史唯物论的新发展,新形式。
2.工程活动与科学活动不同,科学活动的本质是“造理论”,是精神生产;科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4]。而工程活动的本质则是“造物”[1]8,是物质生产。《工程哲学》从工程活动的两个方面深刻地阐明这个观点:(1)工程活动的过程,包括工程的理念、决策、设计、构建和管理等,都是围绕“造物”展开的;(2)工程活动的结果是“特定形式的新的存在物”[1]8。
现代的工程观大大开拓了从自然观到历史观的通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观与历史观是统一的,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联系自然界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中间环节。《工程哲学》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个观点,该书从工程活动是最重要的物质生产活动、从“自然—人(工程活动)—社会”三元关系、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知识链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现代工程活动不仅具有自然科学技术的性质,而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的性质,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工程活动是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中间环节,它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现代的工程观不仅开拓了从自然观到历史观的通道,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增添了新的、重要的内容,主要是:
工程理念 一切工程都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借助于自然界提供的物料、能源、土地等建造起来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工程理念的核心。书中从哲学的高度提出工程理念的三个历史时代——听天由命、征服自然和天人和谐[1]172,着重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工程系统观 从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思想看来,(1)工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它的构成要素是:人、物料、设备、能源、信息、技术、资金、土地、管理等;(2)工程与它的外部环境(自然、经济、社会等)是一个包括工程在内的更大的系统[1]175。当人们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进行工程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工程自身的系统,尤其要考虑工程与它外部环境构成的系统,从而现代的工程观研究的内容扩充了、深化了。
工程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自然界始终处在优先地位[5],“没有自然界,劳动者就甚么也不能创造。”[6]据此,书中认为,由于工程活动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对自然、环境、生态都产生直接的影响[1]198,因而工程的生态观就是要考虑生态规律的约束和生态环境的优化[1]200。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优化,生态技术,生态建设,这是现代工程理念首要的内容。
工程社会观 工程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工程活动是由投资者、管理者、工程师、工人等参与和进行的社会性活动。因此在工程活动中,不仅要有技术规范,而且要有法律、伦理、宗教、文化的规范。书中对工程的社会性、社会功能、公众理解等做出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工程伦理观 工程是“造物”活动[1]211,因而在“新的存在物”的设计和创造中,工程师对工程目标、时间、地点、方法、途径等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在选择过程中,除了科学、技术、经济的评价外,还需要伦理评价。在伦理观中最根本的是工程师应该自觉地担负起对人类健康、安全和福利的责任,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1]217。这条基本原则的具体化是:质量与安全、诚实、公平和公正。
工程文化观 工程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工程活动、工程建构、工程建设必然反映它所处的时代的文化,这主要是体现在工程活动的主题与价值观方面。书中论述了工程文化的整体性和渗透性,突出工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地域特点、审美性质;指出了工程文化对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评价等的重要影响。
工程思维是工程创新的钥匙
科学思维是科学创新的关键。赫尔姆霍兹、彭加勒、阿达玛等著名科学家根据他们科学研究的经验,总结出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如下: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证明阶段。这四个阶段实际上是思维创新过程中必经的四个步骤:
准备阶段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已有的理论寻求问题的解决,这阶段主要是用收敛思维方式。
酝酿阶段是在已有的理论不能解决问题时,从各个角度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并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这阶段主要是用发散思维方式。
顿悟阶段是在长期艰苦探索,不断冥思苦想中,突然涌现出意想不到的答案,这就是提出假说或猜想。
验证阶段是通过实验对假说进行检验,为此就必须采取两个步骤:(1)对假说进行严格的表述和逻辑推演;(2)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检验由假说推演出的结论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合。
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是认识论过程的第一个飞跃。
工程思维是工程创新的关键。工程活动的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工程方法,创造一个新的存在物。从19世纪末开始的现代工程思维的过程如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可行性研究—设计—模型—试验—计划—生产—产品或服务研究—发展—生产
由此可见,工程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区别如下:
科学思维 工程思维
目标真理 价值
对象普遍 特殊
时空超越具体时空 当时当地
性质逻辑性逻辑性、艺术性
工程创新的内容:观念、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制度、运行、维护、退出机制等的创新。所以工程创新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这次飞跃,比起第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7)
工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人员是第一生产力的主力军,他们的培养与教育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千年大计。改革开放后,我国理工科教育从苏联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过程中,产生以下问题[8]:(1)对工程的跨学科性缺乏认识;(2)忽视从工程实践中获取难言知识的重要性;(3)缺乏整体思维训练;(4)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缺乏工程特色;(5)培养过程和培养规格单一;(6)创新能力差。
本来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9]。这一指导思想究竟在工程教育中如何实现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书中提出,工程教育首先要面对当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即: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全球问题带来的风险等。同时指出由此引来的未来工程发展的基本趋向的重大变化,如:社会科学知识成为工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工程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建设环境友好的绿色工程、“知识工程”的兴起带来工程审计的理论和方法的重大变革等等。在此基础上书中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必需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素质:(1)开放的、系统整体的思维能力;(2)较强的组织领导才能;(3)明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4)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很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与合作精神;(5)更强的知识更新能力;(6)更频繁地介入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咨询过程。这是很有价值的见地。
奠定了中国学派的工程哲学基础
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程,日益显示其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因而工程哲学的研究不仅是哲学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它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我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大体同时开创了工程哲学这个新的哲学分支”[1]41,但是,工程和科学不同,它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具有民族性,因而不同国家的工程哲学具有不同的特色。
《工程哲学》是“遵循马克思的光辉思想所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哲学研究尝试”[1]25,它在中国工程院领导下,由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与教授经过多次酝酿与深入讨论写成。特别是书中专门设置了“中国若干工程案例的哲学分析”一章,对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的、标志性工程,从工程理念、工程思维、工程管理、工程创新、工程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它集中地、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学派工程哲学的特色,可概括如下:
1.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工程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主创新之路
书中介绍的七大标志性工程,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学习国外科学技术新成就、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工程的系统集成性出发,大胆创新,团结奋斗的成果。如大庆油田就是从油田不同于一般采掘工业的特殊性、特别是从大庆油田是陆相油田的特殊地质性质出发[1]254,不迷信经验,不迷信书本[1]225,创造性地发展形成了陆相大型砂岩油田开发的理论与技术系列,“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油气田开发的道路。”[1]250其他六个工程也莫不如此。
2.辩证思维是工程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形式
构建任何工程都需要经过工程立项的论证—决策与工程建造的设计—施工两个紧密相联的阶段:
工程立项的论证—决策阶段。这是调查研究、提出问题、科学论证(包括科学理论、技术措施、可行性等的研究)、做出判断(关于工程理念、工程决策的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一般与特殊、可能性与现实性、人与自然、人与人、理想目标与约束条件、创新带来的风险与安全可靠等的辩证关系。这是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这一阶段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10],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
工程建造的设计一施工阶段。这是设计、建立模型、试验、检验、规划(包括施工蓝图、技术规范、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分工机构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质量与速度、继承与创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要素与局部的创新和系统集成的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等的辩证关系。这是从认识再回到实践的飞跃,通过这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得到的认识(理论、决策、计划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书中的标志性工程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同始终坚持“实践的—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方法论分不开的[1]265,269,301,318,356。
3.工程精神是工程文化的灵魂
建国后,在帝国主义封锁、经济困难、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创造出大庆油田、两弹一星等工程的光辉成就,令世界震惊,令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就是由于在工程的建造与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1]249。参加工程的全体人员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铸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1]329”。
改革开放后,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在我国国力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新建的长江三峡、载人飞船、宝钢、铁路提速、海尔业务流程再造等工程,在继承与发扬原有的工程精神的基础上,提出要培植工程人员的“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危机感”[1]307,迎接新的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并进一步把工程精神提升为“自力更新、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1]330,把它落实到对工程的质量、安全、效益的严格把关上。
4.用辩证法“两点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工程事业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现代大工程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它的活动涉及资金、物料、能源、信息、技术、经济、人才、管理、社会、自然等多种要素。因而要把这些要素集成起来并加以优化,从工程立项的论证—决策到工程建造的设计—施工,必然会遇到种种现存的与意想不到的困难、风险与失误。《工程哲学》在研究工程案例时不但注意分析和研究成功的案例,而且注意分析和研究工程失败方面的案例。在这方面,三门峡工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工程活动中,在力求“不犯不可改正的错误”的大前提下[1]251,如何把困难转化为挑战,把风险转化为机遇,把失误转化为正确,按照辩证法的要求,就是要研究工程活动中面临的“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统一的、是相互转化的?”[11]应该说,《工程哲学》第七章对我国一些标志性工程所进行的分析,对此做了详细的充分的论证,提供了工程辩证法的范例,这一章可以说是全书的“点睛之笔”。这些重大工程建设的实践,展示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国工程建设思想演进的历程和光辉。
《工程哲学》开创了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同中国工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自己研究的道路,它是一部中国学派的工程哲学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