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数学家托兰斯曾说过:“要使教学成功,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直接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兴趣越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我就以下五方面来谈一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或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时被一种愉快的气氛所陶冶、感染,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做练习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半圆形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之间的联系及区别,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兔和小猴是一对好朋友,他俩建了一个半径是10米的花圃。小猴买了33米金色丝带,让细心的小兔绕在花圃一周,可小兔绕来绕去总差一大段。小猴认为小兔私藏了丝带,小兔委屈得哭了。为此,他俩争吵不休。这时我随即提出:“同学们,现在请你做个公正的小法官,为他们说句公道话,想想谁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你把原因告诉他俩,让小猴和小兔心服口服,好吗?”于是,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用手比划,有的实物演示,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最佳答案。通过学生生动有趣、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半圆形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二、通过探索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是千变万化的,对于生活中的多种现象,学生是不甚理解的,同时,小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探究生活的规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平行线”中,先让学生画出不同的几组直线,并延长每条直线,通过观察、交流他们是否相交,使学生明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其次,让学生例举生活中不相交的直线有哪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样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发概念的方法既实在也容易掌握,使学生了解了生活,探究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借助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恰当使用电教媒体,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娱乐性、交互性、探讨性,增加了教学容量;借助图片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效果以及趣味性,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将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又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水平。
例如:在平面几何中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关知识时,制作一个课件,使沿高剪下的一个小直角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地拼成一个长方形,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切实理解。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新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了好奇心,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三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类题:4个男同学和2个女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个男同学和每个女同学都打上一局,一共打上几局?又如:小朋友排成一列做游戏,从前数小明是第九个,从后数小明是第六个。这一列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教学这类题时,可把学生带出课堂,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既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又达到了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关心和热爱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首要条件,一旦离开了真诚的爱,任何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难以奏效。
首先,教师应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尤其是一些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如果不能树立自信心,必然会导致“成绩差→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低→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数学学习固然有它困难的一面,但教师只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帮助其解决一些学习困难,指导学生一些提高数学成绩有效的方法,学生学好数学是完全可能的。要引导学生都能从理念上认为:“我是可以学好数学的!”这样一定会在整个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再次,要坚持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超过自己。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小学生有难为情的心理,因此当学生讲错时,教师不应批评责怪,也不能轻易否定,而应尽量做出积极的引导和评价。应该指出,学生也常有比老师讲得更好的解题方法,应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应该感到欣慰,应该大力提倡这种教学相长的风尚。
参考文献
[1]杨庆余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2]竺仕芳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论文作者:张妍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小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小兔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