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1]2001年在《都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定位及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都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对都市的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由于都市中心城区是一个非完全行政能力的开放型体系,存在区域与区属的概念,所以,它的发展更具特殊性,尤其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调控,这是中心城区面临的课题。都市分区而治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各个行政区的优势潜能,推动都市的整体发展。都市中心城区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即:枢纽优势、依托优势、商誉优势、集散优势、人才与知识密集优势等。核心发展优势为中心城区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驱动力,但中心城区也存在明显的发展劣势:党政机关行政能为的非完全性,中心城区的地域空间狭小、发展机制落后、发展质量偏低;严重阻碍了中心城区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都市中心城区发展定位及赶超模式,中心城区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及调控模式的创新、研究,将为中心城区发展提供新的借鉴。 本文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心城区的发展理论、发展定位、发展战略以及中心城区调控手段进行了探索。据此,对沈阳市和平区进行了个案分析,并对中心城区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陈琳霞[2]2004年在《上海城区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全新的竞争力研究领域,目前对城区竞争力的研究关注者尚少。城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受益于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在某些方面受制于整个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同时还和其它的城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本文旨在契合当前城区主体能动性日益增强的趋势,建构城区竞争力理论体系,从而丰富区域经济研究领域,为提升城区竞争力进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的研究通过对竞争力理论和发展趋势的回顾,以集聚扩散理论、国家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等理论研究为基础进行理论演绎。分析了城区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开发了城区竞争力理论体系,进而对该理论体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了上海城区竞争力的历史演变,构建了城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了2000年上海九个中心城区的竞争力状况,指出了未来上海市城区竞争力演变的态势,并对静安区提升城区竞争力进行案例研究。最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着眼于推动上海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上海市城区竞争力提升的战略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是构建了全新的城区竞争力塔式理论模型,形成了较完整的城区竞争力理论体系,对于大都市城区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在大都市的总体竞争力提升策略下找准定位,自我调适、动态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实现了以下创新:1、开发了城区竞争力塔式模型。城区竞争力研究是对区域经济研究的深化,也是对竞争力理论发展进行的有益探索。合理界定了城区竞争力的概念,阐明了城区竞争力的内在表现和显示性框架,确定了影响城区竞争力的要素因子,分析了其变化机制,形成了城区竞争力的解释性框架。2、从总体上对上海各城区改革开放以来竞争力演变态势进行描述,并在理论上对这种变化进行了解释,并对未来上海城区竞争力演变的态势进行了分析。对案例城区的竞争力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诊断,提出了营造策略。3、构建了由3个向度、6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城区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法,得出样本年份各城区的竞争力排名,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各城区竞争力的变化态势。4、提出了提升上海城区竞争力的战略体系,对促进城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对新时期各城区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刘扬[3]2013年在《大都市中心城区科技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大都市中心城区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文化、科技水准以及生活方式,是一地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经验表明,以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型产业以及制造业高端环节聚集为基础,将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产业形态与社会自然生态相协调、宜商宜居、经济发展同社会和谐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相当高的价值。而科技型都市产业正是适应上述要求的产业发展形态。纵观国内外由传统工业向都市型工业的转变,以及近年开始向科技型都市产业不断发展演变的事实,探讨关于科技型都市产业的相关问题是很有现实价值的。科技型都市产业是顺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产业模式,是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将有大量知识产权,知识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科技型产业作为主体的都市产业发展模式。本文在详细阐述了都市中心城区的产业选择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影响科技型都市产业发展的因素,包括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紧缺,就业压力大,工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违背等。中心城区在发展科技型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诸如产业规模不够大,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针对其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可以采用新的模式如利用“飞地经济”、建立工业园区、促进产学研的转化以及培育企业孵化器机制。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对都市中心城区发展科技型产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对科技型都市产业的总体研究之后,以天津市南开区这一具体实例,详细探讨了大都市中心城区在发展科技型都市产业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希望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能够给与天津市南开区发展状况相似的都市中心城区在发展科技型都市产业时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也希望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得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对天津市南开区的实际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宋娟[4]2010年在《城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从根本上表现为城市资源配置水平、城市功能和城市品牌的竞争,而发展城区经济则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路径选择。城区政府的经济职能在现代经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城区政府在促进城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通过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通过建立制度框架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动力系统。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变革改善城区政府经济职能,才能真正实现城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对沧浪区“城区经济发展”中政府的职能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回答城市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有效配置城市资源的问题。首先,介绍了“城区经济发展”在新时期的涵义,确定了城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城区政府;归纳了国内外城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模式,提出城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构造一个完善的系统导向的经营模式。其次,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创新驱动,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着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的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把沧浪建设成为苏州市的都市消费首选区、科技创意示范区、文化休闲特色区、品质生活引领区。并为沧浪区政府的城区经济的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议。
卢胜[5]2006年在《城区经营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城市管理和城市投资理念、体制和方法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对城市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经营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受到广泛的重视。但城市与城区不同,城市在行政上是由城区组成的,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方法不能简单地用于城区。本文试图对城区经营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探讨经营城市和经营城区的异同点,探索经营城区的途径和方法,为提高城市和城区竞争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 论文首先分析了城区经营的目的,认为城区经营的目的在于提升城区竞争力。其次,论文分析了城区经营的各种要素。在城区经营中,经营要素大致划分为叁类:即固定要素,主要包括城区土地、城区基础设施和一部分城区的生态环境;产业要素,主要包括对城区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的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无形要素,主要包括城区品牌、城区文化、城区形象以及城区的管理、制度等。第叁,论文构建了城区经营要素的系统联动模型,得出了不同要素在城区经营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而不同要素之间的系统联动将对城区经营产生作用力,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合力推动城区经营。第四,论文对城区经营中各种要素的特征、性质及具体经营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要素的具体经营措施。 论文除导论外共有9章,其中导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主题、研究意义、研究动态、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研究特色等进行阐述。 论文的第1章为概念阐述部分。主要对城市与城区的内涵进行分析,以明确论文的研究对象与城市经营研究对象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区经
王晖[6]2005年在《成华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作者在参与项目“成华区产业和城镇发展规划”的部分工作认识与总结,其目的是就如何科学、合理开发房地产业、带动成华区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共分5章。 第1章 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立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写作思路。 第2章 分析了成华区房地产业的现状,着重剖析了成华区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面临的问题。为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战略提供前期准备。 第3章 首先概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观点,接着分析了成华区房地产需求的结构以及开发与规划,然后提出成华区城市功能完善的要求,深入分析了房地产经营的模式以及宏观调控对促进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第4章 从成华区辖区四个街道办事处各自的情况出发,具体分析了各办事处辖区内房地产业发展战略及实施,为整个成华区范围内实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最后,详细探索了成华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如何带动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体分析了该辖区房地产业发展对其宏观经济的预期效应。
毛志雄[7]2002年在《中国城区经济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化,内生于城市核心层面的城区逐渐由一般经济力量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撑。城区经济在区域经济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时期,城区因素对于宏观经济规则的建立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塑造无疑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城区经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对城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各种相关因素进行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从而拓展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更为重要的是,与城区经济相关的各种理论和学术观点必须在一定原则下加以体系化,才能够为城区经济发展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城区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区正面临着适应体制变革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如何调动各种有效力量解决这两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城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为此,论文在介绍城区经济的概况和一般理论,并在分析其演绎历程的基础上归纳出城区经济发展特征和发展要求。同时,论文从大系统和多层面的视角切入,着重分析城区经济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在分析城区经济活动主体、发展要素、系统功能和对外联系的前提下,探讨城区所有制、城区产业结构配置、土地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最后,论文卓有成效地研究了我国城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进而揭示出城区政府如何通过自身的有效干预行为去实现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途径,籍以有效地促进城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论文初步构建了我国城区经济理论体系。论文致力在若干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论文较早地对城区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初步总结出我国城区经济的运行规律,将各种相关理论有机地综合运用于城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区经济分析之中,从而拓展了相关经济学科的研究领域;论文特别强调了城区政府在城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现实经济中的城区政府有效运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抉择思路。
张志强[8]2008年在《天津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市提出加快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叁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的战略,对天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叁个层面中,中心城区经济是天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天津城区经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1 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定位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是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汇聚之处,是人流、物流、信息流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城区是城市的主体,是信息、资金、物质、人才等资源聚集的中心。城市越
杨洋[9]2005年在《天津市海河开发改造工程实录与思索》文中提出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始于二零零叁年春的天津市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工程是天津自近代以来对海河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改造活动,它将奠定海河今后叁十年的发展基础。天津市试图利用海河开发的机会,拉动城市经济,改观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海河开发改造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城市复兴的重担。据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改造实例,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区更新再发展之路。更新后的海河两岸将成为展现城市特色,体现城市文化品位,满足城市综合发展需求的新型城市滨水空间,通过海河沿线的开发形成的城市核心区域将进一步带动城市纵深地区的发展。本文以海河为核心,以海河历史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为研究背景,以海河及两岸的现状特征和发展机会为切入点和着眼点,以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工程的决策及实施情况为研究主线,力图通过真实的纪录海河开发改造工程从策划、准备、决策直到实施的各阶段进程,系统地描绘海河近现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的发展图景。并在此基础上,客观的分析探讨了海河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从多个层次,多个视角归纳总结海河改造工程中的利弊得失。最后,本文试提出海河及其两岸在当代城市发展需求下更新的新思路、新模式,以应对海河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将面临的冲击和再发展问题。
耿涛[10]2007年在《成华区都市型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成都市成华区作为西部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正面临着成都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等历史性发展机遇,如何加快发展都市型工业,走好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主要对成华区都市型工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论证。首先通过对成华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对影响成华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现实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方法详细分析了成华区发展都市型工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根据都市型工业相关理论,比较全面的提出了成华区都市型工业发展战略构想,包括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和发展规划;然后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等的一般原理,对都市型工业发展的工业载体及重点行业作了深入探讨,尤其是对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开发和发展进行了深度分析;为了保障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最后还从投资环境、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主要保障措施。本文所进行的分析论证采取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间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对成华区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都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定位及战略研究[D]. 李海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2]. 上海城区竞争力研究[D]. 陈琳霞. 复旦大学. 2004
[3]. 大都市中心城区科技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刘扬. 天津大学. 2013
[4]. 城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D]. 宋娟. 苏州大学. 2010
[5]. 城区经营的经济学分析[D]. 卢胜. 四川大学. 2006
[6]. 成华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王晖.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7]. 中国城区经济论[D]. 毛志雄. 四川大学. 2002
[8]. 天津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 张志强. 求知. 2008
[9]. 天津市海河开发改造工程实录与思索[D]. 杨洋. 天津大学. 2005
[10]. 成华区都市型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 耿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