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怎样引导学生去读,以及如何去读,才能使学生爱上朗读呢??本文展开初步探讨。
关键词:学生;朗读能力;“五者”
每次上完公开课,听到教师称赞笔者班上的学生读书读得真好,真有感情。笔者心里顿时产生一丝成就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怎样引导学生去读,以及如何去读,才能使学生爱上朗读呢??
一、善于做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者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学生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平时课堂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课文中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课文中表现高兴、喜悦和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课文中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课文中表示悲痛、沮丧和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读《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应读得稍慢、轻柔些,读出漓江水的美。
二、积极做学生朗读的示范者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模仿能力极强,但是低段、中段的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和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下,是不可能体会到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好朗读的技巧有些困难,学生朗读时容易添字漏字;朗读语调平淡,感情不充沛;句词之间没有轻重急缓的变化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段的小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示范朗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三、耐心做学生多样化朗读的规划者
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如果朗读的形式单一,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所以要注重朗读的多样性,如: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段和中段学生常运用轻声读、大声朗读、齐读和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段学生可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和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教师可充分利用每节阅读课,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的方法,调整学生的阅读疲劳,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万年牢》;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较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长城》。
四、用心做学生朗读情境的设计者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如笔者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其中的12自然段,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众鸟在大榕树上生活的快乐。笔者让学生一边闭上眼睛听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一边想象着画面。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百鸟齐鸣,千鸟竞飞的景象”;有学生说:“鸟儿在这里想唱就唱,想跳就跳,生活得自由自在”;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一只娇小美丽的画眉鸟和同伴在愉快地聊天……”;此时,笔者看到时机已成熟便说:“鸟儿在这里生活得如此温馨、幸福,你能不能读出小鸟的感受呢?”于是,大家带着各自的用心朗读,获得无需多言,自有妙感的最佳体验。?
五、坚持做学生朗读时间的预留者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一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的教学模式,让位给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让那些花俏形式的和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师生集体朗读。
总之,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并潜心努力,使充满“情感”的课堂释放出美丽的火花。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四师七十团第一中学 835116)
论文作者:李文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能力论文; 感情论文; 读得论文; 技巧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5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