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的投资回报与投资策略研究

股票的投资回报与投资策略研究

张剑[1]2012年在《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的特征及其与股票型基金风格漂移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股票市场异象在对经典金融理论进行猛烈抨击的同时,也推动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和风格投资的盛行。根据风格投资的动因,风格漂移与市场异象之间似乎存在内生性关系:保持与市场异象一致的投资风格,捕捉市场异象带来的超额收益,既是风格投资的主要动机,也是保证风格投资策略成功的关键。然而,我国风格投资践行者的风格漂移与股票市场异象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一方面,价值溢价、规模溢价和动量溢价等市场异象不断被实证研究所揭示,市场异象为风格投资者提供了系统性获利机会;另一方面,风格投资的主要追随者—股票型基金却存在普遍的风格错配现象,在风格投资实践中遭遇了重重挫折。在此背景下,对市场异象的特征及其与基金风格漂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既能够为基金业预测、利用市场异象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有利于揭示基金业内普遍存在的风格错配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把握股票市场的规律和提高风格投资的水平都有较为现实的意义。本文从我国基金业内盛行的风格投资行为出发,重点对占据基金市场主体的股票型基金的风格投资行为及风格漂移现象进行考察,总结了我国股票型基金的风格投资实践的行为特征,并对股票型基金风格投资业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CAPM及四因子模型在我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检验,基于大样本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我国股票市场中的主要异象,理论和实证分析均发现价值溢价、规模溢价和动量溢价是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主要异常现象,并利用数理建模和实证分析抽象出主要市场异象在持续性、波动性和周期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检验市场异象与风格投资(风格漂移)之间的关联性、一致性和因果关系,从市场异象的视角揭示了我国股票型基金的风格错配现象的动因;最后,基于我国市场异象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特征,提出了基于市场异象可预测性的风格轮换策略,通过对风格轮换策略与风格一致性策略的投资业绩进行仿真比较,提出了改进我国股票型基金风格投资行为的对策建议。

孙娇[2]2016年在《多因子量化投资策略及实证检验》文中提出量化投资是人类通过研究各类交易策略,寻找市场有效投资机会,并通过计算机将策略进行实现的一种投资方法。相比于传统投资策略,量化投资具有诸多优势:首先,量化投资更加客观。量化投资的实现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这样可以避免人的主观情绪对于数据分析带来的影响。其次,量化投资更加快速。量化投资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可以更快捷地捕捉到市场上有价值的信息。随着量化投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金融行业从业者们对量化投资也越来越关注。对于量化投资策略和投资收益的研究逐渐成为金融从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关于量化投资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虽然相对于欧美国家的研究成果,中国的量化投资研究仍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量化投资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仍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加之中国不断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对量化投资的研究将会更加助力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对Alpha策略进行理论解释、分析Alpha策略特征并提供多个寻求Alpha策略的方法,帮助投资者发掘可以获取超越市场收益的有效策略。在实证检验方面,本文实证检验的范围是从2010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内中国股票市场中所有A股股票。本文的实证思路是:首先确定了可能引起公司股价变动的因子范围,对于因子的选择,本文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收益性、估值、现金流、成长性、资产配置、价格动量以及危险信号(风险)等。接着本文按照因子类别,采取五分位的形式对公司进行分组,将不符合因子筛选条件的公司剔除,然后对不同因子进行检验。如果某些因子效果显着,比如现金流因子,则可以基于现金流因子进行量化投资研究,判断单因子是否会带来超额收益。最后本文实证部分将多个因子结合起来考虑,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本文结论。

曹清[3]2008年在《中国中小企业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地发展;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4.66万亿元,位列全球第四。其中,中小企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6年,我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200万户,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而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对其融资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此同时,”PE,,这个代表“Private Equity”的单词开始出现在中国企业面前,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逐渐流行。除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之外,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行业结构的优化更是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一种有效补充。本文先从私募股权投资概念出发,对市场上众多的说法进行了梳理,明确了私募股权投资的内容和范畴,并统计分析了私募股权近几年的发展;然后结合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私募股权投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接着详细阐述了私募股权投资的关键过程,包括尽职调查、估值分析、投资管理、投资退出等;最后根据中小企业的特性提出了不同的投资策略,尤其是投资过程的风险控制和价值发现创造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本文作者通过与私募股权投资者直接对话,对投资实战经验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并对未来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相信本文的研究对于私募股权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如何有效了解、分析、评估中国中小企业,同时对于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开展融资工作,都有着实践性的借鉴作用和意义。

蔡茂祥[4]2003年在《股票的投资回报与投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票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证研究,本论文主要是以一定理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投资回报和投资策略的研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本论文只能从某些角度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观点;投资风险和股票价格行为是投资回报和投资策略研究的基础,故文章对这些内容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全文主要分叁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投资回报和风险。这一章详细地研究了投资回报的产生过程,研究了股票收益与市场收益的关系;同时研究了股票的投资风险,提出了风险补偿时间的观点,这是用时间来作为风险指标的风险度量方法,是全文最具创新的观点。 第二部分:股票的价格行为。这一章主要研究了股票的定价和相对市盈率系数。文章针对不同的股票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对红利收益率定价等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相对市盈率系数是可以用来研究相对收益的指标,国内还很少有人研究和应用,文章选择钢铁板块的股票进行了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投资参考价值。 第叁部分:股票的选择和投资策略。这一章提出了一些股票选择和投资的方法,提出不同投资行为应采用不同的选股和投资方法。例如提出了根据风险补偿时间来买卖股票的长期投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齐欣林[5]2016年在《中国股票市场盈利溢价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学术研究领域,以资产定价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学理论是投资者进行股票收益预测、进行公司价值评估与投资策略构建的理论本源,经典资产定价理论包括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CAPM模型、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均已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上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大量学者针对有效市场理论的检验以及股票市场异象研究的兴起,资产定价模型研究有了新的发展,Fama和French在原有CAPM模型市场溢酬因子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账面市值比因子和规模因子,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叁因子定价模型。该模型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普遍认可,成为学术界与业界衡量超额收益表现的基准模型。然而随着实证研究的深入,叁因子模型仍旧无法刻画市场上发生的所有变化,近20年里,新的市场异象相继被发现,这为学者剖析资产价格的形成机理并试图对资产定价模型创新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旨在对现行市场异象实现一般意义上的解释,这也是推动现代金融理论不断向前的源动力之一。最近几年,盈利异象成为国际前沿资产定价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公司基本面出发,支持盈利能力对股票横截面收益具有正向预测能力的研究证据陆续被发现(Fama and French,2006,2008;Novy-Marx,2013)。在2015年,基于Q理论的四因子定价模型(Hou,Xue and Zhang,2015a)和Fama-French五因子定价模型(Fama and French,2015)同年问世,二者的研究结论殊途同归,均对经典叁因子模型做出了类似的拓展:在两大最前沿定价模型之中,盈利因素都被正式确立为资产定价因子,这进一步肯定了盈利在股票收益预测方面的重要作用。伴随着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价值投资策略不断得到丰富。价值投资思想在1934年本杰明·格拉厄姆和佛兰克·多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着——《证券分析》中被首次提出以来,在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已经发展成为被广为接受的主流投资哲学与重要投资风格,其中如何挑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优质公司,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投资策略以增强绩效表现等问题一直都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剖析价值投资内涵的发展与演进可知:传统价值投资策略研究仅仅关注公司估值水平,通过估值指标筛选便宜公司作为价值股进入投资组合,而价值投资策略的最新研究维度是不再单纯考察估值,侧重于对公司盈利水平和质量的评估,构建由盈利性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投资者依靠盈利相关指标进行股票收益预测,并相应构建投资组合来获取超额收益的现象即为盈利溢价效应(profitability premium)。梳理盈利溢价效应的前沿文献可知,绝大部分研究均集中于美国市场等成熟资本市场环境,而在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中,尤其是中国股票市场,探究公司盈利在股票横截面收益预测方面的实证研究还寥寥无几,鲜有研究关注最新提出的盈利定价因子,存在明显的研究空白。中国股票市场在成立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相关市场机制设计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内幕交易与投资炒作现象严重,曾被诟病为是“赌场”,然而经过了过去十年跨越式的集中改革与发展,中国股票市值规模已达到6万亿美元量级,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股票价格中的信息含量稳步上升,股价波动与基本面的相关性在逐步增强,市场成熟度稳步提升。此时,在中国市场中研究上市公司盈利对于价值投资者是否是一个关键性的基本面信号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在这样的背景和动机下,本文专门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环境,探寻中国上市公司盈利性与预期股票投资收益间的关系,对于盈利溢价效应进行系统性的检验,以弥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缺;实证研究基于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中的有效性情况,从而构建符合市场特征的价值选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盈利策略实践背后的运行机制,解释策略超额收益的来源;目的为a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和广大个人投资者进行科学理性的价值投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证依据。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整体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主体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了投资组合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并在价值投资策略的理论演进梳理、盈利策略的投资绩效表现与超额收益经济学解释等方面多次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具体来看,本文共有八章内容,各章的主要结构安排概况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动机、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梳理了价值投资策略的理论演进,归纳了股票市场异象与价值投资的关系,重点挖掘了盈利溢价效应的相关理论,强调了价值投资策略的最新内涵,并对中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第叁章:盈利溢价的理论基础。分别从q理论、股票估值模型和错误定价理论的角度分析可能解释盈利策略超额投资收益来源的理论机制。第四章: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本文实证研究的各项准备性工作:阐述了数据来源、样本选择、所有变量的选取与定义方法、样本的总体描述性统计情况,并详细介绍了文中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第五、六、七叁章为本文的主体实证研究章节。第五章研究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的投资绩效,通过不同盈利代理变量对盈利溢价效应进行系统性的测度;第六章进一步对盈利投资策略的稳健性进行了全面检验,研究在控制了规模与价值之后盈利溢价程度的变化情况;第七章实证检验盈利策略获取超额投资收益的成因,对比分析了错误定价理论和q理论对盈利溢价效应的解释力度。第八章:结论与启示。首先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其次,分别在投资者与市场制度建设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对于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概括来看,本文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与结论:首先,中国股票市场中可以观测到显着为正的盈利溢价效应,盈利出色公司的股票投资收益相会比盈利平庸公司的更高,即由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可以取得出色的投资绩效表现。例如:在2001年至2015年的样本期内,以fama-french叁因子模型作为衡量基准,基于gpa(roa、roe、roic)构建的多空对冲组合可以获得年均18%(15%、13%、10%)左右的超额收益。其次,盈利策略具有良好的稳健性,fama-macbeth横截面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包括市值规模因子、账面市值比因子、惯性收益因子在内的一系列因素之后,盈利信息对于公司未来股票收益的正向预测能力依然保持显着,即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盈利溢价效应并不由上述股票横截面收益的重要影响因素来决定。此外,盈利溢价效应在大市值规模和高成长性(低账面市值比)的公司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价值投资实践者在遴选股票时,应重点选取盈利水平出色、大盘型且成长性良好的优质公司股票。从2001年至今的14年里,投资者依照“盈利—规模—估值”叁维排序联合选股体系构建的盈利套利组合可以斩获高达接近30%的年化超额收益,投资表现优异。最后,在盈利溢价的经济机制解释方面,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错误定价理论并不可行。依照行为金融理论,错误定价的存在会增强股票市场异象的表现。而本文研究发现,盈利溢价效应在估值更加确定或有限套利更弱的公司中表现更强,即在错误定价程度低的公司中反而更加显着,这与非理性假设下的行为金融解释存在明显的矛盾。相比之下,q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盈利策略的超额收益来源。根据q理论,股票预期收益率由公司预期的投资边际收益与当前投资的边际成本之比决定。在企业投资给定时,当其面临的投资摩擦越弱时、相应边际投资成本越小,从而盈利水平与股票预期收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就会越强。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使用资产规模、股利支付率、企业产权性质和融资约束程度指数(kz、sa、ww指数)来衡量投资摩擦,研究发现盈利溢价效应在投资摩擦程度更低的公司中表现更显着,此类公司通常属于国有企业且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弱,具有资产规模大、红利支付水平高、现金流充裕、上市时间长、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等特征,上述实证结果验证了q理论对于盈利溢价效应的作用机制。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系统性的检验了盈利溢价效应。由于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和Q因素定价模型刚刚在2015年问世,国内学者针对盈利性这一最新资产定价因子的关注度十分有限;与之对应的是,在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方面,大部分国内学者关注的异象变量均与估值指标相关,属于传统价值投资范畴,基于企业盈利构建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还几乎是空白,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检验中国市场中的盈利溢价效应,因此本文从企业盈利层面出发剖析价值投资策略的研究视角非常新颖,可以很好的弥补上述研究空白。第二,丰富了价值投资策略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已有价值投资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单纯依靠估值指标选股的传统价值投资策略,近几年中的前沿研究中方才开始关注基于公司品质特征构建投资策略,更鲜有将二者结合考虑、即联合估值与盈利进行股票筛选的投资策略研究。本文在价值投资的新兴领域深入挖掘、符合股票估值模型的本源,并通过控制规模和账面市值比因子来构建多维联合选股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价值投资策略的外延,丰富价值投资的内涵。第叁,多维度出发构建价值投资策略。现有研究在构建投资策略时多为仅仅依靠单一指标或选股体系,缺少对于策略的稳健性检验以及不同准则投资表现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角度相对单一、分析较为片面。本文在构建盈利驱动的价值投资策略时,尝试利用多种衡量公司盈利的代理变量,在多维度下更加全面、客观、系统性的诠释了盈利性,并直观的展现了在不同盈利评价准则下构建投资组合的绩效情况。同时,经过精细的实证研究设计,对于所研究策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稳健性检验,增加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第四,揭示了盈利策略投资实践的经济学解释。国内目前有关市场异象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异象变量溢价效应的测度,而对基于市场异象构建投资策略可以斩获超额收益的本质原因探究方面所做工作较少,即多数学者更多关注的是策略绩效本身,而缺少对于策略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运行机制方面的深层次探讨。本文创新性的对比实证检验了行为金融学的错误定价理论和新古典金融学的Q理论对于盈利溢价的经济解释能力,揭示了A股市场中Q理论对于盈利溢价效应的具体作用机制。

刘兆洋[6]2003年在《中美证券基金运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证券基金在现代金融市场中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和金融工具,对金融制度、企业制度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全球的证券基金中,美国的证券基金占主导地位。我国的证券基金近几年迅速发展,基金总份额达到1362亿,占股票流通市值的10%以上。 随着基金业在国民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基金运作对于基金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建立了对中美证券基金运作进行比较研究的整体框架,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中美基金的运作组织形式、运作环境(市场效率和政府干预)对基金运作的影响、基金的投资战略、基金的业绩评估和基金的业绩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揭示了中美两国基金的运作差异及原因,为我国的基金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对中美基金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指出我国基金业发展空间巨大后,本文对影响中美基金运作的制度性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美基金的组织形式及法人治理结构、证券市场的效率差异和政策的干预进行了研究。美国是公司型开放式基金,基金公司是基金运作的核心,基金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证券市场很有效率,政府很少干预证券市场和基金的运作;我国是契约型基金,开放式基金在规模上已经接近封闭式基金并成为发展的主流,基金管理公司是基金运作的中心,基金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证券市场的效率在逐渐增强,政府干预比较明显。制度性因素影响着基金的运作模式和运作结果。 本文接着对中美证券基金的具体运作进行了比较,从基金的投资战略、基金的业绩评估和基金的业绩持续性等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我们对证券基金的指数化投资、资产配置、风格投资和动量投资了比较。发现中美两国的基金投资风格和绩效、动量策略有同有异,在美国,价值型基金表现的更好一点。在中国,随着市场的成熟和规范,进行价值投资的基金越来越多。在美国动量的存在已得到普遍的证实,动量策略是最明显的异常获利模式之一,在我国,动量效应没有美国显着,但我国的投资者同样存在“处置效应”行为、过度自信行为和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行为)。业绩评估基本的分析框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风险调整后的)基金投资收益率的研究;一部分是对基金业绩的归因研究。在对中美两国的基金进行业绩评估时,中美两国的基金都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择股和择时能力。中美两国的基金在短期内业绩都有一定的持续性,但美国基金的业绩持续性更明显一点,两国基金“输家”的持续性都更加显着。在更短的运作周期内业绩都有一定的反转性。 最后,我们指出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借鉴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基金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是推动我国基金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郭振君[7]2017年在《渤海汇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参与股票定向增发策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股票定向增发业务发展迅猛,市场上投资者参与热情较高。渤海汇金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汇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集合产品”)也通过股票定向增发策略的应用,形成了自身集合产品的产品特色并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但在市场行情大幅波动,监管政策持续收紧等外部环境变化时,也逐渐暴露出渤海汇金集合产品股票定向增发策略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论文主要通过对渤海汇金集合产品股票定向增发策略的分析,找出相关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运用相关知识及分析方法,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及建议,以达到完善渤海汇金集合产品股票定向增发策略的目的。论文首先在现有股票定向增发策略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渤海汇金集合产品参与股票定向增发的相关实际业务数据分析,发现渤海汇金集合产品股票定向增发策略存在投资策略单一、产品类型结构单一、运维管理效率低等主要问题。接着列举了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投资研究能力不足,产品设计缺乏创新,运营管理效率低,市场参与主体不成熟等方面因素。在找到渤海汇金集合产品股票定向增发策略存在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后,然后通过鱼骨图进一步分析影响股票定向增发策略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构建质量屋模型,找到客户需求与产品特性间的主要关联因素,以及对产品特性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明确了渤海汇金集合产品股票定向增发策略的优势及劣势,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并对相关的策略组合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渤海汇金未来的发展战略。论文通过相关知识以及分析方法的应用,明确今后渤海汇金集合产品参与股票定向增发的发展战略和策略,提出优化渤海汇金定向增发类集合产品的投资策略,加强产品设计创新,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加强风控合规管理以及拓展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具体对策和建议。通过相关策略的不断优化,希望可以实现提高渤海汇金集合产品市场竞争力,并带动未来公司业务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熊航[8]2016年在《我国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以资本市场为投资对象的公募基金也随之成立并逐渐成长壮大起来。1998年基金开元、基金金泰两家封闭式基金发行上市为标志,公募基金开始在我国资本市场出现并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底,我国各类公募基金所管理的资产总额已达到约8.4万亿元,公募基金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最具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之一。由于公募基金的投资对象是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因此不可避免地要承受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以及伴随而来的风险。作为一个新兴市场,高波动性和高风险性依然是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主要特征,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公募基金改变投资组合风险承担获取投资收益的难度。风险—收益在资本市场中是永恒的对立统一的存在,公募基金作为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之一也时刻面对着艰难的选择即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收益的最大化。从现实看,我国的公募基金还远远不能驾驭市场风险,2015年6月以来快速上涨了近一年的A股市场出现持续性的暴跌走势,在这轮暴跌中许多公募基金非但没有发挥市场稳定剂的作用,反而由于种种原因不断抛售手中的股票,这不但给基金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加剧了股市的恐慌情绪,造成了股票市场和公募基金投资收益双输的局面。2015年第叁季度公募基金全行业合计亏损6503亿元,创历史上最大单季亏损记录。我们关心的是在公募基金的长期运行中,基金管理人是否有能力持续地为基金持有人获取收益?公募基金运行中的投资风险承担有哪些特征?不同市场环境、不同制度设计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的影响是怎样的?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公募基金风险承担将会怎样影响基金投资绩效,以及可能会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将通过几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并希望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得出符合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实际情况的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公募基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地为投资人获取长期投资收益。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大致现状。其内容包括我国公募基金发展历史、历年公募基金发行情况、存量公募基金的规模及结构、开放式与封闭式基金的规模与结构等方面的情况。研究发现从2005年开始,我国公募基金无论从数量还是管理资产规模等方面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大致从2011年开始我国公募基金的增长开始趋缓,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中投资对象的多样化以及资本市场总体处于熊市周期。此部分还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进行了总体分析,包括界定公募基金风险承担、投资绩效等重要概念;阐述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本文中各主要实证章节研究视角的选取情况进行了总体说明。其次,从基金经理个人特征的视角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进行研究。此部分实证检验了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的影响;然后实证检验了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投资业绩的影响。第叁,从公募基金业绩追逐的视角出发,对公募基金风险调整与投资绩效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此部分先对公募基金业绩追逐行为进行分析;再通过数据检验发现公募基金年内风险调整行为的特征;然后基于这些特征研究风险调整的影响因素;最后研究公募基金风险调整行为对其年终业绩表现的影响。第四,从股市周期因素的视角对公募基金风险调整与投资绩效进行研究。此部分先对我国股票市场运行周期进行划分,然后对股票市场周期转换下的公募基金风险调整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股票市场周期转换下公募基金风险调整对后期投资业绩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从制度环境差异的视角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进行研究。此部分先对阳光私募基金风险承担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再对基金经理转投视角下同一基金经理先后管理的不同类型基金的绩效进行纵向比较,然后对基金经理转投视角下的基金绩效进行横向比较。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到如下主要研究观点。(1)通过实证检验公募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风险承担和基金业绩表现的影响发现:①管理公募基金时间较长、年龄较大的基金经理能够获得较好的业绩表现;有过研究员等与证券投资相关度较高的工作经历的基金经理能够取得较好的业绩表现;不同性别间基金经理业绩表现的差异并不显着。②年龄较大的基金经理倾向于高风险的投资策略;女性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较为保守;担任过研究员等研究类职位的基金经理在管理公募基金时倾向于高风险的投资策略。(2)通过对业绩追逐背景下的我国公募基金风险调整与投资绩效相互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①我国公募基金在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存在明显的加大投资风险的行为,在进行二分位和四分位法分组后,输家组基金加大投资风险的行为非常普遍,而赢家组却倾向于较保守的投资策略。②实证研究发现前期资金流入量大的基金、前期业绩较差的基金和处于输家组的基金倾向于在最后一个季度加大投资风险。③实证研究发现基金加大投资风险的行为是无法对当年投资业绩产生正向影响的,基金最后一个季度的业绩粉饰行为是无效的,反而可能对投资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3)针对股市转折点前后六个月的基金风险调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后发现:当股票市场从熊市进入牛市时前期表现较差的基金会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当市场从牛市进入熊市时前期表现较好的基金会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这说明公募基金并不能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市场悲观时,前期表现较好的基金反应迟钝;市场乐观时,前期业绩较好的基金又会出现过度自信的现象。在实证检验市场周期转换下公募基金风险调整对后期业绩影响后发现在市场环境总体较为极端的情况下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有利于投资业绩表现;当熊市进入牛市时激进的投资策略有助于改善业绩;当牛市进入熊市时往往泥沙俱下,改变风险承担对业绩改善是不起作用的。(4)发生转投行为的公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阳光私募基金的风险承担策略与公募基金的风险承担策略特点相同,这说明转投的公募基金经理将公募基金年底通过增加风险而提高业绩的绩效粉饰习惯带入到阳光私募基金的经营中。通过研究公募基金经理转投至阳光私募基金前后管理的不同类型基金的业绩对比后发现:阳光私募基金不论是与同一基金经理转投前所管理的公募基金的纵向业绩对比上看还是与同时期其他公募基金进行业绩对比看,其总体投资能力都要强于公募基金。将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分解为择股能力和择时能力后发现阳光私募基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较强的择时能力上,而择股能力是弱于公募基金的。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加强对公募基金投资风险的关注,淡化唯业绩论的评价体系。具体措施包括:管理层应更关注公募基金经理的风险管理情况,加强对出现短期过度投机行为的公募基金的监管力度;各市场参与主体应提高公募基金绩效评价中的长期绩效评价所占比重,对明星基金经理的宣传要考虑风险因素和长期投资绩效;管理层及相关媒体应加强对公募基金的风险提示并对短期恶意投机的公募基金进行公开批评。(2)完善公募基金监管体系释放更多投资活力。具体措施包括:管理层应减少对公募基金在投资策略及投资范围等方面的行政干预,但应加强对公募基金具体交易行为的监管力度。(3)进一步鼓励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具体措施包括:应给予阳光私募基金等机构以平等的市场地位,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其合法利益与诉求并将其纳入到现有的证券监管体系中;应改进公募基金激励机制,鼓励公私募基金间相互交流学习。(4)重视提高基金经理的实务经验和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基金公司应更加重视培养基金经理投研类岗位的工作经验;基金管理公司应增加投研类岗位工作经验在基金经理升迁考评时的影响权重。(5)投资者应加强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及投资绩效的异质性的重视。具体措施包括:投资者应重视基金经理的投资经验和升迁经历;投资者应关注会影响公募基金风险承担的各种因素;在市场出现周期转换的窗口期,投资者应当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采用不同的基金持有策略。当股市由熊市转向牛市时,基金投资者应当持有投资风格较为激进的公募基金;当牛市转向熊市时,基金投资者应当赎回股票型基金。投资者在持有基金时应当按照特定周期进行管理,不建议长期持有股票型基金产品。

苏靖宇[9]2018年在《多因子选股模型在A股市场上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当下,数据充斥着我们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数据中我们能发现许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寻有价值的信息。例如,通过对市场调研中消费者的满意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当下消费者的消费倾向然后以此调整经营策略;当教育研究者想了解某一群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等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掘学生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等等。在这些看似无用、凌乱且海量的数据中存在着极其有价值的信息等着后人发掘。同样在金融研究中,我们能在金融数据中发现经济运行的规律,成为现代金融研究中重要的实证依据。量化投资依托于传统投资理论,运用计算机高效的运算速度,提高研究的效率,以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今天,逐渐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关注与喜爱。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资金活动频繁,规模也日益壮大,如何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获取高额的回报率是每个金融投资者和研究者们非常关注的事情。在日常的市场活动中,研究者们不断的丰富投资理论,利用数学方法对金融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得到了许多能反映市场变动的新指标,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依据,奠定了量化研究的研究热潮。新的指标和理论的创新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需要运用更多的数学方法等,这些都使的人们越来越关注量化投资的研究。本文以多因子选股模型作为研究的依据,旨在研究量化选股的相关理论,同时加入随机森林算法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验证新的算法能否适应市场规律同时达到提高多因子选股模型的说服力的目的。具体而言,本文选取沪深A股中流通市值排名前200的股票作为研究依据,以2009年到2017年的交易和财务数据进行预处理,选取了 15个常见的候选因子进行选股的验证,通过各因子下股票组合的累计超额收益、战胜市场基准概率、随机森林变量重要性等评价指标选取了 9个有效因子,并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原理对有效因子聚类,在选取各类中表现最好的指标作为最终的选股依据,其他因子作为冗余因子剔除模型外;在剔除冗余后,采用等权重的方法在检验期对样本股的各有效因子进行打分,在加总各因子分数的大小,获得各样本股的综合得分的大小,选取评分20%的股票作为投资组合,检验投资组合的实际绩效表现。实证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分类原理中对变量重要性的描述非常适合有效因子的选取,通过训练各期的分类结果,统计其在整个模型期的重要性排序靠前的概率,若能较大几率其重要性都非常高,则可以说其在整个时期对收益变动的重要性非常高,在实证中大部分时期分类错误率都较低,效果显着,获得的重要的因子都能很大概率跑赢市场,因此可以作为有效因子选取的依据;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因子间模糊概念的处理较好地说明金融变量间复杂的关联,其提出的隶属度概念将变量聚为某类的依据描述为变量隶属于该类的大小,最大隶属度所在的类就将其分为某类;将上述两种算法加入多因子选股模型形成的投资组合在检验期都能跑赢市场基准收益,获得了较高的超额收益,使投资者决策的参考方向更加丰富。

赵敏[10]2007年在《科技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与投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科技创业企业不仅为孵化新兴产业,激活区域经济提供了重要基础,是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立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且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高科技企业是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群体,与传统企业具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其创立和成长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由于我国创业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落后许多,对创业企业的内在机制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忽视创业型企业的内在规律研究,因此,本文从研究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内在机制为出发点,系统地讨论了这类企业的投资价值和投资策略。在科技创业企业的创立和成长等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巨大而复杂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创业企业成长的不可预测性,并使其投资价值难以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评估,需要对应的投资策略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不确定性,使投资者增强信心。因此,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这类企业的创立机制和成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评估企业价值,设计相关策略以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风险,扩大收益。本文围绕科技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高度不确定性,运用企业理论、创业理论、混沌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博弈论、现代投资理论、效用函数理论以及Macromedia Flash语言等,对科技企业的创立和成长过程特性、投资价值以及投资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的新的结论。本文主要研究科技创业企业的本质、创立机制、成长特性、投资价值和投资策略。科技创业企业是一种新型的企业形态,具有与其他传统企业或成熟企业完全不同的特质。因此,对这类企业进行投资的投资者们,需要认识和把握科技创业企业的这些特质,并采取相应的投资价值评估方法以及投资策略选择。本文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从认识科技创业企业出发,把握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运用定量、定性和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相应投资价值和投资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从企业理论出发,解释了科技创业企业的基本定义、内涵和经济性质。科技创业企业具有以巨大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重要特征。科创企业的经济性质与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创新知识的性质息息相关,具有一些重要的经济特征。对科创企业投资者进行了分析,认为投资者们不仅类型多种多样,而且因为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在不同的企业成长阶段具有不同的投资偏好。(2)从创业的开创动因和开创环境来分析创业行为,进而研究创业企业的创立机制。通过对几种传统企业创立理论的比较分析,建立“AOVINB”模型,将创业看成是一系列的功能形成过程,从而将构思最终转化为实体的企业。初步讨论了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过程的组织演变,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科创企业的成长阶段,并分析了影响这类企业发展的各阶段主要障碍。(3)将管理活动与科创企业的成长特性紧密联系起来。科技创业企业是一种复杂性系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未来不可预测性等特征,若考虑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可以用混沌理论来解释科创企业的成长特性。本文在此理论假设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业企业混沌成长模型,提出了科技创业企业的动态管理法。混沌对科创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鉴于科技创业企业的管理团队年轻且缺乏经验,因此应从科创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管理力度这两个方面对企业进行管理控制,保证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避免陷入巨涨落的混沌。(4)当创业企业经过混沌控制,并且忽略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可利用实物期权理论来讨论科创企业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利用对数变换二项式法(LTB法)将创业企业投资所具有的一系列实物期权价值统一在一个模型框架)之中,利用科创企业混沌成长过程中的企业成长绩效作为模型的参数之一,建立了基于科创企业成长特性的对数变换二项式模型。从实际案例分析出发,发现忽略嵌套的实物期权可能严重地低估了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同时,简单地将单一期权相加可能会高估投资价值;此外,不同的期权组合顺序也会影响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因此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可以产生不同的投资价值及投资风险。(5)在一定理论假设前提下,利用效用函数理论建立基于科创企业的成长特性的投资工具设计比较模型,认为期初契约时的一般债权、可转换债权和普通股叁种投资工具,无论自然状态是否确定,以及信息是否完全,在第二期契约到来时,投资者都可以依据第一期所观察得到的企业价值,发现可转换债权是较优投资工具;在对Ramy Elitzur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当投融资双方合同在投资第一阶段就已确定的前提下,债权契约可保持对企业家惩罚的权利,从而可以更好地防范创业企业家道德风险;当采用债权契约这一投资工具时,利用效用函数理论建立模型,讨论了投资者如何挑选创业家的策略。认为创业家的净资产率对企业获得成功存在正向自我激励,创业家拥有并投入越多的自我资源,创业企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创业家也能获得更大的个人效用。(6)研究了科创企业投资的进入时机、行业选择和退出方式。在退出方式上,建立了创业企业并购价值的增长期权评估模型,该模型计算简便,可得到基于并购特征和创业企业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较为完整的企业并购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在研究科创企业成长特性时,若考虑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则可利用混沌理论来解释科创企业的成长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业企业混沌成长模型,提出了科创企业要实行动态混沌管理方法。为使科创企业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要进行延迟反馈控制以抑制企业进入可能产生巨涨落的混沌状态。(2)结合科创企业的混沌成长特性利用对数变换二项式法将创业企业所具有的复合实物期权价值统一在一个模型框架之中,并讨论了结合科创企业特质的LTB模型参数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认为不同的投资决策柔性会产生不同的投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控制投资风险。(3)基于科创企业的成长特性,设立若干理论假设,认为可转换债权是较优的投资工具。在Ramy Elitzur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业企业多阶段投资博弈决策模型,认为对投资者而言,债权契约可以较好地防范创业家道德风险。采用债权契约时,投资者应积极挑选自有资源丰富的创业家。(4)在退出方式上,建立了创业企业并购价值的增长期权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可得到基于并购特征和创业企业高成长高风险收益特征的较为完整的企业并购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的特征及其与股票型基金风格漂移的关系研究[D]. 张剑. 天津大学. 2012

[2]. 多因子量化投资策略及实证检验[D]. 孙娇. 南京大学. 2016

[3]. 中国中小企业私募股权投资研究[D]. 曹清. 复旦大学. 2008

[4]. 股票的投资回报与投资策略研究[D]. 蔡茂祥. 浙江大学. 2003

[5]. 中国股票市场盈利溢价效应研究[D]. 齐欣林.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6]. 中美证券基金运作的比较研究[D]. 刘兆洋. 复旦大学. 2003

[7]. 渤海汇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参与股票定向增发策略问题研究[D]. 郭振君. 天津大学. 2017

[8]. 我国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研究[D]. 熊航. 江西财经大学. 2016

[9]. 多因子选股模型在A股市场上的实证研究[D]. 苏靖宇. 安徽大学. 2018

[10]. 科技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与投资策略研究[D]. 赵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股票的投资回报与投资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