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D对HIV复制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PPD对HIV复制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张蕴秀[1]2002年在《PPD对HIV复制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文中提出前言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目前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因HIV侵袭免疫系统,AIDS病人最终多因机会性感染而死亡。结核是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全球约有1/3的艾滋病病人死于结核。 结核菌素的纯蛋白衍化物(PPD)诱导细胞因子TNF-α和IL-10分泌的作用与结核分支杆菌相似,但水平稍低。Delia Golett和C.J.C.Dehaas的研究发现,PPD和结核分支杆菌能诱导结核菌素试验阳性(PPD(+))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HIV的复制。体外实验证实,TNF-α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和T细胞系内HIV的复制,IL-10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和PBMC内HIV的复制。由于中国人免疫状况与外国人不完全一样,因此有必要研究中国人群中结核对HIV复制的影响;此外,PPD对HIV感染的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对淋巴细胞内HIV复制的促进作用与细胞因子的关系还不清楚,国外有关研究甚少,国内未见报道。 本研究拟通过体外实验将PPD分别与正常的和HIV-1感染的PBMC共培养来探讨PPD对国人PBMC中HIV-1复制的作用,同时检测PPD(+)者的HIV-1感染和未感染的PBMC分泌TNF-α和IL-10的情况,分析PPD对正常PBMC和HIV-1感染的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从而为AIDS和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实验材料 PBMC从4份PPD(刁和3份PPD(刁健康人的新鲜抗凝血中提取。HIV-ISF-33毒株由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惠赠,实验滴度为125 TCID。/Inl。PPD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HIV-IP24抗原 EllSA试剂盒为荷兰阿克苏公司产品。IL-10和TNF-a ELISA试剂盒为深圳晶美公司分装美国Ge啊me公司产品。RPMI 1640为GIBCO B既公司产品。 实验方法 l邑PPD对*V-1复制的作用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4个PPD(+)健康人和3个PPD(-)健康人的PBMC,感染HIV-ISF-33株(125 TCID。/IInl)后接种于 48 yL板(终浓度为 IX 10‘细胞/InlX将 PPD按终浓度为 10fig/d和Nd加人实验孔(设立不加”D的阴性对照X培养72 jJ\时后收上清,测定州抗原含量。 2.PPD对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PPD(+)健康人的PBMC和PPD共培养72 jJ’时后收上清(设立不加PPD的阴性对照入测定细胞因子TNF-。和IL习 的含量。 3.PPD对*V-1感染的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HIV叫-33感染的PPD(+)健康人的PBMC与PPD共培养72小时后收上清(设立不加 PPD的阴性对照人测定细胞因子 TNF-a和 IL—10的含量。 4.统计方法t检验。 ·2· 实验结果 二.PPD对HIyJ复制的促进作用 4个PPD(叫健康人的PBMC启体外感染HIVJ 刁3株 *25 hID/lrnl)后,用 PPDO)刺激72小时,HIVJ 的含量比无PPD刺激的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o.仍*而在3 个PPD(刁健康人的PBMC,未见到PPD明显提高HIVJ 含 量(P>o.05)(见图二)。 2.PPD对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将PPD(owtml)与4个PPD(+)健康人的PBMC共同培养 72小时后发现,与无PPD刺激的阴性对照组相比fPD能显着诱 导细胞因子’YNr-a和IL-ic的分泌(P<o.05)(见图2)。 3.PPD对H二V-二感染的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一个PPD(+)健康人的PBMC,在体外感染HIV—ISF—33株 O25冗1礼八)后,用匹D* 吵d)刺激72小时,上清中细胞 因子wF-a的含量比无凹D刺激的阴性对照组显着升高(P< o.05),IL-10比阴性对照组显着下降(P<O.05)(见图3)。 讨 论 近些年来,结核病再次成为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我 国现有活动性结核病人500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200万。 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是结核的高发人群,发生结核病的概率 是 IIW(-)PPD(+)者的 30倍。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都证 实,活动性结核能加速HIV感染后病程进展,缩短患者生存期。 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天然门特异性)免疫和获得性(特异 ·3·性)免疫。机体对抗原的初次免疫应答需要4-7天。初次免疫应答后,部分效应细胞转变为兔疫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免疫记忆细胞迅速转人活化增殖状态,分化出效应性淋巴细胞,因此,记忆性抗原引起的再次免疫应答比初次兔疫应答更快、更强。此外八6T细胞可能在微生物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结核分支杆菌刺激机体产生获得性细胞免疫,它是机体抵抗结核杆菌感染的主要防御机制,主要由抗原特异性 CD4叮细胞介导,CDS叮细胞和YST细胞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侵袭免疫系统,导致?

莫平征[2]2014年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分枝杆菌合并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了解不同人群HIV感染率及结核病患病率。方法:对24326例非结核病患者及7448例结核病患者进行HIV筛查;对住院的67217例HIV阴性患者、995例HIV阳性患者及2037例行cARV治疗前基线检查的HIV感染者进行结核病筛查及诊断。收集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对其机会性感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非结核病人群HIV感染率为0.18%,结核病人群HIV感染率为0.48%,结核病人群HIV感染率明显高于非结核病人群(P=0.000)。本院非艾滋病人群结核病患病率为0.11%,行cARV治疗前基线检查的HIV感染人群结核病患病率为6.38%,住院艾滋病患者结核病患病率为21.01%,HIV感染人群结核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艾滋病人群(21.01%vs0.11%,P=0.000;6.38%vs0.11%,P=0.000)。结核病是艾滋病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占38.0%。结论:结核人群HIV感染率显着高于非结核病人群;HIV感染者活动性结核病患病率显着高于非HIV感染人群,结核病是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对HIV人群筛查结核病,对结核病人群筛查HIV有助于提高艾滋病及结核病的防治水平。第二部分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特征目的:总结并分析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症状、结核病类型特点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收集375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病例资料及1013例HIV阴性结核病的病例资料,分析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症状、结核类型,并与HIV阴性结核病相比较。结果:HIV阳性结核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乏力、纳差、咳嗽及消瘦,分别占85.6%、68.4%、65.6%、52.6%及50.2%。HIV阳性结核病仍以肺结核为多见(51.2%),肺外结核及栗粒性结核明显多于HIV阴性结核病(21.2%vs5.3%,P=0.000;13.3%vs1.7%,P=0.000)。HIV阳性结核病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类型为淋巴结结核,占48.1%。HIV阳性结核病中,肺外结核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为146(34-246)个/ul,粟粒性结核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低,为26(10-73)个/ul。肺外结核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着高于肺结核(P=0.040)和粟粒性结核(P=0.001)。结论:HIV感染合并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HIV感染早期,HIV阳性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HIV阴性结核病患者相似。随着免疫缺陷加重,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艾滋病患者的结核病变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肺外结核及粟粒性结核增多,患者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更明显。第叁部分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方法比较目的:探讨影像学、免疫学、细菌学、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血沉对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影像学结果、分析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并与HIV阴性结核病比较。对HIV阴性结核病及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血液进行血沉、免疫学检测(IGRA、TST及结核蛋白芯片检测),痰液、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培养、分型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研究对象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分析纤维支气管镜的镜下表现及分枝杆菌检出率。结果: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影像学特点为病变多为弥漫性(57.3%),纵膈淋巴结肿大多见(51.6%),多位于双肺(54.0%)的全叶(46.0%)或上叶(25.0%)。IGRA、TST及结核蛋白芯片对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敏感性分别为78.3%、16.7%及34.7%,IGRA的敏感性显着高于TST及结核蛋白芯片(78.3%vs16.7%,P=0.005及78.3%vs34.7%, P=0.000)。TST及结核蛋白芯片的敏感性随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而逐渐下降,而IGRA敏感性受CD4+T淋巴细胞计数影响较小,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u1时,IGRA的敏感性显着高于TST及结核蛋白芯片(分别为76.6%vs14.3%, P=0.001;76.6%vs25.0%, P=0.000)。IGRA的阳性结果提示HIV感染者结核潜伏性感染率为32.6%,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为20.3%,显着低于HIV阴性结核病的48.0%(P=0.000)。HIV阳性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为25.0%,与HIV阴性患者的25.2%无显着性差异。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显着高于未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患者(51.2%vs17.7%,P=0.000)。HIV阳性结核病患者、HIV感染者及HIV阴性结核病患者的血沉依次为84(49-117)mm/h、53(20-83)mm/h及24(13-41)mm/h,叁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00)。结论: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临床表现不一。需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测、血沉及病原学检查,有的患者尚须进行诊断性治疗等综合措施,才能作出正确诊断。IGRA受免疫功能缺陷影响较小,对HIV阳性结核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HIV阳性结核病人群病原检出率显着低于HIV阴性结核病人群。淋巴结脓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较高。从艾滋病患者分离到的结核分枝杆菌多耐药及耐多药菌株相对较多。纤维支气管镜对疑难病人有较大诊断价值。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作细菌培养及TB-DNA检测可提高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第四部分HIV、TB及HBV/HCV合并感染的研究目的:了解HIV、TB及HBV/HCV合并感染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多重感染的临床特征、抗结核治疗的肝损率及病死率。方法:根据HBsAg及抗-HCV结果,将361例HIV阳性结核病患者分为HIV/TB组、HIV/TB/HBV组、HIV/TB/HCV组,并随机选取1013例HIV阴性结核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随访一年,比较各组患者结核病类型、抗结核治疗时肝功能异常率和病死率。结果:HIV阳性人群肝炎病毒感染率为32.4%,明显高于HIV阴性人群的8.9%(P=0.000)。HIV阳性患者的肺外结核及播散性结核分别为21.1%及26.9%,均明显高于HIV阴性患者的5.2%及18.3%(P=0.000及P=0.001),其中HIV/TB/HBV组播散性结核最多,为44.4%。HIV阳性患者药物性肝损率为4.2%,明显高于HIV阴性患者的1.0%(P=0.000),其中HIV/TB/HBV组药物性肝损率最高,为18.5%。HBV-DNA>1.0×105copy/ml的患者抗结核治疗出现肝功能异常比率为68.4%,HBV-DNA阴性或<1.0×105copy/ml的患者为21.1%,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HCV-RNA>1.0×105copy/ml的患者抗结核治疗出现肝功能异常率为42.9%, HCV-RNA阴性或<1.0×105copy/ml的患者为10.0%,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HIV阳性结核病患者病死率为13.6%,明显高于HIV阴性结核病患者的0.9%(P=0.000)。HIV/TB/病毒性肝炎组的病死率为19.7%,明显高于HIV/TB组的10.7%(P=0.019)。结论:HIV阳性结核病人群有较高的HBV和/或HCV感染率。HIV及HBV/HCV合并感染显着增加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肝损率。HBV及HCV复制水平与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HIV、TB及HBV/HCV合并感染人群病死率高。在抗结核治疗前,对患者作HIV、HBV及HCV筛查,有助于发现上述疾病的混合感染者;对HIV、TB及HBV合并感染者作含3TC及TDF方案的cART治疗,对HIV、TB及HCV合并感染者作抗HCV治疗,有助于降低肝损率及病死率。第五部分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研究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患病率及临床特征,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病例资料19例,总结并分析其患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细菌检出率及耐药性,并与艾滋病合并结核病进行比较。结果: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94.7%)、纳差(89.5%)、乏力(89.5%)、消瘦(84.2%)、胸闷(78.9%)、咳嗽(73.7%)。影像学特点为病变多为弥漫性(88.2%),实变影(52.9%)、纵膈淋巴结肿大(64.7%)较常见。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细菌检出率为21.1%。HIV阳性非结核分枝杆菌对四种一线抗结核药(INH、RFP、EMB、Sm)及两种二线抗结核药(Km、Ofx)均不敏感。结论:艾滋病合并NTM病的临床症状与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相似,易导致误诊和漏诊,NTM病与结核病的治疗药物有区别,明确诊断需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HIV阳性人群NTM病的患病率显着高于HIV阴性人群。HIV阳性患者感染的NTM对INH、RPF、EMB、Sm、Km及Ofx均不敏感。本地区艾滋病合并NTM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工作亟待加强。

徐兴然[3]2005年在《干扰RNA抑制猪瘟病毒增殖效果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首先研究了猪瘟病毒shimen 株在PK-15 细胞中的增殖特点。用体外转录和质粒表达两种方式,获得了针对猪瘟病毒不同基因的小干扰RNA,导入细胞后检测干扰RNA 对猪瘟病毒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siN1、siN2 和si5B1 分别有效地抑制了猪瘟病毒的增殖。筛选得到对猪瘟病毒增殖具有高效抑制作用的shRNA 重组表达质粒N1、N2、N3、S6、S2、S7、S11、5B1、S10 和S12。通过向家兔注射在体外转录的siRNA:siCtrl、siN1 和siN2 和shRNA 表达质粒H1-Ctrl、N1 和N2,攻毒结果显示:注射干扰RNA siN1 和siN2 和shRNA 表达质粒的家兔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比对照组晚18-24 h,比对照组少18 h。ID50 测定结果表明siN1、siN2 和N1、N2 有效抑制了猪瘟病毒HCLV 增殖。

张和倩, 常文仙, 杨帆, 李静, 黄辉煌[4]2019年在《HIV-1感染者TFH细胞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HIV-1感染者外周血CXCR5~+CD4~+T细胞(TFH)的特点及其与艾滋病(AIDS)进展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组17例健康对照和65例HIV-1感染者,HIV-1感染者包括抗病毒治疗前患者48例、抗病毒治疗17例,其中抗病毒治疗前患者又分为CD4~+T细胞≤200个/μl者9例、200个/μl<CD4~+T细胞≤350个/μl者19例和CD4~+T细胞>350个/μl者20例。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健康对照和HIV-1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CXCR5分子的表达,并将HIV-1感染者TFH细胞百分比与CD4/CD8比值和HIV-1病毒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对HIV-1感染者TFH细胞百分比、绝对计数与TFC细胞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IV-1抗病毒治疗前组患者外周血TFH细胞百分比[(18.83±4.55)%vs.(22.06±5.35)%,U=242.00,P=0.0124)和绝对数[(60.23±27.62)个/μlvs.(207.53±51.50)个/μl,U=0,P<0.0001]明显降低;抗病毒治疗组TFH细胞绝对数明显高于抗病毒治疗前组[(135.05±60.77)个/μl vs.(60.23±27.62)个/μl,U=108.00,P=0.0082]。抗病毒治疗前组外周血TFH细胞百分比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338,P=0.019),与血浆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392,P=0.006)。TFH细胞百分比(r=0.363,P=0.011)和绝对数(r=0.408,P=0.004)与TFC细胞百分比均呈正相关。在抗病毒治疗前组中,随着CD4~+T细胞减少TFH细胞百分比下降,TFH细胞的绝对数呈增加趋势。结论 HIV-1感染者外周血TFH细胞与AIDS进展相关,TFH细胞的减少可能与外周血TFC细胞的清除杀伤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1]. PPD对HIV复制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D]. 张蕴秀. 中国医科大学. 2002

[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分枝杆菌合并感染的临床研究[D]. 莫平征. 武汉大学. 2014

[3]. 干扰RNA抑制猪瘟病毒增殖效果研究[D]. 徐兴然. 吉林大学. 2005

[4]. HIV-1感染者TFH细胞的特点及临床意义[J]. 张和倩, 常文仙, 杨帆, 李静, 黄辉煌.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9

标签:;  ;  ;  ;  ;  ;  ;  ;  ;  ;  

PPD对HIV复制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