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宏观趋向与现实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途径论文,现实论文,我国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艺术教育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艺术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主体和龙头,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艺术教育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密切相关。当下,确立现代艺术教育观念,更成为我国艺术教育能否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研究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不能离开对于艺术教育特有质素的把握与适应。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是由其教育的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作为一种特殊教育,高等艺术教育既应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也应遵循艺术的规律。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正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当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在若干方面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求确立新的观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笔者认为,面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基本现状和前景,我们应当确立宏观艺术教育的观念,继而建立宏观艺术教育的格局。宏观艺术教育,是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艺术教育,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偏于凝滞的和封闭的艺术教育;是指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的艺术教育,而不再是偏于单一的和狭义的艺术教育。在宏观艺术教育的格局中,应当以高等艺术教育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模式,加强艺术素质的教育,并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机制相接轨,从而显现出先进的、高效的、全方位的培养艺术人才的优势。
一
宏观艺术教育的内涵,显然区别于传统的艺术教育。然而,没有传统艺术教育的基础,便不会有艺术教育的当代性发展。传统艺术教育既为当代艺术教育奠定了厚重的基石,同时又因时代和社会的进展而显现其局限和困窘,从而昭示出艺术教育发展走向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也为我们思考当代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参照。
有关宏观艺术教育的思考,是以当代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为基础的。
传统的艺术教育与过去时代既有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我国,古代艺术教育是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与农业经济和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形式。从教育态势看,在古代,学习文字乃至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少数人才能享受的特权,而作为广大难以维持生计的人民大众,接受教育本身就是不可企及的奢望,接受艺术教育更是无从想象。因而,虽然中国古代艺术教育起始较早,但在漫长的年代里,艺术教育一直滞留于简单的形式和较小的范围,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事业;从办学形式看,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与其他各类别的教育一样,虽然具有各种不同的办学形式,但不论是拥有一定规模和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宫廷及民间团体的艺术教育,还是私塾、抑或个人的口传身教,都是偏于封闭性的教学模式,尚不具备对社会产生较大效应的办学机制;从教育方式看,古代艺术教育是以艺术技艺的传授为基本形式和目标的教育,这种艺术教育的类型是单一的,较少或基本不涉及艺术史及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同时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对于艺术管理和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研究与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因而不具备完整的体系化的教育格局。
到了近现代,在西方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一代教育家清醒地意识到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开始将艺术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来认识,启动了现代艺术教育。蔡元培关于美育思想的提出,就是一个重要表征,它预示着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将要超越传统的封闭性、自足性和单纯技艺性的窠臼,从而步入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从教育的规模和范围,还是从教育的方式和学科设置的类型,都逐步具有当代性,成为当代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翼。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条件局限,至今我国的艺术教育还不能说具有了宏观艺术教育的态势。这是因为,其一,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全社会的教育事业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人们长期为普及初等和中等教育而努力,而对于艺术教育,还是一个置于其次的课题;其二,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所局限,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艺术市场和艺术科技的发展均相对不发达,因而艺术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在教育的规模、还是在教育的形式和方式等方面,都还只能处于一个较低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发展阶段,对艺术教育的宏观性设想,只能是一种预测。
宏观艺术教育的思想,只有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提出。在今天,我国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为全社会教育、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也将艺术活动乃至艺术教育事业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艺术活动的市场化特色将会促动艺术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艺术消费的不断高涨,社会对于艺术活动和艺术产品的极大需求,也将导向对艺术教育的极大需求;全社会人们对接受教育的要求和愿望空前提高,同时也对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必要支出具有了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准备,不仅对学术艺术教育、而且对社会艺术教育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望;当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艺术创制和操作模式,同时也极大地改变和优化了艺术信息的传播形式、速度和范围,这就对当代艺术的科技化、社会化提出了必然的发展要求和实现的可能性,也对传统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方式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和实施改变策略的必然要求。宏观艺术教育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宏观艺术教育观念的合理性,是以当代教育的发展和现状为基本依据的。
我国当代教育的基本态势,是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步发展为基石、以有利于发展全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愿望,并逐步将这一愿望变为现实。因而,这是一项大众的、乃至全民的事业。在这一历史性的教育事业的飞跃中,艺术教育也不例外,应当在整个教育领域确立高等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地位。
艺术教育的终极使命,是使全民族乃至全人类审美文化和审美精神得到提升。在以往的历史上,艺术教育已经在提高民族的艺术文化水准和审美层次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总是与审美水准的提升相联系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审美文化和艺术教育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在同一地区,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的人们仍是少数。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也未必能够受到较高程度的艺术教育。而艺术素质的高低,则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是艺术素质的教育。在一个国家,当其整体教育事业处在相对落后、而要以扫盲和普及初等教育为基本目标的情况下,艺术教育的发展只能停滞在一个相当低下的水平。而只有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均达到一个较高水准的时候,艺术教育较大幅度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建设,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形成了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庞大体系,同时也已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举的态势,因而,加大艺术教育的发展力度,建设与普通教育相适应的宏观艺术教育体系,已经是不容迟缓了。可以说,当整体教育事业达到一个较高水准的时候,艺术教育的相应发展便是顺理成章和水到渠成了。但是,即使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也需要人们以清醒的和科学的认知,顺应其客观必然性,推进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
宏观艺术教育的确立,还应以我国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基本状况为前提。
我国的艺术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应当担负起普及艺术教育和审美文化的历史重任。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目前的高等艺术教育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也应看到,许多省市的高等艺术教育还很不发达,有的仅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许多艺术类中等学校不仅质量和规模难以提高,而且很难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普通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因而处在难以为继的困境。而就社会教育来看,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艺术院校既难以满足中小学对艺术师资的需求,更无法满足社会对于相应的艺术师资的需求、以及大量的社会化艺术活动人才的需求。巨大的供需矛盾已经十分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因此,建立宏观艺术教育的体系,使艺术教育得到一个较大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和审美文化素质的需要。
高等艺术院校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担负起对其他高等教育部门和院校普及艺术教育的使命。所有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部类的院校和专业,都有一个学习艺术、增长艺术和审美文化知识的重要课题。艺术院校应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这不仅表现为应当在所有的文、理科大学设置艺术院系或教研机构,以承担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任务,同时,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的联合,以发挥艺术院校的优势,让其他院校学生以选修等形式来接受艺术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这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学中均有成功的经验。
高等艺术院校还应为在全社会普及艺术教育、以及进行艺术方面的继续教育提供有力的条件,使之成为社会艺术教育的工作母机。一方面,遍布全国城乡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状况仍很不平衡。由于中考和高考的激烈竞争,致使人们不得不将艺术教育置于次要的地位,甚至忽略不计,但如果人们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和审美文化水准的提升来考虑,这就是得不偿失和令人痛心的事情。而同时,中小学艺术师资的极端缺乏,也是艺术教育难以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中小学提供大量艺术师资的任务,应当责无旁贷地落在高等艺术院校身上。另一方面,在全社会的继续教育事业中,艺术教育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更多的人们不仅将学习艺术作为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追求,同时,将艺术文化水准的提高视为自我完善、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在这种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中,人们对艺术师资和社会艺术人才的需求必定是大量的,而且随着社会向高层次发展,这种需求就更加显得紧迫和必然。
二
宏观艺术教育,应当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艺术教育。
在宏观艺术教育的格局中,高等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在全社会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全民族艺术和审美水准的历史性使命,在促成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应当适应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大量地、尽快地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艺术人才。
多层次的艺术教育,是指既包括大学本科和专科的教育,也包括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以及中等艺术学校的教育,还包括社会化的本、专科教育和大量的业余教育。在这多层次的格局中,应当以大学本科为主体,这既是由培养艺术人才的基本周期所需要的时间而决定的,也与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相适应,以及与世界艺术教育的状况基本一致。艺术方面的本科教育,应是培养少数艺术技能拔尖人才与大量复合性人才的结合。同时,本科教育又要以专科教育为补充。一定规模的专科教育,既是对本科教育某些空白的弥补,也是对更多普及性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大学的艺术教育中,又应以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为延伸和提升,这是培养少数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至于目前为数尚多的中等艺术教育,除对少数特殊专业人才的培养比较需要外,其基本状况已不太适合社会的需要。此外,社会性的成人艺术教育,是一种更为普及和更为便捷的艺术教育形式,它具有灵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大量在职人员获得高等教育,同时也是社会各行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但部分技艺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不太适合远距离的教学方式。以上诸多教育层次的互为联系和互为补充,方能形成有机的整体,驱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多类型的艺术教育,主要包括对各类艺术创造、艺术理论、艺术管理和艺术科技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以往,人们一般比较重视艺术创造人才的培养。我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正是首先从艺术创造人才的培养开始起步的,这是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使然。艺术创造是艺术活动的基础和主体,没有艺术创造,便谈不上其他方面的艺术活动。但随着艺术活动的繁复和丰富,社会对各类艺术人才的需求便逐渐显现和增多。到20世纪中叶,人们已经十分重视艺术史论的教育和艺术理论人才的培养,一些艺术院校已逐步设置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类的学科和专业。及至80年代后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艺术活动的多样化,以及由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带来的艺术科技的迅捷发展,人们意识到加强对于艺术管理人才和艺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到90年代初期,艺术管理类专业已逐渐在艺术院校和其他综合院校相继开设,以培养相关的人才。这样,就使传统的艺术院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的格局有了较大变化和发展。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活动自身规律发展的需要。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和多类型化的专业和学科的设立还不够均衡与普遍,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艺术活动对相关各类人才的需要。因此,人们还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进行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艺术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应当特别注重各种艺术门类的交融与比较,以及与其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融,改变单科艺术院校的格局,同时也要改变综合艺术院校中各门类艺术教育“小而全”的状态,既要拓宽专业口径,更要增强各门类艺术教育之间的交叉与互融,增强各艺术学科的辐射性和适应性,建立和发展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
宏观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人们的共识。高等艺术院校本、专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大多数学生在已经获得中学时代基本文化知识和艺术技能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人文、艺术及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从而造就部分艺术技能拔尖人才和大批复合性艺术人才。高等艺术院校的素质教育不应是简单的对传统课程的增删和归并,而应真正确立高等艺术院校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使学生在自身艺术技能方面得到持续提高的同时,全面加强其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学生既应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奠定坚定的基础,也要对各艺术门类的知识和理论均比较熟悉,还应对其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性,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条件,对自身的发展作出设计和选择。即使是对少数艺术技能拔尖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忽略其全面素质的培养,否则就会抑制和迟滞其成长的步伐。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高等艺术院校应当在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课程、教材的建设等方面,增强其互融性、交叉性、应用性等功能。
艺术教育的互融性,是指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乃至自然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今天的艺术各学科,呈现出突出的开放性特点,它不再是封闭的自足的,而应是开放的和兼容的,任何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成果,都有可能溶入艺术学科之中,对艺术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化合与促动作用。通过对于各种人类科学研究和发展的知识与理论成果的借鉴和吸取,艺术自身的发展才能愈加具有活力。同样,艺术学科也可以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艺术教育的交叉性,是指艺术学科内部各学科门类的相互交融和贯通。艺术发展到今天,从来也没有象当今这样具有如此密切的相关性和贯通性,这是由于艺术各门类之间本身便具有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和同一性,传统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已经充分显现出这方面的特点,但却从来也没有象今天这样表现得如此突出。强化艺术各学科间的联结,是激活各艺术品类、使之保持生命活力的关键,同时也是适应当代社会人们审美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艺术教育的应用性,是指艺术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对艺术活动的普遍要求和极大需求,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其间,既包括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也包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愿望和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艺术能力。突出艺术教育的应用性,就要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育的方式、方法,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撰和遴选,均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只能导致艺术教育的萎缩。
宏观艺术教育,应是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艺术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高等艺术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应当看到,在以往的艺术教育中,人们往往忽视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一般不考虑培养人才的投入和产出。这样做,虽然并不妨碍培养出一定数量的高层次艺术人才,但由于其脱离了社会经济和市场运行的轨道,因而注定不会产生较大的规模效应,不可能适应全社会对大量艺术人才的需求。因而,其弊病也就愈来愈突出,以至影响到当代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艺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它虽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产业化结构和经济类活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产业化特点将会愈来愈突出。这一特性要求高等教育事业也必须注重与市场经济接轨,在产业化的影响和制导之下,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激活办学体制,较快和较大规模地发展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由于它直接与社会艺术活动相联系,因而其市场化特性和产业化特点便更为鲜明,如果不注重艺术教育的这些特点,便不能适应社会对各种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甚至会阻碍艺术教育的正常发展。
艺术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将体现于各个方面。在专业设置上,应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既考虑到基础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发展,同时更要根据社会对新兴专业、复合性和应用性专业的需求状况,及时地、不断地作出调整。既要保证某些有利于基础理论研究、以及高扬民族文化和典雅艺术的专业得到延续和稳步发展,又应对于某些远离社会需要的专业或方向压缩招生数额,甚至缓招、停办。而对那些新兴的交叉性、应用性专业,则应扩大规模,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
在艺术人才培养的格局上,既要为造就少量特殊性专业人才创造必要的条件,更应在培养大量社会性和普及性人才方面下大的气力。对于少数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性人才,应当给予特殊政策,即使付出较大的投入也在所不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艺术水准,总是以少数高层次专业人才达到的水平为表征的。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大量的人才,是在从事社会性艺术活动或普及性艺术教育中发挥才能的人员,因此,应当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方面,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财力。
在聘用教师方面,应在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的基础上,扩大对教师的遴选范围,实行授课的优质优价。以往对教师的遴选往往局限于本院和本系,范围狭小,不利于选拔最优秀的师资,同时会助长铁饭碗的意识。只有打破院系界限,不搞本系教师的“小而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才能有助于教师结构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样,平均的利益分配,不利于发挥教师的才智,不利于调动教师献身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优质优价,才能真正体现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尊重,以及与市场经济的吻合。
在资金配置方面,既要对特殊人才的培养作出适当倾斜,更要在整体上把握投入与产出的良性态势,即国家和社会对一名学生的投入与培养一名学生所需费用的基本平衡。如果在少数特殊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大费用的投入,尚能承受,也非常必要和值得,但这种超量的投入,必须在整体学生的培养上获得平衡。艺术院校虽然不应以赢利和创造利润为旨归,但教育的产业化特点要求学校必须获得良性的、具有自我再生能力的运行机制。相反,如果长期处于“负债”办学的状态,就会把学校逼向死路。
在扩充办学经费方面,应当拓宽渠道,既要依靠国家,也要向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征集,比如,实行上大学缴费制度,接受社会和家长的资助等。同时,艺术院校具有自身对社会服务的优势,通过“产、学、研”结构的形成,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艺术服务,以及艺术产品的输出、艺术科研的社会化实践,可以为院校获取为数不菲的收益,这一方面可以补充教学的投入,同时可以改善教师和员工的教学、科研与生活条件。由于其潜在的人才优势,以及创作和艺术研究的优势,高等艺术院校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过程中,理应获得更大的活力。
科学的和新颖的观念,必定带来高等艺术教育的革命性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艺术教育将会如日中天,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