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资源配置现状研究_科技论文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资源配置现状研究_科技论文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资源配置现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蒙古自治区论文,资源配置论文,现状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7.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5281(2008)04-0093-05

一、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及特征

(一)科技资源现状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8917人,比上年增加2010人,增长5.5%。科学家和工程师共28545人,比上年增加3044人,增长11.9%,在全部科技人员中所占比例达73.4%,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高等院校科技人员素质较高,具有高级职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共3065人,占高等院校科技人员总数的98.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资源资料均由内蒙古科技厅提供,不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资源情况)。

200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金融和企业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共筹集科技经费42.06亿元,比上年增加7.5亿元,增长21.70%。从经费来源看,有近七成来自企业,企业自筹资金高达28.53亿元,占筹集经费总额的67.83%;金融机构贷款3.19亿元,占筹集经费总额的7.58%;政府拨付资金9.17亿元,占筹集经费总额的21.79%;事业单位筹集或争取资金0.17亿元,占筹集经费总额的0.42%;从其他渠道筹集资金1亿元,占筹集经费总额的2.38%。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支出额达到41.88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59亿元,增长20.79%。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在科技经费投入中R&D经费支出有较重要的地位,总支出额为16.06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0.53亿元,占筹集经费总额的3.36%;应用研究经费3.52亿元,占筹集经费总额的22.32%;试验开发经费11.72亿元,占筹集经费总额的74.32%。

在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以来,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在全国各省市的位次仍属后列。地方财政科技拨款7.9亿元,排在全国的第22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97%,排在全国的第24位[1]。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区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共68个,已建重点实验室20个,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200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技术产业最具代表性行业中,稀土、农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及制造业有科技项目222项,比上年增加119项,增长115.5%,占全部项目的3.7%。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外机构之间合作的项目共有541项,占全部项目的9.1%,比上年减少1.7个百分点。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从事R&D活动的科技人员为13803人,比上年增加1139人,增长9.0%;其中科技专家和工程师11505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83.4%,比普通科技活动人员所占的比重高10个百分点。从R&D人力资源的研究配置看,基础研究1098人年,占总人数的7.95%;应用研究3823人年,占27.7%;科技开发8882人年,占总人数的64.4%。

(二)科技资源配置的特征

1.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更多的应用类科研院所转变为企业或民营化。在内蒙古自治区直属32家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有11家转制为企业,10家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9家实行了民营化。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大会评选出的十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80%是民营企业。

2.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资源优势占有率明显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科技活动单位共152个,占全区的44.6%,其中科技活动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分别占39.6%和29.0%,其科技人力资源优于企业。2006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发表科技论文7386篇,占全区的91.6%;出版科技著作276种,占全区的93.6%。

3.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较快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05家;2004年216家;截止2006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其中新材料企业92家,占总数的30.46%;生物医药企业64家,占总数的21.19%;电子信息企业54家,占总数的17.88%;机电一体化企业31家,占总数的10.27%;节能环保企业10家,占总数的3.31%;其他企业51家,占总数的16.89%。

4.利用项目和资源优势吸引区外科技人才效果明显一些发展较快的盟市以项目、资源、科技园区(基地)引进区外人才,带动地区的发展。例如,鄂尔多斯市充分发挥3家国家技术中心、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为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引进了近100名拔尖人才或学科带头人、300多名技术创新人才,较好地适应了本地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

5.技术创新突出表现在引进外部技术基础上的模仿创新一些与区外科技创新单位联系较密切的盟市或企业,依托这些单位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实施模仿创新。例如,包钢依托清华大学发明专利技术,首次在包钢进行了高强度、高韧性贝氏体钢轨工业试验,成功研制的贝氏体钢轨得到了铁道部的认证。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普遍存在模仿创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资源的配置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效果越来越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科技资源的构成要素,即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等,在科技投入产出活动中不可或缺,每项要素都是维持和发展科技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无论哪一部分缺失,都会影响科技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因此,“科技资源的配置和优化,要求各类科技资源在不同的科技主体、过程、领域、时间、空间等层面上进行分配并实现相互的作用。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亦无论是全面还是局部,都要求科技资源的运用,实现节省、高效、集约、规模、低投入、高产出的优化配置目标,并依据优化目标实行配置规模、配置结构、配置手段、配置方式及其在专门作用,相互作用和积聚作用上的效用最大化。”[2]纵观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状况和效果,主要是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资源在配置规模、配置重点、配置结构、配置手段、配置方式及其在相互作用与积聚效用最大化上还存在若干问题,如对内蒙古自治区六大支柱产业如何较好地实现各类科技资源的优化和重点配置,应引起重视。

(一)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上,存在着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上文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力资源分布数据可以看到,高等院校集聚着大量的科技人员,然而这并不代表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就是合理的,高等院校科学家和工程师大部分人员的岗位分布在教学领域,教学人员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在教师队伍中又有大部分专业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的教学工作,真正从事专门科研工作的教师并不多。同时,在高等院校系统内部也存在严重的专业力量不易集聚的现象,例如,某大学2006年教师总数1114名,该学校有自治区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学科专业教师126人,仅占教师总数的11.3%。重点学科是汇集学校优秀研究力量的重要部门,然而就是在重点学科领域,想要真正集聚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高级职称聘任指标被严格限制。因为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动仍限于由人事部门控制的计划指标范围之内,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约束着高层次人才的强强联合。

在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上,最突出的问题是自有力量分散,创新优势难以形成。内蒙古自治区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优势,但各自为战,相互之间协作较少,而且有些研究机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和学术上的协作,在应用开发研究上仍显不足,特别是在为盟市旗县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上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内蒙古自治区研究开发机构之间、研究开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差,科技人力资源难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再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各盟市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也并不乐观,虽然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数量在科技人员中所占的比重比2005年有了较大提高,但企业的高素质人才仍比较缺乏。同时,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的人才力量及机构的设立上仍显得十分薄弱。据对某制药集团的调查,集团有职工24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0人,在这其中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0人,而实际工作在技术研发岗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只有10人,占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25%。然而,在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22.2%的情况下,高级工程技术开发人员的比例却仅占5.6%,说明工程技术研发力量在该企业中较为薄弱。

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总体上有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在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合理使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系列因素制约着科技人力资源的利用。一是有关发挥人才作用的政策文件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盟市建立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分配机制的企业屈指可数,有些盟市竞无一企业建立技术人员创新机制,企业的分配机制偏重于销售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技术成本没有在企业收益分配中得以体现,因而直接影响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二是旗县科研环境与文化生活条件较差,难以留住人才。旗县许多企业确实想引进技术人才,但是科研的基础薄弱,基本没有技术人员集聚的环境,文化生活条件较差,区域内缺乏吸引技术人才的基本条件和氛围;三是现有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措施不到位,继续教育经费缺乏,形成较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流失。盟市科技类研究所大多数仍是事业单位,经费由政府直接拨付,经费只能确保研究所日常工作的运转。因此,要想资助科技人员出外进修或学习相当困难,有些研究所已多年未选派技术人员外出接受继续教育。现在外出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技术人员均由本人出资,而这些人员出去后,许多人不再回原来的单位,也正是由于继续教育经费的缺乏,形成较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流失;四是企业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和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怎样发挥企业自有技术人才的作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某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说,每个企业都想有自己的优秀人才,但又不希望这些优秀人才特别是本企业或本地区的优秀人才比高层管理人员的技术强或高明。因此,一般企业所使用的人才并不是该行业比较拔尖的人才,即使是拔尖人才也不予重用,而是满足于企业现有人才能够保证企业正常的技术运转。所需技术开发或创新主要是聘请外来高级技术人才完成,阻碍了本企业人才作用的发挥。

(二)科技财力、物力、信息资源配置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财力资源在R&D经费支出总量上仍显短缺,尤其是旗县R&D经费支出往往是杯水车薪。虽然近些年来对科技财力投入的力度有所增强,但R&D经费支出依然比例偏低。2006年,全区R&D经费总支出比上年增长41.9%,但R&D经费总支出却仅占当年GDP的0.34%,占科技经费支出额的38.34%。与全国相比,差距较明显,R&D经费支出仅排在第25位,R&D占GDP的比重排序为第28位[1]。所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研发资金仍显紧张,有些旗县的科研机构只有事业费,缺少R&D经费。因此,一些旗县研究机构仍处在维持现状的科研环境之中,无能力开展研发工作。例如,阿拉善盟某研究机构人均事业费不足2万元,科研仪器陈旧,设备严重不足,这样的研究所已出现生存危机。

内蒙古自治区各种科技项目资金是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项目资金使用分散,科技财力资源投入发挥不出规模效益,不能更好地向行业高新技术、自主研发关键性技术项目倾斜。由于各盟市的科研单位之间以及项目竞争单位与科技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再加上项目决策部门缺少基本的调查研究,使得一些科研项目立项重复,科技财力资源短缺日趋紧张。同时,由于政府科技部门在立项时按传统计划模式筛选的多,按市场需求筛选的少,导致项目资金投入分散,重点项目得不到规模性投入,形成投入浪费。科技成果转化缺少财力的继续跟踪投入。按照一般规律,科技项目在立项前管理较严,而在立项后,立项单位往往缺乏对该项目研究的跟踪管理和约束,使得已经立项的科技投入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许多盟市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形成后,有的束之高阁,有的缺乏后续资金,使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一些科研项目虽然已结项,但仅仅停留在报告、实验结果、样品阶段。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物力资源总体上集中在盟市级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中心,而绝大多数旗县的科技物力资源配置水平偏低,因为旗县的科技研究机构大部分设在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企业,上级科技部门下拨的相应科技匹配资金很难分配到这些研究机构中。因此,这些研究机构的科技物力资源的配置完全依赖企业自身。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的科技研究所物力资源相对比较充裕,有的研究所购买了上百万元的技术设备,但使用率较低,更缺乏科技院所之间对科技物力资源共享的机制,形成一边是科技设备的闲置,一边是缺乏资金无力购置设备的现象。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信息资源配置有区域、条块和局部之分,这就要求考虑科技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对企业能产生什么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只强调投入,缺少把握科技信息对企业所起的作用,而且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偏低,应用范围只停留在设立企业网站上,有的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网站。可见,内蒙古自治区不少企业的科技信息资源配置仍处于落后状态,更谈不上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和改造传统企业。旗县企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更为滞后,企业不能及时获得急需的科技信息。

(三)产、学、研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合作研发上,在发挥产、学、研一条龙作用方面还相对落后。高等院校作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部门,与企业隔绝的现象较为严重。例如有些与内蒙古自治区企业联合搞研发的大学,在实验室里研制某药品的技术可以达到国际水平,但是却不能为生产所应用,这种状况使科技财力资源配置处于被扭曲的状态,有些项目的确立还没有以当前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学、研脱节问题。

三、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建议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点在于优化,优化是指能够带来对科技资源高效率的使用。优化就是使人、财、物、科技信息等资源的使用安排达到最优。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完全依靠市场途径给予调剂,可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在还无法达到这样的市场环境。如何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从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出发,创新配置理念、配置方式、配置手段,提高配置效率。根据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

当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改变隐性阻碍本地区高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状况,例如,在区内高科技人才的流动与待遇方面需制定更加灵活柔性的政策。“十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大中型企业加大了人才的引进力度,使企业中高科技人才的比例有了一定提高。各盟市在聘用区内外优秀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数量上都有增长,这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用好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决不能忽视现有人才的作用。首先,应取消限制区内高科技人才自由流动的政策,为用人单位善待高科技人才创造留人的环境,更好地以此增强高科技人才的责任意识,促使企业对用人工作做得更细;其次,善待本企业或研究机构自有人才,保证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与外聘高级技术人员相同,鼓励他们承担科技创新课题,加大培养自有专业人才的力度。在确保本单位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因此,做好本单位专业人员的激励工作也等于营造了吸引外聘高级专业人员的社会环境,只有同等对待企业所有专业人才,才有可能保证科技人才的不断集聚。

(二)借鉴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

按照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在合理配置科技投入上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发挥好政府在配置科技资源上的宏观调控作用;二是让市场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资的主体。鉴于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实际情况,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体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体制创新,以体制创新促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产业创新;三是为加速培育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可考虑建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和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以形成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金支撑体系,有效实现“你创业,我支持;你创新,我奖励”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支持激励机制。

(三)提高现有科技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物力资源的先进设备大部分集中在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有些尖端性设备利用率非常低。虽然内蒙古自治区也曾下发过关于科技设备共用的文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设备使用经费问题,有的设备使用费用较高;二是有些设备使用时缺乏技术保密的保障,因此项目试验单位宁愿在陈旧的设备上搞试验,也不去别的单位使用先进设备;三是正常使用手续繁琐。科技部门可以依托现有科技馆条件,扩大设备的技术含量,由科技馆统一购买稀缺但又急需的高端技术设备或征集一些单位已有的技术设备,并制定使用设备的预约办法,这样既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又能保证科技人员及时使用和维护设备,实现使用单位与设备拥有单位的利益双赢。

(四)有效配置科技信息资源,把握科技信息的实际效果

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利用科技信息的力度,鼓励采取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企业的信息接收系统,加大商务电子化的应用和实用信息技术平台及服务网络的建设与推广,加快建立健全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统计体系,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协调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

(五)坚持产、学、研结合的现代科技发展道路

建议政府制定有关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政策。首先,高等院校要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研发为出发点,以研发企业优势产品为主线,实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的目标。其次,解决企业与高校或专业研究机构联合研发的问题。改变企业、高校的研发机构与专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各自为战、合作攻关项目较少、难以形成研发合力联合攻关的现状,集聚研究力量形成强强联合。再次,要改变现在很多高校与专业研究机构申请项目仅考虑各自的研究目标,缺乏与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结合,因此出现科技成果研究出来后企业和市场不感兴趣的现象。高等院校在申请科技项目时,要结合企业技术需要设立自己的研究项目,成为企业的第一研发车间,使科研与生产相互对接,形成产、研有机结合的联合体。内蒙古自治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切实加强对产、学、研结合的指导的同时,当好产、学、研结合的“红娘”,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六)加大对内蒙古自治区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实现科技产业的集聚

“十五”期间,内蒙古相继形成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产业,现已达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90%以上。因此,推动六大支柱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是科技强区的重要战略举措。

标签:;  ;  ;  ;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资源配置现状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