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与本体论关系的思考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与本体论关系的思考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与本体论关系的思考 II,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关系论文,I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实践观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理解,体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不同理解。

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辩证法,这种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把这种既唯物又辩证的一般世界观应用于各个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唯物史观);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这种理解中,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重要性来说,本体论即一般世界观是高于实践观的;本体论是总的一般的世界观,是其他一切观点的基础;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是这一哲学体系的核心、灵魂,是整个理论体系的辐射源,是原理的原理,而实践观只具有局部的认识论的意义。

“实践哲学”和“实践本体论”的理解不同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理解,它们正确地批评了传统理解的本体论化的倾向,指出科学的实践观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灵魂。但它们在这样做时,却又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的一般世界观或本体论(它的基本观点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的世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可知的)当作旧的哲学思维方式而加以否定,当作“形而上学”加以拒斥。他们认为,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是恩格斯及其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者加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立者马克思本人是拒斥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思维的。

我以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与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的关系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实质的上述两种理解都失之偏颇。我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的实践唯物主义,在这种哲学理论体系中,从重要性来说,实践观高于本体论,但这种实践观又有自己的本体论前提和基础,实践观和本体论是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没有科学实践观,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理解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也不能科学地说明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的一般世界观。没有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也不可能创立科学的实践观,否定了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前提,也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传统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把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看作是高于实践观的,是同它对费尔巴哈思想的误解、同它对新旧唯物主义区别点的不正确理解相关的。它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他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缺乏辩证法。马克思之所以能克服旧唯物主义、超过旧唯物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这个“合理内核”并把它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点不在于唯物主义原则本身,而在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在于唯物主义是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还是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这种理解必然导致这样一种结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变革首先是在本体论上实现的,首先是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然后才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等等。所以,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高于实践观。

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吗?在本体论或一般世界观上,费尔巴哈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吗?传统的理解不会给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它的“前理解”限制了它的视界,它根本看不到这个问题。在它看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这是理所当然的。

让我们来看看费尔巴哈在发展观上的真实思想吧。

费尔巴哈说:“地球并不是一直就象现在这个样子,它只是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以后,才达到现在这个状况。地质学已经考察出来,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里,还曾经存在过许多现在或早已不复存在的动植物。……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显然是因它们的存在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一个生命的终结与它的条件的终结联系在一起,那么一个生命的开始、发生也是与它的条件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①]“发生的意思就是个体化;个体的东西是发生出来的。……生,的确是羞耻的,死,的确是痛苦的;但是谁要不欲生与死,那就是放弃做一个生物。永恒排斥生命,生命排斥永恒。”[②]“我们不能永远说人是人生的,地球某种状态是前时期同种状态创造的,我们最后必然要达到一点,那时我们看到人是从自然界产生出来的,地球也是由那行星质体或其他什么原素形成起来的。”[③]这就是说,费尔巴哈已经看到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凡是具体的,都是产生的,凡是产生的,都是要灭亡的,事物的产生与灭亡都与一定的条件相联系。

费尔巴哈还看到,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处于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之中,而且正是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他说:“自然到处活动,到处化育,都只是在内在联系之下,凭着内在联系而进行的。”[④]“不仅人类的起源问题是如此,构成这个感性世界的一切其他的事物和本质也都是如此。这个以那个为前提,那个以这个为前提,这个依赖那个,那个依赖这个;一切都是有限的,一切都是彼此互相产生的。”[⑤]自然界的事物,“它们本是互相吸引着,你需要我,我需要你,这个没有那个就不行的;因此它们是由于自身的力量互相联系起来,譬如氧和氢结合为水,氧和氮结合为空气,如此造成了那种使人惊奇的联系,使得好些没有认识自然界本质而把一切都依照自己来思想的人,觉得这是一个依照计划和目的活动而创造的实体所做成的事业。”[⑥]“有机和无机的生命是密切结合着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成立一种必然的联系。”[⑦]“有了条件或原因,就不会没有效果。”[⑧]“自然界中,一切都在交互影响,一切都是相互的,一切同时是效果,又是原因,一切都是各方面的和对方面的;自然界并不构成一个君主国的金字塔,它是一个共和国。”[⑨]

特别可贵的是,费尔巴哈已经看到矛盾、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以及矛盾作为事物生命的源泉。他说:“单一是不能生产的,只有二元、对立、不同才是多产的……精神、机智、聪明、判断,只是在对立之中,只是在冲突之中发展和产生出来的,生命也只有在许多不同的而且相反的质料、力量和事物的冲突中产生出来。”[⑩]“灾祸所从来的地方也是福利所从来的地方;畏怖所从来的地方也欢乐所从来的地方。”(11)费尔巴哈批评“东方人见到统一而忽略了差异,西方则见到差异而遗忘了统一”(12),在费尔巴哈看来,统一中有差异,差异中有统一,“对立面就是这样互相补充!”(13)

在认识论上,费尔巴哈也有一些辩证法的思想,这里就不去多说了。

看了费尔巴哈的上述言论(这些仅是例举,不是费尔巴哈辩证法思想的全部),我们还能说费尔巴哈在一般世界观上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吗?只要不抱有偏见,我以为不能那样说了。费尔巴哈哲学达到了旧唯物主义能够达到的最高的发展水平,不仅他的本原观是如此,他的发展观也是如此,在二者结合及结合的水平上也是如此。就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这一意义来说,他已经是一个辩证的唯物主义者。就一般世界观而言,费尔巴哈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有水平上的差异,但无根本性的质的差异,都属于辩证的唯物的一般世界观。

人们过去受“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影响,不仅误解了费尔巴哈的真实思想,而且也误解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关系。人们说,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了形而上学的简单否定的态度,即在否定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时把这一哲学包含的辩证法思想也一起丢掉了,就如在给孩子洗完澡后倒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样。我以为这样说是不对的,至少是不确切的。费尔巴哈的否定观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他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他在讲到否定宗教神学时说:“我的目的决不是消极的、否定的目的,而是一种积极的目的;我否定只是为着肯定;我否定的只是神学和宗教的荒诞的、虚幻的本质,为的是肯定人的实在的本质。”(14)又说:“人否定自己,可见不是为着否定自己,人否定自己,……乃是为着借这否定来肯定自己。否定,不过是自我肯定、自爱的一种形式、手段罢了。”(15)费尔巴哈原是黑格尔的学生,当他在柏林大学神学系读书时,他因对哲学有兴趣而特地去听黑格尔的哲学课,黑格尔的“逻辑学”一课他还听了两遍,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他是有影响的。后来费尔巴哈起来批判黑格尔,是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而没有批判他的辩证法观点。如果说也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只是在批判他的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的意义上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颠倒”原则,他说:“我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16)这里所说的颠倒,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理解的颠倒,是用唯物主义代替唯心主义,并不是要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费尔巴哈的“颠倒”原则,曾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1843—1844年间,马克思就是运用费尔巴哈的“颠倒”原则来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马克思在这样做时,当然并没有把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颠倒掉。马克思也并不认为费尔巴哈在颠倒黑格尔哲学时丢掉了辩证法。马克思在1844年评价费尔巴哈时说:“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17)马克思还提到“费尔巴哈辩证法”(18)。

还有一个问题要说明一下。有人可能会说,费尔巴哈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主要是一种自然观,还不能说是对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的看法,不能算是辩证的唯物的本体论。费尔巴哈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确实是自然观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过他的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因而也就是他的一般世界观或本体论。从广义上说,自然和物质世界是同义的。恩格斯也曾在广义上使用自然概念,把自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例如他有这样的提法:“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所以,广义的自然观就是一般世界观,就是本体论。

以上说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理论前提之一的费尔巴哈哲学的一般世界观或本体论。费尔巴哈已经基本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的水平,当然需要完善和发展,特别是要为这种本体论奠定科学的实践观基础(这是费尔巴哈所没有的),但就本体论的一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处于普遍联系、运动、发展之中,物质的运动具有客观的规律,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具有无限性,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等等)来说,已经基本确立了。这也正是马克思在创立他的新唯物主义时没有在本体论上做主要工作的真实原因。哲学要前进,唯物主义要变革,不可能再在本体论上实现,而必须在对感性对象的理解方式的变革上实现。这也表明,辩证的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特殊本质,不是马克思的新贡献。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在于认识到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对于人的存在、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的周围感性世界、对于人的意识的根本意义,确立了从实践出发来解释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哲学曾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前面提到过,在马克思转向费尔巴哈以后,马克思曾运用费尔巴哈的“颠倒”的原则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说明社会历史现象。在这种运用和说明中,马克思已经显露了新的哲学发展的方向,出现了从人的物质生活出发来说明历史的思想萌芽。但是整个说来,在1843—1844年间,马克思还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还崇拜、“迷信”费尔巴哈,还没有自觉意识到自己和费尔巴哈在哲学思想上的重大差别。到1845年初,马克思被逐出巴黎来到布鲁塞尔,在这里他重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发现自己的思想与费尔巴哈有了重大的原则的差别。马克思哲学思想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发生了,原来处于不自觉状态的新世界观的萌芽,迅速上升为自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决裂了,马克思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决裂了,新唯物主义诞生了。

那么,马克思自觉到自己的哲学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的区别何在呢?不是唯物主义有没有辩证法。马克思从来没有批评过费尔巴哈缺乏辩证法。因此区别也不在于在一般世界观或本体论是否有唯物的辩证的观点。马克思自觉意识到的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首先在于对感性对象的理解方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开始就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9)费尔巴哈对对象的理解方式是直观的,即仅仅把它们理解为自然存在。马克思把这种唯物主义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20)。马克思对对象的理解方式是实践的。马克思本人没有把自己的哲学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在《提纲》中,他只是把自己的哲学叫作“新唯物主义”,但从他对旧唯物主义的界定方式,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界定为“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重视自然而贬抑人的实践活动。从形式上看,费尔巴哈很重视人,把人当作他的哲学的出发点。但他只是自然主义地理解人,当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他只是把人理解为自然存在物,所以他的哲学出发点就是自然,而不是现实的人。当他来理解现实的人时,他又把理性看作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提纲》中批评费尔巴哈,说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21)。马克思的这一批评是有根据的。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说:“理论之立场,就意味着与世界和谐相处。……与此相反,如果人仅仅立足于实践的立场,并由此出发来观察世界,而使实践的立场成为理论的立场时,那他就跟自然不睦,使自然成为他的自私自利、他的实践利己主义之最顺从的仆人。”(22)“功用主义、效用,乃是犹太教之至高原则。”(23)“制造是我可做可不做的行为,是一个有意的、故意的、外在的行为;在制造这个行为中,并不是我最固有、最内在的本质直接参预其中,我并不是同时又是受动的、被动的。与此相反,一个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活动,那就是跟我的本质相同一的,对我来说是必然的。精神生产就是这样。精神生产是我的内在需要,并且因此而最深地吸引住我,如同疾病一般地纠缠着我。精神作品并不是制造出来的——在这里制造只是最外在的活动而已——,它们是在我们里面发生出来的。但制造却是一种无关紧要的、从而自由的、也即任意的活动。”(24)费尔巴哈对实践的贬斥和轻视,使他不能把感性对象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使他的唯物主义只能停留于直观的唯物主义,或自然唯物主义,而不能进至实践的唯物主义或历史的唯物主义。他对理论的看重,他对人的本质的理性主义的理解,又使他背离唯物主义,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和费尔巴哈相反,马克思十分看重人类的感性物质活动即实践。马克思改变了旧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不再从自然存在出发而是从“人们的存在”、“社会存在”即实践出发来理解和说明人的意识、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周围感性世界的本质以及世界的一般本质,等等。新的哲学出发点的确立,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确立,使唯物主义从直观的唯物主义形态发展为实践唯物主义形态。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解。在费尔巴哈那里,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仅被理解为思维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则认为,思维和存在、精神产物质的关系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人的意识(社会意识)和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5)在人们自身的物质生活和人们的意识的关系中,物质生活即实践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又指导着实践。实践决定意识表现在:实践是意识的现实对象、源泉,实践是意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意识真理性(现实性)的标准,实践又是意识实现自身的现实物质条件。意识是对实践的意识,意识的根本目的、作用也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旧唯物主义之所以看不到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主要不是因为缺乏辩证法,而是由于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直观的或自然的理解方式。在这种理解方式下,思维对存在(自然存在)确实不能有什么作用。在把思维和存在的现实关系理解为人的意识和人的实践的关系以后,思维对存在的作用就很容易得到理解,因为思维和实践是统一的人的活动中的两个方面。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理解。人不仅是“感性的对象”,这种感性对象同时被理解为“感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实践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人们的存在”。人的活动的总和,就是社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6)实践就是物质的“社会存在”方式。“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7)这表明,马克思把自然唯物主义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有了新的自然观。自然,有“先于人而存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实践及其产物就是人化的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是人的“周围感性世界”,它成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成为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个特殊部分,是自然被人化的部分。人的历史就是自然不断被人化的历史。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也为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提供了科学理解和说明的基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时间、空间中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的,等等,这些关于世界一般本质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如何获得的?不能是对世界的感性直观,因为世界的一般本质不是感性对象。也不能是理性的直观,因为离开感性对象不能有理性的思维。关于世界一般本质的认识其实是对人自身物质活动的认识,是对实践这一感性对象进一步抽象思维的结果。实践是世界的一个现实部分,世界的一般本质不在实践之外而就在实践之中,我们认识实践,不仅认识实践区别于自然的特殊本质,同时也认识实践与自然共同的一般本质。对实践的一般本质的认识就是一般世界观或本体论。马克思在本体论上的贡献,主要不是在本体论的一般观点上有重大的变革,而是为这种一般观点提供了科学理解和说明的基础。

由此看来,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是局部的理论观点,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是本体论高于实践观,而是实践观高于本体论。

当我们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高于本体论时,不是意味着在时间上科学的实践观先于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更不是意味着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否定了、抛弃了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确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创立,不是没有理论前提的,费尔巴哈所达到的唯物的和辩证的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就是马克思创立科学实践观和整个新哲学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前进的出发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辩证否定,这一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费尔巴哈的本体论观点是作为积极的理论成果包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的。费尔巴哈的本体论思想还是粗糙的,特别是缺乏科学说明的基础,因此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上。马克思做的工作,主要是提供科学说明的基础,即提供了科学的实践观,而在本体论的观点上没有来得及做更多的工作。后来恩格斯和列宁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这是恩格斯和列宁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观和本体论都是不能缺少的。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当然就等于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但失去了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失去了一般世界观的基础,也不能真正理解和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对于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意义在于:

第一,只有坚持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才能理解人和实践的起源。马克思主义不把人和人的实践看作是从来就有的,没有自己产生的历史的。费尔巴哈已经指出,不能永远说人是人生的,人是从自然界产生出来的。这样说是不够的,但却不能说是错误的。费尔巴哈指出了人类起源的自然史前提,它的缺点是没有看到人类起源的社会根源,也就是没有看到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根本意义。马克思主义在进一步指出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作用时,同时承认人类起源的自然史前提,即肯定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肯定人和人的实践的产生有自然史的前提,是以肯定物质世界的先在存在和运动发展为理论前提的。

第二,只有坚持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才能理解实践活动的本身。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是主体,物质世界是客体、对象。没有主体,当然就谈不上实践,但没有客体、对象,也就没有实践。对象可以是先在自然,也可以是人化自然。即使是人化自然,按马克思的说法,也必定包含有不依人力为转移的物质基质,人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能创造物质本身。这表明,马克思的实践观本身是以对物质世界的先在存在为前提的。

第三,只有坚持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才能理解实践的运动和发展。马克思认为,在实践中,人作为主体,既是能动的存在物,同时又是受动的存在物。所谓受动,当然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之一,就是主体的活动必须受对象的运动规律的制约。在人类实践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性质的规律,一是自然规律,二是社会规律。社会规律是实践的本质的规律,但自然规律同样在起作用。肯定自然规律,这实际上就是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实践要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要发展,而这又是以肯定物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的。

第四,只有坚持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才能理解和坚持马克思实践观的唯物主义性质。抽象地说,实践观也不是马克思才有。马克思在《提纲》中肯定了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这个能动的方面就是指的主体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唯心主义把主体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理解为主体思维的对象。马克思吸取了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的合理思想,同时给予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实践是思维主体的活动,因而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活动,而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人改造外部世界和坚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必须肯定外部世界的存在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必须坚持物质范畴。“实践哲学”的理解否定了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不能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本性,最终导致“超越论”。“实践本体论”的理解否定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同样不能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本性,因而也这样那样地偏离唯物主义,并由于在形式上要坚持唯物主义而陷入两难境地。

事实上,马克思在创立他的科学实践观时是有自己的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前提的,他肯定先于人而存在的自然,肯定人和所有自然物一样有自己产生的历史,等等。当然,由于马克思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创立科学的实践观,把唯物主义推进到新的形态,他没有更多地去阐述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这是由历史条件造成的理论上侧重点不同的问题,不是有无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的问题。

总之,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实践观和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是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理论部分。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的实质来说,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它高于本体论;而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又是实践观的必要的理论前提,它实际上体现着新旧唯物主义的联系。看不到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或强调了实践观的重要性而否定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都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4)(15)(22)(23)(2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449—450、452、596、484、495、629、630、632、602、453、28、535、568、144—145、145、261页。

(12)(13)(1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45、116、102页。

(17)(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14—115、114页。

(19)(20)(21)(25)(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58、72、60、32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与本体论关系的思考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