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外贸体制现状分析_进口替代论文

拉美外贸体制现状分析_进口替代论文

拉美外贸体制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美论文,体制论文,现状分析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拉美发生经济衰退后,拉美各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外贸制度改革为核心,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型战略向出口导向型战略的转变。通过削减非关税壁垒,降低并统一关税,以及采取以促进出口为目的的各种政策措施,拉美外贸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这与进口替代战略下限制进出口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出口导向型战略下的外贸制度也产生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拟对拉美外贸体制改革后的外贸状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教训。

一 拉美外贸现状

外贸体制改革前,拉美各国实行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其目的在于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以替代进口产品,并逐步形成本国工业体系。这一战略在一定时期发挥了作用,使拉美各国的工业体系得以迅速建立,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由于进口替代战略下的外贸体制对进出口实行严格限制,从而导致国内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产品竞争力不强;国内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无法发挥比较优势,也阻碍了进出口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进行,拉美各国纷纷开放本国市场,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出口。这既给拉美国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成效和问题。

1.外贸体制改革后取得的成果

80年代经济衰退发生后,拉美各国实施的以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改变了拉美封闭的格局,通过削减各种进口限制及关税,向世界敞开国内市场。进出口的增长对整个拉美经济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逐渐走出衰退,摆脱“失去的10年”的阴影。90年代初拉美地区经济开始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

(1)随着改革的深入,拉美外贸进出口额迅速增长, 并带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稳步上升。在外贸体制改革过程中, 拉美各国政府采取各种鼓励外贸出口的优惠政策以调动出口厂商的积极性。把降低关税税率和改革汇率体制结合起来,采用实际汇率政策,即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使本国货币贬值,改变进出口相对价格,从而实现在减少进口限制的同时,促进出口的增长。汇率的改变也相对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增强了出口产品竞争力。经过外贸改革,拉美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之提高,这对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拉美地区的商品年出口额由873.89亿美元增加到2270.47亿美元,增长了近1.6倍;由于开放国内市场, 这一时期的进口增长更快,商品年进口额由696.27亿美元增加到2277.53亿美元,累计增长近2.3 倍。 (注:Inter- 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Economic AndSocial Progress In Latin America 1996 report,p.361.)1998年, 拉美在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下仍然实现了进出口高速增长,其中进口额增长10%,出口额增长6.5%。由于进出口的推动作用,拉美地区GDP也实现了稳定增长。例如,圭亚那1986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仅为-0.2%,而到1994年该国的GDP的实际增长率迅速上升为8.5%, (注: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n Latin America 1996 report,p.416.)成为当年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

(2)拉美国家的进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制成品比重增长较快。拉美地区出口产品品种单一的局面在外贸改革后有所改善。这一地区一直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其制成品的出口始于60年代。但由于当时拉美国家处于进口替代战略的初级阶段,其工业体系刚刚形成,制成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当时,各国政府对外贸进出口控制较严,因而制成品出口相当有限,在各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在实行外贸体制改革后,制成品出口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1980~1984年的5年间全地区的制成品收入达到184.8亿美元, 而在1985 ~1990年期间拉美各国的制成品收入增加了近一倍,达313.8亿美元。 同时,拉美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也迅速提高。1965年拉美制成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仅为7%,而到1990年这一比重升至34%, 增长近4倍。一些拉美经济大国制成品出口增长更快。如巴西,在1970 ~1990年的20年时间,其制成品在总出口中的份额由16%升至52%,同期,阿根廷由14%升至29%。(注:黄红珠:《拉美国家的制成品出口》,载《拉丁美洲研究》1994年第4期,第7~8页。)与此同时,机械产品、电子产品、化工产品、药品、交通运输设备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都在19%以上。进入80年代以后,一些高技术产品的年出口增长率达到20%,高于同期制成品总额的17%的增长率。(注:黄红珠:《拉美国家的制成品出口》,载《拉丁美洲研究》1994年第4期,第8页。)

(3)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拉美国家引入产品竞争机制, 经过竞争的洗礼,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加强。外贸改革以前,在进口替代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拉美各国严格限制各种产品、特别是一般消费品的进口。除进口必需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一般很少进口其他产品。一方面,这使国内产业部门在重重保护下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不合理的价格机制又使拉美各国国内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国外市场价格,这样势必出现国内市场利润大大超出出口商品利润的局面。因而导致企业厂商缺乏竞争意识,缺少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及将国内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动力。经过外贸制度的改革,进口限制迅速减少,大量价格低廉、质量上乘和售后服务周到的产品流入,对国内产品形成极大冲击,许多企业倒闭。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国内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并使之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增强其产品竞争力。

(4)拉美地区一体化进程推进了整个地区的外贸和经济发展。 早在60年代,拉美国家为实现区域内商品、劳务等要素流动的全面自由化,签署了安第斯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和加勒比共同体3 个地区性协定以谋求建立共同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协议在当时并未有效发挥作用。直到八九十年代,拉美各国才重新认识到地区一体化的重要意义。这些协议开始焕发活力,各国关税汇率和结构逐渐趋同;有些共同市场还开始对外实行共同关税,对内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80年代初以来,拉美各国在拉美一体化协会的法律框架下签署了一些双边或多边贸易条约(其目的未必是要建立自由贸易区)。上述协议是严格的贸易协定,它们规定了相对优惠的关税减让。如1991年3月,巴西、阿根廷、 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签署协议成立南方共同市场,并于1994 年年底正式建立自由贸易区。1992年12月美、加、墨有关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开始,1994年1月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这些协议的签订极大地促进了地区内贸易的发展。1992年拉美地区内部相互出口增长率高达26%,1990~1994年内部相互出口增长率平均达到19%。拉美地区内部出口在拉美出口总值中的比重也不断增长,1990年这一比重为13%,1993年达到19%。(注:江时学等译:《拉美改革的得与失》,第5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外贸体制改革后仍存在的问题

虽然80年代初以来的外贸体制改革对于拉美地区进出口和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与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拉美地区的外贸增长相差甚远。在有些方面,拉美外贸现状甚至还不如外贸改革前的情况。

(1)拉美各国进出口额虽然增长较快,但在GDP及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毫无疑问,拉美地区是世界上较为开放的地区之一。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它已成为战后发展中地区中惟一一个外贸比重迅速下降的地区。1959~1960年间,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地区GDP 中所占的比重在28%以上,而在1986~1987年间这一比率已降至18%左右。同一时期,亚洲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这一比重从15%升至56%。(注:Buitelaar,Ruud and Pitou van Dijick,Latin America's New Inser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p.25.)1980~1989年间,整个拉美地区的年出口增长率为3.6%,远远低于同期东亚10 %的年出口增长率。同时拉美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0年拉美地区的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5.5%,1997年这一地区的贸易出口额下降到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4.4%。(注:《1997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在世界中所占份额》,载《世界经济》1999年第2期第75 页。)而同年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这一比重高达10.3%。

(2)近年来拉美外贸逆差巨大。 虽然拉美外贸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但该地区的进口增长更快。外贸体制改革中,拉美各国采取了给予出口企业优惠贷款、出口补贴、降低汇率等各种措施,以刺激出口的快速增长。但是,一方面,政策的作用具有滞后性特征,其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拉美地区出口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出口增长速度难以进一步提高。而调低进口关税,降低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引起进口飞速增长。进口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出口的增长率,使拉美地区贸易赤字剧增。1990年到1995年拉美地区的年均出口增长率为6.4%,而同期进口的年均增长率却达到11.4%。1992 年全地区外贸逆差额近10亿美元,到1993年外贸逆差额已高达147亿美元, 其中墨西哥的逆差较大,阿根廷、哥伦比亚、巴拉圭、乌拉圭、秘鲁、中美洲及加勒比国家的贸易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逆差。(注:杨西:《对拉美国家外贸制度改革的比较思考》,载《拉丁美洲研究》1995年第2 期,第47页。)

(3)拉美出口仍以初级产品为主,高技术产品出口有限。 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时期,这一地区的工业体系已基本建立,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拉美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已从70年代的10%上升到目前的占1/3以上。但初级产品出口仍占出口总值的50%左右(注:黄红珠:《拉美国家的制成品出口》,载《拉丁美洲研究》1994年第4期,第7、8页。)。 拉美出口的部分制成品是以初级产品为原料的初加工制成品,拉美出口仍未摆脱对初级产品的严重依赖。当前,拉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在世界同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仍然很低。化工产品、塑料产品、交通运输设备和非电子机械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均低于3 %(注:黄红珠:《拉美国家的制成品出口》,载《拉丁美洲研究》1994年第4期,第7、8页。)。服装、 鞋类等传统制成品出口仍在拉美制成品出口中占主导地位。

(4)拉美外贸出口产品的创汇能力较低。近年来, 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即使价格偶然上扬,但总的趋势还是不断下滑。拉美国家出口的产品主体依赖于初级产品,因而虽然产品出口量增长较快,但出口收入的增长率却小于出口量的增长率。如在1987~1991年间,阿根廷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15.2%,而出口收入的增长率仅为出口量年增长率的10.3%。同期,玻利维亚、巴拉圭和委内瑞拉的出口量年增长率分别为16.5%、27.1%和8.3%, 而其相应的出口收入增长率仅为11.4%、20.2%和5.6%。(注:Bird,Graham and Ann Helwege,Latin America's Economic Future,1994,pp.32~33.)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不利于拉美国家增加外汇储备,而且会使它们为增加外汇收入而出口更多的初级产品,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5)拉美地区的外贸出口易受国际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 造成外贸收入不稳定。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波动很大。经济增长较慢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对各种初级产品或由初级产品加工的制成品的需求,从而国际市场上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普遍下降。近年来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开始抬头,特别是对农产品的限制更为严格,阻碍了拉美国家出口的增长。而拉美各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增长的推动。出口的不稳定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如在80年代,西方各大国处于经济收缩期,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的价格只跌不升。这沉重地打击了拉美外贸出口,其经济增长不断减缓,被认为是“失去的10年”。

二 对拉美外贸存在问题的分析

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对拉美进出口及经济的增长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已成为阻碍拉美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的不利影响日益凸现。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拉美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当务之急,因而必须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激进的外贸体制改革使具有潜在竞争力的企业在未得到发展前就过早倒闭,并形成巨大的外贸逆差。虽然拉美国家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时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但由于进出口限制过严,受保护程度过高,其工业企业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由于经济衰退的冲击,80年代中期拉美各国开始实施外贸体制改革。当时,拉美各国大都采取了激进的外贸体制改革以求尽早摆脱衰退。如墨西哥为了尽早加入WTO, 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改革一步到位地把进口关税降到10%以下,放弃了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利。(注:王海军:《对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再思考》,载《国际经济评论》,1996年1~2月号,第44页。)1986年8月玻利维亚将原来的差额关税(最高税率为150%)改为统一关税,税率为20%(注:黄红珠:《拉美国家近期的税制改革》,载《拉丁美洲研究》1993年第3期,第17页。),1988年3月又进一步降至10%。智利在1975~1979年间将120%的最高关税和57%的平均关税降到 10%的统一关税。(注:杨西:《智利外贸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载《拉丁美洲研究》1993年第5期,第29~30页。)1990~ 1992 年,巴西、哥伦比亚和秘鲁的平均关税税率分别由32%、44%、66%降为21%、12%和18%。(注:杨斌:《拉美与东亚发展模式的差异及启示》,载《拉丁美洲研究》1997年第3期,第38页。 )这些改革措施虽然有利于拉动进出口贸易,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在改革过程中企业从高度保护直接走向自由贸易,在没有任何过渡缓冲的情况下,面临大量价廉质优的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从而导致国内企业纷纷倒闭。具有潜在竞争力的民族企业也在充分发展前就被外国企业挤垮。这不利于拉美国家在开放的环境下形成自己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体系。二是关税在短期内大幅下调造成进口剧增,出口却未能高速增长,拉美各国经常项目的逆差日益增大,成为令各国政府头痛的问题。

2.资本市场流入大量游资,形成货币高估压力,不利于外贸进出口的发展。为了弥补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拉美各国不得不大量吸引外资,形成资本项目下的巨额顺差。虽然引进大量外资有利于解决拉美各国资金短缺的问题,但这对拉美地区的外贸和经济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大量外资的流入使本币受到升值的压力,造成汇率上升,这会进一步引起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上升,进口产品价格相对下降。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引起出口不畅,而进口增长却更加迅速,导致贸易逆差进一步膨胀。这样就使拉美国家陷入“贸易逆差→资本大量流入→更大贸易逆差→更多资本流入”的恶性循环。由此可知,通过吸引大量外资来平衡国际收支的方法是治标不治本,最终将导致情况继续恶化。另一方面,流入拉美的资本大部分是短期游资,具有投机性。它们虽然在短期内使国际收支达到平衡,但其流动性极强,随时可能会因国际行情的变化而大量抽逃。这给拉美经济和贸易带来潜在威胁。

3.政府的作用甚微,对外贸的干预程度过小。在外贸改革以前的30多年间,拉美各国政府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几乎都以对内保护国有企业、对外保护民族工业为目标。当时拉美地区外贸政策的重点是限制进出口,以国内市场为主。经过80年代的债务危机,拉美国家政府认识到国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主要是管理,而不是参与。国家一旦作为参与者参加经济活动,就会导致保护程度过高,不利于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由于受到自由化思想的影响,拉美国家政府完全变换了角色——从经济参与者变为经济管理者,并实施了一系列自由化政策: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等等。然而,拉美国家政府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希望完全依靠市场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与此相比较,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却并非完全“市场自由化”,而是采取了“政府主导型”外贸方针。通过对韩国和智利的情况作对比,就能看出其中的区别:韩国外贸出口连续十几年的飞速增长是以缓慢地放松进口限制和政论对外贸出口的大量支持和补贴为基础的,这种渐进式的自由化改革从60年代一直持续到1983年。而智利却在1975~1979年间实施了一种激进的自由化改革,包括取消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所有补贴和支持。当时智利采取的是没有出口促进措施的完全贸易自由化方式。正是因为没有适度的政府干预和保护,拉美经济不能像东亚那样出现出口迅速增长的局面。拉美国家的政府一直是以一种“弱政府”的形象出现的。即使政府出台一些支持贸易出口的政策,也可能因触犯某些人的利益而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这也与东亚的“强政府”形成鲜明对比。

4.为达到不同的宏观目标而采取的经济政策影响了拉美外贸改革的效果。整个80年代,拉美地区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十分稳定,通货膨胀率一直居高不下。是先实施稳定化改革、待稳定经济形势并降低通胀率后再实施外贸自由化改革,还是先实施外贸体制改革、促进出口和经济增长后再实施稳定化计划这个问题,一直是拉美地区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多数拉美国家采取了第一种方案,并在随后的外贸体制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实施稳定化改革。但在进行这两种改革时采取的某些政策却是相互矛盾的。如为了增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一般应采取本币贬值政策。但为了抑制拉美国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又要采取本币升值政策,使进口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引起本国产品价格下降。以智利为例,为了控制通胀率智利政府在外贸改革期间多次采取高估汇率政策。以1974~1975年的平均汇率为基础,1979年的官方汇率上升了18.1%,1981年又上升了25.8%。 (注:Cardoso,Eliana and AnnHelwege,Latin America's Economy:Diversity,Trends,and Conflicts,p.157.)这对智利的外贸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 阻碍了出口的进一步发展。

5.拉美地区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资源丰富也导致其产生了“出口惰性”。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拉美国家的出口长期以初级产品为主。二战后,拉美各国开始认识到仅靠出口初级产品不能实现国家的振兴和经济的强盛,转而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虽然战后拉美地区实施了极为严格的进出口限制,但为了进口某些中间产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等,仍以出口初级产品作为获得外汇的主要手段。8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又实施了贸易自由化改革,放松进出口管制,这对初级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不可否认,拉美地区的出口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但初级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仍为出口主体。在某种意义上说,该地区以初级产品为出口主体源于由资源禀赋造成的“出口惰性”。与此相比较,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却恰恰相反,它们一般都没有丰富的资源,根据资源禀赋和相对优势理论,只能通过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人才素质等方式弥补其资源的不足。由此可以看出资源禀赋是造成拉美外贸出口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6.拉美国家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虽然几十年来进口替代战略已使拉美各国形成了能基本满足其国内需求的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仍明显不合理。经过衰退后的改革,结构不合理状况依然如故。目前,拉美地区的优势产业仍是生产初级产品和以初级产品为原料的初加工产品。制造业也仍以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已有了一定规模,但仍处于初始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技术落后势必会对拉美地区的出口不利,出口产品创汇率低和易受到国际市场行情影响等问题。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生产落后状况,将是完全改变拉美外贸现状的最根本途径。

7.世界经济环境不利于拉美外贸出口的增长。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除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需求收缩。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技术要求不高的制造业产品的供大于求,使价格一落再落。而且,近几年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虽然其名义关税率并未上升,但各种非关税壁垒再度高架,反倾销、反垄断、卫生标准、原产地原则等新形式的非关税壁垒更加隐蔽和难以逾越。数量限制和许可证制度等原有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再次出现。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愈演愈烈。面对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拉美的出口更为困难。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与60年代东亚开始外贸制度改革时的国际经济环境大相径庭。这对拉美国家是个极大的挑战。如何面对世界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其出口的增长是摆在拉美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 几点启示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拉美外贸进出口存在的“瓶颈”问题是由来已久的,存在着深刻的经济根源。若外贸“瓶颈”问题不能及时地加以解决,一定会对拉美外贸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管理体制。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都是调节经济的工具和手段,两者相互补充,缺少任何一种手段都不能使经济稳定、持续、高速增长。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将它们以适当的形式结合起来,实行政府主导型管理方式,既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又有利于经济和外贸在政府指导和支持下合理发展。本国经济实力不足时,政府对国内市场给予较多保护,对出口产品给予较多支持;当经济实力日趋增强时,政府不断减少保护的程度,放松外贸管制,促使本国企业在逐渐增长的国际竞争压力下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

2.循序渐进地实施外贸体制改革。对进出口贸易实施自由化改革的进程需要经过多个改革阶段和逐步过渡才能成功。其中必然会经历阶段性的放开和收缩的波动过程。一般说来,进口限制的减少会引发进口剧增,而促进出口的各种措施和手段则具有滞后性。因而削减外贸非关税壁垒往往伴随保护性的高关税税率。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非关税壁垒削减过程快慢的决定性因素,而关税的自由化程度则取决于本国幼稚工业竞争力状况。拉美各国是在面临经济衰退时进行外贸改革的,其国际收支逆差数额巨大。拉美各国的工业企业长期处于高度保护环境下,仍属幼稚工业,因此关税的削减进程不宜过快。每一个国家应根据本国国际收支和国内工业竞争力的情况决定本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不应只追求自由化进程速度而不考虑自身因素。为保证外贸状况进一步好转,拉美各国今后还应掌握好改革的速度。

3.以稳妥的财政政策作为成功实施外贸自由化改革的保证。在实施贸易改革的过程中,拉美国家的政府都遇到棘手的问题:为实现不同宏观经济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政策相互矛盾,外贸体制改革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稳妥的财政政策使各国在贸易改革过程中保持财政盈余,增加国内储蓄,尽量减少外资无节制地流入以阻止因货币高估而引起的问题。这种政策有利于各国控制通货膨胀,减少为抑制通胀而采取不利于出口的政策,为外贸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创造良好的环境。

4.采取适当的外资政策。外资的引入既为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还可弥补经常项目逆差,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但流入的外资应以长期投资为主,辅以部分短期投资。这有利于拉美各国持续、稳定地发展经济。而目前拉美各国以高利率吸引资金的方式引起短期游资大量涌入。虽然资本项目巨额顺差弥补了经常项目逆差,但短期游资的大量涌入也成为拉美经济不能稳定发展的隐患。同时,资本大量流入还对本币造成高估压力,不利于外贸的发展。放弃以高利率吸引短期资金的方式,采取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增强投资信心等适当的外资政策,吸引长期资本流入,是拉美各国的长久之策。

5.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已成为提高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外贸出口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拉美地区要想解决出口产品创汇率低,贸易条件恶化等问题,就必须通过引进技术和科研创新等方式迅速提高本国产品的技术水平,重新安排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产品出口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21世纪国际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更新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提高技术水平,以双高产品作为龙头将是改善拉美地区出口现状的必由之路。

6.继续发展国家间关系,逐步实现市场多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拉美地区已建成多个区域性的共同市场,并由此扩大了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增强各国经贸关系,形成整个拉美地区一体化,实现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动将会对拉美外贸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往来,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改变过去那种以欧美为其主要进出口市场的局面,通过发展与新兴市场的进出口关系,消除对欧美市场的过分依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开拓多元化市场将促使拉美外贸出现新的增长点。

纵观拉美外贸体制改革后进出口的发展状况,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外贸状况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进出口的增长。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都存在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如拉美对外贸易中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在21世纪,拉美进出口会出现新的飞跃;若问题处理不当,则会重新陷入难以自拔的经济危机中。拉美各国政府能否及时、迅速地解决其外贸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标签:;  ;  ;  ;  ;  ;  ;  ;  ;  ;  ;  

拉美外贸体制现状分析_进口替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