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企业家对今年市场持乐观态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乐观论文,态度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在由《中国工业报》主办的中国新型工业化论坛上,记者对参会的200多名企业家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企业家对2004年的市场行情持谨慎乐观态度,显示了中国企业家在面临非典和原材料涨价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依然对2004年的市场前景有充足的信心。
和服务业受到的最大影响来自非典不同,2003年以来,中国工业受到的最大影响是持续的原材料涨价风潮。比起粮油来,作为“工业粮食”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来得更早,幅度更大,持续的时间也更长。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最新统计资
料显示,2003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已经上升了7.3%。其中8月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3%,9月份是9.1%。调查结果显示,几乎100%的企业受到了原材料涨价的波及。30%的企业原材料涨价幅度在5%~10%;27%的企业原材料涨价幅度在10%~15%;涨价幅度在15%~20%的企业占到15%。
原材料涨价势必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相应提高,挤压企业原有的利润空间。调查中,43%的企业家表示,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已经快撑不住了。而另有27%的企业家表示,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还能在市场竞争中挺住。原材料涨价同时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企业的短期资金周转紧张,调查发现,近九成的企业在经营中已经出现了由原材料涨价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
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一些专家认为这正是中国经济增长加快的最终结果。按照价格链联动的规律,原材料上涨必然地导致生产产品价格的相应上涨。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除了3%的企业产品价格与原材料价格同步上升外,61%的企业产品价格没有变化甚至发生下降,另外36%的企业虽然产品价格略有上升,但是低于原材料涨价的幅度。对于价格链为何在这一环节发生断裂,有关专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业在许多行业都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关产品供过于求,这种买方市场效应导致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也不敢轻易将产品提价,以免失去客户。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只好自己内部消化。
为消化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企业各显其能,采取了一系列对应之策。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对应之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70%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降低管理成本的做法;36%的企业采取了扩大生产的做法,以期由此取得规模效应;另有33%的企业使用替代品以缓解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一位来自南京工艺装备制造厂的受访者表示,该厂正在准备尝试进行国际市场采购。
和原材料涨价等问题同时困扰中国制造业的,还有国际市场上反倾销案件的频频发生。2003年,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尖峰时刻”,仅美国就对
华提出了9项反倾销起诉。业内专家认为,国外反倾销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更是预言:2005年将是外国真正对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的高峰!在这乌云压城的形势下,可喜的是,中国的企业家在逐渐成熟,越来越适应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企业家认为,中国成为最大的反倾销受害国,一方面和中国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有关,同时也缘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低廉、缺乏品牌。这说明,中国的企业家在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在世界市场体系的地位和角色。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
10%的企业家认为中国屡遭反倾销乃是因为国外对中国企业的偏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家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进入全球市场。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愈涨愈高的并购大潮中,中国企业的身影偶尔可见。调查显示,96%的企业家对跨国公司的动向非常关心或是比较关心,积极搜集相关信息,或是留意相关报道;对于并购,80%的企业家表示很关心相关信息,有合适的机会也会参与并购。但从数据来看,真正参与并购的并不多,只占调查人数的不足4%。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并购的实战经验还比较缺乏。
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长时间的强势增长让专家做出了乐观的断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长波的上升阶段。或许,一些企业也嗅到了这一波新经济周期的味道,调查中超过八成的企业家对2004年的市场行情表示乐观。市场消化能力增强是经济活跃期间的明显特征。而企业家对市场的乐观预期除了缘于对市场消化能力的信心,更多的还有一系列2004年经济发展的利好因素,包括新的税制改革以及融资环境的进一步好转等等。
摩根斯坦利在预言中国经济的2004年走势时说,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天空的云量在增多”。或许,我们依然可以乐观地预言:2004年的中国工业会迎来一个晴间多云的好日子。