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验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0)01-0001-06

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甚至发生了举世震惊的重大灾变。它经历了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改革、高潮与低潮、胜利与挫折的种种考验和磨炼,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无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经验,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值得认真思考、总结和吸取。这里,仅就20世纪社会主义几条基本经验作一初步分析和概括。

一、各国革命和建设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是各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条件。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切胜利、一切成就都是各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结果;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切失误、一切挫折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所造成的。

历史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艰辛求是的探索过程。要真正实现这种“结合”,必须在实践中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书本当教条,而是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去研究当代本国和世界的实际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适应不断变化了的新情况而获得新的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真正的坚持,才能真正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科学。

列宁之所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固守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当时的情况所提出的个别结论,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帝国主义时代和俄国的具体实际,在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矛盾和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帝国主义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国内获得胜利的新结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为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指南,并指引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毛泽东之所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因为他在同党内曾经盛行的教条主义作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革命自己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并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同样,邓小平之所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就因为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式理解,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范例昭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纠正对待马克思主义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观点和教条主义态度、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各国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从而把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的过程。

第二,深入研究和认清本国的基本国情

基本国情,主要包括社会性质、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即一个国家最大的实际。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基本依据,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客观基础。如果无产阶级政党对本国的基本国情不甚了了,它在领导革命或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就无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不可避免地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

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多次发生右倾和“左”倾错误,主要是“左”倾错误,就其认识根源来说,是以主观同客观相分裂,理论同实际相脱离为特征的。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内曾经发生三次“左”倾错误,其共同点都是脱离中国国情。他们把马列书本上若干词句当作教条和现成公式到处乱套,照搬别国夺取政权的模式,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的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政治上思想上清算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周密地、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正确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道路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又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其认识根源也就在于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中国基本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一是存在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二是存在超越国力急于求成的急躁冒进情绪;三是把我国过渡时期已经基本解决的阶级矛盾当成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从而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实行一系列“左”倾错误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屡遭挫折。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其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一切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克服了那些超越初级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显示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可见,深入研究和认清本国的基本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各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首要问题。

第三,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的变化

任何一国的革命和建设,都是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世界形势、时代特征,历来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重要依据。

本世纪上半叶,一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依据列宁对时代问题的科学分析,紧紧把握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策略,领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用帝国主义发动世界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因势利导,夺取胜利。下半叶以来,社会主义各国建设之所以受挫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在于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对时代特征的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仍然固守列宁对时代特征的判定,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出发,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和政策,把大量人力物力耗费在战备上,造成国民经济比例长期严重失调,丧失新科技革命兴起而带来的发展机遇。而近2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在于邓小平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发展是核心问题的新论断,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战略调整,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在世界东方蓬勃兴起。

历史和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本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完美结合,找到本国自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

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证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革命成功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党和国家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但是,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这些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任务。这就决定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上,以便尽快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使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巩固和发展,并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然而,在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中国等国都曾夸大了社会主义时期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忽视了发展生产力。苏联在30年代后期提出阶级斗争愈来愈尖锐的错误观点,造成苏联和后来东欧国家阶级斗争扩大化,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国从50年代后期起陷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使我国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进行了科学估量,作出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战略决策,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实践证明,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关系着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是否受到干扰或排斥,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p370)当代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改革,打破传统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它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不是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功细末节的修补,而是要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实行经济运行机制的彻底转换,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从而创造一种新型的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畸型发展的批判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任务和目标所决定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切实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在20世纪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有着长久封建统治的历史,留下的封建主义传统比较多,民主和法制传统却很少。加之许多国家在胜利后又忽视了从思想上理论上肃清封建主义的任务,以致封建遗毒在社会生活中仍有广泛的影响,并渗透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来。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中的种种弊端,如高度集权、个人崇拜、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等现象,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在社会主义制度史上,曾发生一些践踏民主和法制的不幸事件,都同这种政治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优越的,但这种基本政治制度又需要各项具体制度即一定的政治体制相适应。政治体制好,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破坏。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即在坚持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各项具体制度如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一个高度民主、法制健全、廉洁高效,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各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是同经济建设的成就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政治保证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文化建设又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发展后劲。许多国家由于指导思想“左”的错误和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造成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受挫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不可避免遭到严重的挫折。

基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必须对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是中心的前提下,经济、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只有从三者有机统一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制定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证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它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政策,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作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更高类型的社会制度,它同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基本制度上都是对立的。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国际帝国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曾经多次武装入侵社会主义国家,在武装干涉一手失败后,又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他们的目的是要在地球上铲除社会主义,恢复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而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针锋相对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与和平演变的图谋,并要赢得这两种战争的胜利。但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还有继承和相互联系的方面。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又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特别是在东方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基本条件是“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马克思语)然而,在过去的长时间里,许多国家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较多地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对立的一面,而看不到或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的一面。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封闭和半封闭的重要认识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更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2](p5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如此。当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处时,社会主义要逐步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就必须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能“引进”,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些经济体制、运行机制,本身并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它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予以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主义国家要大胆地学,大胆地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还有外国资金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可以而且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大胆引进和利用。资产阶级国家的“三权鼎立”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绝对不能“引进”,但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较之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一些重要原则和民主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成果,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一切民主制度的积极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的进步因素和有益的经验。资产阶级思想,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为巩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无疑也不能“引进”,而且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抵制资产阶级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的泛滥,抵制各种丑恶腐朽东西的侵蚀,把对外开放带来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但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以及一切有益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予以吸收、继承和利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俄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从一个小农国家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出发,根据生产商品化、社会化而形成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反复阐明了苏维埃俄国对外开放,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可能性,并作出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学习管理经验、利用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等决策。他强调:“不利用大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文化成就便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3](p289)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思想和政策,特别是在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经济危机以后,抓住时机,购进了大批资本主义国家倒闭工厂的先进装备,同外国签订技术协定,接受外国贷款,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工人等,这对苏联在短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便提出了“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经济体系之间只有对立和斗争,没有依存和合作,这就实际上否认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联系的必要性,违背了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历史趋势,使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封闭性经济,妨碍了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邓小平在谈到中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p64)近2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结束了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状态,以高度的自觉性和民族自信心实行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

四、把共产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证明: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通过革命斗争取得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关键在各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后,要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关键也在各国共产党。只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共产党的建设,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够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南的,在反对沙皇统治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以及俄国孟什维克的斗争中锻炼成长的俄国无产阶级先锋队。它善于在帝国主义时代和俄国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灵活运用和平的和暴力的、议会的和非议会的、公开的和秘密的各种斗争形式,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变策略,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防止“左”倾冒险主义,依靠人民群众,抓住革命时机,去争取胜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反对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鼓吹“国内和平”和“保卫祖国”的叛卖政策,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和“使沙皇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策略,号召士兵掉转枪口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在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反动统治之后,俄国出现了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它又及时制定了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策略口号,在抓住俄国革命罕见的和平发展机会的同时,加紧进行暴力革命的准备工作。“七月事变”后,全部政权已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里,革命和平发展的希望彻底破灭,布尔什维克党果断地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排除党内外各种阻挠和破坏,领导工人阶级联合农民,在士兵的支持下于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并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不幸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却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后发生解体和演变。一个有着74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发生演变?究其原因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关键还是执政的共产党内部首先是领导核心出了问题。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它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曾经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尽管积重难返,但如果苏共领导人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是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使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在苏联重新焕发出来。然而,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在改革中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用“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改变了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引进西方的议会制、多党制,取消了苏共法定的领导地位。从而诱发了苏联社会存在的种种社会矛盾,造成政局动荡与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与演变。

同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失败相反,中国社会主义却在改革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中国改革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有步骤地解决建国以来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提出和阐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一场新的革命——社会主义改革,使中国社会主义从危难中奋起,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并经受国内国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4](p169)

收稿日期:1999-10-1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